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历年全国卷真题汇编8——免疫调节与内环境稳态
一、单选题
1.(2021·全国甲)人体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也是一些调节中枢的所在部位。下列有关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B.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下丘脑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下丘脑有水平衡调节中枢
D.下丘脑能感受体温的变化;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
【答案】B
【知识点】体温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当细胞外液渗透压改变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到,产生兴奋,进行调节,A正确;
B、下丘脑可以合成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分泌,下丘脑也可以分泌一些促激素释放激素,B错误;
C、当机体的渗透压发生改变,下丘脑进行水盐平衡调节,维持水盐的平衡,C正确;
D、下丘脑有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维持体温相对恒定,D正确。
故答案选:B。
【分析】 下丘脑的主要功能有:
序号 功能 举例
1 内分泌腺 分泌促激素作用于垂体
2 效应器 释放抗利尿激素,调节水盐平衡
3 感受器 感受血糖浓度变化、渗透压变化
4 神经中枢 调节血糖浓度、维持体温平衡
5 生物节律 生物钟
2.(2020·全国Ⅲ)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 )
A.若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B.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C.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D.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
【答案】D
【知识点】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寄生虫或其他媒介,如细菌、病毒,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但也能使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A错误;
B、病原体裂解后仍含有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抗原物质,因此会使人体产生抗体,B错误;
C、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病原体含有的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特异性化学物质,也能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C错误;
D、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特有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相应抗体,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特异性免疫类型: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体液免疫:
(2)细胞免疫:
3.(2020·全国Ⅱ)新冠病毒(SARS-CoV-2)和肺炎双球菌均可引发肺炎,但二者的结构不同,新冠病毒是一种含有单链RNA的病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被动运输
B.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均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
C.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二者遗传物质所含有的核苷酸是相同的
D.新冠病毒或肺炎双球菌的某些蛋白质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
【答案】D
【知识点】胞吞、胞吐的过程和意义;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解:A、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为胞吞,A错误;
B、新冠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等细胞器,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的合成,B错误;
C、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为DNA,二者的核苷酸不同,C错误;
D、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主要由RNA和蛋白质构成;肺炎双球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4.(2020·全国Ⅱ)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时,可引起自身免疫病。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
A.艾滋病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动物毛屑接触性鼻炎 D.抗维生素D佝偻病
【答案】B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
【解析】【解答】A、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免疫功能缺失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错误;
B、类风湿性关节炎为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属于自身免疫病,B正确;
C、动物毛屑接触性鼻炎是由于免疫系统对过敏原(毛屑)过度敏感引起的过敏反应,C错误;
D、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显性致病基因控制的单基因遗传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过敏反应: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接触某些花粉而引起皮肤荨麻疹,或吃了海鲜而呕吐、接触了动物的毛屑而出现过敏性鼻炎等,都是由于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过敏原)过度敏感引起的过敏反应。
5.(2019·全国Ⅲ卷)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 )
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皮肤血管舒张
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 D.用酒精擦拭皮肤
【答案】A
【知识点】体温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可以增加产热,符合题意;
B、皮肤血管舒张,增加血流量,散失热量更多,不符合题意;
C、汗腺分泌汗液,液体水变为气态水需要吸收热量,有利于散热,不符合题意;
D、酒精易挥发,能迅速带走皮肤上的热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主要考查体温调节。散热的方式有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蒸发散热。当皮肤冷觉感受器接受外界寒冷的环境中,通过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分析后,传出兴奋作用于效应器,从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血流量的同时,皮肤立毛肌收缩,缩小毛孔,造成“鸡皮肤疙瘩,从而减少皮肤的散热,骨骼肌也产生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肾上腺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调节代谢使产热增加。酒精易于挥发,因能迅速带走皮肤上的大量热量,用酒精擦拭皮肤,也会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以散热。
6.(2019·全国Ⅲ卷)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答案】D
【知识点】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比较;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血浆中的葡萄糖先进入组织液然后再进入骨骼肌细胞,不符合题意;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从细胞中出来然后进入组织液中,不符合题意;
C、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有氧呼吸,不符合题意;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主要考查内环境成分的转换。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都是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血细胞所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的上皮细胞的内环境是指血浆和组织液。因细胞外液深居于身体内部,所以名为内环境,体的绝大部分细胞是不与血浆直接接触的,因此,这些细胞与毛细血管中的血浆不直接进行物质交换。但是,人体的绝大部分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只隔着一层细胞膜,于是水分和一切可以通过细胞膜的物质,就在这两部分体液之间进行交换;细胞所需要的氧气等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进入组织液。由于组织液不断地形成,以及组织液不断地回流入血液,因此为细胞不断地提供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并运走代谢废物。细胞与内环境之间就是这样进行物质交换的。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一方面与人体各个部分的组织液交换;另一方面与肺、肾脏、和胃、肠等器官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才能使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所以,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7.(2019·全国Ⅱ卷) 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
