第10周第4课时总第8课时
梅竹精神
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中国花鸟画表现技法。按照国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设置的阶段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梅花和竹子的表现技法,让学生近距离地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有意识地运用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教材运用大量图片和优秀中国画作品欣赏,介绍梅花和竹子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又从认识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表现的特点,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并能感受中国画托物言志的特点。本课时主要学习如何画梅花,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另外,选择梅花画法中笔墨运用、线条组织、画枝干和花瓣的基本要领,作为技能学习的内容,学习使用国画用具,尝试国画的表现技法,在此基础上,拓展到国画中同样表现人格精神的兰、菊等其他题材的欣赏与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用美术、音乐、生物、历史、地理、文学等知识进行探究性地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体会民族艺术的伟大。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梅花顽强、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及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怎样较好地把握笔墨干、湿、浓、淡的变化。
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中国花鸟画表现技法。按照国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设置的阶段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梅花和竹子的表现技法,让学生近距离地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有意识地运用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学生差异性:本课的学习方式可“有放有收”:“放”,教师可布置学生进行课前收集、课上交流,这样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同时让学生从课本的文字、图片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关提示,使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真正落到实处;“收”,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教材的知识、技法不断地加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完善接受式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科特点。
优势: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现。通过欣赏和分析名家作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1 .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体会笔墨的韵味。2 .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3 .运用所学,尝试表现其他题材,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互动的学习方式,参与到对梅花的学习活动中,尝试中国画工具和材料,体验作画的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中国画学习的持久兴趣。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梅花挺直坚硬、生机勃勃的造型特点,让学生感受梅花顽强、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而成就的艺术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与媒体
方法措施:教学方法:互动法、探究法、欣赏法等。
教学准备:教具:文房四宝、范画。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具:文房四宝。。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设问导入 1组织教学,教师朗诵诗句“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2设问: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什么?
3. 学生回答,引出本单元课题——《傲雪梅花》。 行书字体诗句。梅花图片。课题。 赏析梅花 1. 梅花简介:梅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被誉为花魁,其枝态多变,花色美秀,幽香宜人,为很多人喜爱。
2. 启发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展开关于梅花的讨论。
1)梅花生长习性:属落叶乔木,花色呈红、粉红或白,盛开于冬春寒冷季节,多分布于长江流域一带;腊梅,落叶灌木,冬季开花,黄色,富香气。
2)梅花的形态:花有五瓣,呈圆形,民间又称“五福花”,象征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有正、侧、俯、仰、背等朝向;梅干粗壮,“弯曲如龙”,梅枝细直劲挺,千姿百态,有很强的力度和线条的韵律感。
3)梅花的品格:傲骨凌雪的坚强意志,高洁挺拔的不屈精神。 不同颜色、不同形态的梅花图片。 吟颂梅花 1.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对梅花的赞美之言,组织学生讨论。
2. 学生畅谈吟梅诗词。
3. 学生朗诵毛泽东的《咏梅》,感受梅花的品质。
风雪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背景音乐《梅花三弄》。
吟梅诗词。 赏析作品 1. 千百年来,画梅名家辈出,及至清代,朱耷、石涛及“扬州八怪”诸家,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当代的关山月、董寿平、王成喜等都有大量的梅花佳作。
2. 关山月《报春图》。
梅花生机盎然,繁花似火。注意笔墨的干湿变化,中锋侧锋并用,讲究书法用笔意味,线条交错组合注意了疏密关系。
3. 欣赏吴昌硕《墨梅图》。
枝干纵横交错,遒劲挺拔,长锋挥墨,抑扬顿挫,水墨淋漓,尽显梅花坚毅品质。
4. 学生自主欣赏,体会笔墨的韵味,从而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关山月《报春图》。
吴昌硕《墨梅图》。
齐白石、董寿平、王成喜等名家名作。 尝试笔墨 1. 教师演示用笔用墨方法。
用笔:一般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皴、擦、点等。
用墨:墨色一般可分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等,用墨方法有积墨法、泼墨法、破墨法等。水墨画中,即以墨代色,故古人有墨分五色之说;彩墨画中,仍以墨色为主,以墨显色,以色助墨。
2. 欣赏一些抽象的国画作品。
运用丰富的笔墨进行点线组合,造成画面的形式美感。
3. 学生体验笔墨韵味。
提供一些书法作品的放大复印件,学生可以参考其造型局部结构、笔法,进行水墨表现,并命名。
4. 展示部分学生作品,讲评。
5. 布置下节课任务,安排学生收集有关梅花的文字图片资料,为下节课画梅花作准备。 投影仪展示演示效果。
笔墨效果图例。
抽象的国画作品。
投影仪展示学生作业。
第十一周第四课总第9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能了解中国画工具、材料,领悟中国画笔墨韵味
能初步了解梅竹的传统表现技法,尝试表现梅竹题材。
课前准备:多媒体 国画工具、资料图片
一、知识回顾
交流心得
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竹子的资料。
三、赏析
1、我国竹子主要生长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古代文人画师就喜欢吟竹,当今还有很多画家专攻画竹子
2、郑燮《竹》
学生谈感受
师总结:竹子修长迷人,加上竹竿空腹、有节,我国文化习惯上赋予了竹子正直、谦虚等很多人格画的优秀品质。郑燮一生画竹无数,用竹来表达自己的品质,在合适不过。
3、师:古代“四君子”指什么?
总结:学生们都知道是梅兰竹菊
一一说明其品质。
教师师范:
首先画墨竹须意在用笔先,落笔肯定。
1、竹竿画法:宜用中锋,重墨点节,竹节的间距在竹竿底部、梢部都较小,中间部分间距稍大。
2、竹叶画得要劲利,软了似柳,窄长象芦叶。叶的组合可为人、个、介字形
五、学生实践:
画竹竿竹叶感受视频播放画竹的视频
六、赏析同学们的作品,并要求他们拓展知识。
七、展示名家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