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6-18 23:01:36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一、单选题
1.(2022七下·杭州月考)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到疼痛,其感受器和痛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  )
A.均在手指伤处 B.分别在手指伤处和伤处附近
C.在手指伤处的表皮和真皮 D.在手指伤处和大脑皮层
2.(2022七下·杭州月考)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C.“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3.(2022七下·诸暨期中)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2022七下·龙湾期中)百度地图是一款热门的导航APP。在语音播报的设置上,用户可以从系统数百位明星红人的个性语音包中进行选择。用户在更换语音包时,改变了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音律
5.(2022七下·杭州月考)乡村美景美不胜收:池塘正中长着千年古柏,水边白鹭悠走,水下鱼儿畅游……游客用手机拍下了这些场景。下列相关“影”的形成原理中正确的是(  )
A.妈妈手机的“摄影”——光的折射
B.水下鱼儿的“鱼影”——光的反射
C.岸边白鹭的“黑影”——光的色散
D.水中古柏的“倒影”——光的直线传播
6.(2022七下·杭州月考)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四种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最合乎要求的是(  )
A. B.
C. D.
7.(2022七下·杭州月考)有两朵花,一朵是红色的玫瑰花,另一朵是白色的水仙花,当用蓝色的光照在这两朵花上后,两朵花将呈现的颜色分别是(  )
A.玫瑰花呈蓝色,水仙花仍然是白色
B.玫瑰花仍然呈红色,水仙花呈蓝色
C.玫瑰花呈黑色,水仙花呈蓝色
D.都呈蓝色
8.(2022七下·诸暨期中)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垂直放置,在它们的角平分线上 P 点处,放有一个球形放光物体,左半部分为浅色,右半部分为深色,在 P 点左侧较远的地方放有一架照相机,不考虑照相机本身在镜中的成像情况,则拍出照片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9.(2022七下·诸暨期中)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与镜面成30°角射到平面镜上时,其反射角为30°
B.验钞机是利用红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从而辨别钞票的真伪的
C.“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光直线传播的结果
D.筷子斜插入装满水的碗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筷子在水中的部分会向下偏折
10.(2022七下·诸暨期中)在一个明月如皓的夜晚,小明走在回家的路上,高悬的月亮让小明在后侧留下长长的身 影.刚下过的雨在坑洼的路面留下了一个个积水坑,小明为了不踏入水坑,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应踩在较亮的地方,因为水面会发生漫反射,看起来比较暗
B.应踩在较亮的地方,因为路面发生了镜面反射,看起来比较亮
C.应踩在较暗的地方,因为水面会发生漫反射,看起来比较暗
D.应踩在较暗的地方,因为水面发生了镜面反射,看起来较亮
11.(2022七下·龙湾期中)喷水鱼因特殊的捕食方式而得名,能喷出一股水柱,准确击落空中的昆虫作为食物。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喷水鱼看到昆虫像的光路图的是(  )
A. B.
C. D.
12.(2022七下·诸暨期中)用照相机拍摄水池底部的物体,若照相机位置不变,比较池水中有水和无水两种情况, 无水时(  )
A.暗箱应略短些,所得的像会略小些
B.暗箱应略短些,所得的像会略大些
C.暗箱应略长些,所得的像会略大些
D.暗箱应略长些,所得的像会略小些
13.(2022七下·诸暨期中)如图甲所示,有一个圆柱体PQ放在凸透镜前的图示位置,它所成像的形状应该如图乙中的(  )
A. B.
C. D.
14.(2022七下·诸暨期中)某小组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在图所示光具座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他们把一个近视眼镜镜片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他们想再次得到清晰的像,下面是他们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近视眼镜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光屏应向左调
B.近视眼镜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光屏应向右调
C.近视眼镜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光屏应向左调
D.近视眼镜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光屏应向右调
15.(2022七下·嵊州期中)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先用焦距为 10cm 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透镜右侧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缩小的实像.接下来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改用焦距为 20cm 的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下列情形可能发生的是(  )
A.光屏向右移,能接收到清晰缩小的实像
B.光屏向左移,能接收到清晰放大的实像
C.光屏向左移,能接收到清晰缩小的实像
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接收不到清晰的像
二、填空题
16.(2022七下·嵊州期中)“科学就在身边”,请解释下列生活现象。
(1)“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人描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从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可知,诗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分别是   和   。
(2)每年 4 月份的东白湖到处都是成片的油菜花,油菜花主要靠   传粉的。(选填“虫媒”或“风媒”)
(3)这个季节大批的枇杷上市,一个枇杷中往往有很多粒种子,说明其花的一个子房内有多个   。
(4)铁皮石斛生态基地通过组织培养方法进行育种苗,组织培养在生殖类型上属于   (“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
17.(2022七下·杭州月考)深夜时,正在播放的电视机屏幕上会出现“夜深了,请你把音量关小些”的字样,电视机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的耳中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把音量关小些”是从   处减弱噪声的;从声音的特性的角度分析,“把音量关小些”是减小了声音的   。城市的街道两旁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可以使交通和生活中产生的   被部分吸收而减弱,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安静,这是在   减弱噪声的。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的一个冲击声波经反射集中后,可以将结石粉碎,这说明声音具有   。
18.(2022七下·诸暨期中)如图所示是利用钢尺探究声现象的实验情景。
(1)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   产生的。
(2)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
19.(2022七下·鄞州期中)如图所示,把两只烧瓶的一侧都涂成黑色,另一侧都涂成白色,瓶口都用单孔橡皮塞连接有一段有色液柱,两个装置气密性良好,并同时甲涂黑色的一侧正对太阳,将乙白色的一侧正对太阳,几分钟后,可以观察到有色液柱移动的距离甲为L1,乙为L2,则L1   L2(填“>”“<”或“=”),原因是   。
20.(2022七下·杭州月考)小金在演示光的折射实验时,在一圆柱形敞口容器左侧某一高度斜射入一束激光后,发现容器底部产生一个光斑O,如图所示。若他保持激光笔位置和激光入射角不变,使水面上升,会观察到容器底的光斑向   (选填“左”或者“右”)移动。若他将容器的左端略作抬升,折射角会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1.(2022七下·诸暨期中)一条光线垂直射到一块平面镜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角;若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平面镜转过
5 角,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角。
22.(2022七下·诸暨期中)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学校开展了线上教学。有同学没有注意保护眼睛,导致视力
下降。
(1)如图甲所示,视力正常的人看远近不同物体时能实现眼睛自动变焦,使物体成像在   上。分析两种情形的焦距大小,看近处时的焦距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看远处时的焦距。
(2)全飞秒近视手术应用了新一代近视矫正技术。如图乙所示,削去眼角膜上的一部分组织并从切口取出,从而使角膜相当于一个   镜,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
三、实验探究题
23.(2022七下·永康期中)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如图甲所示, 用竖直悬挂的兵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 乒乓球会被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   。
(2)
如图乙所示, 敲击右边的音叉, 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   。
(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
A.推理法 B.类比法 C.控制变量法 D.转换法
24.(2022七下·上城期中)
(1)现代城市主要街道上都会设置噪声监测设备。如图是一款电子噪声监测器,某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如图,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目前,隔壁小区进行施工,白天总能听到一些声音,这对上课的大家来说属于噪声,老师会让同学关上门窗,是在   减弱噪声(选填“声源