A.血浆渗透压升高 B.产生渴感
C.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答案】D
【知识点】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当人体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血浆属于细胞外液,渗透压也会升高,A不符合题意;
B、人体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并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人主动饮水,B不符合题意;
C、人体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使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C不符合题意;
D、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会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水盐平衡调节:
8.(2019·全国Ⅰ卷)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答案】D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A、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不符合题意;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不符合题意;
C、由题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传出神经直接作用于心脏、也可通过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间接调节心脏活动,不符合题意;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主要考查生命活动的调节。兴奋是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惊吓可以是我们看到的物象,可以是听到的声音,或者是摸到的东西,所以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体现了神经系统可以直接调节也可以通过内分泌间接调节心脏活动;肾上腺素是由人体分泌出的一种激素。当人经历某些刺激(例如兴奋,恐惧,紧张等)分泌出这种化学物质,能让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
9.(2018·全国Ⅱ卷)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
B.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
C.HIV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D.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
【答案】B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解析】【解答】A、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可以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A不符合题意;
B、噬菌体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T2噬菌体的宿主是大肠杆菌,所以T2噬菌体不能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B符合题意;
C、HIV可攻击T细胞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C不符合题意;
D、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明确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
①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DNA。
②病毒的遗传物质:DNA或RNA。
③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DNA。
④生物界主要的遗传物质:DNA。
( 2 )艾滋病的发病机理:HI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人体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病菌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二、综合题
10.(2022·全国甲卷)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 ;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是 。
(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病毒最终被清除的方式是 。
(3)病毒再次感染使机体内抗体浓度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如图所示),此时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 。
(4)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 。
【答案】(1)胸腺;浆细胞
(2)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病毒再次感染时,机体内相应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4)多次接种
【知识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T细胞在骨髓迁移到胸腺中成熟;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
故答案为:胸腺;浆细胞。
(2)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其可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了,进一步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故答案为: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病毒再次感染使机体内抗体浓度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是由于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称为二次免疫(再次免疫)。
故答案为:病毒再次感染时,机体内相应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4)由图可知,二次免疫相对于初次免疫反应更强烈、更快,产生的抗体数量更多,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多次接种。
故答案为:多次接种。
【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包括T细胞(在骨髓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②吞噬细胞等。
(3)免疫活性物质:指的是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怀子因子)、溶菌酶等。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抗原识别: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APC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活B细胞的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胞因子;(2)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够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3)合成分泌抗体并发挥效应: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其可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了,进一步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称为二次免疫(再次免疫)。二次免疫相对于初次免疫反应更强烈、更快,产生的抗体数量更多。
3、细胞免疫过程为:(1)抗原识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称为靶细胞。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并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2)反应阶段:细胞因子能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过程。(3)效应阶段: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在体液中循环并识别、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与之结合;或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
