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区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十)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记述过一种特殊的“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
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性的、可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
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诗的作品中蕴含“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
(摘编自王一川《〈审美体验论〉导言》)
材料二: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
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最终,艺术创造使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
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生体验,这个过程变园中之竹为眼中之竹,带有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照。
第二个阶段是艺术体验,此时眼中之竹已转化为饱含意蕴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抽象化、心灵化的意念,是在想象的、虚构的精神空间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存在状态。
第三个阶段是艺术创造,艺术家磨墨、展纸、落笔,把艺术体验中的虚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家笔下的艺术形象,成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品,即手中之竹。
(摘编自孙先旭、胡鹏林的《艺术家的审美体验》)
材料三:
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您怎么看?
叶朗: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
中国美学历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嵇康。《世说新语》记载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当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嵇康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据记载,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的音乐和生命合二为一,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
顾春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
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
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摘编自顾春芳《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审美体验的探究是有价值的,审美体验是人类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往往通过审美体验来呈现。
B.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概括了从审美体验到艺术创作的过程。
C.审美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追求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获得“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
D.艺术家只有开拓优雅、精致的审美空间,获得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心灵的自由,才能更好地成就事业。
2.下列各项对“审美体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一般经验不同,审美体验是无功利的审美,是一种高层次的、令人沉醉其间的、难以言说的生命直觉。
B.中西方美学家对审美体验虽有命名上的“妙悟”与“迷狂”等不同,但都偏爱感悟式、点到为止的美学表达。
C.审美体验包括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其中前者是通过审美观照、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等构建的精神空间。
D.中国古人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体验,常在弹琴、赏花、品茗等活动中开拓审美空间,获得特殊的审美体验。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审美体验”的一项是(3分)