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
(2)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听力下降十分严重。为了保护耳和听觉,养成良好的卫生和
生活习惯,遇到巨大声响时,正确的做法是   。
(3)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
A.甲和丁 B.甲和丙 C.丙和丁 D.乙和丙
(4)图甲是某手工艺品,由竹筒(A、B 两端开口,C 处开一小口)和“活 塞”组成。将“活塞”从 B 处塞入,在 A 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 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哨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音调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响度
25.(2022七下·诸暨期中)为研究小孔成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科在硬纸板上挖了不同大小与形状的小孔,进行实验,其结果记录如下:
分析表中数据,请回答: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   传播的;
(2)当小孔的形状、大小一定时,在一定范围内小孔到地面的距离   (填“越大”或“越小”),
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同学小明受到启发,改用形状为“☆”小孔进行实验,当“☆”外径为10毫米,小孔距离地面160厘米时,地面光斑的形状为 (填序号)。
A.☆ B.○ C.△ D.□
26.(2022七下·杭州月考)如图甲所示为小金和小红合作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在该实验中被点燃的是蜡烛   (选填“A”、“B”或“A和B”)。当小金移动B的位置直到B与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重合为止。此时从小红的角度看B与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   (选填“重合”或“不重合”)。
(2)如图乙所示进行实验。请在图中画出像A’的位置   。从图中可看出实验时因有一处操作不当,导致小金很难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请指出这一操作不当之处:   。
27.(2022七下·诸暨期中)如图所示, 甲、乙分别是小科同学用相同的蜡烛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手指放在蜡烛   的烛芯顶部不会被烧痛(选填“A”或“B”)。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选用的凸透镜焦距为 20cm,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移到   cm 处,可以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3)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后,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 5cm,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左移动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5cm 的距离。
(4)请比较平面镜所成像与第(2)题中凸透镜所成像的不同点:   。
(5)若用不透明纸遮住透镜的一半,光屏上的像________。
A.无影响
B.像变为原来的一半
C.能成完整的像,像变暗 D不成像
(6)凸透镜C成实像的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为方便观察,应将光屏向   移动。
28.(2022七下·诸暨期中)用如图所示的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等器材,可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将蜡烛移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此时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像,这个像是_   _(填像的性质)。
(2)实验过程中,燃烧的蜡烛会不断缩短,导致像不会在光屏的中央。此时为了将像调整 至光屏的中央,则可将凸透镜向   (填“上”或“下”)移动。
(3)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撤去光屏,能否仍然成像?   。
(4)实验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得到了如下数据:
实验序号 物距u/cm 焦距f/cm 像的性质 像距v/cm
1 30 10 倒立缩小实像 15
2 25 10 倒立缩小实像 16.7
3 15 10 倒立放大实像
 
4 14 10 倒立放大实像 35
5 30 12 倒立缩小实像 20
6 30 15 倒立等大实像 30
正确操作后表中实验序号
3 的像距应为   cm。
四、解答题
29.(2022七下·诸暨期中)根据要求作图:
(1)如图,请画出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和这条折射光线再经平面镜MN反射后的反射光线。
(2)如图所示,一阵风吹来,小女孩赶紧拉住了要飞走的气球。如果绳子的拉力大小为2牛,请在图中画出气球所受拉力的示意图。
30.(2022七下·诸暨期中)按要求作图
(1)如图所示,作出光源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2)如图所示,从S点发出的光线经镜面反射恰好经过P点,请作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3)如图所示,请画出发光点S经凸透镜后的出射光线。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解答时可以从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方面来切入。
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内的神经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完成缩手反射,同时脊髓内的神经中枢还把神经冲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
【解答】因此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受此刺激的感受器的存在部位在手指皮肤,痛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质里的躯体感觉中枢,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2)根据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知识判断;
(3)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响度,特点叫音色;
(4)根据人类听觉的范围确定。
【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引吭高歌”中的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的利用的知识判断;
(2)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3)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4)根据声音的特性的知识判断。
【解答】A.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C正确不合题意;
D.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每位明星发出声音的特点不同,即音色不太,因此用户在更换语音包时,改变了声音的音色,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5.【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广的反射和直线传播的知识判断。
【解答】A.摄影的主要设备为照相机,照相机的主要结构为凸透镜,光从空气射入玻璃,再从玻璃射入空气发生折射现象,故A正确;
B.水里的鱼发出的光从水射入空气,从而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我们看到的是它的虚像,故B错误;
C.岸边白鹭的黑影,其实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照不到的黑色区域,故C错误;
D.古柏发出的光在水面发生反射,因此“倒影”是反射形成的虚像,故D错误。
故选A。
6.【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小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小孔的形状不变,而改变小孔的大小,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7.【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
【解答】红色的玫瑰花只能反射红光,蓝光照射后被吸收,因此呈现黑色。白色的水仙花反射所有色光,则蓝光照射后被反射,因此呈现蓝色。
故选C。
8.【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解答】①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物体P在平面镜MO中的像A,对于球的深浅两部分,要作黑白分界线直径的像来确定。
②同理,作物体P在平面镜NO中的像B。
像A在平面镜NO中成像,像B在平面镜MO中成像重合得到像C。
照相机和物体P,像C在同一条直线上,照相机只能照到物体P的浅色面,所以照相机拍摄到的照片是D。
故选D。
9.【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紫外线、红外线;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分析;
(2)根据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判断;
(3)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和应用判断;
(4)根据光的折射现象分析。
【解答】A.光与镜面成 30°角射到平面镜上时,入射角为:90°-30°=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反射镜为60°,故A错误;
B.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从而辨别钞票的真伪的,故B错误;
C.“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光直线传播的结果,故C正确;
