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21 22:5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公元1279年
崖山海战
王夫之
明末清初思想家
“宋亡,则举黄帝、尧、舜以来道法相传之天下而亡之也。”
文化
覆灭?
交融
重生?
陈寅恪
近现代“前辈史学四大家”之一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第十二课

朱熹(1130-1200)
南宋理学家
所不朽者
垂万世名
儒学的复兴
·传统儒学的困境
·时代赋予的机遇
·朴素的理性之光
时代赋予的机遇
传统儒学的困境
朴素的理性之光
儒学发展沿革
《五经正义》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自唐代始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应试亦必须按此答卷,不许自由发挥。颁布后直到宋初,实行百年之久。 ——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
困境一:传统儒学
日益僵化,缺乏创新与活力。
传统儒学
时代赋予的机遇
传统儒学的困境
朴素的理性之光
困境二:佛道盛行,儒学遭到冲击
宋代·泉州·老君岩
传统儒学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
“汉魏而下……佛老之徒,横于中国,彼以死生福祸虚无报应为事。”
传统儒学的困境
时代赋予的机遇
朴素的理性之光
唐·士族门阀
五代十国·藩镇割据
宋·中央集权
统 一
分 裂
再 统 一
思考一:自唐末始,“兵强马壮者为天子”,反应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1.君权神授意识遭到削弱 平民阶层的兴起
2.传统社会秩序遭到破坏 儒家信仰的崩塌
传统儒学的困境
时代赋予的机遇
朴素的理性之光
唐宋古文运动
汉儒治经,偏重注解,名物训诂;
唐儒治经,上承汉儒,依注作疏。
宋出现疑经,破注思潮。欧阳修疑群经之首的《周易》中《易传》非孔子之言,司马光疑孟子。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及宋朝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思考二:唐宋古文运动,反应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
1.一大批知识分子致力于复兴儒学,克服训诂之学的窠臼;
2.儒家学者力图重建儒学信仰,排挤道教佛教,恢复正统。
传统儒学的困境
时代赋予的机遇
朴素的理性之光
思考三:宋实行的崇文抑武政策和儒学的复兴有什么内在联系?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赵匡胤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
——欧阳修《《新五代史·一行传》序》
崇文抑武
唐宋八大家
北宋占六位
1.北宋起用了大批文人,一批重要的儒家学者登上政治舞台;
2.儒家关于社会秩序的学说和“尊王攘夷”的政治思想,符合宋初统治者的统治需要。
传统儒学的困境
时代赋予的机遇
朴素的理性之光
“理学”概念
理学是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的产物,它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贯穿在整个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天地未分之前 , 已有礼也。 礼者 , 理也 , 其用以治, 则与天地倶兴。 ”——《礼记》
先秦时期
理:社会伦理道德原则
北宋时期
“天者,理也。神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帝者,以主宰事而名。”
“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 —— 程颢 程颐
理:万物之源,即“最高主宰”观念的理性化的表现,宇宙万物和社会人伦的最高原则
费正清
费正清(3张)
邵雍(1011-1077)
周敦颐(1017-1073)
张载(1020-1077)
程颢(1032-1085)
程颐(1033-1107)
朱熹(1130-1200)
北宋五子
集大成者
程 朱 理 学
理学的发展——心学
陆九龄(1133-1180)
陆九渊(1139-1193)
王守仁(1472-1529)
传统儒学的困境
时代赋予的机遇
朴素的理性之光
传统儒学的困境
时代赋予的机遇
朴素的理性之光
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理学开山始祖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关于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和天地万物的本元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把人的仁义道德和天地的发展联系起来。
张载
(1020-1077)
张载是“气学”的开山始祖,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来自于同一个“气”,他提出了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体现了内圣外王的理想,表现了宋代士大夫普遍的价值追求。
程颢和程颐(二程)
二程奠定了理学的框架,把“天理”确定为最高范畴的哲学概念。
“吾虽学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的”
“天者,理也。神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帝者,以主宰事而名。”
建立了庞大严密的理学体系,
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儒学地位上仅次于孔孟。
1.地位
2.思想观点
3.儒学教育
合编“四书”并予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传统儒学的困境
时代赋予的机遇
朴素的理性之光
理学集大成者
(1)宇宙观
(2)人生观
(3)认识论
(4)方法论
传统儒学的困境
时代赋予的机遇
朴素的理性之光
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语类》
从材料来看,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先后关系是怎样的?世界的本原又是什么?
理先于气,“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守的普遍原理,体现在社会上 就是儒家首先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就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
宇宙观
传统儒学的困境
时代赋予的机遇
朴素的理性之光
材料一: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
从材料来看,朱熹认为理在社会上的表现是什么?
人生观
理表现在社会上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传统儒学的困境
时代赋予的机遇
朴素的理性之光
材料一:“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二: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
从材料来看,对人来说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这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认识论
天理指的是正常的人性,仁义道德。人欲是过度的欲望,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传统儒学的困境
时代赋予的机遇
朴素的理性之光
材料一:所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注:格物,即考查研究具体事物;致知,就是获取事物之理)
材料二: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 ——《二程遗书语录》
从材料来看,理学家认为应该通过何种办法来通达“理”?
方法论
通过格物致知,探究万事万物本原,扩充知识,掌握普遍天理。理学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偏向。
传统儒学的困境
时代赋予的机遇
朴素的理性之光
宋明理学是在继承孔孟思想,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强调道德品质、突出责任担当,哲学化、思辨化的新儒学体系。
宇宙观
人生观
认识论
方法论
“理”是世界的本原
三纲五常
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
传统儒学的困境
时代赋予的机遇
朴素的理性之光
重建儒学信仰
正君心
合编《四书》
强化纲常
社会伦理道德
公元1279年
崖山海战
南宋十万军民殉国
南宋军民殉国,体现了当时理学怎样的社会影响?
探究活动一:
1.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2.注重气节、道德;
3.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强化了家国观念。
传统儒学的困境
时代赋予的机遇
朴素的理性之光
材料一:朱熹认为道掌握在儒家手里,所以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朱熹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实现国治、天下平。
材料二:清雍正帝宣称:“若无孔子之教……势必以小加大,以少陵长,以贱妨贵,尊卑倒置,上下无等,干名犯分,越礼悖义,所谓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其为世道人心之害,尚可胜言哉!”
——《东华录》雍正朝
探究活动二:
程朱理学在后世不断发展,元朝和清朝对待儒学的态度有何差异?你的感受是什么?
教材P67页
史料阅读

