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红烛
学习目标
1.了解闻一多的代表作品、贡献及诗歌特点。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
3.抓住意象解读诗歌内涵及揣摩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的意境,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4.背诵诗歌。
闻一多是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同学们在初中的课堂上读过他那沾着鲜血写成的《最后一次演讲》。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
最后一次演讲
新知导入
作家作品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作家作品
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拍案而起,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最后一次的讲演》
《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当时诗人闻一多正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他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红烛》
写作背景
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代巨浪,把正在专心求学的闻一多推出了清华园,一战后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帝国列强拒绝中国取消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不平等的要求,并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腐朽反动的北洋军阀公然卖国,帝国列强肆无忌惮的掠夺祖国的土地和主权,所以诗人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联系在了一起,为寻求光明和出路,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追求。
写作背景
时期 特点 代表诗人 代表作 内容
新文化运动时期
20年代
30年代
40年代
新诗的“尝试”
新诗的奠基与开创
新诗的规范
新诗的成熟与深化
胡适等
郭沫若等
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
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
胡适《尝试集》等
郭沫若《女神》等
戴望舒《雨巷》等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等
废除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
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时代的一面镜子
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争和中国社会变迁与民族情绪的“吹号者”
新诗特点
知识补充
朗诵要领
注意情感的表达、节奏停顿、重音轻音、抑扬顿挫、语气语调等。
朗诵要领(示例)
红烛啊!
语调深沉,饱满,上扬
既制了,便烧着!
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
不误,不误!
两个相同的句式读出区别,后一个要更强调
烧吧!烧吧!
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断在“要”字后面,“烧”与“光”为重音
烧沸/世人的血
“血”字拉长音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正是”后断开,重音强调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
朗读诗歌
吟诵比拼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吟诵比拼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名家范读
方法指导
解读诗歌的钥匙——
诗人通过诗歌表达情感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感、理想、志向、抱负等,融入到诗歌形象(人、物、景)当中,借助某些诗歌形象含蓄地去表达。我们把寄托或承载诗人主观情感的诗歌形象称为意象,即有“意”之“象”, 意象就是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品析把握意象是和诗人进行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也是解读诗歌、打开诗人心灵之窗的一把钥匙。
抓意象
方法指导
比如戴望舒的《雨巷》,诗人通过油纸伞、篱墙、丁香、雨巷等一系列意象来抒发诗人冷漠,凄清,惆怅心境,诗人在雨巷中希望丁香姑娘能找到出路,同时也希望自己能找到出路,结果依旧在雨巷中彷徨。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事 例 分 析
整体感知
这首诗歌中的意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诗人想通过这样的意象表达什么感情?
意象是“红烛”,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全诗以诗人与“红烛” 问答交流的形式展开,抓住红烛的“自焚” 与“流泪” 两个显著特征,表现了不管个人能否看到胜利的到来,都要为理想进行脚踏实地的奋斗,要有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大声朗读诗歌
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歌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蜡炬成灰泪始干”
新知讲解
诗歌哪几节描写了红烛的“自焚”?
2-3节,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展现了思考觉悟的过程。燃烧自己,“烧”出光亮,写出了红烛“自焚”的特征,牺牲精神。
快读诗歌
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矛盾!冲突!”?
前面“一误再误”,后面“不误,不误!”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困惑后的醒悟。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和灵魂互相依存,不可分离,“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这让诗人很迷惑,这不是 “矛盾!冲突!”吗?
新知讲解
自由诵读诗歌
新知讲解
但是,诗人终于彻悟了,理解了红烛,这正是一种奉献、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与利己主义相对。从而由衷地赞美了红烛,并产生敬仰之情。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新知讲解
表达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价值重在奉献。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接着诗人用“烧破”“烧沸”“救出”“捣破”几个动词,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他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使他们觉悟,使他们热血沸腾,使他们奋起,从而积极行动起来求得自身的解放。表现诗人的历史使命感。
诗歌第4节传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齐读第4节
新知讲解
诗人面对烛泪有哪些思考?
默读诗歌5-7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仍在怀疑这种自我奉
献、自我牺牲的真实性。而烛泪是因风而起,却依然燃烧。所以,那泪,是红烛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流泪。诗人歌颂红烛的奉献的精神,歌颂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焦急的泪,也是喜悦的
泪!它会“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反映出苦难社会需要光明、勇气、牺牲,终会驱除黑暗,带来一个全新的世界。
新知讲解
诗人呼唤红烛,在红烛那里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齐读诗歌8-9节
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读文析情
闻一多
第1节
赞叹红烛的“红”
第2节
困惑于红烛的自焚
第3节
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
第4节
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
第5-7节
欣喜于红烛的伟绩
第8节
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
第9节
红烛精神的总结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
读文析情
《红烛》
诗歌主题
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国。
课堂练习
闻一多的《红烛》中的红烛指的是( )
A.祖国 B.人民
C.家人 D.自己
D
闻一多先生在《红烛》一诗中写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 )
A.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B.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更可贵
C.要使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必须对社会作出贡献
D.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为前提
C
拓展提高
学了这首诗歌,结合初中学过的《最后一次的演讲》《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和闻一多的事迹,给闻一多先生写几句墓志铭来表达对先生的纪念和崇敬。
作业布置
写作练习(示例)
红烛发光照死水,一多著作青史垂。
诗与热血共铸就,一座丰碑爱国魂。
示例一
写写写,写出累累硕果;做做做,做出惊天伟业;
说说说,说的痛痛快快;行行行,行的人中高标!
示例二
开口说话,掷地有声;脚不下楼,著作甚丰;唐诗杂论,楚辞校补,深刻钻研,一丝不苟;大声疾呼,为民请命,言行一致,名垂青史。
示例三
红 烛
早先所知的闻一多先生,并非诗人,而是斗士。这与他的死有关,一副斗士的铁骨,被那最后的演讲承载着,撞击过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由此想到了屈子,虽赴死的方式不同,却都感天动地,悲壮激越。有人道屈子首先是政治家,而后才是诗人,因为政治家使其择死;然而让后人年年端午而祭,则是诗人之死,死得诗意。我想闻先生震撼人心之死,大概亦如此吧。如果说屈子的香荃使之永恒,闻先生的红烛则使斗士不朽!
感谢聆听
执教: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