D.筷子斜插入装满水的碗中,水中筷子发出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于是我们看到水中部分的虚像会比实际位置偏上,即水中的部分向上偏折,故D错误。
故选C。
10.【答案】D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光滑平整的表面上发射镜面反射,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集中在某个范围内;光在凸凹不平的表面上发射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小明走在回家的路上,月亮在他的前面。月光在水面发生镜面反射,当反射光线射入眼睛时,看起来非常明亮。月光在地面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比较暗淡,因此明亮的地方是水,较暗的地方为地面,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1.【答案】D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昆虫身上发出的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靠拢法线偏折。当折射光线进入喷水鱼的眼睛后,它沿反向延长线的方向望过去,看到成在实际位置上方昆虫的虚像,如下图所示:
故选D。
12.【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
【解答】①当水池底部发出的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此我们从空气里看有水的水池底部时,看到的像比实际的位置偏浅。
②用照相机拍照时,由于看到的像偏浅,即像距会偏小,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需要增大物距,减小像距,即暗箱应该缩短些,但是成的像会偏小。
故选A。
13.【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P端比Q端到凸透镜的距离大,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P端的像比Q端的像的像距更小,像的大小更小,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4.【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结合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近视眼镜镜片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将它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后,光线比原来发散,即成像的位置会靠后,因此光屏应该向右调节。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5.【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题意“先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可确定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改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特点分析。【解答】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时,在透镜右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说明发光体在透镜甲左侧大于20cm远的地方(即二倍焦距以外),光屏在透镜甲右侧10~20cm远的地方(即一、二倍焦距之间)。若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改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时,发光体在透镜乙的焦点以外,一定能在透镜乙右侧焦点以外,即距离透镜乙右侧大于20cm的某处,得到一个实像,所以将光屏向右移,一定能接收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这个实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等大的、放大的。
故选A。
16.【答案】(1)鼻;耳
(2)虫媒
(3)胚珠
(4)无性生殖
【知识点】花的结构;植物的无性生殖;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1)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例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带有附属结构,叫做感觉器官,例如眼、耳。冷觉、热觉、痛觉、触觉等感觉都是由皮肤里的感受器感知的。
(2)1.大小颜色:虫媒花一般大而艳丽,风媒花小而平淡。
2.结构:虫媒花结构复杂多,适应昆虫传粉;风媒花结构简单,甚至是不完全花。 附属物:虫媒花具有蜜腺或臭腺,吸引昆虫;风媒花一般无。
(3)当一朵花完成传粉与受精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只有子房发育为果实,胚珠发育为种子。
(4)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利用种子繁殖后代。
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解答】(1)“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人描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从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可知,诗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分别是鼻和耳。
(2)每年 4 月份的东白湖到处都是成片的油菜花,油菜花主要靠虫媒传粉的。
(3)这个季节大批的枇杷上市,一个枇杷中往往有很多粒种子,说明其花的一个子房内有多个胚珠。
(4)铁皮石斛生态基地通过组织培养方法进行育种苗,组织培养在生殖类型上属于无性生殖。
17.【答案】空气;声源;响度;噪声;传播过程中;能量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解答;
(2)减弱噪声的方法:①从声源处;②从传播过程中;③从人耳处;
(3)声音利用的方面:①声音传递信息;②声音传递能量。
【解答】(1)电视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中的。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把音量关小些”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从声音的特性的角度分析,“把音量关小些”是减小了声音的响度。城市的街道两旁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可以使交通和生活中产生的噪声被部分吸收而减弱,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安静,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3)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的一个冲击声波经反射集中后,可以将结石粉碎,这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18.【答案】(1)物体振动
(2)响度;音调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由振幅决定;声音的高低叫音调,有发声体的频率决定。
【解答】(1)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则钢尺的振幅不同,即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此时钢尺振动的频率不同,即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19.【答案】>;黑色物体更易吸收热量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根据黑色物体和白色物体对热量的吸收能力不同分析解答。
【解答】在同样的阳光照射下,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收热量更多,于是烧瓶内空气温度更高,体积膨胀更大,液柱移动的距离更大,即L1>L2。
20.【答案】左;不变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若他保持激光笔位置和激光入射角不变,使水面上升,此时入射点将向左移动,那么折射光线也会向左移动,因此会观察到容器底的光斑向左移动。
(2)若他将容器的左端略作抬升,那么水面仍然是水平的,由于入射角不变,因此折射角会不变。
21.【答案】0°;10°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分析解答。
【解答】(1)一条光线垂直射到一块平面镜上,此时入射光线和法线重合,即入射角为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反射镜为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0°+0°=0°。
(2)若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平面镜转过 5°,则此时入射角为5°。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反射角为5°,因此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5°+5°=10°。
22.【答案】(1)视网膜;小于
(2)凹透镜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眼睛就是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而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凸透镜的凸度越大,焦距越短,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越强。
(2)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为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为凹透镜。
【解答】(1)如图甲所示,视力正常的人看远近不同物体时能实现眼睛自动变焦,使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分析两种情形的焦距大小,看近处时的凸度大于看远处时的凸度,则前者的焦距小于看远处时的焦距。
(2)全飞秒近视手术应用了新一代近视矫正技术。如图乙所示,削去眼角膜上的一部分组织并从切口取出,此时眼角膜的中间比边缘薄,从而使角膜相当于一个凹透镜,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
23.【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2)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解答;