4、疫苗有三种类型:a、灭活的微生物;b、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他产物;c、减毒微生物。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
11.(2020·全国Ⅲ)给奶牛挤奶时其乳头上的感受器会受到制激,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能反射性地引起乳腺排乳;同时该兴奋还能上传到下丘脑促使其合成催产素,进而促进乳腺排乳。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完成一个反射的过程中,一个神经元和另个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 这一结构来完成的。
(2)上述排乳调节过程中,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通常在哺乳动物体内,这两种调节方式之间的关系是 。
(3)牛奶的主要成分有乳糖和蛋白质等,组成乳糖的2种单糖是 。牛奶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是指 。
【答案】(1)突触
(2)有些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3)葡萄糖和半乳糖;人体细胞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氨基酸
【知识点】氨基酸的种类;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这个结构传递信息。(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是: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的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体液调节可以看成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3)组成乳糖的单糖是葡萄糖和半乳糖;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的氨基酸。
【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突触结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构成。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应迅速;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反应较缓慢。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3、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指人体(或其它脊椎动物)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远不适应机体的需要,必需由食物蛋白供给,这些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人体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4、乳糖是动物特有的二糖,由葡萄糖和半乳糖合成。
12.(2020·全国Ⅱ)人在剧烈奔跑运动时机体会出现一些生理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剧烈奔跑运动时肌细胞会出现 ,这一呼吸方式会导致肌肉有酸痛感。
(2)当进行较长时间剧烈运动时,人体还会出现其他一些生理变化。例如,与运动前相比,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会加强,分泌 ,该激素具有 (答出2点即可)等生理功能,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3)人在进行剧烈运动时会大量出汗,因此在大量出汗后,为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可以在饮水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 。
【答案】(1)无氧呼吸
(2)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3)电解质(或答:无机盐)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水盐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剧烈奔跑时肌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从而使肌肉有酸痛感。(2)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其作用是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3)汗液中除含有水分外,还会含有一些电解质(无机盐),故大量出汗后除了补充水分外,还应补充电解质(无机盐)。
【分析】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其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其作用是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三、实验探究题
13.(2020·全国Ⅰ)某研究人员用药物W进行了如下实验:给甲组大鼠注射药物W,乙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饲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大鼠的相关生理指标。实验结果表明:乙组大鼠无显著变化;与乙组大鼠相比,甲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升高,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进食量增加,体重下降。回答下列问题:
(1)由上述实验结果可推测,药物W破坏了胰腺中的 细胞,使细胞失去功能,从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2)由上述实验结果还可推测,甲组大鼠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导致肾小管液的渗透压比正常时的 , 从而使该组大鼠的排尿量 。
(3)实验中测量到甲组大鼠体重下降,推测体重下降的原因是 。
(4)若上述推测都成立,那么该实验的研究意义是 (答出1点即可)。
【答案】(1)胰岛B
(2)高;增加
(3)甲组大鼠胰岛素缺乏,使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来获得能量,导致机体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加
(4)获得了因胰岛素缺乏而患糖尿病的动物,这种动物可以作为实验材料用于研发治疗这类糖尿病的药物
【知识点】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由于甲组大鼠注射药物W后,血糖浓度升高,可推知药物W破坏了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从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2)由题干信息可知,甲组大鼠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会导致肾小管液的渗透压比正常时的高,因此导致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进而导致尿量增加。
(3)甲组大鼠注射药物W后,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使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来获得能量,导致机体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加,体重下降。
(4)由以上分析可知,药物W破坏了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使大鼠因胰岛素缺乏而患糖尿病,这种动物可以作为实验材料用于研发治疗这类糖尿病的药物。
【分析】1、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作用机理: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成脂肪等非糖物质;②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糖尿病: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
14.(2019·全国Ⅲ卷)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
小鼠分组 A组 B组 C组 D组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
再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抗原甲 抗原乙
回答下列问题。
(1)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 (填“抗体”或“抗原”)。
(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 。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 。
(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4)若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一般有 (答出2点即可)。
【答案】(1)抗体
(2)A、D;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4)发作迅速、消退较快
【知识点】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1)抗体为机体通过免疫反应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免疫活性物质,抗原为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外源物质。
