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周第3课时总第6课时
向日葵
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编写目的:(1)色彩知识的巩固和延伸。(2)通过欣赏外国绘画大师的作品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度及对艺术作品的鉴别能力。(3)通过创造性地临摹世界名画《向日葵》,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艺术的魅力,鼓励学生大胆表现,通过艺术实践感受色彩造型的乐趣。
教材从《向日葵》的色彩分析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层层展开教学。“活动一”要求学生尝试改变向日葵的色彩、笔触,感受画面效果,这种模仿改造的训练,使学生在欣赏感受的基础上加强情感体验。“活动二”设置两种方式,其一把自然景物的感受用色彩表现,其二直接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某种感受,为教学开展提供灵活的选择。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对19世纪欧洲后印象主义绘画的画家凡高及其作品有所了解、认识。
教学难点:
(1)运用色彩之间深浅不同的变化表现向日葵,同时用同类色表现出向日葵的明暗关系。
(2)能表现出不同动态的向日葵。学生对凡高作品的理解和表述。
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以“向日葵”照片导入,一方面从向日葵的生长特性,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促使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形成。另一方面从自然形态感受色彩的基本特征。教材从自然形态过渡到绘画作品欣赏,对其色彩进行重点分析,唤起学生对色彩的情感反应,了解色彩和笔触的关系。
学生差异性:本课的学习方式可“有放有收”:“放”,教师可布置学生进行课前收集、课上交流,这样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同时让学生从课本的文字、图片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关提示,使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真正落到实处;“收”,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教材的知识、技法不断地加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完善接受式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科特点。
优势: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现。通过欣赏和分析名家作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和学习色彩基础知识,认识同类色与类似色。
2、能力目标:用色彩知识的习惯,使他们的绘画不再有盲目的感觉,在作画时有一定的理论做基础,并初步学会运用方法培养学生运。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分析名家作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与媒体
方法措施:教学方法:讲授、演示、调查、欣赏、练习相结合
教学准备:教具:凡高作品图片、凡高艺术视频文件。 学具:铅笔、参考图片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向日葵》作品欣赏,请学生猜猜作者导入本课内容。展开:1、通过有关写凡高的书籍封面展示让学生对凡高这位画家的知名度和地位有一定的了解。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 1853.3.30-1890.7.29)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是后期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 凡?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 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后来到巴黎, 和印象派画家相交, 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以此, 人们称他为“后期印象派”。但比印象派画家更彻底地学习了东方艺术中线条的表现力, 他很欣赏日本葛饰北斋的“浮世绘”。而在西方画家中, 从精神上给他更大的影响的则是伦勃郎、杜米埃和米勒。 凡?高生性善良, 同情穷人, 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 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 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 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 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 终于把他撤了职。这样, 他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 受到他的表兄以及当时荷兰一些画家短时间的指导, 并与巴黎新起的画家(包括印象派画家)建立了友谊。 凡?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 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一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 情调常是低沉的, 可是后来, 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 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 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 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 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 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 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 并题写诗句说: “只要活人还活着, 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 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爱, 生命则将是永存的。