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实,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话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 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用一根头发做手术
刘庆邦
不知道您信不信,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母亲,虽不是医生,却为我做过手术。母亲做手术,不用剪子,不用刀,也不打什么麻药,只从头上取下一根头发,就把手术完成了。母亲的手术做得很成功,达到了她预期的效果。
母亲先是生了我大姐,接着生了我二姐。大姐出生时,奶奶还算高兴。又有了我二姐,奶奶就不大高兴。她不仅仅是不高兴,竟禁不住咧着嘴大哭起来。请不要笑话我奶奶,在我看来,传宗接代也许是奶奶认为的人生使命,也是她的价值观所在。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她担心自己临死前见不到孙子,一辈子都白活了。奶奶咬牙坚特着,不许自己死。她要求看病,主动吃药,是不见孙子誓不罢休的意思。我出生后,当奶奶确认我是一个男孩儿,她像是实现了自己的全部价值,达到了人生的最终目的,不久就高高兴兴地去世了。
对于像奶奶这样的传统观念,我母亲也未能避免。但母亲的表现不像奶奶那么明显。孩子都是自己的亲骨肉,对所生的每个孩子,母亲都喜欢。只是比较而言,母亲对男孩子更重视一些。作为母亲的第一个儿子,母亲对我的重视,是在我出生之际,首先对我进行了一番彻头彻尾的审视,发现多出了两个零件。多出来的两个零件是什么呢?是长在我左侧耳孔边的两个肉瘤子,其中一个肉瘤子还比较长,长得有些下垂。肉瘤子的形状也不好看,两头粗,中间细,像一个弹花锤。母亲大概觉得这样的肉瘤子不好看,会影响我的形象,决定对肉瘤子实行减法,把“弹花锤”减掉。母亲不会送我去医院,因为附近镇上虽然有一个卫生院,但院里没有一个医生会做手术。母亲也不会送我去县医院,一是我们家离县医院太远了,二是母亲想到,医生要是对我的肉瘤子动剪子动刀,我的耳朵就要流血。母亲可不愿意让她刚出生的儿子受那个罪。
世界上所有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都很疼爱。然而要是不举例说出一些细节,就难以证明母亲对孩子疼爱到什么程度。这里请允许我说一个细节,看看母亲对我的疼爱是多么极端。我出生在天寒地冻的腊月,母亲怕冻着我,舍不得把我抱在被窝儿外面撒尿,宁可让我把尿撒在被窝儿里。更有甚者,我都一岁多了,母亲明明觉出我在尿床,她并不叫醒中断我,任我把一泡尿尿完。母亲说,我尿到半截,她要是叫醒我,害怕我突然憋尿,会憋出毛病来。有一个词叫溺爱,母亲对我的疼爱完全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
母亲对我如此疼爱,却要把我耳朵上的一个肉瘤子去掉,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我的母亲是有智慧、有耐心的母亲,她的办法是从自己头上扯下一根头发,把头发系在肉瘤子中间最细的地方,循序渐进,一点一点把头发勒紧。母亲后来告诉我,她都是趁给我喂奶的时候,趁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吃奶上,她才把头发给我紧一紧。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紧下来,内瘤子的顶端部分开始变红,发肿,发紫。六七天后,直到顶端部分变得像一粒成熟的紫葡萄,便果熟蒂落般地自动脱落下来。我那时还不记事,连对疼痛的记忆能力都没有。或许母亲做的手术没有带给我任何疼痛,在我不知不觉间,和我的身体血肉相连的一个小肉瘤就永远离我而去。一根头发微不足道,它没有什么硬度,更谈不上锋利,但它以柔克刚,切断的是我的身体向瘤子顶端供血、供养的通道,起到了剪子和刀子同样的作用。
我耳朵上肉瘤子的残余部分如今还存在着,我抬手就能摸到,一照镜子就能看到,它仿佛一直在提醒着整个做手术的过程。但回忆起来,在母亲生前,我们母子并没有就这个事情进行过深入交流。母亲是多次讲过她如何去掉了这个肉瘤子,却一次都没说过她为何要去掉这个肉瘤子。在我这方面呢,也从没有问过母亲为我勒掉其中一个肉瘤子的原因。事情的微妙之处就在这里。母子之间的有些事情心里明白就行了,没有必要一定要说出来。在我们老家,男孩子的左耳上如果只长一个肉瘤子,被说成是拴马桩。进而普遍的说法是,长有拴马桩的男孩子预示着有富贵的前程。那么,一只耳朵上长两个肉瘤子算什么呢,有什么样的解释呢?没听说过。我想,两个瘤子是二瘤子,二瘤子是二流子的谐音。而二流子指的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我的勤劳要强的母亲,可不愿意让她的儿子成为一个像二流子一样的人。我敢大胆断定,我母亲就是这么想的。
养儿教儿,母亲这么做,其实是在塑造我。打我一出生,母亲对我的塑造就开始了。在塑造我外形的同时,也在塑造我的内心。当然,母亲对我的塑造不止这一项,我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母亲的塑造。母亲去世十多年了,她的在天之灵对我的塑造仍在进行之中。好在我没有辜负母亲的心愿,至少没有成为一个二流子。
5.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所生的每个孩子,母亲都喜欢”说明母亲虽有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但并没有影响对子女的疼爱。
B.母亲因为“我”耳孔边的两个肉瘤子的形状不好看会影响我的形象,所以下决心想把其中一个去掉。
C.母亲不会送我去医院的原因,主要是母亲不愿意让她刚出生的儿子承受手术之苦。
D.母亲生前从未说出为“我”去掉肉瘤子的原因,对此“我”也从不过问,这体现了“我”对母亲的理解。
6.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母亲虽不是医生,却为我做过手术”一方面点题,另一方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二段用语风趣幽默、略带夸张,刻画了一个有着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奶奶形象。
C.文中“母亲让我把尿撒在被窝儿里”“并不叫醒中断我”这些细节都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D.母亲多次讲过如何去掉肉瘤子却没说过为何要去掉,体现了母亲的无奈与痛苦,语言意味深长。
7.本文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8.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很重要,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6分)
三、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 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B.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C.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D.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 羽出/号为“霸王”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列侯,古代爵位的一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最高为彻侯,后改称列侯。
B.朕,第一人称代词,解释为“我”。自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本纪,是古代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
D.太史公,是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为汉武帝所设,第一任太史公就是司马迁。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邦在洛阳南宫安置酒席,请列侯将领们对他与项羽功业成败的原因发表见解。
B.汉高祖认为高起、王陵“知其一,未知其二”,指出他们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
C.司马迁认为项羽作为舜的后代,虽有与舜一样的双瞳子,但可惜为人过于残暴。
D.司马迁辩证看待项羽,既肯定他灭秦的功业,也指出他的行为过失和性格弱点。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2)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13.根据所选语段,概括项羽失败的原因。(3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授官题高冠①草堂
岑 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②。
【注】:①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②一渔竿:古代许多隐士垂钓水滨,因而渔竿成为了隐士或者隐逸生活的一种标志。
14.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三十始一命”,“一命”是说官职来之不易,这让隐居耕读十载的岑参深感懊丧,感到“宦情多欲阑”,做官的念头因此消磨殆尽。
B.颔联流露出对其初授官职的厌倦,官职卑微,本不屑为之,为生活所迫,却不敢以此为耻,其无可奈何的心态,跃然纸上。
C.这首诗的颈联描写了河水涨起淹没采樵小路,山花怒放醉倚药栏的充满生机、秀丽清幽的山野景象。
D.诗中的“吞”字写出了涧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字则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
15.尾联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6分)
五、情景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侍坐》一文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宫殿、楼阁依地形而建,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的特点。
