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核心考点过关
核心考点一、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真题回顾】(2009·广东单科·T2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 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问题:
(1)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
(2)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新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重大成就,但并没有直接考查具体的成就,而是考查与具体成就相关的国际格局及国内形势。在解答时应结合教材中关于“文革”时期和新时期国内政治、经济的具体特点以及国际格局的特点。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来看:对现代中国科技的考查频率较低,本考点内容不占重要地位。从内容上来看,主要考查新中国不同阶段的发展成就。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来看:命题角度主要表现在科技成就的内容、阶段性特点及其主要影响上。从能力上看,主要考查学生对科技成就的再现能力和对科技发展阶段性特点的理解能力。
3.复习备考时,一要熟练掌握新中国具体的科技成就,二要认识科技成就与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变式达标】
1.2011年9月19日,在湖南省农科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袁隆平宣布“百亩片”试验田亩产首次突破900公斤,这是杂交水稻产量的第三次突破性飞跃。下列有关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说法不正确的是
A.袁隆平首次成功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B.“左”倾错误得到纠正是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品种成功的前提
C.200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D.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他的这项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
2.邓小平指出:“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地位。”对邓小平的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①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对国家国际地位有重要影响②当代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是科技竞争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高
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对应考点】
1、重大成就如下:
时 间
重 大 成 就
作 用 与 意 义
1958年
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标志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70年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3年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1983年
2002年
“银河”巨型计算机超级计算机
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高性能计算机开饭应用的重大突破
2003.10
“神”五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 中国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的原因
(1)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
(2)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2、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A、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B、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C、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核心考点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真题回顾】(2010·广东文综·T17)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点评】本题考查对“双百”方针的理解。这一方针实际上分为两个领域,即文艺领域和学术领域。理解这一方针要结合当时的国内形势。同时要理解不同时期这一方针的执行情况。这一方针在初期执行得较好,所以才出现了D项中的说法。但后来随着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这一方针遭到破坏,所以才出现备选项中A、B、C三项的说法。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来看:关于“双百”方针的考题会偶尔出现,内容比较单一,主要就是“双百”方针本身,一般不会有太宽泛的延伸。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来看:命题角度主要包括“双百”方针的内涵、发展的曲折性、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影响。从能力上看,主要考查对“双百”方针的认识能力。
3.复习备考时,一要准确把握“双百”方针的内涵,二要深刻认识“双百”方针的重大意义。
【变式达标】
1、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
A.“百家争鸣”的方针 B.“百花齐放”的主张
C.“文化革命”的观点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后,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下列作品与该方针相违背的是( )。
A.《谁是最可爱的人》
B.《青春之歌》
C.《茶馆》
D.《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对应考点】
1、“双百”方针
(1)、提 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2)、内容和意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即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的艺术可以自由发展;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2、“十年动乱”对文化艺术的摧残:
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艺术成就被一笔抹杀
②、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受到无情批判——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③、无数优秀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破四旧
④、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样板戏”一枝独秀
3、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二为”方向的提出和“双百”方针的继续执行。1979年10月,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总方向。
(3)影响:①、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 ②、体育事业也取得了喜人成就
核心考点三、 教育事业的发展
【真题回顾】(2009·浙江文综·T20)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点评】通过阅卷后的数据分析,该题主要错选D项,其主要错误是:对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记忆不准确,误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时间记成1977年,从而造成错选。近年来高考对于科技文化的内容,考查时间的题目较多,因此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加强对重大历史事件时间的记忆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来看: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考查频率很低,很少出现。从内容上看,主要考查教育事业的发展成就。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来看:命题角度一是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成就,二是教育发展与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从能力上看,一是考查对教育发展历程的再现能力,二是考查对教育重大意义的理解能力。
3.复习备考时,一要重点掌握新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二要正确认识教育发展与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
1.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中断的高考制度。1977年恢复高考
①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②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
③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④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①④
2.(2012年1月惠州调研18题)右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
B.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
C.“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
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对应考点】
1、新中国教育方针的确立
(1)方针:①、新中国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共同纲领》)
②、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扫盲;工农识字;,工农子女优先入学)
③、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成就: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初具规,
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2、文革对教育破坏:①、红卫兵停课闹革命;②、高校停止招生;③、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影响:“人才断层”,“文化断层”,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3、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①、1977年恢复高考;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4、我国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1)、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立学位制度;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改革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成人高等教育规模大;中外大学加强交流;
(2)、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3)、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5、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
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国 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 、答题方法指导
方法十三 材料解析题(特点启示类)
【题型特点】
特点启示类解析题是根据设问划分的一种材料解析题型,主要考查分析概括归纳问题及辩证认识问题的能力。其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题目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设问:
角度一:针对某一历史知识设问,如根据材料总结法家思想的特点。
角度二:针对某一历史知识的某一方面设问,如田纳西水利工程的兴建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
角度三:针对某一历史现象发展所反映的阶段特征设问,如结合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说明其时代特征。
角度四:针对某一历史现象在某一历史时期发展的特点设问,如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角度五:针对两项或两项以上同类历史现象比较的特征设问,如与欧盟相比东盟有哪些特点。
例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年—1998年)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1921年—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
——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
材料四 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到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1)根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走势。
(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
(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计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析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
[方法总结]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分清解答类型、设问角度及反映的主题等。
1.从设问角度看
(1)社会某个时期(王朝)的特征,如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一般从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方面归纳;再如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历史发展的特征,一般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运动、国际关系与政治格局、列强殖民扩张与开拓市场、科技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
(2)某一个历史现象发展的阶段特点,如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可以从技术发展、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进行概括归纳。
(3)某一历史事件自身具有的特点,如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可以从原因、性质、过程、特殊性、结果、历史地位与影响等内在性归纳。这类设问一般适用于重大革命、改革,思想运动、制度等,如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等。
(4)某一历史现象利用材料信息,归纳其发展过程反映的特点,如综合材料信息说明该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突出特点;总结材料信息说明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等。这类题目是高考考查的主要方向。
2.从设问的主题看。回答历史特点启示类问题时,还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点。一般来说,根据解答要素概括特点启示的题目可以这样思考:
(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作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具有爆发时间早、经历时间长的特点。
(3)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
(4) 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领域范畴的扩大等)、是否顺利、最突出的地方、其中的重大事件发展等。如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与英国、美国政治制度的确立相比,就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从1789年到1875年,共和势力与封建势力经历了近百年的斗争)
(5)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如《资政新篇》的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6)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如近代德国与英国相比,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德国君主立宪制具有不彻底性。
(7)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以往的危机相比,就具有范围广(波及地域广、涉及的经济部门多)的特点。
(8)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双重性质、性质发生变化等。如二战爆发时是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后来演变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
(9)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会议的影响直至今天,并将继续影响中国,因此该会议具有影响深远的特点。
【跟踪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根本原因。
材料二 马嘎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代表理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嘎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嘎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2)从马嘎尔尼出使中国到清政府拒绝马嘎尔尼的要求说明中西对外交往的不同特点。
(3)有人说:中国经济在明清时期落下了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毛病,这一顽疾一直影响着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