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
1.给划线的字选出正确的读音。
①月落乌啼 (tí tì)霜满 (mǎn mán)天。
②姑苏 (shū sū)城外寒 (hān hán)山寺。
③向榆关那畔 (pàn bàn)行,夜深千帐 (zhàng zàng)灯。
【答案】tí;mǎn;sū;hán;pàn;zhàng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故答案为:①tí、mǎn;②sū、hán;③pàn、zhàng
【点评】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2.读拼音,写词语。
wáng sūn ting bō fā chóu hé pàn
yú shù sì yuàn guī huàn nǚ
【答案】王孙;停泊;发愁;河畔;榆树;寺院;归浣女
【知识点】拼音;词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孙、泊、愁、畔、榆、院、浣 ”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王孙、停泊、发愁、河畔、榆树、寺院、归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辨字组词。
落
啼
眠 船
洛
帝
民 舷
【答案】落叶;啼哭;长眠;船长;洛阳;帝国;人民;船舷
【知识点】字形;字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形近字的特点:①笔画相同,位置不同。②字形相近,笔形不同。③字形相近,偏旁不同。④字形相近,笔画不同。⑤字形相近,读音相同。⑥字形相近,读音不同。⑦部首相同,位置不同。
故答案为:落叶、啼哭、长眠、船长、洛阳、帝国、人民、船舷
【点评】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给出的都是形近字,要看清字形,弄清字义,然后再组词。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同学们平时认真学习,多掌握一些汉字,多积累一些词语。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了秋天雨后山间的美景。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字写出了诗人的心情。
(3)《长相思》的作者是清代纳兰性德,“长相思”是词牌名。
(4)“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语序倒装,正确的语序应为“浣女归竹喧闹,渔舟下莲动。”
【答案】错误,正确,正确,正确
(1)错误
(2)正
(3)正
(4)正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1)错误,描绘了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2)正确
(3)正确
(4)正确
故答案为:错误;正确;正确;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5.分析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
(1)《山居秋暝》的作者是,“暝”的意思是。( )
A.王维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B.张继苦苦思索
(2)《枫桥夜泊》一诗中作者听到的有( )。
A.月落寒山寺 B.乌啼夜半钟声
(3)“夜深千帐灯”中的“千帐”指的是( )。
A.有一千座帐篷亮着灯 B.有许许多多的帐篷亮着灯。
【答案】(1)A
(2)B
(3)B
【知识点】字义;文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A;(2)B;(3)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二、诗歌鉴赏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3)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4)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
(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3)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
【知识点】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叠用两个“一程”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2)解答此题要结合诗句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这首词的风格婉约作简要分析。
(3)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此题,参见译文。
(4)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规范的答法是:××字运用……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
故答案为:(1)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
(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3)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 “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
【点评】(1)本题考查叠词在文中的作用。
(2)、(3)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
【译文】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2)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3)诗歌中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是: 。
对其中的“动”“静”和“声”“色”略作分析: 。
(4)你是如何理解“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艺术特色的?
