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三首 教案(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古诗三首 教案(共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2 10:3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鸳、鸯”等6个生字,会写“融、燕”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及生字书写动漫。
2.制作“河豚生活习性”的微课。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 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几幅春景图。
2.启发谈话:同学们,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你的头脑里跳出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又出现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呢?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交流描写春天的词语和古诗。
4.过渡: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绝句》和《惠崇春江晚景》。
5.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操作指导:教学时可以用色彩明丽的图画刺激学生的视觉,调动积极性,使学生在头脑中搜索“春天”,激起学生探究古诗内容的欲望。另外,在与学生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时,教师要满怀激情地朗诵古诗,调动学生学诗的激情。
板块二 学习《绝句》,理解古诗
活动1 解读诗题,走近作者
1.导思:第一首诗是描写春天的,但从题目中能看出春天吗?
2.导学:“绝句”是一种诗歌体裁,它的特点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五个字的称五言绝句,七个字的称七言绝句。
3.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1)学生汇报搜集到的资料。
(2)老师做适当的补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为“杜拾遗、杜工部”,也称其为“杜少陵、杜草堂”。
活动2 自读古诗,读通读准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读古诗的情况。
3.标出停顿,把古诗读通。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指名读,男女生读。
活动3 理解古诗,感受春之美
1.学生自读古诗。
2.出示活动卡,学生结合活动卡自主学习。
默读《绝句》想一想: 1.诗中写的是什么季节,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边读边想象这些景物组成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头脑中的画面。
描写的景物 景物的特点
用自己的话描述头脑中的画面
3.指导学生结合活动卡,学习古诗第一、二句。
(1)指名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天)
(2)自读古诗,再看看插图,思考:诗的前两句中有哪些景物?
预设: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你能说说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吗?
预设:温暖的阳光,秀丽的江山,轻柔的春风,五颜六色的花,嫩绿的小草。
(4)导读:多么美好的春色!诗中写道:迟日江山(   ),春风花草(   )。学生填空。
(5)导思:什么是“迟日”?(春日)(板书:迟日)
(6)交流: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7)指导朗读:诗中不仅有美景,还有气味呢!(香)谁闻到了?怎样读这两句诗?
4.指导学生结合活动卡,学习古诗第三、四句。
(1)美丽的春景也吸引了小动物,读读古诗,找一找哪些小动物出来了。
预设:燕子、鸳鸯。
(2)小燕子在做什么?(飞来飞去)为什么要飞来飞去?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泥融飞燕子。”春天来了,天气变暖,冰冻的泥土也变湿软了,小燕子飞来飞去地衔泥垒窝。
(3)勤劳的小燕子忙着垒窝,那鸳鸯在干什么呢?
预设:在沙滩上睡觉。
(4)看图——鸳鸯睡得多香甜哪!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呢?
预设:春天,温暖的阳光照射着大地,照在沙滩上,沙子渐渐地变暖了,沙滩上休息的鸳鸯在温暖的春风中睡着了。
(5)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幅图,你会画什么?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尝试背诵。
5.总结学习方法:解诗题知作者、读诗想象画面、借助注释知诗意、填活动卡明主题。
操作指导: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插图与生活实际进行想象,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对春天的热爱之情。特别是本册教材首次出现了注释,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关注注释去理解有难度的词语。
板块三 迁移方法,自学《惠崇春江晚景》
活动1 介绍背景,朗读古诗
1.出示《春江晚景》图,学生欣赏。
2.导学:这幅画是惠崇画的,谁能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一下惠崇?
学生汇报。
预设: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好友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3.学生试着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诗的节奏和韵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活动2 结合活动卡,学习《惠崇春江晚景》
1.出示学习活动卡,学生自主学习。
默读《惠崇春江晚景》想一想: 1.诗中写的是什么季节,描写了哪些地方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边读边想象这些景物组成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头脑中的画面。
描写的季节 描写的景物 景物的特点
用自己的话描述头脑中的画面
2.学生结合活动卡汇报交流。
预设:(1)《春江晚景》图写的是春季景色,景物有“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河豚”等。
(2)读诗句后在头脑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春天来了,寒冰消融,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水温升高,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可待地到江水中玩耍了。
(3)整个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的气息,短短的几句诗就把画面中的景物都呈现出来了。第四句“正是河豚欲上时”是作者的联想,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洄游到江河里面。
3.小结:题画诗,依画而题,苏轼通过观察引发联想,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的季节。他的联想是有根据的,不是胡乱的想象。(板书:画中画外 意境开阔)
4.学生朗读古诗,结合插图,想象画面,说整首诗的意思。
操作指导:在学习第一首诗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根据学习活动卡,进行自主学习。在理解《惠崇春江晚景》时,教师要适时地补充课外资料帮助理解,春天的河豚由海入江产卵,逆流而上。
板块四 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活动1 观察生字,明确重点
