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同步练习(1)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同步练习(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21 13:4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1.17世纪以来,在欧洲的许多地区用马铃薯做的饭菜逐渐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系。这种转变说明(  )
A.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
B.全球联系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
C.经济发展提升了人类的生活水平
D.欧洲民众的生活质量在全球最高
2.从1510年起的一段时间里,下表甲、乙、丙三组“商品”是欧洲各国进行国际贸易的主轴。如果欧洲经由输出、交换或生产,最后再将获利输入欧洲,那么从“欧洲输出”“交换”“再输入欧洲”的先后顺序是(  )
组别 ① ② ③
商品 火器、布匹 蔗糖、烟草 奴隶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3.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  )
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D.经济贸易活动取代了殖民战争
4.1651年,英国政府规定,有些北美殖民地的土产,如蔗糖、烟草、棉花与靛青等只可供应英国;凡是输入英国的产品,只能由英国的船只或输入地区的船只运送,从英国出口的商品,只许由英国船只运送。上述规定的目的是(  )
A.削弱西班牙在北美的势力
B.打击荷兰的商业霸主地位
C.维护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D.与法国争夺殖民霸权地位
5.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指出:“从1630年至1640年,欧洲的白银价值相对于谷物价值的降低,从来没有达到过这种地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
A.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
B.商业革命的出现
C.早期殖民掠夺的推动
D.农业生产的发展
6.“依靠固定收入的人遭受了货币购买力下降的损失,而那些投身商业的人常常发家致富了……由传统社会经济关系确立的日常生活的确定性都被打碎了。”出现这种情形,是由于 (  )
A.商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圈地运动       D.重商主义
7.新航路开辟后,从亚洲输入欧洲的香料比开通前“扩大了三十倍”,还有世界各地的新商品如茶叶、咖啡、可可等在欧洲市场上流通,更是改变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地位。这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 (  )
A.推动了工业革命爆发
B.削弱了奥斯曼帝国的实力
C.加强了世界各地联系
D.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
8.16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开辟了澳门到里斯本、日本长崎、菲律宾马尼拉等地的贸易航线。1567年,明朝政府准许百姓从事对外贸易。此后西班牙人也开辟了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贸易。通过全球贸易渠道,大部分白银最终流入中国。此材料反映出 (  )
A.澳门成为明清经营外贸的唯一港口
B.明朝政府坚持一贯的对外贸易政策
C.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主要产自西欧
D.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9.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秀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荷兰借助上述主张( )
A.挑战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 B.为海外殖民扩张进行辩护
C.使得《航海条例》宣告破产 D.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0.据统计,到1600年,全西欧的总价格水平比1500年高出200%一300%,其中西班牙上涨幅度最高,平均达到4倍,法国、英国、德国、荷兰则平均上涨两倍到两倍半。这一现象( )
A.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B.使法国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C.推动了商业中心的转移
D.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丝绸之路是汉朝探索出来的,让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道。
——摘编自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材料二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大陆上……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交流中心、交流范围、主要交流商品以及交流手段等方面比较丝绸之路和地理大发现引发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不同,并分析二者在交流范围与交流手段上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3)伴随地理大发现,西欧开始了殖民活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1.答案:B
解析: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世界各地的商品在欧洲出现,美洲的马铃薯、玉米等作物流入欧洲,使欧洲人的饮食结构发生改变,这表明全球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欧洲人的社会生活。
2.答案:A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欧洲三角贸易的行程。欧洲的商船满载枪支、布匹等物品到非洲去交换奴隶,再将奴隶运往美洲,获利后购买烟草、蔗糖等运往欧洲。
3.答案:B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了整体,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故B项正确;此时亚非拉地区的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起来,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C项错误;殖民战争是西方殖民侵略的主要方式,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荷兰的殖民扩张削弱了西班牙在北美的势力,如建立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故A项错误;材料与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符合,其目的是打击荷兰的商业霸主地位,故B项正确;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与法国争夺殖民霸权地位是在18世纪,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从1630年至1640年,欧洲的白银价值相对于谷物价值的降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掠夺获得的大量金银涌进欧洲,引起价格革命,故答案为C项。当时世界市场才初步形成,A项错误;材料与商业革命没有关系,排除B项;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依靠固定收入的人遭受了货币购买力下降的损失,而那些投身商业的人常常发家致富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价格革命的影响,价格革命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衰落,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故B项正确。商业革命指贸易范围、商品种类、商业经营方式、贸易中心和商路的变化,材料未涉及,故排除A项;材料也没有反映圈地运动的内容,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故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引发了商业革命,亚洲、欧洲等世界各地的商品相互交流,体现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故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与工业革命爆发时间相隔较远,说它们之间是推动关系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削弱奥斯曼帝国的实力,排除B项;促进欧洲社会转型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开辟海外贸易航线,中国和许多国家发生了贸易往来,可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D项正确。“唯一港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白银的产地,排除C项。
9.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论海上自由”及其内容可以看出,荷兰主张通过海洋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活动,这实际上体现了荷兰海外殖民扩张要求,故B正确;17世纪荷兰取代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排除A;《航海条例》颁布于1651年,排除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于工业革命后,排除D。
故选:B。
10.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物价上涨现象属于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D。A、B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是“价格革命”的影响,排除;C属于商业革命的表现,排除。
11.答案:(1)由汉武帝推动而成;从军事路、外交路延伸为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物流通道;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让中国融入世界并逐渐发挥影响力的中西交通要道。
(2)不同:丝绸之路以中国为中心,地理大发现以西欧为中心;丝绸之路通达亚非欧,地理大发现通达整个世界;丝绸之路上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等产品,地理大发现主要向世界销售欧洲工艺品;丝绸之路上主要是和平交流,地理大发现以暴力掠夺为主。
原因: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中国自然经济为主导,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动机不同:中国注重友好交往,西欧注重获取财富。
(3)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