(3)类比法,是对未知或不确定的对象与已知的对象进行归类比较,进而对未知或不确定对象提出猜测,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如图甲所示, 用竖直悬挂的兵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 乒乓球会被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如图乙所示, 敲击右边的音叉, 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类比法,故选B。
24.【答案】(1)响度;传播过程中
(2)捂耳朵闭嘴(或者张嘴)
(3)D
(4)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特点叫音色。根据减弱噪声的方法分析解答。
(2)突然遇到巨大声响时,如果鼓膜内外的气压不相同,那么鼓膜就会振破,因此此时最关键的是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相等;
(3)分析各个选项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4)①根据声音的传播知识判断;
②根据声音的产生知识判断;
③音调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
④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
【解答】(1)噪声监测设备显示的是周围环境的声音的大小,即响度。老师会让同学关上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为了保护耳和听觉,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遇到巨大声响时,正确的做法是:捂耳朵闭嘴(或者张嘴)。
(3)甲:雄娃通过鸣囊振动发声,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乙:听不到真空罩中的电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丙:太空中宇航员用无线电交谈,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丁:蝙蝠用超声波探测飞行,说明声音传递信息。
因此乙和丙用了相同的声学知识。
故选D。
(4)A.哨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A错误;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响度,故C错误;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音调,故D错误。
故选B。
25.【答案】(1)直线
(2)越大
(3)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解答;
(2)根据“△和□”两组数据分析;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解答。
【解答】(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根据表格可知,当小孔外径为10毫米,形状为△和□时,如果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小于或等于80厘米时,都不能成太阳的像。只有距离达到160厘米时,全部成太阳的像,那么得到结论:小孔的形状、大小一定时,在一定范围内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越大,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根据表格可知,当小孔的外径为10mm时,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为160cm时,无论小孔的形状如何,都能正常成像,即地面光斑的形状为太阳的形状○,故选B。
26.【答案】(1)A;重合
(2);平面镜没有竖直放置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在实验过程中,像和物体分居在平面镜的两侧。由于像由反射光线形成,因此只要有反射光线射入眼睛,我们才能看到像,因此人应该和物体在镜面的同一侧。物体在同一个平面镜成所成像的位置是唯一的,只要蜡烛B和A的像重合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们都是重合的,据此分析解答。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完成作图。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保证像成在桌面上,从而使蜡烛和像完全重合,因此平面镜必须与桌面垂直,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两位同学和蜡烛A在同一侧,则A为物体,应该被点燃。当小金移动B的位置直到B与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重合为止。此时从小红的角度看B与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重合。
(2)①通过箭头作镜面的垂线,然后根据“物像等距”在玻璃板的右边这条直线上找到像点的位置;
②同理,找到蜡烛A底端的像点;
③连接两个像点得到蜡烛A的像,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看出实验时因有一处操作不当,导致小金很难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这一操作不当之处:平面镜没有竖直放置。
27.【答案】(1)B
(2)90
(3)小于
(4)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
(5)C
(6)上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分析解答;
(2)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物距等于像距,那么此时u=v=2f,据此分析解答;
(3)当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此时像的移动速度小于物体的移动速度;反之,像的移动速度大于物体的移动速度。
(4)根据平面镜和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分析解答;
(5)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判断;
(6)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倒立性”分析解答。
【解答】(1)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因此手指放在蜡烛B的顶部不会被烧痛。
(2)根据图片可知,此时的物距u=50cm-10cm=40cm=2f,则此时的像距v=2f=40cm,即光屏的位置为:50cm+40cm=90cm。
(3)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后,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 5cm,此时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内,即像的移动速度小于蜡烛的移动速度,因此应该向左移动小于5cm的距离。
(4)平面镜所成像与第(2)题中凸透镜所成像的不同点: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
(5)用不透明纸遮住透镜的一半,不会改变凸透镜的焦距等特性,因此所成的像肯定是完整的。由于会聚的光线数量变小,因此像会变暗,故选C。
(6)蜡烛越烧越短,相当于火焰向下移动,根据“倒立性”可知,此时像的移动方向与火焰的方向相反,即向上运动。要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应该将光屏向上移动。
28.【答案】(1)倒立放大的实像
(2)下
(3)能成像
(4)30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
(2)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反,而凸透镜的移动方向与像的移动方向相同。
(3)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的作用是,借助光的漫反射看到像。而无论光屏是否存在,像总成在那个地方。
(4)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当物体和光屏的位置交换时,即物距和像距的数值交换时,仍然成清晰的实像,只是像的大小相反,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成清晰的放大的实像;
(2)蜡烛缩短,相当于蜡烛向下移动,根据成像的倒立性可知,像的移动方向与蜡烛相反,即像向上运动。如果使像回到光屏的中央,则像要向下移动。因为凸透镜的移动方向与像的移动方向相同,则可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3)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撤去光屏,那么仍然成像。
(4)根据实验1可知,当焦距为10cm时,物距为30cm时,像距为15cm。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在实验3中,物距为15cm时,像距应该为30cm。
29.【答案】(1)
(2)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透镜的光路图;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解析】【分析】(1)根据透镜的特殊光线和光的反射定律完成作图;
(2)确定拉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然后完成力的示意图。
【解答】(1)①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经过另一侧的焦点;
②首先通过入射点作镜面的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作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气球受到的拉力作用在气球上,方向沿绳子向下,大小为2N,如下图所示:
30.【答案】(1)
(2)
(3)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完成作图;
(2)平面镜成像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所有的反射光线都经过像点。既然光线还经过P点,那么将像点和P点相连,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最后补充光路即可。
(3)根据凸透镜的特殊光线完成作图。
【解答】(1)①通过A点作镜面的垂线,然后根据“物像等距”的规律在镜面右侧这条直线上找到像点A';
②同理,找到B点的像点B'的位置;
③用虚线连接A'B’即可,如下图所示:
(2)①通过S点作镜面的垂线,然后根据“物像等距”在镜面下侧这条直线上找到像点S';
②连接S'P,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连接SO为入射光线,连接OP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3)①射向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保持不变;