(2)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A、D两组前后注射抗原相同,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记忆细胞对抗原具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当抗原二次感染机体时,记忆细胞可直接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并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
(3)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抗体与抗原可以特异性结合形成凝集团或沉淀并最终被吞噬细胞消灭。
(4)过敏反应的特点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等。
故答案为:(1)抗体;(2)A、D 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3)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4)发作迅速、消退较快。
【分析】主要考查免疫调节。免疫活性物质是指淋巴因子、抗体、溶菌酶这些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如病菌等),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抵抗或防止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它所不希望的生物侵入的状态。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不需要事先暴露,可以立刻响应,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病原体的入侵。特异性免疫是在主体的寿命期内发展起来的,是专门针对某种病原体的免疫。二次免疫应答指生物免疫系统遭受初次的外来病原入侵后,免疫系统发挥记忆效应。当再次遭受同样的病原体或者抗原入侵时,能快速、高效地产生大量抗体,将抗原清除。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15.(2018·全国Ⅰ卷)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分钟)
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mL,记录尿量
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mL,记录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 ,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 。
(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 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答案】(1)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2)增加;葡萄糖
(3)下丘脑
【知识点】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注射的垂体中含有调节水盐平衡的抗利尿激素,该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对水的通透性,促进对水的重吸收。(2)在静脉注射高浓度的葡萄糖,会使血浆的葡萄糖浓度升高,过多的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体外,同时会带走大量的水分,尿量增加。用斐林试剂鉴定,结果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确实含有葡萄糖。(3)腹泻会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引起尿量减少。
【分析】本题分析了尿液含量发生变化的三种情况。(1)直接考查由于激素的调节作用,引起尿液含量的变化。(2)一次性糖含量过高引起渗透压的改变,导致尿液量的变化,以及鉴定尿液中的糖。(3)考查刺激作用于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下丘脑后,引起的尿液量变化。
水盐调节:
(1)调节机制:神经—体液调节。
(2)水盐平衡调节相关结构与激素
①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②参与的激素:主要为抗利尿激素。
a.产生:下丘脑产生。
b.释放:垂体后叶释放。
c.作用部位:肾小管和集合管。
d.功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水盐平衡调节
①神经调节途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②体液调节途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产生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使其重吸收水增多→尿液减少。
1 / 1高考生物历年全国卷真题汇编8——免疫调节与内环境稳态
一、单选题
1.(2021·全国甲)人体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也是一些调节中枢的所在部位。下列有关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B.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下丘脑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下丘脑有水平衡调节中枢
D.下丘脑能感受体温的变化;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
2.(2020·全国Ⅲ)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 )
A.若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B.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C.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D.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
3.(2020·全国Ⅱ)新冠病毒(SARS-CoV-2)和肺炎双球菌均可引发肺炎,但二者的结构不同,新冠病毒是一种含有单链RNA的病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被动运输
B.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均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
C.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二者遗传物质所含有的核苷酸是相同的
D.新冠病毒或肺炎双球菌的某些蛋白质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
4.(2020·全国Ⅱ)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时,可引起自身免疫病。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
A.艾滋病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动物毛屑接触性鼻炎 D.抗维生素D佝偻病
5.(2019·全国Ⅲ卷)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 )
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皮肤血管舒张
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 D.用酒精擦拭皮肤
6.(2019·全国Ⅲ卷)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7.(2019·全国Ⅱ卷) 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
A.血浆渗透压升高 B.产生渴感
C.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8.(2019·全国Ⅰ卷)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9.(2018·全国Ⅱ卷)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
B.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
C.HIV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D.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
二、综合题
10.(2022·全国甲卷)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 ;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是 。
(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病毒最终被清除的方式是 。
(3)病毒再次感染使机体内抗体浓度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如图所示),此时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 。
(4)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 。
11.(2020·全国Ⅲ)给奶牛挤奶时其乳头上的感受器会受到制激,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能反射性地引起乳腺排乳;同时该兴奋还能上传到下丘脑促使其合成催产素,进而促进乳腺排乳。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完成一个反射的过程中,一个神经元和另个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 这一结构来完成的。
