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1.阿拉伯帝国时期,哈里发不仅独揽国家的军政大权,同时,他也是伊斯兰教的最高领袖。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实行的统治是( )
A.封建专制统治 B.奴隶主贵族统治 C.资产阶级统治 D.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2.下列三幅图片所代表的宗教分别是( )
A.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B.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C.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
D.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3.“这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拥有能在逆风中航行的商船……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这帝国”最有可能是( )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罗马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4.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有人说“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
A.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B.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D.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使者
5.奥斯曼土耳其人最初游牧于中亚地区,13世纪时向西迁徙。造成其西迁的主要原因是( )
A.蒙古西征的压力
B.生存环境的恶化
C.罗马帝国的邀请
D.传播宗教的需要
6.11世纪,外族入侵印度,13世纪时建立了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德里苏丹国。当时入侵印度的是( )
A.日耳曼人 B.波斯人
C.突厥人 D.阿拉伯人
7.在德里苏丹国统治时期,印度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印度教成为国教
B.最高统治者称哈里发
C.地方实行行省制
D.官职均由穆斯林担任
8.下图为《日本书纪》中的记载,它反映出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日本文化 B.开展商业贸易
C.获得中国珍宝 D.学习唐朝制度
9.幕府政治始于12世纪末廉仓幕府建立,结束于1867年江户幕府的德川庆喜还政天皇。下列体现其特点的是( )
①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
②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
③幕府是国家最高政权机关
④天皇为首的朝廷掌握国家的实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关于新罗何时派遣子弟来唐留学,中韩两国史书记载不一,大概有贞观二年、贞观五年、贞观六年、贞观十三年、贞观十四年、贞观十六年等六种不同看法。《太宗实录》记载,唐太宗增筑学舍、扩招生徒及新罗派遣留学生入唐游学之事系于贞观初年,这与《贞观政要》《旧唐书》所言贞观二年较为接近。关于新罗遣唐留学生的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基本推断来唐时间应为贞观初年 B.史书记载缺乏真实性而无法判断
C.不同国家史书记载不同,结论也应有差别 D.判断的依据应以中国史书记载为主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阿拉伯地区因敌对部落和联盟的纷争而陷于分裂状态,大门洞开,对外来影响不加任何防备,向波斯、信奉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亚、叙利亚和拜占庭帝国所属的埃及进行殖民活动的种种努力打开大门。没有穆罕默德,它永远不会实现统一。
——摘编自[法]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材料二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使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阿拉伯哲学史》
材料三 (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这两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穆罕默德在推动阿拉伯半岛统一过程中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人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两大帝国的共同特点,并谈谈你对文明交往形式的认识。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根据“不仅独揽国家的军政大权,同时,他也是伊斯兰教的最高领袖”可知阿拉伯帝国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选D项。
2.答案:D
解析: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耶稣是基督教的人物;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建筑,故选D。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的商业。阿拉伯帝国盛行伊斯兰教,首都是巴格达,阿拉伯商人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使者,B项正确。拜占庭帝国盛行的宗教是基督教,首都是君士坦丁堡,排除A项;罗马帝国盛行基督教,首都是罗马,排除C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首都是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过境商人征收重税,不利于东西方贸易的发展,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材料重点强调阿拉伯文化“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意在说明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欧洲文明不是源于阿拉伯及东方国家,排除A项;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的说法表述错误,排除C项;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使者在材料中虽有涉及,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初,蒙古军队通过西征,征服了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迫使奥斯曼土耳其人向西迁徙,故选A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8.答案:D
解析:题干中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大唐王朝制度完备先进,属于难得的发达国家,我们必须经常派人去那里学习,故选D项;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9.答案:B
10.答案:A
解析:对于新罗何时派遣子弟来唐留学的问题,中韩两国史书有不同的记载。综合分析史料可知,新罗派遣使入唐留学生在贞观初年,故A项正确。史书记载有一定参考价值,具有真实性,B项错误。不同国家史书记载不同,但结论也会有共性,C项错误。判断的依据应综合中韩两国史书记载,两国的史书记载都有参考价值,D项错误。
11.答案:(1)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迁居麦地那,在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到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2)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保存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并使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共同点: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都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都在扩张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世界的联系。认识:文明交往的形式分为武力扩张与和平的商贸往来等多种形式,和平的商贸往来在文明交流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