(5)尾联中“王孙”指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对诗歌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表达了诗人隐居的闲适和对山水田园的喜爱之情。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写人,传达出诗人喜爱这里的自然生活中人的美。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之所以有名,只是因为用了“照”“流”两个动词。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留恋此处景美、人美、留恋隐居生活的心声。
E.这首诗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F.“竹喧归浣女”写浣纱女子归来路过竹林传出欢声笑语。
【答案】(1)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2)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4)前句写女子,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诗情画意。
(5)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借指诗人自己。诗人曾为王孙、来自官场,而今隐居山间;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也是他高洁品质的写照。
(6)C
【知识点】诗
【解析】【分析】(1)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2)、(5)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体味诗词的感彩。
(3)在理解这首诗大意的前提下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及对其中的“动”“静”和“声”“色”作分析。
(4)在理解这首诗大意的前提下解答。
(6)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2)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4)前句写女子,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诗情画意。
(5)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借指诗人自己。诗人曾为王孙、来自官场,而今隐居山间;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也是他高洁品质的写照。
(6)C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诗歌意境的把握能力。
(2)、(5)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4)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6)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乡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①,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②遮。
【注】①天涯:天边极远的地方。②暮云:傍晚时的云。
(1)根据注释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诗人描写的景物有: 、 、 。极目远眺却望不见家乡,是因为 。
(3)诗人极力描写家乡的 ,表达了 之情。
【答案】(1)人们说日落处就是天尽头,可是望到天尽头也看不到我的家。本来碧山阻隔已令人十分遗憾,可这碧山偏偏又被傍晚的云气笼罩。
(2)落日;碧山;暮云;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3)遥远;诗人对家乡真挚浓厚的思念
【知识点】诗
【解析】【分析】(1)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解答本题,应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结合课后注释,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对整首诗歌内容有个感知。
(2)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诗句中写景的实物挑出来即可。
(3)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体味诗词的感彩。
故答案为:(1)人们说日落处就是天尽头,可是望到天尽头也看不到我的家。本来碧山阻隔已令人十分遗憾,可这碧山偏偏又被傍晚的云气笼罩。
(2)落日;碧山;暮云;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3)遥远;诗人对家乡真挚浓厚的思念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2)本题考查对诗中描写景物的词语的掌握。
(3)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现代文阅读
9.课外阅读
当我离开母校的时侯
我坐在校园的树荫下 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留恋心情 啊 六年生活的母校
您四周的一草一木,我是那样熟悉。即使走遍天涯海角,我也不会忘记母校对我的哺育。如今,我长大了,就要离开您到一个新的校园去了,这怎么不叫我留恋呢?
校园的小树,你可记得:当我第一次投入老师那温暖的怀抱时,觉得是那样幸福。在这里,学习“a、o、e……”学习“1、2、3……”,我们从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朝气(逢 蓬)勃的少年。老师,您花费了多少心血啊!
校园的小树,你可记得:在那万籁俱寂的深夜,老师的屋里还亮着一盏灯,老师还在孜孜不倦地伏案工作着。这么晚了,老师仍在一字一句地批改作业。老师(向 像)蜡烛一样,献出了全部的光和热。
校园的小树,你可知道?老师那谆谆的教诲已经深深地(克 刻)在我的心里,往事又浮在我的眼前。啊,母校!我们的深厚感情已经在这里扎下了根。分别的时候就要到了,您的学生向您道别,您的学生将永远怀念您!永远感激您!
母校,老师,再见了!将来,我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会忘记您对我的辛勤培育。
(1)给第一自然段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把短文括号里不恰当的字划掉。
(3)把短文分成三段(用“‖”画出)
(4)照样子改写下面的句子。
例:少先队员怎么能怕困难呢?少先队员不能怕困难。
老师对我的关怀,我怎么会忘记?
(5)写出与画横线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6)你认为下面哪句话最能体现短文的中心思想(
)。
①表现作者对校园一草一木的留恋。
②抒发作者对母校和老师的留恋、赞美的思想感情。
③表达作者舍不得离开母校的思想感情。
【答案】(1). , 。 , !
(2)逢;向;克
(3)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二段:(第2—4自然段)第三段:(第5自然段)
(4)我不会忘记老师对我的关怀。
(5)我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会忘记您对我的辛勤培育。
(6)②
【知识点】记叙文
【解析】【分析】(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能力。同音字音同,形、意不同,组词不同。解答时要依据字义注意比较。
(3)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4)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5)考查照应句。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
(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 , 。 , !