(2)上述排乳调节过程中,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通常在哺乳动物体内,这两种调节方式之间的关系是 。
(3)牛奶的主要成分有乳糖和蛋白质等,组成乳糖的2种单糖是 。牛奶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是指 。
12.(2020·全国Ⅱ)人在剧烈奔跑运动时机体会出现一些生理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剧烈奔跑运动时肌细胞会出现 ,这一呼吸方式会导致肌肉有酸痛感。
(2)当进行较长时间剧烈运动时,人体还会出现其他一些生理变化。例如,与运动前相比,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会加强,分泌 ,该激素具有 (答出2点即可)等生理功能,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3)人在进行剧烈运动时会大量出汗,因此在大量出汗后,为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可以在饮水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 。
三、实验探究题
13.(2020·全国Ⅰ)某研究人员用药物W进行了如下实验:给甲组大鼠注射药物W,乙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饲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大鼠的相关生理指标。实验结果表明:乙组大鼠无显著变化;与乙组大鼠相比,甲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升高,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进食量增加,体重下降。回答下列问题:
(1)由上述实验结果可推测,药物W破坏了胰腺中的 细胞,使细胞失去功能,从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2)由上述实验结果还可推测,甲组大鼠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导致肾小管液的渗透压比正常时的 , 从而使该组大鼠的排尿量 。
(3)实验中测量到甲组大鼠体重下降,推测体重下降的原因是 。
(4)若上述推测都成立,那么该实验的研究意义是 (答出1点即可)。
14.(2019·全国Ⅲ卷)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
小鼠分组 A组 B组 C组 D组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
再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抗原甲 抗原乙
回答下列问题。
(1)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 (填“抗体”或“抗原”)。
(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 。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 。
(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4)若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一般有 (答出2点即可)。
15.(2018·全国Ⅰ卷)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分钟)
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mL,记录尿量
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mL,记录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 ,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 。
(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 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体温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当细胞外液渗透压改变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到,产生兴奋,进行调节,A正确;
B、下丘脑可以合成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分泌,下丘脑也可以分泌一些促激素释放激素,B错误;
C、当机体的渗透压发生改变,下丘脑进行水盐平衡调节,维持水盐的平衡,C正确;
D、下丘脑有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维持体温相对恒定,D正确。
故答案选:B。
【分析】 下丘脑的主要功能有:
序号 功能 举例
1 内分泌腺 分泌促激素作用于垂体
2 效应器 释放抗利尿激素,调节水盐平衡
3 感受器 感受血糖浓度变化、渗透压变化
4 神经中枢 调节血糖浓度、维持体温平衡
5 生物节律 生物钟
2.【答案】D
【知识点】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寄生虫或其他媒介,如细菌、病毒,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但也能使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A错误;
B、病原体裂解后仍含有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抗原物质,因此会使人体产生抗体,B错误;
C、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病原体含有的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特异性化学物质,也能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C错误;
D、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特有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相应抗体,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特异性免疫类型: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体液免疫:
(2)细胞免疫:
3.【答案】D
【知识点】胞吞、胞吐的过程和意义;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解:A、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为胞吞,A错误;
B、新冠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等细胞器,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的合成,B错误;
C、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为DNA,二者的核苷酸不同,C错误;
D、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主要由RNA和蛋白质构成;肺炎双球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4.【答案】B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
【解析】【解答】A、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免疫功能缺失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错误;
B、类风湿性关节炎为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属于自身免疫病,B正确;
C、动物毛屑接触性鼻炎是由于免疫系统对过敏原(毛屑)过度敏感引起的过敏反应,C错误;
D、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显性致病基因控制的单基因遗传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过敏反应: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接触某些花粉而引起皮肤荨麻疹,或吃了海鲜而呕吐、接触了动物的毛屑而出现过敏性鼻炎等,都是由于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过敏原)过度敏感引起的过敏反应。
5.【答案】A
【知识点】体温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可以增加产热,符合题意;
B、皮肤血管舒张,增加血流量,散失热量更多,不符合题意;
C、汗腺分泌汗液,液体水变为气态水需要吸收热量,有利于散热,不符合题意;
D、酒精易挥发,能迅速带走皮肤上的热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主要考查体温调节。散热的方式有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蒸发散热。当皮肤冷觉感受器接受外界寒冷的环境中,通过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分析后,传出兴奋作用于效应器,从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血流量的同时,皮肤立毛肌收缩,缩小毛孔,造成“鸡皮肤疙瘩,从而减少皮肤的散热,骨骼肌也产生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肾上腺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调节代谢使产热增加。酒精易于挥发,因能迅速带走皮肤上的大量热量,用酒精擦拭皮肤,也会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以散热。
6.【答案】D
【知识点】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比较;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血浆中的葡萄糖先进入组织液然后再进入骨骼肌细胞,不符合题意;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从细胞中出来然后进入组织液中,不符合题意;