A.《世说新语》中记载嵇康风姿特秀,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
B.俞平伯与朱自清游历、感受灯影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有感而发创作同题习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C.王羲之与友人会于会稽山,于茂林修竹间“极视听之娱”,发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感叹。
D.《红楼梦》中探春、宝钗等赏花、吟唱,更有林黛玉葬花时的吟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论证思路。(4分)
5.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谈到“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的三种态度,认为“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赚钱等等,植物学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等,画家只把古松摆在心眼面前当作一幅画去玩味。”这三种态度分别属于哪种体验,具有怎样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支字,完成6-9题。
儿女
丰子恺
①回想四个月以前,我犹似押送囚犯,突然地把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从上海的租寓中拖出,载上火车,送回乡间,关进低小的平屋中。自己仍回到上海的租界中,独居了四个月。这举动究竟出于什么旨意,本于什么计划,现在回想起来,连自己也不相信。其实旨意与计划,都是虚空的,自骗自扰的,实际于人生有什么利益呢 只赢得世故尘劳,作弄几番欢愁的感情,增加心头的创痕罢了!
②当时我独自回到上海,走进空寂的租寓,心中不免虚空起来。
③晚上整理房室,把剩在灶间里的篮钵、器皿、余薪、余米,以及其他三年来寓居中所用的家常零星物件,尽行送给来帮我做短工的、邻近的小店里的儿子。只有四双破旧的小孩子的鞋子(不知为什么缘故),我不送掉,拿来整齐地摆在自己的床下,而且后来看到的时候常常感到一种无名的愉快。
④朋友们说我关心儿女。我对于儿女的确关心,在独居中更常有悬念的时候。但我自以为这关心与悬念中,除了本能以外似乎尚含有一种更强的加味。所以我往往不顾自己的画技与文笔的拙陋,动辄描摹。因为我的儿女都是孩子们,最年长的不过九岁。所以我对于儿女的关心与悬念中,有一部分是对于孩子们——普天下的孩子们——的关心与悬念。他们成人以后我对他们怎样 现在自己也不能晓得,但可推知其一定与现在不同, 因为不复含有那种加味了。
⑤回想过去四个月的悠闲宁静的独居生活,在我也颇觉得可恋,又可感谢。然而一旦回到故乡的平屋里,被围在一群儿女的中间的时候,我又不禁自伤了。因为我那种生活,或枯坐,默想,或钻研,搜求,或敷衍,应酬,比较起他们的生活来,明明是变态的,病的,残废的。
⑥有一个炎夏的下午,我回到家中了。第二天的傍晚,我领了四个孩于——九岁的阿宝、七岁的软软、五岁的瞻瞻,三岁的阿韦——到小院中的槐荫下,坐在地上吃西瓜。夕幕的紫色中,炎阳的红味渐渐消减,凉夜的青味渐渐加浓起来。微风吹动孩子们的细丝一般的头发,身体上汗气已经全消。百感畅快的时候,孩子们似乎已经充溢着生的欢喜,非发泄不可了。最初是三岁的孩子的音乐的表现,他满足之余,笑嘻嘻摇摆着身子,口中一面嚼西瓜,一面发出一种像花猫偷食时候的“ngem ngam”的声音来。这音乐的表现立刻唤起了五岁的瞻瞻的共鸣,他接着发表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姊姊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这诗的表现又立刻引起了七岁与九岁的孩子的散文的、数学的兴味:他们立刻把瞻瞻的诗句的意义归纳起来,报告其结果:“四个人吃四块西瓜。”
⑦于是我在心中默默地批判他们的作品。我觉得三岁的阿韦的音乐的表现最为深刻而完全,最能全般表出他的欢喜的感情。五岁的瞻瞻把这欢喜的感情翻译为(他的)诗,已打了一个折扣;然尚带着节奏与旋律的分子。犹有活跃的生命流露着。至于软软与阿宝的散文的、数学的、概念的表现,比较起来更肤浅一层。然而看他们的态度,全部精神没入在吃西瓜的一事中。其明慧的心眼,比大人们所见的完全得多。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我实在不敢受他们“父亲”的称呼,倘然“父亲”是尊崇的。
⑧我在平屋的南窗下暂设一张小桌子,上面按照一定的秩序而布置着稿纸、信箧、笔砚、墨水瓶、浆糊瓶、时表和茶盘等,不喜欢别人来任意移动,这是我独居时的惯癖。我——我们大人——平常的恭止,总是谨慎,细心,端详,斯文。例如磨墨,放笔,倒茶等,都小心从事,故桌上的布置每日依然,不致破坏或扰乱。因为我的手足的筋觉已经由于屡受物理的教训而深深地养成一种谨惕的惯性了。然而孩子们一爬到我的案上,就捣乱我的秩序,破坏我的桌上的构图,毁损我的器物。他们拿起自来水笔来一挥,洒了一桌子又一衣襟的墨水点;又把笔尖蘸在浆糊瓶里。他们用劲拔开毛笔的铜笔套,手背撞翻茶壶,壶盖打碎在地板……这在当时实在使我不耐烦,我不免哼喝他们,夺脱他们手里的东西,甚至批他们的小颊。然而我立刻后悔:哼喝之后立刻继之以笑,夺了之后立刻加倍奉还,批颊的手在中途软却,终于变批为抚。因为我立刻自悟其非:我要求孩子们的举止同我自己一样,何其乖谬!我——我们大人——的举止谨惕,是为了身体手足的筋觉已经受了种种现实的压迫而痉挛了的缘故。孩子们尚保有天赋的健全的身手与真朴活跃的元气,岂像我们的穷屈 揖让、进退、规行、矩步等大人们的礼貌,犹如刑具,都是戕贼这天赋的健全的身手的。于是活跃的人逐渐变成了手足麻痹、半身不遂的残废者。残废者要求健全者的举止同他自己一样,何其乖谬!
