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练习(3)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练习(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21 15:3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古时期的亚洲
1.“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从非洲运来黑人奴隶,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材料中的“帝国”是指(  )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罗马帝国
D.奥斯曼帝国
2.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并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书中有几百个故事,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由此可以得出(  )
A.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B.明朝时期阿拉伯商人来华贸易的身影
C.阿拉伯帝国都城伊斯坦布尔的繁华景象
D.伊斯兰教由创立到衰落的发展历程
3.《阿拉伯文学史》记载: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这说明阿拉伯文学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达
B.注重吸收东西方文明
C.国家重视
D.立足以往文明的基础
4.1453年,奥斯曼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将都城迁至君士坦丁堡,更其名为(  )
A.拜占庭 B.巴格达
C.伊斯坦布尔 D.麦地那
5.阿拉伯帝国的制度基本继承了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的传统,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在帝国一度流行。古埃及、波斯、印度、欧洲等地的民间故事被阿拉伯人接受和融汇为《一千零一夜》。这说明阿拉伯( )
A.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B.文明的影响广泛深远
C.文明的发展具有包容性 D.善于借鉴但缺少创新
6.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面对游牧民族的入侵,印度社会中能参战的人仅限于“刹帝利”,即武士阶层。其他人都未经训练,而且对作战也毫无兴趣,漠不关心。这说明他认为印度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
A.种姓制度使社会缺少凝聚力 B.印度人民不重视军事训练
C.游牧民族的骑兵力量强大 D.印度社会制度的落后性
7.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实行民主政治 B.实行查理马特改革 C.进行大化改新 D.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8.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B.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
C.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D.天皇掌握了实权
9.12世纪末,日本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这一时期之后,日本的政治体制集中表现为( )
A.共和体制 B.中央集权体制 C.幕府政治 D.立宪体制
10.朝鲜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 )
A.儒家思想对高丽王朝影响深远 B.高丽王朝科举考试和中国完全一样
C.科举考试具有公平公正的特点 D.科举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阿拉伯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隋唐以前,中日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化,他们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方式进行。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中日文化交流史出现了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作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方面和主要内容方面的变化。
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故选B项;A项拜占庭帝国和C项罗马帝国都流行基督教;D项奥斯曼帝国的都城是伊斯坦布尔。
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千零一夜》中有几百个故事,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反映了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故选A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可知阿拉伯文学繁荣的主要原因是注重吸收东西方文明。
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故选C项。A项拜占庭为古希腊殖民城邦,东罗马帝国时将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B项巴格达是阿拉伯帝国的首都;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排除A、B、D三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阿拉伯文化的特点。由材料可知,阿拉伯人吸收了古埃及、波斯、印度、欧洲等地的民间故事而编写成《一千零一夜》,说明阿拉伯文明具有包容性,C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材料说的是阿拉伯文明对其他文明的吸收,没有提到阿拉伯文明的影响,B项排除;阿拉伯文明对外来文明既有吸收又有创新,D项排除。
6.答案:A
解析:印度社会中种姓制度影响深远,材料中面对游牧民族的入侵,仅“刹帝利”参战,其他人漠不关心,说明种姓制度下印度社会阶级分化严重,致使社会缺少凝聚力,A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
7.答案:C
8.答案:A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日本幕府政治。题干的关键信息是“12世纪末”“武士集团”。从12世纪末到1867年,日本天皇权威基本丧失,国家权力主要由武士集团掌控,是日本历史上武士阶级掌握政权、实行军事封建统治的幕府政治时期,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10.答案:A
11.答案:(1)措施: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
贡献: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2)形式方面: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传播中国文化,隋唐时期互派使节来往;内容方面: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日本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