②从焦点射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如下图所示: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一、单选题
1.(2022七下·杭州月考)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到疼痛,其感受器和痛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  )
A.均在手指伤处 B.分别在手指伤处和伤处附近
C.在手指伤处的表皮和真皮 D.在手指伤处和大脑皮层
【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解答时可以从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方面来切入。
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内的神经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完成缩手反射,同时脊髓内的神经中枢还把神经冲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
【解答】因此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受此刺激的感受器的存在部位在手指皮肤,痛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质里的躯体感觉中枢,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2七下·杭州月考)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C.“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2)根据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知识判断;
(3)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响度,特点叫音色;
(4)根据人类听觉的范围确定。
【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引吭高歌”中的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3.(2022七下·诸暨期中)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的利用的知识判断;
(2)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3)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4)根据声音的特性的知识判断。
【解答】A.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C正确不合题意;
D.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2022七下·龙湾期中)百度地图是一款热门的导航APP。在语音播报的设置上,用户可以从系统数百位明星红人的个性语音包中进行选择。用户在更换语音包时,改变了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音律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每位明星发出声音的特点不同,即音色不太,因此用户在更换语音包时,改变了声音的音色,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5.(2022七下·杭州月考)乡村美景美不胜收:池塘正中长着千年古柏,水边白鹭悠走,水下鱼儿畅游……游客用手机拍下了这些场景。下列相关“影”的形成原理中正确的是(  )
A.妈妈手机的“摄影”——光的折射
B.水下鱼儿的“鱼影”——光的反射
C.岸边白鹭的“黑影”——光的色散
D.水中古柏的“倒影”——光的直线传播
【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广的反射和直线传播的知识判断。
【解答】A.摄影的主要设备为照相机,照相机的主要结构为凸透镜,光从空气射入玻璃,再从玻璃射入空气发生折射现象,故A正确;
B.水里的鱼发出的光从水射入空气,从而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我们看到的是它的虚像,故B错误;
C.岸边白鹭的黑影,其实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照不到的黑色区域,故C错误;
D.古柏发出的光在水面发生反射,因此“倒影”是反射形成的虚像,故D错误。
故选A。
6.(2022七下·杭州月考)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四种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最合乎要求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小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小孔的形状不变,而改变小孔的大小,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7.(2022七下·杭州月考)有两朵花,一朵是红色的玫瑰花,另一朵是白色的水仙花,当用蓝色的光照在这两朵花上后,两朵花将呈现的颜色分别是(  )
A.玫瑰花呈蓝色,水仙花仍然是白色
B.玫瑰花仍然呈红色,水仙花呈蓝色
C.玫瑰花呈黑色,水仙花呈蓝色
D.都呈蓝色
【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
【解答】红色的玫瑰花只能反射红光,蓝光照射后被吸收,因此呈现黑色。白色的水仙花反射所有色光,则蓝光照射后被反射,因此呈现蓝色。
故选C。
8.(2022七下·诸暨期中)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垂直放置,在它们的角平分线上 P 点处,放有一个球形放光物体,左半部分为浅色,右半部分为深色,在 P 点左侧较远的地方放有一架照相机,不考虑照相机本身在镜中的成像情况,则拍出照片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解答】①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物体P在平面镜MO中的像A,对于球的深浅两部分,要作黑白分界线直径的像来确定。
②同理,作物体P在平面镜NO中的像B。
像A在平面镜NO中成像,像B在平面镜MO中成像重合得到像C。
照相机和物体P,像C在同一条直线上,照相机只能照到物体P的浅色面,所以照相机拍摄到的照片是D。
故选D。
9.(2022七下·诸暨期中)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与镜面成30°角射到平面镜上时,其反射角为30°
B.验钞机是利用红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从而辨别钞票的真伪的
C.“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光直线传播的结果
D.筷子斜插入装满水的碗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筷子在水中的部分会向下偏折
【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紫外线、红外线;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分析;
(2)根据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判断;
(3)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和应用判断;
(4)根据光的折射现象分析。
【解答】A.光与镜面成 30°角射到平面镜上时,入射角为:90°-30°=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反射镜为60°,故A错误;
B.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从而辨别钞票的真伪的,故B错误;
C.“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光直线传播的结果,故C正确;
D.筷子斜插入装满水的碗中,水中筷子发出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于是我们看到水中部分的虚像会比实际位置偏上,即水中的部分向上偏折,故D错误。
故选C。
10.(2022七下·诸暨期中)在一个明月如皓的夜晚,小明走在回家的路上,高悬的月亮让小明在后侧留下长长的身 影.刚下过的雨在坑洼的路面留下了一个个积水坑,小明为了不踏入水坑,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应踩在较亮的地方,因为水面会发生漫反射,看起来比较暗
B.应踩在较亮的地方,因为路面发生了镜面反射,看起来比较亮
C.应踩在较暗的地方,因为水面会发生漫反射,看起来比较暗
D.应踩在较暗的地方,因为水面发生了镜面反射,看起来较亮
【答案】D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光滑平整的表面上发射镜面反射,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集中在某个范围内;光在凸凹不平的表面上发射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小明走在回家的路上,月亮在他的前面。月光在水面发生镜面反射,当反射光线射入眼睛时,看起来非常明亮。月光在地面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比较暗淡,因此明亮的地方是水,较暗的地方为地面,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1.(2022七下·龙湾期中)喷水鱼因特殊的捕食方式而得名,能喷出一股水柱,准确击落空中的昆虫作为食物。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喷水鱼看到昆虫像的光路图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昆虫身上发出的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靠拢法线偏折。当折射光线进入喷水鱼的眼睛后,它沿反向延长线的方向望过去,看到成在实际位置上方昆虫的虚像,如下图所示:
故选D。
12.(2022七下·诸暨期中)用照相机拍摄水池底部的物体,若照相机位置不变,比较池水中有水和无水两种情况, 无水时(  )
A.暗箱应略短些,所得的像会略小些
B.暗箱应略短些,所得的像会略大些
C.暗箱应略长些,所得的像会略大些
D.暗箱应略长些,所得的像会略小些
【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
【解答】①当水池底部发出的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此我们从空气里看有水的水池底部时,看到的像比实际的位置偏浅。
②用照相机拍照时,由于看到的像偏浅,即像距会偏小,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需要增大物距,减小像距,即暗箱应该缩短些,但是成的像会偏小。
故选A。