⑨儿女对我的关系如何 我不曾预备到这世间来做父亲,故心中常是疑惑不明,又觉得非常奇怪。我与他们(现在)完全是异世界的人,他们比我聪明、健全得多;然而他们又是我所生的儿女。这是何等奇妙的关系!世人以膝下有儿女为幸福,希望以儿女永绪其自我,我实在不解他们的心理。我以为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如朋友。君臣、父子、昆弟、夫妇之情,在十分自然合理的时候都不外乎是一种广义的友谊。所以朋友之情,实在是一切人情的基础。“朋,同类也。”并育于大地上的人,都是同类的朋友,共为大自然的儿女。世间的人,忘却了他们的大父母,而只知有小父母,以为父母能生儿女,儿女为父母所生,故儿女可以永续父母的自我,而使之永存。于是无子者叹天道之无知,子不肖者自伤其天命,而狂进杯中之物,其实天道有何厚薄于其齐生并育的儿女!我真不解他们的心理。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1928年夏作于石门湾平屋
(取材于丰子恺的同名散文)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④段“更强的加味”指作者除了有对儿女们的关心与悬念,还有对普天下孩子们的童真与天性的尊崇。
B.作者在记叙“吃西瓜”事件时,认为对于生活的表现,散文的、数学的、概念的比音乐的、诗歌的肤浅。
C.第⑧段中,面对儿女们天真的行为,作者的态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由不耐烦到欣赏,最终到遗憾无奈。
D.这篇文章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挖掘宏旨精义,用语质朴自然,亲切率真,散发着恬淡的人文情味。
7.下列各项对第①段画线句写作者回忆送儿女回乡间的情形,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A.“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用比喻描绘儿女天真可爱的状态,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B.“拖”“载”“送”“关”等一系列动词,状写自己强制且近乎于粗暴的行为。
C.“押送囚犯”语带夸张,语气越强烈,越表现出作者回忆时内心的痛苦。
D.该句以儿女可爱天真的状态衬托作者强硬的行为,以自嘲的语气,表现出作者回忆这段往事时,内心充满了愧疚与自责。
8.结尾处作者说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在自己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请简要回答作者这样说的理由。(4分)
9.文中提到世人“希想以儿女永续其自我”,请从《红楼梦》贾政对待宝玉的相关言行中举出一例,谈谈你对这种观念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
哲宗立,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初,神宗以夏国内乱,用兵攻讨,乃于熙河增兰州,于延安增安疆、米脂等五寨。二年,夏遣使贺登位,使还,未出境,又遣使入境。朝廷知其有请兰州、五寨地意,大臣议弃守未决。辙言曰:“顷者西人虽至,疆埸之事,初不自言。度其狡心,盖知朝廷厌兵,确然不请,欲使此议发自朝廷,得以为重。朝廷深觉其意,忍而不予,情得势穷,始来请命,一失此机,必为后悔。彼若点集兵马屯聚境上许之则畏兵而予不复为恩不予则边衅一开祸难无已。间不容发,正在此时,不可失也。况今日之事,主上妙年,母后听断,将帅吏士,恩情未接,兵交之日,谁使效命?若其羽书沓至,胜负纷然,临机决断,谁任其责?”于是朝廷许还五寨,夏人遂服。迁起居郎、中书舍人。
朝廷以吏部元丰所定吏额,比旧额数倍,命辙量事裁减。辙乃白宰执,请据实立额,俟吏之年满转出,或事故死亡者勿补,及额而止。不过十年,羡额当尽。功虽稍缓,而见吏知非身患,不复怨矣。吕大防命诸司吏任永寿与省吏数人典之,遂背辙议以立额,日裁损吏员,复以好恶改易诸局次。永寿复以赃刺配,大防略依辙议行之。