(2)逢;向;克
(3)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二段:(第2—4自然段)第三段:(第5自然段)
(4)我不会忘记老师对我的关怀。
(5)我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会忘记您对我的辛勤培育。
(6)②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主要测试学生对同音字的掌握,从结构、字义两方面加以区别,然后再选词填空。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给短文划分段落的能力。
(4)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要求会判断,写作时会运用。
(6)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
1.给划线的字选出正确的读音。
①月落乌啼 (tí tì)霜满 (mǎn mán)天。
②姑苏 (shū sū)城外寒 (hān hán)山寺。
③向榆关那畔 (pàn bàn)行,夜深千帐 (zhàng zàng)灯。
2.读拼音,写词语。
wáng sūn ting bō fā chóu hé pàn
yú shù sì yuàn guī huàn nǚ
3.辨字组词。
落
啼
眠 船
洛
帝
民 舷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了秋天雨后山间的美景。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字写出了诗人的心情。
(3)《长相思》的作者是清代纳兰性德,“长相思”是词牌名。
(4)“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语序倒装,正确的语序应为“浣女归竹喧闹,渔舟下莲动。”
5.分析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
(1)《山居秋暝》的作者是,“暝”的意思是。( )
A.王维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B.张继苦苦思索
(2)《枫桥夜泊》一诗中作者听到的有( )。
A.月落寒山寺 B.乌啼夜半钟声
(3)“夜深千帐灯”中的“千帐”指的是( )。
A.有一千座帐篷亮着灯 B.有许许多多的帐篷亮着灯。
二、诗歌鉴赏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3)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4)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2)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3)诗歌中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是: 。
对其中的“动”“静”和“声”“色”略作分析: 。
(4)你是如何理解“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艺术特色的?
(5)尾联中“王孙”指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对诗歌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表达了诗人隐居的闲适和对山水田园的喜爱之情。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写人,传达出诗人喜爱这里的自然生活中人的美。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之所以有名,只是因为用了“照”“流”两个动词。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留恋此处景美、人美、留恋隐居生活的心声。
E.这首诗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F.“竹喧归浣女”写浣纱女子归来路过竹林传出欢声笑语。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乡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①,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②遮。
【注】①天涯:天边极远的地方。②暮云:傍晚时的云。
(1)根据注释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诗人描写的景物有: 、 、 。极目远眺却望不见家乡,是因为 。
(3)诗人极力描写家乡的 ,表达了 之情。
三、现代文阅读
9.课外阅读
当我离开母校的时侯
我坐在校园的树荫下 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留恋心情 啊 六年生活的母校
您四周的一草一木,我是那样熟悉。即使走遍天涯海角,我也不会忘记母校对我的哺育。如今,我长大了,就要离开您到一个新的校园去了,这怎么不叫我留恋呢?
校园的小树,你可记得:当我第一次投入老师那温暖的怀抱时,觉得是那样幸福。在这里,学习“a、o、e……”学习“1、2、3……”,我们从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朝气(逢 蓬)勃的少年。老师,您花费了多少心血啊!
校园的小树,你可记得:在那万籁俱寂的深夜,老师的屋里还亮着一盏灯,老师还在孜孜不倦地伏案工作着。这么晚了,老师仍在一字一句地批改作业。老师(向 像)蜡烛一样,献出了全部的光和热。
校园的小树,你可知道?老师那谆谆的教诲已经深深地(克 刻)在我的心里,往事又浮在我的眼前。啊,母校!我们的深厚感情已经在这里扎下了根。分别的时候就要到了,您的学生向您道别,您的学生将永远怀念您!永远感激您!
母校,老师,再见了!将来,我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会忘记您对我的辛勤培育。
(1)给第一自然段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把短文括号里不恰当的字划掉。
(3)把短文分成三段(用“‖”画出)
(4)照样子改写下面的句子。
例:少先队员怎么能怕困难呢?少先队员不能怕困难。
老师对我的关怀,我怎么会忘记?