这就是凡?高的愿望和信念。可是冷酷和污浊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 病发之时陷于狂乱, 病过之后则更加痛苦。他不愿增加别人(尤其是弟弟提奥)的负担, 于1890年7月23日自杀, 几天后身亡。享年只有37岁。几个月后, 曾经把自己全部热爱和物力献给他的提奥也死去了。人们说: 提奥是为了凡?高而生的……2、视频欣赏1——问题一:凡高几岁开始正式学习绘画,为什么选择绘画?(学生讨论)3、视频欣赏2——问题二:分析凡高为什么画《吃土豆的人》,在巴黎他的作品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学生讨论)名称:吃土豆的人 画种:油画尺寸:82 X 114cm完成时间:1885年5月简介:《吃土豆的人》[荷兰] 梵高 1885 油画 82×114 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梵高在谈到这件作品所表达的艺术思想时说:“我试图强调,那些在灯火下吃土豆的人们就是用他们那伸向盘子的手去挖掘土地的,因而它是表现体力劳动的,是表现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他们的食物的。”“我认为,一个穿着满是灰尘的、有补丁的蓝裙子和背心的农家姑娘要比一个贵妇人美。她的衣服由于风吹日晒而色彩微妙、柔和。但是,如果穿上意见贵妇人的服装,她就失去她特有的可爱之处。”“我曾根据我对那幅画(指《吃土豆的人》)的记忆,默画了另一幅油画。我在这幅画中,让我自己的头脑,在思想上或者想象上有自由活动的余地。在写生习作的情况下,是不容许有创造的作用的;但是人们在习作中,给他基于现实的想象找到营养,为的是画画得正确。”梵高在色彩上为了突出其内容,特意采用了夸张的形式。他在这个时期的色彩处于阴暗色调之中,画上的惨白色灯光与与微绿的昏暗色调的对比,造成一种幽暗低沉的气氛,使人物形象显示出强烈的光点,盛土豆的盘子里散发出缕缕的蒸气,这一切都活画出了贫苦农民家庭生活的真实情景。 4、视频欣赏3——问题三:阿尔时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凡高割下自己耳朵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名称:拉马丁广场上的黄房子画种:油画尺寸:24.5 X 30.5cm完成时间:1888年10月简介:画布,油彩,阿姆斯特丹国立梵高博物馆。 《拉马丁广场上的黄房子》的中央部分,是一幢二层小楼的建筑物,他在那里住了将近一年,由于多年的过分劳累、营养不良和健康状况不佳,他的力量几乎已经耗尽,希望在那儿平静地作画和恢复他的身体。 这建筑群在画面上很难处理。房子的左边尽头是一家他吃饭的饭馆,再往左(画面上看不见)是那家著名的通宵咖啡馆。邮差鲁兰住在左面的两座铁路桥之间,通向画外的路是凡?高经常外出的道路。在画这幅画时,凡?高的第一个念头是想把它画成一幅夜景画:“窗口亮着,空中繁星闪烁。”可是在定稿时,他又强调阳光通过巨大的空隙流进黑暗的屋内。所以整幢房子发出光亮,被他称之为“光之屋”。而在建筑物前急匆匆行走的男人,便是凡?高自己。 他创作这幅画时心境较好,所以把房子的室内也漆成黄色。他把黄色称之为爱的最高闪光。但正如爱包含强烈的爱和平静的爱一样,黄色亦有各种不同的阶段。 5、视频欣赏4——问题四:请分析凡高最后几幅作品的特点和内涵,为什么凡高要走向死亡?作者:Gogh, Vincent Van (b. March 30, 1853,.--d. July 29, 1890)“……凝望着璀璨的星空,我总是不由得浮想联翩……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夜空中闪烁的亮点不能像法国地图上的黑色标志那样容易达到呢?我们只需坐上火车就可以到达特鲁斯肯或卢昂,而到达星星那里却要经历一次死亡之旅。” ----文森特?凡?高名称:夜晚的露天咖啡座 画种:油画尺寸:20 X 89 cm完成时间:1888年9月简介:在《夜晚露天咖啡座》这幅画中,被灯火照成黄色的咖啡座和蓝色星空呈对比,使得整幅画很美,洋溢着一种平和的诗意。他曾说:“对我来说,晚上看来比白天更有活力,更有丰富的色彩。晚上继续作画,看天上有闪烁的星星,地面有灯光,是一幅很美的与安详的作品。”名称:鸢尾花画种:油画尺寸:未知完成时间:1889年简介:画布,油彩,马布力 保罗--盖提博物馆 本幅画是梵高到圣雷米后最早完成的作品之一。这幅画色彩丰富,线条细致而多变,左边的白花与最左边的蓝花相呼应。画家细心安排花朵的位置,引导观者视线。整个画面充满律动及和谐之感。名称:麦田昏鸦 画种:油画 尺寸:50.5 X 100.5cm完成时间:1890年简介: 画布,油彩,阿姆斯特丹国立梵高博物馆。 《麦田上的鸦群》是凡?高最后的作品,成群的乌鸦是飞来还是离去不太清楚。黄色上面的那片强烈的黑色,总给人以不祥的预兆。天空激烈地摇晃着,麦田也像要燃烧起来;或许凡?高看到这一大群惊叫、乱舞的乌鸦,他终于觉得,自己不幸的一生即将结束。 这幅画表现了他悲伤与极度的寂寞,隐藏着迈向死亡的脚步声。[小结]:西方绘画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掌握了明暗法、透视学与解剖学,使写实技巧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到了十九世纪末,由于照相技术的发明,以印象派画家为首的西方画家,开始对东方绘画发生兴趣,最后发展到抛弃传统的写实画法,而向东方绘画的平涂、写意画法学习,借绘画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这种东、西方绘画的合流,彻底改变了油画主流发展的方向。凡高正是在学习了东方绘画,特别是日本“浮世绘”之后改变他的画风的。他用浓重的色彩、跳动的笔触,表达他内心的感情,正如他自己所说,是用他的心来画画的。因此他的画有强烈的感染力,他笔下的树象在挣扎,土地象在翻腾,给人以生气勃勃的印象,而那些象燃烧着的向日葵,则高唱着对生命的赞歌。
1、凡高有关花卉作品展示。(说明凡高爱生活——夹竹桃、菊、鸢尾……他觉得美。)
教师根据课堂现场气氛对学生进行引导。
2、凡高《向日葵》系列作品展示。
互动话题:为什么凡高选择的向日葵绘画?(学生讨论)
(提示:在人类艺术史上,凡高与向日葵成了相互代表的两个词。让学生了解对凡高创作了大量描绘向日葵的作品。凡高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探究活动
1、出示图片凡高《向日葵》,请学生分析凡高这幅作品的观感。
互动话题:作品从哪些方面体现凡高作品的特点、内涵。(学生思考、理解并回答)
2、视频欣赏动画片,介绍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 1853.3.30-1890.7.29)艺术人生。
拓展:
1、你如何评价凡高。
2、图片、音乐播放有关评述凡高的书籍、电影。
本课小结:
1、凡高用浓重的色彩、跳动的笔触,表达他内心的感情,正如他自己所说,是用他的心来画画的。因此他的画有强烈的感染力,他笔下的那些象燃烧着的向日葵,则高唱着对生命的赞歌。
2、视频图像、音乐欣赏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