徽宗即位,徙永州、岳州,已而复太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崇宁中,蔡京当国,又降朝请大夫,罢祠,居许州,再复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号颍滨遗老,自作传万余言,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淳熙中,谥文定。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选自《宋史·苏辙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彼若点集兵马/屯聚境上/许之则畏兵而予/不复为恩/不予则边衅一开/祸难无已
B. 彼若点集/兵马屯聚境上/许之则畏兵/而予不复恩/不予则边衅一开/祸难无已
C. 彼若点集兵马/屯聚境上/许之则畏兵/而予不复为恩/不予则边衅一开/祸难无已
D. 彼若点集/兵马屯聚境上/许之则畏兵而予/不复为恩/不予则边衅一开/祸难无已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制举,宋代又称特科,经大臣引荐由皇帝直接主持考试,主要为选拔特殊人才而设。
B. 刺配:古代刑罚,在犯人脸部刺字并发配边远地方。《水浒传》多次提及此刑罚。
C. 罢祠:祠,指祠禄官,宋代特有的一种官职。“罢祠”就是免去祠禄官一职的意思。
D. 致仕:古代官吏交还官职告老退休,“解官”“下车”“乞骸骨”等与之意义相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元祐二年,西夏派遣使者来宋,表面上恭贺神宗登基,实质上想要请求安疆等五座营寨归属他们。
B. 为改善人浮于事的现象,朝廷命令苏辙依据各机构的具体情况裁减多余吏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C. 苏辙晚年境况颇为失意,近十年的时间内,居住在许州自建的房屋内,每天沉默独坐,直至逝世。
D. 苏辙在为人方面低调内敛,在写作方面文风鲜明,颇具特征,有些佳作可以与苏轼的作品比肩。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度其狡心,盖知朝廷厌兵,确然不请,欲使此议发自朝廷,得以为重。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4. 结合本文,概括朝廷授予苏辙谥号“文定”的依据。(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稽庄即事①
文天祥
乃心王室故,日月奔南征。
蹈险宁追悔,怀忠莫见明。
雁声连水远,山色与天平。
枉作穷途哭②,男儿付死生。
【注】①德祐二年三月初七日晚,诗人一行来到稽家庄,受到水寨统制官的款待。②穷途哭:《晋书·阮籍传》:“(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就写出了诗人日夜奔走的画面,“乃心工室故”使诗歌格调高远。
B.颔联写诗人在抗击外族入侵的斗争中经历了种种险境,还被人误解怀疑甚至诬陷。
C.尾联中诗人使用典故表明自己面对困境的决心,身为男儿愿为国家社稷献出生命。
D.诗歌结构严谨,语言缠绵徘恻,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表现得淋漓尽致。
16.诗歌的颈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 ”写出了秦统治者压榨百姓而又挥霍无度。
(2)《谏太宗十思疏》在“十思”中用“ ”句告诫君王游乐应有限度,用“ ”句则告诫君王远离奸佞小人。
(3)《桂枝香·金陵怀古》“ , ”两句,其中两个短语对仗工整,构图上还以曲线绵延与散点铺展相印成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为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首先进入视野的景色我称它“阳春白雪”,款款而过的河水两岸是蓬勃的火棘丛。仲春时节,春风脓暖,白色的米粒一样的白花绽开,蓬松的大雪覆盖,使火棘丛膨胀开来,成垛成堆。这火棘的青春之花虽细微,绚烂起来,也是压枝袭人,疯狂了一般。超然客整理
火棘谷向前,泉水已然成川,宁谧平稳,君子般温文尔雅。然而,一跌一抛,便有了激越的脾气,再一路而下,瀑布就相继现出声威了。不过,( )。声与静、远古与现代、人生与四季,都融汇在美妙和谐的山与水之中,爱静的人可尽享其宁谧,好动的人可尽情地嬉戏。原来,那一涧幽蓝如一道长弦,所流动的都是和谐的乐音,高亢也罢,纤弱也罢,对感应它的人都是一种抚慰。这就是天籁么?这就是天籁!