(5)写出与画横线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6)你认为下面哪句话最能体现短文的中心思想(
)。
①表现作者对校园一草一木的留恋。
②抒发作者对母校和老师的留恋、赞美的思想感情。
③表达作者舍不得离开母校的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tí;mǎn;sū;hán;pàn;zhàng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故答案为:①tí、mǎn;②sū、hán;③pàn、zhàng
【点评】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2.【答案】王孙;停泊;发愁;河畔;榆树;寺院;归浣女
【知识点】拼音;词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孙、泊、愁、畔、榆、院、浣 ”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王孙、停泊、发愁、河畔、榆树、寺院、归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答案】落叶;啼哭;长眠;船长;洛阳;帝国;人民;船舷
【知识点】字形;字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形近字的特点:①笔画相同,位置不同。②字形相近,笔形不同。③字形相近,偏旁不同。④字形相近,笔画不同。⑤字形相近,读音相同。⑥字形相近,读音不同。⑦部首相同,位置不同。
故答案为:落叶、啼哭、长眠、船长、洛阳、帝国、人民、船舷
【点评】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给出的都是形近字,要看清字形,弄清字义,然后再组词。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同学们平时认真学习,多掌握一些汉字,多积累一些词语。
4.【答案】错误,正确,正确,正确
(1)错误
(2)正
(3)正
(4)正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1)错误,描绘了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2)正确
(3)正确
(4)正确
故答案为:错误;正确;正确;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5.【答案】(1)A
(2)B
(3)B
【知识点】字义;文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A;(2)B;(3)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6.【答案】(1)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
(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3)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
【知识点】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叠用两个“一程”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2)解答此题要结合诗句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这首词的风格婉约作简要分析。
(3)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此题,参见译文。
(4)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规范的答法是:××字运用……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
故答案为:(1)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
(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3)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 “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
【点评】(1)本题考查叠词在文中的作用。
(2)、(3)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
【译文】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7.【答案】(1)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2)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4)前句写女子,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诗情画意。
(5)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借指诗人自己。诗人曾为王孙、来自官场,而今隐居山间;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也是他高洁品质的写照。
(6)C
【知识点】诗
【解析】【分析】(1)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2)、(5)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体味诗词的感彩。
(3)在理解这首诗大意的前提下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及对其中的“动”“静”和“声”“色”作分析。
(4)在理解这首诗大意的前提下解答。
(6)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2)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4)前句写女子,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诗情画意。
(5)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借指诗人自己。诗人曾为王孙、来自官场,而今隐居山间;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也是他高洁品质的写照。
(6)C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诗歌意境的把握能力。
(2)、(5)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4)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6)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8.【答案】(1)人们说日落处就是天尽头,可是望到天尽头也看不到我的家。本来碧山阻隔已令人十分遗憾,可这碧山偏偏又被傍晚的云气笼罩。
(2)落日;碧山;暮云;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3)遥远;诗人对家乡真挚浓厚的思念
【知识点】诗
【解析】【分析】(1)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解答本题,应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结合课后注释,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对整首诗歌内容有个感知。
(2)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诗句中写景的实物挑出来即可。
(3)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体味诗词的感彩。
故答案为:(1)人们说日落处就是天尽头,可是望到天尽头也看不到我的家。本来碧山阻隔已令人十分遗憾,可这碧山偏偏又被傍晚的云气笼罩。
(2)落日;碧山;暮云;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3)遥远;诗人对家乡真挚浓厚的思念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2)本题考查对诗中描写景物的词语的掌握。
(3)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9.【答案】(1). , 。 , !
(2)逢;向;克
(3)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二段:(第2—4自然段)第三段:(第5自然段)
(4)我不会忘记老师对我的关怀。
(5)我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会忘记您对我的辛勤培育。
(6)②
【知识点】记叙文
【解析】【分析】(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能力。同音字音同,形、意不同,组词不同。解答时要依据字义注意比较。
(3)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4)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5)考查照应句。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
(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 , 。 , !
(2)逢;向;克
(3)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二段:(第2—4自然段)第三段:(第5自然段)
(4)我不会忘记老师对我的关怀。
(5)我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会忘记您对我的辛勤培育。
(6)②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主要测试学生对同音字的掌握,从结构、字义两方面加以区别,然后再选词填空。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给短文划分段落的能力。
(4)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要求会判断,写作时会运用。
(6)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