1.指导学生观察写字表中前两首诗出现的生字,交流哪些生字的书写有难度,需要注意什么。
2.利用课件演示“融、燕、鸳、鸯、惠、崇、芦、芽”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学会笔顺。
重点强调:
融:左下内部不是“羊”。
燕:“廿”是燕头,“口”是燕身,“北”是燕子的翅膀,“灬”是燕子的尾巴。
鸳:上部分的右侧不是“巳”。
惠:第六笔是竖,不是竖提。
活动2 练习书写,展示反馈
1.学生观察写字表,先描红,再练写两个。
2.展示反馈,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的书写。
操作指导: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书写有难度的字,如“燕、惠、融”,抓住难点进行重点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书写,引导其他同学共同评议和纠正,以此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第二课时
板块一 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激趣:同学们,在今天的浙江衢州一带,有个地方古称三衢,这里山很多,风景优美,宋代有位诗人途经此处,写下了一首经典的古诗《三衢道中》。那么,《三衢道中》描绘了怎样的美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交流题目的意思。(三衢山的道中)
操作指导:此环节在激发学生兴趣时,可以用谈话的方式,也可以出示三衢山景色图片,来引起学生学诗的意愿。
板块二 了解作者,读诗学字
活动1 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1.学生汇报。
2.教师指导学生整理搜集的信息:
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州)人。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娴雅清淡。著有《茶山集》。
3.交流写作背景。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展现了诗人对旅途风光的新鲜感受。
活动2 自由读诗,学习生字
1.学生自主标停顿,师生交流。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2.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识记生字。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梅 溪 泛 减
学生汇报生字学习情况,说说应注意的字音、易错的笔画。
(3)教师指导。
溪、泛:左部都是三点水,与水有关。“溪”右边中间部分有点。减:“减法”的“减”。梅: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每天”的“每”。
(4)课件演示,指导书写。
溪:写时注意右部是“爫”“幺”“大”,不要忽视“幺”有点,写时要紧凑。
减:右边不是“成”,里面是“一”“口”。
4.学生练习写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操作指导:这个环节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学习,重点指导“溪”的书写。尤其是在朗读时,让学生学会自己把握朗读的语调、语速。
板块三 质疑问难,理解古诗
活动1 结合活动卡,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活动卡,学生自主学习。
默读《三衢道中》想一想: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览三衢山的?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同学交流。
路线 看到的景物 景物的特点
用自己的话描述 头脑中的画面
2.小组内结合活动卡交流,完善学习卡。
活动2 指导汇报,感知美景
1.导读: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日日晴),给人以(喜悦)之感。这句诗应该怎样读?学生汇报朗读。
2.导思:“小溪泛尽却山行。”这句诗写了什么?(一“溪”,一“泛”,一“山”,一“行”)它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板书:行程 乘船 山路)
3.指导学生读这两句诗,想象画面并理解诗句意思。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梅子成熟的季节,正是江南的雨季,却遇上天天都是晴朗的日子,我乘船到了小溪的尽头以后再走山路。
4.过渡:正当诗人走在山路上的时候,看到树上美丽的黄鹂,听到其叫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下面两句。“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5.学生汇报交流,其他学生补充。
绿阴:苍绿的树荫。阴,树荫。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黄鹂:黄莺。
6.指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一路上绿阴并不比来时看到的少,而绿阴深处又传来了黄鹂的声声啼鸣,更增添了不少游兴。(板书:沿途景观 绿阴不减 黄鹂啼鸣)
7.指导朗读:黄莺清脆的叫声突出了山林的寂静,绿阴、黄莺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那么,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学生朗读古诗并想象画面。
操作指导:指导朗读第一、二句的时候,要注重读出意外之喜。重点指导读好“日日晴”中的两个“日”字,第一个“日”字,读得稍微长一点儿、重一点儿,最后以上扬的语调,读出“晴”字中的意外之喜。同时要调动多种感官,理解诗句的意思,读与悟结合,体会诗人的心情。
板块四 综合比较,总结全课
活动1 比较古诗,感知异同
1.引导学生默读三首古诗,并思考有何异同。
2.指导学生比较异同:
同:情感同。都是表达对春的喜爱之情。
异:内容不同,作者朝代不同,景物不同。
诗题 朝代及作者 地点 景物 表达的情感
《绝句》 唐·杜甫 草堂浣花溪 花、草、燕子、鸳鸯等 欢愉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画中的江南 竹、桃花、鸭、蒌蒿、芦芽等 喜悦
《三衢道中》 宋·曾几 三衢山道中 梅子、小溪、绿阴、黄鹂 明朗愉快
活动2 背诵古诗,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2.总结全文。
同学们,美的诗让我们心情愉悦,让我们更加喜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希望大家多诵读古诗,来传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3.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想象画面,为喜欢的古诗配一幅画。
操作指导: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综合比较古诗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的内容及相关知识,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以生为本”是本堂课的特色。由于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概括能力弱,理解诗意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以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一步步的学习,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复诵读中把古诗读通读懂,理解感悟诗意,体会诗的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尽量避免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要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在读上注重了读的层次:先读正确,再读出节奏,然后读出意境,读出韵味。结合图画展开想象,感受描绘的美景,在静态画面中抓住“动”的物,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受到了熏陶,培养了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