18.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笼罩你的是风清月明般的宁静,感觉到的却是那奔腾的瀑声
B.笼罩你的是奔腾的瀑声,你感觉到的却是风清月明般的宁静
C.笼罩你的奔腾的瀑声并未让你感觉不到那风清月明般的宁静
D.虽然奔腾的瀑声笼罩着你,你却感觉到了风清月明般的宁静
19.下列对文段中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阳春白雪”四字用了引号,表示它不再是原意,而有了新的内涵。
B.“君子般温文尔雅”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了泉水成川后宁谧的特点。
C.“声与静……人生与四季”形成排比,读来有一-种浩然阔大的气势。
D.“这就是天籁么?这就是天籁!”设问的手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为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上海华东师大有位学者,写了一本《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其中谈到《红楼梦》对中国历史具有开天辟地的界分性:“也即是说,所谓中国历史,就文化意味而言,可简明扼要地划分为《红楼梦》之前的历史和《红楼梦》之后的历史。”“《红楼梦》问世,既标记着对以往历史(帝王将相的历史)的颠覆,又标记着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
著名的作家王蒙作过《红楼梦》评点。他在评点本的《序》中说:“《红楼梦》令你觉得汉语汉字真是无与伦比。它似乎已经把汉语汉字汉文学的可能性用尽了,把我们的文化写完了。”“《红楼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几乎是,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应的共振。”“《红楼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著名作家宗璞先生在王蒙《红楼启示录》一书的序言中说:“《红楼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的更换,会产生新的内容,新的活力。它本身是无价之宝,又起着聚宝盆的作用,把种种的睿思,色色深情都聚在周围,发出耀目的光辉。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22.结合上面的语段,概括当代中学生应该阅读《红楼梦》的三点理由。(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与人相处,没有谁愿意被俯视,也不应该俯视他人。回望历史,中国曾领跑世界,令他国景仰;但也曾因国力衰弱,仰人鼻息,被列强俯视。
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如此,文化与文化之间亦如是。视角,取决于站位与定位,也取决于姿态与心态。百年变局,面向未来,我们该以怎样的视角看待世界?
“世界青年交流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加,并以“拒绝俯视,共创未来”为主题发言。请完成一篇发言稿。
要求:综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十)语文答案
1.D(D.“只有……才”错误。由原文“艺术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可知,这种审美空间,只是“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的条件之一,非必要条件,而“只有……才”是必要条件。)
2.B(B.“但都偏爱感悟式、点到为止的美学表达”错误。由原文“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可知,是中国美学具有偏爱感悟式、点到为止的美学表达的特点,而不是中西方美学都这样。)
3.A(审美体验是一种无功利、瞬间的审美直觉,同时也是一种感悟和体验。A项只是客观评述嵇康这个人物。)
4.①材料一首先以恩格斯的散文引出审美体验的话题,并阐释其两层含义;然后分析中西方美学虽然有命名的不同,但都认为审美体验与人生、艺术的本质相关联;最后将审美体验归结为人类社会活动、实践的产物。
5.①实用的、科学的态度属于非审美体验,具有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赚钱,这种实用的态度是功利、实用的,植物学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这种科学的态度是理智认识的。②美感的态度属于审美体验,具有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特征。画家只把古松摆在心眼面前当作一幅画去玩味,是一种抛弃了功利、实用的深层次瞬间性生命直觉。
6.C(“由不耐烦到欣赏,最终到遗憾无奈”错误,应该是由不耐烦到后悔,最后自悟其非)
7.D(“衬托”错误,应该是对比。)
8.①孩子们有着未被世智尘劳所蒙蔽的最健全明慧的心眼,他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看到事物的真相;②孩子们还未受到种种现实的压迫,保有天赋的健全的身手与真朴活跃的元气;③作者能够跳脱出“父亲”的身份,从平等的视角看待孩子们。
