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考纲要求】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核心考点过关
核心考点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真题回顾】(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T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点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本题实际联系当今“三农”问题这一社会热点,以1962年对农村经济工作的调整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20世纪60年代纠正“左”倾错误,调整恢复国民经济的理解。1962年中共中央文件把生产队作为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目的就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恢复。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新中国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尤其是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出现的失误,历年考查较多。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对于社会主义探索的成就和失误,主要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以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3.复习备考时,要明确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成功的探索、出现的重大失误以及从中吸取的经验教训。
【变式达标】
1.1956年2月,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兼经理崔琳爽在大会上表示:“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这表明
A.工商业改造成为必然趋势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过渡时期总路线得以实现 D.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2.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1952年到1957年,农业产值增长了24.8%,工业产值增长为128.6%。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9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约占75%左右。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化 ②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
③计划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 ④外贸出口额大幅度增长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对应考点】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时间:1949年—1952年。
2、意义: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㈠、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制定,主要内容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选。
㈡、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
2、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3、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5、方法:①、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使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功实现了对民族资本的和平赎买。
6、意义: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标志着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1、提出: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2、实施:1953年——1957年
3、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四、探索与失误——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1、成功的探索——中国八大
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根据主要矛盾,正确制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曲折的道路
原因:①、党内“左”倾错误开始泛滥,政策指导出现失误,修改关于八大的正确主张。
②、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③、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速度,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
表现:①、大跃进:1958年发动以大练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
②、人民公社:1958年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展开。
结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造成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1959—1961)。
3、调整中前进: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左”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五、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年“文革”
核心考点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真题回顾】(2012·安徽文综·T18)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表2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上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增强企业活力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在每年高考中均有体现。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上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土地公有制度和国有企业改革中增强企业活力考查较多,而且还可以联系和运用一些新材料,以此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3.复习备考时,要注意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前提下使农民拥有土地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国有企业改革在管理体制和所有制方面的具体措施。同时注意联系当前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等内容。
【变式达标】
1.(2013·潍坊模拟)下表展示了1978年及1992年非国有工业和商业的增长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年份
非国有工业占工业总产值
非国有工业占商业总产值
1978
20%
10%
1992
52%
70%
A.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中国加入WTO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这一学者观点评价下列历史事件,相对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对应考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1、背景:①、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时间:1978年12月。
3、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实行改革开放;
4、意义: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转折;
②、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
内容:①、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安徽、四川两省率先实行,然后在全国推广。
作用: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特别强调】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提下进行的,没有改变所有制性质,只是改变了经营方式
二、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活力。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及内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3、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
①、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1992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②、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核心考点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真题回顾】(2011·福建文综·T20)据图5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点评】通过阅卷后的统计结果来看,本题学生失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不能准确理解图表和题干意旨,图中显示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是在1984年,而不是1986年或1988年。
(2)不能准确把握各备选项发生的时间,A项开始于1980年,B项开始于1984年,C项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D项是在2001年,从而导致判断失误。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来看: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渐形成过程在历年高考命题中是热点,特别是对设立经济特区和加入世贸组织考查较多。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上看:通过图表和新情境新材料的设置,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以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掌握。
3.复习备考时,注意掌握从沿海到内地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的过程,分析对外开放对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变式达标】
1.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扩大是因为
2.(2012·江苏单科·T11)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对应考点】
一、对外开放史实:
①、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②、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③、1985年以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④、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也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二、特 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融入世界: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核心考点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真题回顾】(2011·浙江文综·T20)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点评】通过阅卷后的统计结果来看,本题主要出现以下错误:
(1)不能正确理解材料含义,“证券、股市”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意思是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有“证券、股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错误地认为“证券、股市”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材料没有涉及,同时材料也没有提及“左”和“右”以及沿海经济特区。故不能选A、B、C三项。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十四大、十五大均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其意义考查较少。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考查较多,主要是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3.复习备考时重点掌握邓小平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指导性意义以及十四大、十五大的具体内容,同时联系时政内容进行分析把握。
【变式达标】
1.(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T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 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3.(2010·安徽文综·T17)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图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 )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对应考点】
一、过程: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论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2002年中共“十六大”指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二、意义: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开拓和开放各种市场,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使中国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二、答题方法指导
方法十 材料性解析题
【题型特点】
历史材料解析题基本结构一般是由材料和问题组成,是一种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非客观性试题。它具有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等特点。旨在考查考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从未见过的图文材料中解读、汲取、整理出具有史学价值的信息,考查考生最大限度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客观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规律、特征,分析、比较、归纳、评价论证历史问题,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认识等学科能力。
材料解析题的种类很多,根据材料构成、设问、解答方式等角度,可分为图文材料型、归纳概括型、原因意义型、分析比较型、评价(评述)型、开放探究型解析题等类型。
例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方法总结】
1.解答思路:解答非选择题即材料解析题的技巧必须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两个充分、五个步骤。
(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标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2)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二是联系教材。首先是立足材料,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教材完全相同,联系教材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教材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3)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利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4)五个步骤:读(审题)→找(关键信息)→接(嫁接相关知识)→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答(组织答案)。
2.解答注意事项
(1)材料解析题的答案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来源于材料的答案:指从指定材料中概括、归纳或摘录的答案;二是来源于教师的答案:指出自教材的原话、某种观点、认识或看法等;三是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多指根据材料有效信息和相关历史知识自己归纳的答案。这三种来源中,一、二种成为当今命题考查的主要趋势。
(2)非选择题题目组织答案的基本要求: ①答案要做到“两化”:要点化、系统化。要点化是根据设问分成要点组织答案;系统化是指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来考虑问题,尽量做到答案的系统化,避免重复或者遗漏现象的发生。②语言要做到“两化”:简单化、专业化。简单化是指组织答案时,要尽量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炼;专业化是指组织答案时,要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语言作答。③书写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
【跟踪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它在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与渐进的制度改革……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从1689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有哪些。美国创建之初,华盛顿等人没有照搬当时英国的民主模式,而是制定了新的体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美两国政府首脑和议会关系的不同之处。
(3)结合材料三指出在选择和设计民主模式的思路方面,美国和中国有何相似之处?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