13.(2022七下·诸暨期中)如图甲所示,有一个圆柱体PQ放在凸透镜前的图示位置,它所成像的形状应该如图乙中的(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P端比Q端到凸透镜的距离大,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P端的像比Q端的像的像距更小,像的大小更小,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4.(2022七下·诸暨期中)某小组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在图所示光具座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他们把一个近视眼镜镜片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他们想再次得到清晰的像,下面是他们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近视眼镜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光屏应向左调
B.近视眼镜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光屏应向右调
C.近视眼镜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光屏应向左调
D.近视眼镜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光屏应向右调
【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结合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近视眼镜镜片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将它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后,光线比原来发散,即成像的位置会靠后,因此光屏应该向右调节。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5.(2022七下·嵊州期中)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先用焦距为 10cm 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透镜右侧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缩小的实像.接下来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改用焦距为 20cm 的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下列情形可能发生的是(  )
A.光屏向右移,能接收到清晰缩小的实像
B.光屏向左移,能接收到清晰放大的实像
C.光屏向左移,能接收到清晰缩小的实像
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接收不到清晰的像
【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题意“先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可确定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改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特点分析。【解答】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时,在透镜右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说明发光体在透镜甲左侧大于20cm远的地方(即二倍焦距以外),光屏在透镜甲右侧10~20cm远的地方(即一、二倍焦距之间)。若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改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时,发光体在透镜乙的焦点以外,一定能在透镜乙右侧焦点以外,即距离透镜乙右侧大于20cm的某处,得到一个实像,所以将光屏向右移,一定能接收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这个实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等大的、放大的。
故选A。
二、填空题
16.(2022七下·嵊州期中)“科学就在身边”,请解释下列生活现象。
(1)“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人描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从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可知,诗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分别是   和   。
(2)每年 4 月份的东白湖到处都是成片的油菜花,油菜花主要靠   传粉的。(选填“虫媒”或“风媒”)
(3)这个季节大批的枇杷上市,一个枇杷中往往有很多粒种子,说明其花的一个子房内有多个   。
(4)铁皮石斛生态基地通过组织培养方法进行育种苗,组织培养在生殖类型上属于   (“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
【答案】(1)鼻;耳
(2)虫媒
(3)胚珠
(4)无性生殖
【知识点】花的结构;植物的无性生殖;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1)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例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带有附属结构,叫做感觉器官,例如眼、耳。冷觉、热觉、痛觉、触觉等感觉都是由皮肤里的感受器感知的。
(2)1.大小颜色:虫媒花一般大而艳丽,风媒花小而平淡。
2.结构:虫媒花结构复杂多,适应昆虫传粉;风媒花结构简单,甚至是不完全花。 附属物:虫媒花具有蜜腺或臭腺,吸引昆虫;风媒花一般无。
(3)当一朵花完成传粉与受精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只有子房发育为果实,胚珠发育为种子。
(4)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利用种子繁殖后代。
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解答】(1)“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人描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从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可知,诗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分别是鼻和耳。
(2)每年 4 月份的东白湖到处都是成片的油菜花,油菜花主要靠虫媒传粉的。
(3)这个季节大批的枇杷上市,一个枇杷中往往有很多粒种子,说明其花的一个子房内有多个胚珠。
(4)铁皮石斛生态基地通过组织培养方法进行育种苗,组织培养在生殖类型上属于无性生殖。
17.(2022七下·杭州月考)深夜时,正在播放的电视机屏幕上会出现“夜深了,请你把音量关小些”的字样,电视机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的耳中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把音量关小些”是从   处减弱噪声的;从声音的特性的角度分析,“把音量关小些”是减小了声音的   。城市的街道两旁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可以使交通和生活中产生的   被部分吸收而减弱,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安静,这是在   减弱噪声的。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的一个冲击声波经反射集中后,可以将结石粉碎,这说明声音具有   。
【答案】空气;声源;响度;噪声;传播过程中;能量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解答;
(2)减弱噪声的方法:①从声源处;②从传播过程中;③从人耳处;
(3)声音利用的方面:①声音传递信息;②声音传递能量。
【解答】(1)电视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中的。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把音量关小些”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从声音的特性的角度分析,“把音量关小些”是减小了声音的响度。城市的街道两旁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可以使交通和生活中产生的噪声被部分吸收而减弱,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安静,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3)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的一个冲击声波经反射集中后,可以将结石粉碎,这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18.(2022七下·诸暨期中)如图所示是利用钢尺探究声现象的实验情景。
(1)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   产生的。
(2)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
【答案】(1)物体振动
(2)响度;音调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由振幅决定;声音的高低叫音调,有发声体的频率决定。
【解答】(1)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则钢尺的振幅不同,即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此时钢尺振动的频率不同,即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19.(2022七下·鄞州期中)如图所示,把两只烧瓶的一侧都涂成黑色,另一侧都涂成白色,瓶口都用单孔橡皮塞连接有一段有色液柱,两个装置气密性良好,并同时甲涂黑色的一侧正对太阳,将乙白色的一侧正对太阳,几分钟后,可以观察到有色液柱移动的距离甲为L1,乙为L2,则L1   L2(填“>”“<”或“=”),原因是   。
【答案】>;黑色物体更易吸收热量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根据黑色物体和白色物体对热量的吸收能力不同分析解答。
【解答】在同样的阳光照射下,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收热量更多,于是烧瓶内空气温度更高,体积膨胀更大,液柱移动的距离更大,即L1>L2。
20.(2022七下·杭州月考)小金在演示光的折射实验时,在一圆柱形敞口容器左侧某一高度斜射入一束激光后,发现容器底部产生一个光斑O,如图所示。若他保持激光笔位置和激光入射角不变,使水面上升,会观察到容器底的光斑向   (选填“左”或者“右”)移动。若他将容器的左端略作抬升,折射角会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左;不变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若他保持激光笔位置和激光入射角不变,使水面上升,此时入射点将向左移动,那么折射光线也会向左移动,因此会观察到容器底的光斑向左移动。
