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高2014级章末检测题(理科)答案
选择题(每个5分共50分)
1.B 2.D 3.C 4. A 5. D 6.C 7.B 8.B 9.B 10.C
填空题(每个5分共25分)
11. 12.ln2
13.解:且时,在上是“弱增函数”;
14. 15. ①④
解答题
16. 解:(1)
(2)原式即为
证明:(1)当时,左边,右边,,所以不等式成立.
(2)假设时不等式成立,即,
则当时,
,
即当时,不等式也成立.
由(1)、(2)可知,对于任意时,不等式成立.
(1)解:所求切线方程为
(2) 令,得
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是和.
18. 解:(1)当时.
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是; 单调递增区间是.
当a≥0时,所以函数在区间的单调递增.
(2)由得,
由已知函数为上的单调减函数,则在上恒成立,
即在上恒成立.即在上恒成立.
令,在上,
所以在为减函数. ,
所以.
19. 解(1)由题意知
(2)不等式等价于当及时恒成立
令 令
得,在(-1,0)上是增函数
当 在(0,0)上是减函数
当时恒成立 令
则
所以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20. 解:(1)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2),
(1)时,恒成立 在上单调递增,无极值.
(2)时,由于
所以在上单调递增,在上单调递减,
从而.
(3)由(2)问显然可知,当时,在区间上为增函数,在区间不可能恰有两个零点.
当时,由(II)问知,又,为的一个零点.
若在恰有两个零点,只需
即
(1)解:的导数
令,解得;令,解得
从而在内单调递减,在内单调递增
所以,当,时,取最小值1
即
又
成都七中高2014级章末检测题(理科)
命题人:吴雪 审题人:张世永
一、选择题(每个5分共5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
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a+a2+…+an+1=(n∈N*,a≠1),在验证n=1时,左边所得的项为( )
A.1 B.1+a+a2 C.1+a D.1+a+a2+a3
2.设偶函数在上为增函数,且,那么下列四个命题中一定正确的是( )
A、 B、
C、函数在点处的切线斜率
D、函数在点处的切线斜率
3. 某个命题与自然数n有关,若n=k(k∈N*)时,该命题成立,那么可推得n=k+1时该命题也成立.现在已知当n=5时,该命题不成立,那么可推得( )
A.当n=6时该命题不成立 B.当n=6时该命题成立
C.当n=4时该命题不成立 D.当n=4时该命题成立
4.函数 若,,使得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或
5、函数的图像大致是( )
6.知定义在上的可导函数的导函数为,且对于任意,总有成立,那么与的大小关系为( )
A. B. C. D.不确定
7.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n2an(n≥2),而a1=1,通过计算a2、a3、a4,猜想an=( )
A. B. C. D.
8.函数在定义域R内可导,若,且当,则( )
A. B. C. D.
9.已知x=是的一个极值点,设,试问过点
(2,5)可作曲线y=g(x)()切线的条数为( )
A.0 B.1 C.2 D.以上答案均不对
10已知二次函数的导函数的图像与直线平行,且在处取得极小值.设,曲线上的点到点的距离的最小值为,则m= ( )
A. B. C. 或 D.1
填空题(每个5分共25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
.已知,则_____________
12.设,函数的导函数是,且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若曲线的一条切线的斜率是,则切点的横坐标为
13. 若函数在定义域内某区间上是增函数,而在上是减函数,则称在上是“弱增函数”. 函数(是常数)在上是“弱增函数”,则满足条件的及正数的范围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14.,x=1为极小值点,则a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5. 定义在区间上的连续函数,如果,使得,则称为区间上的“中值点”.下列函数:①;②;③;④中,在区间上“中值点”多于一个的函数序号为 .(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函数的序号)
成都七中高2014级章末检测题(理科)答题卷
选择题(每个5分共50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填空题(每个5分共25分)
11、 12、 13、
14、 15、
解答题(16题--20题每个12分,21题15分)
16. 已知数列满足
(1)求通项
(2)证明:.
17. 已知函数.
(1)若,求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
(2)若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18. 已知函数.
(1)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2)若函数在上是减函数,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19. 已知A、B、C是直线上的三点,向量满足:
(1)求函数y=f(x)的表达式.
(2)若不等式时,及都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0. 已知函数.
(1)当时,求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
(2)求函数的极值;
(3)若函数在区间上恰有两个零点,求的取值范围.
21.已知函数(e为自然对数的底数)
(1)求的最小值;
(2)设不等式的解集为P,且,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3)设,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