C、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有氧呼吸,不符合题意;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主要考查内环境成分的转换。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都是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血细胞所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的上皮细胞的内环境是指血浆和组织液。因细胞外液深居于身体内部,所以名为内环境,体的绝大部分细胞是不与血浆直接接触的,因此,这些细胞与毛细血管中的血浆不直接进行物质交换。但是,人体的绝大部分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只隔着一层细胞膜,于是水分和一切可以通过细胞膜的物质,就在这两部分体液之间进行交换;细胞所需要的氧气等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进入组织液。由于组织液不断地形成,以及组织液不断地回流入血液,因此为细胞不断地提供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并运走代谢废物。细胞与内环境之间就是这样进行物质交换的。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一方面与人体各个部分的组织液交换;另一方面与肺、肾脏、和胃、肠等器官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才能使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所以,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7.【答案】D
【知识点】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当人体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血浆属于细胞外液,渗透压也会升高,A不符合题意;
B、人体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并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人主动饮水,B不符合题意;
C、人体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使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C不符合题意;
D、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会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水盐平衡调节:
8.【答案】D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A、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不符合题意;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不符合题意;
C、由题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传出神经直接作用于心脏、也可通过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间接调节心脏活动,不符合题意;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主要考查生命活动的调节。兴奋是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惊吓可以是我们看到的物象,可以是听到的声音,或者是摸到的东西,所以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体现了神经系统可以直接调节也可以通过内分泌间接调节心脏活动;肾上腺素是由人体分泌出的一种激素。当人经历某些刺激(例如兴奋,恐惧,紧张等)分泌出这种化学物质,能让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
9.【答案】B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解析】【解答】A、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可以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A不符合题意;
B、噬菌体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T2噬菌体的宿主是大肠杆菌,所以T2噬菌体不能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B符合题意;
C、HIV可攻击T细胞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C不符合题意;
D、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明确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
①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DNA。
②病毒的遗传物质:DNA或RNA。
③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DNA。
④生物界主要的遗传物质:DNA。
( 2 )艾滋病的发病机理:HI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人体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病菌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10.【答案】(1)胸腺;浆细胞
(2)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病毒再次感染时,机体内相应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4)多次接种
【知识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T细胞在骨髓迁移到胸腺中成熟;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
故答案为:胸腺;浆细胞。
(2)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其可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了,进一步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故答案为: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病毒再次感染使机体内抗体浓度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是由于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称为二次免疫(再次免疫)。
故答案为:病毒再次感染时,机体内相应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4)由图可知,二次免疫相对于初次免疫反应更强烈、更快,产生的抗体数量更多,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多次接种。
故答案为:多次接种。
【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包括T细胞(在骨髓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②吞噬细胞等。
(3)免疫活性物质:指的是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怀子因子)、溶菌酶等。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抗原识别: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APC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活B细胞的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胞因子;(2)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够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3)合成分泌抗体并发挥效应: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其可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了,进一步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称为二次免疫(再次免疫)。二次免疫相对于初次免疫反应更强烈、更快,产生的抗体数量更多。
3、细胞免疫过程为:(1)抗原识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称为靶细胞。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并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2)反应阶段:细胞因子能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过程。(3)效应阶段: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在体液中循环并识别、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与之结合;或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
4、疫苗有三种类型:a、灭活的微生物;b、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他产物;c、减毒微生物。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
11.【答案】(1)突触