(2)若他将容器的左端略作抬升,那么水面仍然是水平的,由于入射角不变,因此折射角会不变。
21.(2022七下·诸暨期中)一条光线垂直射到一块平面镜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角;若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平面镜转过
5 角,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角。
【答案】0°;10°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分析解答。
【解答】(1)一条光线垂直射到一块平面镜上,此时入射光线和法线重合,即入射角为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反射镜为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0°+0°=0°。
(2)若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平面镜转过 5°,则此时入射角为5°。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反射角为5°,因此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5°+5°=10°。
22.(2022七下·诸暨期中)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学校开展了线上教学。有同学没有注意保护眼睛,导致视力
下降。
(1)如图甲所示,视力正常的人看远近不同物体时能实现眼睛自动变焦,使物体成像在   上。分析两种情形的焦距大小,看近处时的焦距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看远处时的焦距。
(2)全飞秒近视手术应用了新一代近视矫正技术。如图乙所示,削去眼角膜上的一部分组织并从切口取出,从而使角膜相当于一个   镜,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
【答案】(1)视网膜;小于
(2)凹透镜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眼睛就是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而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凸透镜的凸度越大,焦距越短,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越强。
(2)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为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为凹透镜。
【解答】(1)如图甲所示,视力正常的人看远近不同物体时能实现眼睛自动变焦,使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分析两种情形的焦距大小,看近处时的凸度大于看远处时的凸度,则前者的焦距小于看远处时的焦距。
(2)全飞秒近视手术应用了新一代近视矫正技术。如图乙所示,削去眼角膜上的一部分组织并从切口取出,此时眼角膜的中间比边缘薄,从而使角膜相当于一个凹透镜,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
三、实验探究题
23.(2022七下·永康期中)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如图甲所示, 用竖直悬挂的兵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 乒乓球会被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   。
(2)
如图乙所示, 敲击右边的音叉, 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   。
(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
A.推理法 B.类比法 C.控制变量法 D.转换法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2)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解答;
(3)类比法,是对未知或不确定的对象与已知的对象进行归类比较,进而对未知或不确定对象提出猜测,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如图甲所示, 用竖直悬挂的兵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 乒乓球会被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如图乙所示, 敲击右边的音叉, 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类比法,故选B。
24.(2022七下·上城期中)
(1)现代城市主要街道上都会设置噪声监测设备。如图是一款电子噪声监测器,某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如图,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目前,隔壁小区进行施工,白天总能听到一些声音,这对上课的大家来说属于噪声,老师会让同学关上门窗,是在   减弱噪声(选填“声源
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
(2)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听力下降十分严重。为了保护耳和听觉,养成良好的卫生和
生活习惯,遇到巨大声响时,正确的做法是   。
(3)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
A.甲和丁 B.甲和丙 C.丙和丁 D.乙和丙
(4)图甲是某手工艺品,由竹筒(A、B 两端开口,C 处开一小口)和“活 塞”组成。将“活塞”从 B 处塞入,在 A 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 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哨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音调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响度
【答案】(1)响度;传播过程中
(2)捂耳朵闭嘴(或者张嘴)
(3)D
(4)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特点叫音色。根据减弱噪声的方法分析解答。
(2)突然遇到巨大声响时,如果鼓膜内外的气压不相同,那么鼓膜就会振破,因此此时最关键的是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相等;
(3)分析各个选项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4)①根据声音的传播知识判断;
②根据声音的产生知识判断;
③音调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
④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
【解答】(1)噪声监测设备显示的是周围环境的声音的大小,即响度。老师会让同学关上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为了保护耳和听觉,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遇到巨大声响时,正确的做法是:捂耳朵闭嘴(或者张嘴)。
(3)甲:雄娃通过鸣囊振动发声,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乙:听不到真空罩中的电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丙:太空中宇航员用无线电交谈,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丁:蝙蝠用超声波探测飞行,说明声音传递信息。
因此乙和丙用了相同的声学知识。
故选D。
(4)A.哨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A错误;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响度,故C错误;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音调,故D错误。
故选B。
25.(2022七下·诸暨期中)为研究小孔成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科在硬纸板上挖了不同大小与形状的小孔,进行实验,其结果记录如下:
分析表中数据,请回答: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   传播的;
(2)当小孔的形状、大小一定时,在一定范围内小孔到地面的距离   (填“越大”或“越小”),
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同学小明受到启发,改用形状为“☆”小孔进行实验,当“☆”外径为10毫米,小孔距离地面160厘米时,地面光斑的形状为 (填序号)。
A.☆ B.○ C.△ D.□
【答案】(1)直线
(2)越大
(3)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解答;
(2)根据“△和□”两组数据分析;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解答。
【解答】(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根据表格可知,当小孔外径为10毫米,形状为△和□时,如果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小于或等于80厘米时,都不能成太阳的像。只有距离达到160厘米时,全部成太阳的像,那么得到结论:小孔的形状、大小一定时,在一定范围内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越大,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根据表格可知,当小孔的外径为10mm时,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为160cm时,无论小孔的形状如何,都能正常成像,即地面光斑的形状为太阳的形状○,故选B。
26.(2022七下·杭州月考)如图甲所示为小金和小红合作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在该实验中被点燃的是蜡烛   (选填“A”、“B”或“A和B”)。当小金移动B的位置直到B与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重合为止。此时从小红的角度看B与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   (选填“重合”或“不重合”)。
(2)如图乙所示进行实验。请在图中画出像A’的位置   。从图中可看出实验时因有一处操作不当,导致小金很难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请指出这一操作不当之处:   。