文学艺术
·“觉醒”的宋词
·“解放”的元朝文学
·宋元艺术
宋词
元朝文学
宋元艺术
婉约派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豪放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词赏析
代表人物:
苏轼
辛弃疾
代表人物:
李清照
柳永
宋词
元朝文学
宋元艺术
繁荣的宋代城市
①婉约派:其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②豪放派: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思考:为什么词会在宋朝流行起来?反应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关汉卿的《窦娥冤》、
马致远的《汉宫秋》、
白朴的《梧桐雨》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宋词
元朝文学
宋元艺术
元曲(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就形成。
-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元曲四大悲剧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宋词
元朝文学
宋元艺术
书法-行书——“宋四家”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特点:
追求个性,
不拘法度。
宋词
元朝文学
宋元艺术
宋徽宗赵佶,在中国画史上,是位杰出的画家。
书法“瘦金体”,影响颇大。
他的艺术成就最高的是花鸟画。
宋词
元朝文学
宋元艺术
宋代重文轻武,而理学的兴起使人们更注重内心的修养。画家从追求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山水画成为画寄托思绪情怀的方式。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

科技成就
·三大发明
·卓越的科学家
三大发明
卓越的科学家
推动了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思考:为什么三大发明没有让中国走上发展科技的道路?
三大发明
卓越的科学家
沈括(北宋1031年-1095年)
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1、简仪,比欧洲同类发明早300多年;
2、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学界的推崇;
3、《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郭守敬
(1231年-1316年)

少数民族文字
·少数民族文字
·文化的交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少数民族文字
文化的交融
契丹文
西夏文
女真文
蒙古文
思考:请结合课本69页,说出以上少数民族文字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模仿汉字字形创造本民族文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少数民族文字
文化的交融
你们只恃着大江,我朝马蹄所至;天上,天上去!海里,海里去!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草原文明
农耕文明
vs
元代多元文化的并存融汇,的确是隋唐文化多样化的繁荣鼎盛以后的又ー段值得称道的现象。文化的发展繁荣,需要开放和多样化,也需要多个子文化或子文明之间的彼此碰撞、竞争。 —— 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本课小结
儒学的复兴
传统儒学面临的问题
儒学复兴的背景
理学代表人物
程朱理学基本学说
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人生观:三纲五常
认识论:存天理,灭人欲
方法论:格物致知
理学的深远影响
文学艺术
宋词
元曲 元杂剧
宋元书法和绘画
科技
三大发明
发明家:沈括 郭守敬
少数民族文字
文字的特点
文化交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