(2)有些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3)葡萄糖和半乳糖;人体细胞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氨基酸
【知识点】氨基酸的种类;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这个结构传递信息。(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是: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的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体液调节可以看成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3)组成乳糖的单糖是葡萄糖和半乳糖;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的氨基酸。
【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突触结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构成。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应迅速;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反应较缓慢。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3、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指人体(或其它脊椎动物)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远不适应机体的需要,必需由食物蛋白供给,这些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人体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4、乳糖是动物特有的二糖,由葡萄糖和半乳糖合成。
12.【答案】(1)无氧呼吸
(2)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3)电解质(或答:无机盐)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水盐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剧烈奔跑时肌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从而使肌肉有酸痛感。(2)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其作用是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3)汗液中除含有水分外,还会含有一些电解质(无机盐),故大量出汗后除了补充水分外,还应补充电解质(无机盐)。
【分析】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其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其作用是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13.【答案】(1)胰岛B
(2)高;增加
(3)甲组大鼠胰岛素缺乏,使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来获得能量,导致机体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加
(4)获得了因胰岛素缺乏而患糖尿病的动物,这种动物可以作为实验材料用于研发治疗这类糖尿病的药物
【知识点】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由于甲组大鼠注射药物W后,血糖浓度升高,可推知药物W破坏了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从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2)由题干信息可知,甲组大鼠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会导致肾小管液的渗透压比正常时的高,因此导致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进而导致尿量增加。
(3)甲组大鼠注射药物W后,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使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来获得能量,导致机体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加,体重下降。
(4)由以上分析可知,药物W破坏了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使大鼠因胰岛素缺乏而患糖尿病,这种动物可以作为实验材料用于研发治疗这类糖尿病的药物。
【分析】1、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作用机理: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成脂肪等非糖物质;②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糖尿病: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
14.【答案】(1)抗体
(2)A、D;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4)发作迅速、消退较快
【知识点】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1)抗体为机体通过免疫反应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免疫活性物质,抗原为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外源物质。
(2)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A、D两组前后注射抗原相同,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记忆细胞对抗原具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当抗原二次感染机体时,记忆细胞可直接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并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
(3)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抗体与抗原可以特异性结合形成凝集团或沉淀并最终被吞噬细胞消灭。
(4)过敏反应的特点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等。
故答案为:(1)抗体;(2)A、D 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3)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4)发作迅速、消退较快。
【分析】主要考查免疫调节。免疫活性物质是指淋巴因子、抗体、溶菌酶这些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如病菌等),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抵抗或防止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它所不希望的生物侵入的状态。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不需要事先暴露,可以立刻响应,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病原体的入侵。特异性免疫是在主体的寿命期内发展起来的,是专门针对某种病原体的免疫。二次免疫应答指生物免疫系统遭受初次的外来病原入侵后,免疫系统发挥记忆效应。当再次遭受同样的病原体或者抗原入侵时,能快速、高效地产生大量抗体,将抗原清除。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15.【答案】(1)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2)增加;葡萄糖
(3)下丘脑
【知识点】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注射的垂体中含有调节水盐平衡的抗利尿激素,该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对水的通透性,促进对水的重吸收。(2)在静脉注射高浓度的葡萄糖,会使血浆的葡萄糖浓度升高,过多的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体外,同时会带走大量的水分,尿量增加。用斐林试剂鉴定,结果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确实含有葡萄糖。(3)腹泻会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引起尿量减少。
【分析】本题分析了尿液含量发生变化的三种情况。(1)直接考查由于激素的调节作用,引起尿液含量的变化。(2)一次性糖含量过高引起渗透压的改变,导致尿液量的变化,以及鉴定尿液中的糖。(3)考查刺激作用于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下丘脑后,引起的尿液量变化。
水盐调节:
(1)调节机制:神经—体液调节。
(2)水盐平衡调节相关结构与激素
①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②参与的激素:主要为抗利尿激素。
a.产生:下丘脑产生。
b.释放:垂体后叶释放。
c.作用部位:肾小管和集合管。
d.功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水盐平衡调节
①神经调节途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②体液调节途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产生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使其重吸收水增多→尿液减少。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