【答案】(1)A;重合
(2);平面镜没有竖直放置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在实验过程中,像和物体分居在平面镜的两侧。由于像由反射光线形成,因此只要有反射光线射入眼睛,我们才能看到像,因此人应该和物体在镜面的同一侧。物体在同一个平面镜成所成像的位置是唯一的,只要蜡烛B和A的像重合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们都是重合的,据此分析解答。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完成作图。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保证像成在桌面上,从而使蜡烛和像完全重合,因此平面镜必须与桌面垂直,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两位同学和蜡烛A在同一侧,则A为物体,应该被点燃。当小金移动B的位置直到B与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重合为止。此时从小红的角度看B与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重合。
(2)①通过箭头作镜面的垂线,然后根据“物像等距”在玻璃板的右边这条直线上找到像点的位置;
②同理,找到蜡烛A底端的像点;
③连接两个像点得到蜡烛A的像,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看出实验时因有一处操作不当,导致小金很难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这一操作不当之处:平面镜没有竖直放置。
27.(2022七下·诸暨期中)如图所示, 甲、乙分别是小科同学用相同的蜡烛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手指放在蜡烛   的烛芯顶部不会被烧痛(选填“A”或“B”)。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选用的凸透镜焦距为 20cm,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移到   cm 处,可以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3)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后,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 5cm,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左移动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5cm 的距离。
(4)请比较平面镜所成像与第(2)题中凸透镜所成像的不同点:   。
(5)若用不透明纸遮住透镜的一半,光屏上的像________。
A.无影响
B.像变为原来的一半
C.能成完整的像,像变暗 D不成像
(6)凸透镜C成实像的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为方便观察,应将光屏向   移动。
【答案】(1)B
(2)90
(3)小于
(4)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
(5)C
(6)上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分析解答;
(2)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物距等于像距,那么此时u=v=2f,据此分析解答;
(3)当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此时像的移动速度小于物体的移动速度;反之,像的移动速度大于物体的移动速度。
(4)根据平面镜和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分析解答;
(5)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判断;
(6)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倒立性”分析解答。
【解答】(1)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因此手指放在蜡烛B的顶部不会被烧痛。
(2)根据图片可知,此时的物距u=50cm-10cm=40cm=2f,则此时的像距v=2f=40cm,即光屏的位置为:50cm+40cm=90cm。
(3)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后,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 5cm,此时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内,即像的移动速度小于蜡烛的移动速度,因此应该向左移动小于5cm的距离。
(4)平面镜所成像与第(2)题中凸透镜所成像的不同点: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
(5)用不透明纸遮住透镜的一半,不会改变凸透镜的焦距等特性,因此所成的像肯定是完整的。由于会聚的光线数量变小,因此像会变暗,故选C。
(6)蜡烛越烧越短,相当于火焰向下移动,根据“倒立性”可知,此时像的移动方向与火焰的方向相反,即向上运动。要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应该将光屏向上移动。
28.(2022七下·诸暨期中)用如图所示的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等器材,可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将蜡烛移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此时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像,这个像是_   _(填像的性质)。
(2)实验过程中,燃烧的蜡烛会不断缩短,导致像不会在光屏的中央。此时为了将像调整 至光屏的中央,则可将凸透镜向   (填“上”或“下”)移动。
(3)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撤去光屏,能否仍然成像?   。
(4)实验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得到了如下数据:
实验序号 物距u/cm 焦距f/cm 像的性质 像距v/cm
1 30 10 倒立缩小实像 15
2 25 10 倒立缩小实像 16.7
3 15 10 倒立放大实像
 
4 14 10 倒立放大实像 35
5 30 12 倒立缩小实像 20
6 30 15 倒立等大实像 30
正确操作后表中实验序号
3 的像距应为   cm。
【答案】(1)倒立放大的实像
(2)下
(3)能成像
(4)30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
(2)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反,而凸透镜的移动方向与像的移动方向相同。
(3)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的作用是,借助光的漫反射看到像。而无论光屏是否存在,像总成在那个地方。
(4)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当物体和光屏的位置交换时,即物距和像距的数值交换时,仍然成清晰的实像,只是像的大小相反,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成清晰的放大的实像;
(2)蜡烛缩短,相当于蜡烛向下移动,根据成像的倒立性可知,像的移动方向与蜡烛相反,即像向上运动。如果使像回到光屏的中央,则像要向下移动。因为凸透镜的移动方向与像的移动方向相同,则可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3)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撤去光屏,那么仍然成像。
(4)根据实验1可知,当焦距为10cm时,物距为30cm时,像距为15cm。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在实验3中,物距为15cm时,像距应该为30cm。
四、解答题
29.(2022七下·诸暨期中)根据要求作图:
(1)如图,请画出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和这条折射光线再经平面镜MN反射后的反射光线。
(2)如图所示,一阵风吹来,小女孩赶紧拉住了要飞走的气球。如果绳子的拉力大小为2牛,请在图中画出气球所受拉力的示意图。
【答案】(1)
(2)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透镜的光路图;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解析】【分析】(1)根据透镜的特殊光线和光的反射定律完成作图;
(2)确定拉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然后完成力的示意图。
【解答】(1)①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经过另一侧的焦点;
②首先通过入射点作镜面的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作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气球受到的拉力作用在气球上,方向沿绳子向下,大小为2N,如下图所示:
30.(2022七下·诸暨期中)按要求作图
(1)如图所示,作出光源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2)如图所示,从S点发出的光线经镜面反射恰好经过P点,请作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3)如图所示,请画出发光点S经凸透镜后的出射光线。
【答案】(1)
(2)
(3)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完成作图;
(2)平面镜成像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所有的反射光线都经过像点。既然光线还经过P点,那么将像点和P点相连,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最后补充光路即可。
(3)根据凸透镜的特殊光线完成作图。
【解答】(1)①通过A点作镜面的垂线,然后根据“物像等距”的规律在镜面右侧这条直线上找到像点A';
②同理,找到B点的像点B'的位置;
③用虚线连接A'B’即可,如下图所示:
(2)①通过S点作镜面的垂线,然后根据“物像等距”在镜面下侧这条直线上找到像点S';
②连接S'P,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连接SO为入射光线,连接OP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3)①射向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保持不变;
②从焦点射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如下图所示: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