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和米的换算》说课

文档属性

名称 《千米和米的换算》说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3-05-27 19:5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千米和米的换算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65页例1、例2,单位间的换算,以及相应的“做一做”,处理练习十七3、4、5题。
2、教材分析:
本部分知识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如果只讲1千米=1000米,学生会感到抽象,印象也不会深刻。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教学千米、米的简单换算时,要在已学过的米、分米、厘米等换算方法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例1是把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即从1千米是1000米,推想出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例2是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即从1000米是1千米,推想出5000米里有5个1000米,就是5千米。这两个例题都是根据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用口算直接推算出结果。教材中介绍了换算的推理过程,目的是使学生碰到这类问题知道该怎样去想,但学生做题时,只要求写出结果,不必写出推理过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千米的实际长度,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学习时如果只讲1千米=1000米,学生会感到抽象,进行单位换算时,也只是机械的做题,而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换算。因此,把“使学生理解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推理过程,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会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方法”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依照《新课程标准》和概念课的教学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知识、能力、德育三方面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
(2)使学生理解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推理过程,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会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1)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
(一)依据《诱思探究教学论》和新课改精神,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选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尝试,创新思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激励评价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创设情景,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不仅是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进行知识再创造,变颈部以上的学习为全身的学习,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做中体验快乐,在做中探索,在做中创新”。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等特点,依照“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我准备让学生采用下面的学习方法:
1、放手、再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提供思维的阶梯,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以旧引新,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使新知转化为已有的旧知,从而轻松地解决问题,学习新知。
2、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还准备指导学生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在合作学习中发扬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出现,使学生学有成功,学的愉快。
四、说教具学具的准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特点,只准备一套多媒体课件就足够了,使学生充分感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越所在。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先说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千米和米的换算”是在学生认识千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千米和米的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大胆发言,积极思维。整节课,我准备用参与故事,争做故事中的胜利者的形式来贯穿始终。在新课前,安排了两个小游戏“摘花瓣”、“开火车”的题目,运用转化的思想,在说玩游戏的同时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例1、例2时,由小组讨论研究出换算方法后,让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互相出题目考一考的形式,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品质,把呆板的换算变得生动有趣。题目的选择也让学生有了自主权、选择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练习的设计注重体现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由此,把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下面三步:
(一)激趣引思,沟通旧知
(二)自主探究,探索新知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下面具体说说每个环节的设计。
(一)激趣引思,沟通旧知
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要在智慧宫举行智力比赛,小朋友们,你们想去一展自己的风采吗?可是到智慧宫要过好几道关卡,你们有信心到达吗?好,我们一起出发,来过第一关“摘花瓣”(课件出示):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和进率。
师:大家看这些花瓣应该和谁对应呢?摘对就过关。
指名摘花瓣。
教师完成以下板书: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做合格的小小列车员。
师:我们顺利闯过第一关,大家看那边开来了一列小火车,你愿意到这列火车上做个合格的小小列车员吗?请开火车回答出每节车厢上的题目,其余学生判断“火车能开起来吗”?
8米=( )分米→50分米=( )米→9分米=( )厘米→60厘米=( )分米→3厘米=( )毫米→2米=( )厘米→100厘米=( )米→1千米=( )米
然后教师任指两题问:这两节车厢是怎么开动的?(也就是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单位的换算学起来枯燥无味。一上课,以故事激起学生的争胜心,安排两个小游戏“摘花瓣”、“开火车”,使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揭示课题。
师:我们顺利闯过了前两关,来到了一个岔路口,该向哪个方向走呢?瞧,喜鹊飞过来告诉我们了。(课件出示:喜鹊叼着写有“千米和米的换算”的牌子插在一个路口)
教师板书:千米和米的换算
(二)自主探究,探索新知
师:找对了方向,我们继续向前走,来到一个石洞的门口,门口立着一块牌子,写着“做对下面的题目,才能继续前进”。让我们看看是什么题目吧。
1、学习例1:3千米=( )米 6千米=( )米
(任选一题)
(1)自主探索: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说明。
(2)汇报交流。
(3)总结算法:
我们知道1千米是1000米,那么,3千米是3个1千米,就是3000米;同样6千米是6个1000米,就是6000米。
边说明边板书:3千米=3000米 6千米=6000米
(4)初步练习:仿照例题,学生互相出题考一考,并说明怎样想的过程。
师:第一道门我们打开了,可是还有第二道门,这里又有什么机关呢?
2、学习例2:5000米=( )千米 4000米=( )千米
(任选一题)
(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想的过程。
(2)学生交流汇报。
(3)总结算法:1000米是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就是5千米;4000米里面有4个1000米,就是4千米。
这样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选择要解决的问题,允许小组讨论,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他们自己也有兴趣,充分体现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这种意识,使他们更有学习的积极性。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看看我们来到了哪里?(课件出示:智慧宫)下面让我们打开智慧宫的大门,进去一展我们的风采,看今天的冠军是哪些小朋友的。(课件出示练习十七3、4、5题,6页“做一做”第2题)
1、填空。
千米 千米 3千米 4千米
0 1000米 2000米 米 米
2、2千米=( )米 3000米=( )米
4千米=( )米 6000米=( )米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床长2( ) 别针长34( )
方桌高80( ) 轮船每小时行20( )
(课件出示图画)
4、园林工人要在一段路旁植树,每5米划分一段,算一算1千米的路要划分多少段?
学习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两道题去做,然后小组先交流一下,再在全班交流。只要答对,都要给予肯定。
师:恭喜大家,夺得了这次比赛的冠军,今后我们更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争取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夺得更多的第一与冠军。
这样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愉悦,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探索和研究,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一现代教学理念。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是结构内容的浓缩,醒目的板书可唤起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再现。这节课学习了两个例题,先出例1,再出例2,一共4道题,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显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附板书如下:
千米和米的换算
例1、3千米=( )米 例2、5000米=( )千米
6千米=( )米 4000米=( )千米
七、诱思探究教学思想的体现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为引导、诱导,学生为主体,体验感悟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诱思探究教学思想,变枯燥无味的教学为五彩缤纷的课堂活动。整节课用故事来贯穿,复习用游戏来引入,新知用闯关来学习,练习用比赛来巩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充分体现“发挥学生主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性,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思想,把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课上得生动有趣,栩栩如生,并且做到教法与学法的辨证的统一,师生思维协调,配合默契,使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