9. 示例:我不认同这一看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可厚非,但子女是独立的个体,未必想法和做法和父母一致,这就需要父母给子女一定的自由,不能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儿女。贾政对贾宝玉人生道路的规划是希望贾宝玉走经济仕途之路,承担起继承贾府的重任;而宝王虽然天咨的颖,却不以经济仕途为要,只愿意随着众姊妹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在人生道路上截然不同的选择,是贾政父子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也可见儿女并非父母的延续。
10. A
11.D (“下车”指官员到某地上任,“悬车”与“致仕”的意思相似)
12.A (应是恭贺“哲宗”登基)
13.(1)揣测他们的狡诈用心,大概是了解现在朝廷不愿意用兵(战争),所以不主动请求,想要让这样的提议出自朝廷,能够以此来体现他们的重要性。
(2)略
14.美德或文学才干,安邦定国
附:参考译文:
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参加制举的策论考试。
哲宗皇帝继位,凭借秘书省校书郎的身份被召回。元祐元年担任右司谏。起初,神宗因夏国内乱,用兵进攻,于是在熙河增设兰州,在延安增设安疆、米脂等五寨。元祐二年,夏国派使者贺哲宗登位,使者回去,尚未出境,又派使者入境。朝廷知道他们有请求兰州、五寨土地的意思,大臣讨论守或弃尚未决定。苏辙说:“最近西夏使者虽然来到,边界的事,并没有说起。猜他们狡猾的心思,大约知道朝廷厌倦战争,坚持不提出请求,想使这个建识让朝廷提出,以提高自己的地位。朝廷深知这个意思,忍着不给,要他们迫于势穷力竭,才来请求,但一失这机会,一定会后悔。他们如果调集兵马,驻在边境上,答应他们就是怕兵势而给予他们,不再是恩典,不给就开启边界冲突,祸害无穷。时间紧迫,正在这时,不可失计。何况今天的事,主上年轻,母后垂帘听政,将帅士兵们,尚未接受恩惠,战争之日,叫谁去出力效命 如果军书纷至沓来,胜败纷纭,临时作出决断,由谁来负责 ”于是朝廷允许还西夏五寨,夏人顺服。升苏辙为起居郎、中书舍人。
朝廷认为吏部元丰时所定吏员名额,比过去吏员名额多几倍,命令苏辙依事务轻重裁减。吏法处理。苏辙于是对宰相全部讲出自己的看法,要求根据实际定数额,等吏员中的年满转出,或因事死亡的就不再补员,减到限额为止。不过十年,多余的名额也就减完。收效虽然慢些,而现任的吏员知道与自己无关,不再抱怨。吕大防命令各司吏任永寿和中书省吏员几个人管这事,便违背苏辙的建议而定额,每天裁减吏员,又因自己的爱憎改变各部门次第。任永寿又因贪赃刺字流放,吕大防就大致依苏辙的建议实行。
徽宗即位,移水州、岳州,不久恢复为太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崇宁年间,蔡京掌握国政,又降为朝请大夫,取消宫观官,住在许州,又复授太中大夫退休。在并州建屋,自号颍滨遗老,自己作了万余字的传,不再和别人相见。整天静坐,这样过了将近十年。政和二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追复端明殿学士。淳熙年间,谥为文定。
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的高超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
15.D(“语言缠绵健恻”表述错误。由“奔南征”“宁追悔”付死生”等可知,本诗语言通俗且格调豪迈慷慨。)
16.情感表达:描绘了雁声阵阵随水远去,山色苍苍与天齐一的景象,借景抒情,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感。
结构安排:自然过渡,情绪由低沉转人高昂,舒缓了诗歌节奏,为诗歌增添蕴藉之意。
17.(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乐盘游则思三驱为度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3)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18.B(首先根据后文的“声与静”的顺序,可知前文是先说“声”,再说“静”,那么对应的就是先“瀑声”后“宁静”,据此排除 A ;再根据后文“都融汇在美妙和谐的山与水之中,爱静的人可尽享其宁谧,好动的人可尽情地嬉戏”,可知强调的是动和静的融合,而 D 项“你却感觉到了风清月明般的宁静”,不符合语境,可排除;B C相比, B 项的句式更整齐,更符合后文的“声与静、远古与现代、人生与四季”的风格,排除 C 。)
19.C(“浩然阔大的气势”错误,“声与静、远古与现代、人生与四季”,构成排比,内容集中,节奏鲜明,虽有气势,但并非浩然阔大。)
20.改句:仲春时节,春风煦暖,米粒一样的白花绽开,恰如蓬松的大雪覆盖,使火棘丛膨胀开来,成垛成堆。
【解析】原句有两种语病:①重复赘余,“白色的”和“白花”语意重复,删掉“白色的”。②“仲春时节……蓬松的大雪覆盖”不合逻辑,在“蓬松的大雪”前加“恰如”,和前文的句子形成比喻句。
21.是经验的结晶。 帮助你体验人生。 是一部挖掘不尽的书。(或答“常读常新”等其他语义相似的短语也可)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答满三点5分,大概意思相近即可。)。
22.《红楼梦》在中国文化史中地位突出,作用巨大。
《红楼梦》代表着汉语言文化的最高成就。
《红楼梦》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经验,体验人生。
④《红楼梦》的内容丰富,可以与时俱进。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满任意三点得6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