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21 13:0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入新课
问题1:南宫万为什么要杀宋湣公?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原因:因为下棋时出现争执,国君侮辱了南宫万。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深刻变化。
材料一 宋国大臣南宫万与鲁征战,不幸被俘,宋人请求释放,南宫万得以回国,后来在与湣公下棋时发生争执,湣公发怒,侮辱他:“吾始敬若;今若,鲁虏也。”南宫万痛恨这话,“遂以局杀湣公”。
——宋秀秀:《司马迁笔下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弑君事件》
问题2:根据材料,归纳平王东迁后,存在什么社会问题?
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
材料二 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於郑,郑公子忽为质於周……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一、变之势
1.周王室衰微
问题3:当时,齐桓公这些作为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争当霸主
材料三 管仲治国的首要举措,是对内政进行大规模的整顿,当时主要推行了三项重要的内政措施。一是整顿地税征收办法,实行“相地而征”……二是调整行政管理办法,实行“叁其国而伍其鄙”……三是加强对军队的建设,实行“作内政而寓军令”。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一、变之势
2.诸侯争霸



问题4:材料说明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出现了什么现象?
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旧有等级制度被破坏
材料四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载赵简子与史墨探讨“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的原因,史墨的回答是:“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民不知君,何以得国?”史墨的话清楚地表明,春战之际世人对于君臣易位的评判标准在于得民与否,与晏子的观点是一致的,“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道出了其中的残酷现实与客观规律。
——苏辉:《春秋战国之际的动荡格局与权力更迭》
一、变之势
问题5:根据材料,说一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有何发展?
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耕作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兴修等
材料五 战国时期……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促进了深耕细作,加快了荒地开垦。同时,吴国邗沟、秦国岷江水利工程、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修建,灌溉技术、施肥技术的进步和一年两熟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
——刘涛、齐秀生:《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
二、变之因
1.农业发展
问题6:根据材料,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工商业不断发展
材料六 春秋战国的丝织品实物则已有较多发现,安徽舒城凤凰嘴春秋中期墓中发现残绢,湖南长沙、河南信阳、湖北江陵许多战国墓中发现多种丝织品……北方出产的良种犬马,南方出产的鸟羽、象牙、皮革、丹砂和铜,东方出产的紫贝、鱼盐,西方出产的旄牛制品和特种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见到。
——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二、变之因
2.工商业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
问题7:根据材料,指出春秋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数量大大增加;区域性政治或经济中心的城市群兴起
材料七 以至有的城市史研究专家估计说:“《春秋》《左传》《国语》共出现城邑地名1016个,其中有‘国’名为城邑之名者百余,这样推算春秋城市(邑)可达千余之论是有案可稽的。”……这么众多作为区域性政治或经济中心的城市(邑)群的兴起,标志着我国古代真正意义的“城市革命”的到来,即城市由过去城堡、都城的发展阶段而跨入了第三个真正“城市”的历史阶段。
——傅兆君:《论春秋战国时期城乡对立运动的发展与经济制度的创新》
二、变之因
2.工商业发展
问题8:春秋时期赵氏在晋国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说明了什么问题?
内容:扩大亩制、实行田税和赋税制度、设郡县、奖励军功、初创官僚体制。
说明:旧制度逐渐瓦解,开始尝试建立新制度以加强自身实力和适应社会发展
材料八 其一,……进行了扩大亩制的改革。其二,……实行田税与户税制度。其三,……铁之战前赵简子誓师辞即表明赵氏领地在当时已有郡县之设。其四,铁之战时作为应急措施出台的各级军功赏,扩大了军功奖赏的范围。其五,赵襄子时期,新型的君臣关系逐渐确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得到强化,文武分职的官僚体制也在初创之中。
——白国红:《世族的崛起与春秋政治格局的演变——以晋国赵氏为个案》
三、变之策
1.晋国:赵氏改革
三、变之策
战国时期主要变法改革
国家 变法改革
魏国 李悝变法
秦国 商鞅变法
楚国 吴起变法
赵国 赵武灵王改革
韩国 申不害变法
齐国 邹忌改革
燕国 乐毅改革
问题9: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第11页相关内容,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商鞅变法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变法”的原因?
内容:重农抑商、奖励军功、推行土地私有制、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
原因:商鞅变法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具有范围广、内容多、时间长、力度强等特点,有利于秦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九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西汉)司马迁:《史记》
三、变之策
2.秦国:商鞅变法
商鞅
变法
问题10:阅读材料十,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在哪些领域发生了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之间的关系。
变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关系:政治变化和经济变化为思想文化变化创造了条件。
材料十 从春秋开始使用的铁具、牛耕,解放了农业生产,又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从而导致农村公社的解体和封建生产方式的产生,这是造成战国文化繁荣的最终原因。……社会革命、阶级斗争是百家争鸣的直接动力。
——马啸风:《战国政治与百家争鸣》
问题11:阅读材料十一思考,在战国特殊的环境下,士凭借什么被抬得很高,真正成为人所珍视的宝贝?
秉持道义、博于学问、有治国强兵才能。
材料十一 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曾与魏惠王会猎于郊,魏惠王以自己有可以“照车前后各十二乘”的“径寸之珠”十枚为宝,大事夸耀。齐威王答道:“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接着就举了檀子、盼子、黔夫、种首等人在治理齐国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说:有了他们,“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梁惠王惭,不怿而去。
——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
四、变之思
问题12:孔子的政治主张有哪些?如何评价他的主张?在当时,是否会被重用?为什么?
政治主张:仁、礼、为政以德。
评价:进步性:尊重、关心、对人的爱。
保守性: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原因:不会被重用,因为不符合各诸侯国实现
富国强兵的要求。
材料十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张燕婴译注:《中华经典藏书·论语》
四、变之思
1.儒家
孔子
问题13:根据材料,总结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荀子:君舟民水,性恶论
材料十三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万丽华,蓝旭译注:《中华经典藏书·孟子》
材料十四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安小兰译注:《中华经典藏书·荀子》
四、变之思
1.儒家
问题14:根据材料,概括总结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道是万物的本原;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辩证法思想
材料十五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饶尚宽译注:《中华经典藏书·老子》
四、变之思
2.道家
老子
学派 代表 主张
儒家
墨家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学派 代表 主张
儒家 孟子
荀子 性善论、仁政
性恶论、隆礼重法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道家 庄子 逍遥自由
阴阳家 邹衍 相生相胜
法家 韩非子
商鞅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以法治国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百家争鸣
问题15:根据材料,概括韩非强调政权体制的特点是什么?
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材料十六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陈秉才译注:《中华经典藏书·韩非子》
四、变之思
3.法家
商鞅
问题16:根据材料总结,百家争鸣有何影响?
促进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百家争鸣当中形成的学术派别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材料十七 百家争鸣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经济和阶级基础。就当时而言,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同时封建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在政治上,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映射了各种力量的壮大崛起,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丰富繁荣的文化又影响着各个诸侯国的政治改革,逐步满足封建阶级的利益,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成熟;在文化上,百家争鸣使文化由原来的教育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成为人人都能够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知识,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四、变之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