(3)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运用(24分)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B.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C.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D.盖亦反其本矣
18.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沛公居山东时 B.将军战河北
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D.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1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夜缒而出
A.越国以鄙远 B.既东封郑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范增数目项王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A.为长者折枝 B.吾见其难为
C.视为止,行为迟 D.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2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
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导:开导
C.族庖月更刀,折也/族:众
D.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委:散落,卸落
22.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居则日:“不吾知也!” B.未之有也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技经肯綮之未尝
23.用下面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两副有关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词语。(6分)
黄菊倚风 月静池塘 紫门临水 风摇帘幕
村酒熟 桐叶影 稻花香 桂花香
中秋:上联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
重阳:上联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
七、材料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55年,屠呦呦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在全脱产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的那两年半中,对中草药从好奇转换为热衷。
1969年,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的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
1971年,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找到了发现青嵩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1972年,终于找到“青蒿素”。
1973年秋,在海南疟疾疫区试用青蒿素胶囊,取得了明确的疗效。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青蒿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如今,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世界广泛应用。
2011年以来先后获得过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和“共和国勋章”。
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与思考?给你的成长可以提供怎样的启发和帮助?请把你的想法和认识写出来。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C
4.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论证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5.B
6.D
7.①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如文中所写的事例都是“我”的亲历,表达了“我”的所思所感,让人倍感亲切,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②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如抒发对母爱的理解,更容易激起读者的共鸣。
8.(示例一)不能删。(1)结构上,“至少没有成为一个二流子”紧承上段内容“我母亲就是这么想的”,结构严谨;“打我一出生,母亲对我的塑造就开始了”照应文章开头的“母亲的手术做得很成功,达到了她预期的效果”,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2)内容上,这一段中“在塑造我外形的同时,也在塑造我的内心”“好在我没有辜负母亲的心愿”,表现作者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升华了感情,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示例二)可以删。(1)内容上,上一段“我的勤劳要强的母亲,可不愿意让她的儿子成为一个像二流子一样的人”已经表达了对母亲的良苦用心的理解,最后一段内容重复。(2)结构上,删去最后一段,文章在“我敢大胆断定,我母亲就是这么想的”中结束,言简意赅,令人回味,避免了拖泥带水、画蛇添足。
9.B
10.D
11.C
12.(1)联合众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胜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
(2) 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故乡楚地,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此时再)抱怨 王侯们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
13.不能知人善用(妒贤嫉能):刚愎自用;贪功好利
14.A
15.用典和借代。“五斗米”运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一渔竿”代指古代隐士。这两句诗表现诗人为了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
16.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17.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通假字的能力。
A.刑,同“型”,做榜样。句意: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
B.说,同“悦”,高兴。句意: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D.盖,同“盍”,何不。句意:还是返回到根本上来吧。
故选C。
18.D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变化等。在解释古今异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A项,“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今义,山东省。
B项,“河北”:古义,黄河以北地区;今义,河北省。
C项,“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沛公);今义,现在的人。
D项,“脱身”:古今义相同,都是,动词,抽身,摆脱。
故选D。
19.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A.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B.封:名词作使动词,使……成为边境(一说,名词作动词,当作疆界)。
C.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那样。
D.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用眼睛示意。
故选C。
20.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例句:“为”,介词,替,给。
A项,“为”,介词,替,给。
B项,“为”,动词,做。
C项,“为”,介词,因为。
D项,“为”,动词,叫作,称为。
故选A。
21.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导”,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句意: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
故选B。
22.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根据特殊句式的特点来分析句子中存在什么特殊句式,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分类选择。
题中A项,“居则日:‘不吾知也’”的意思是“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不吾知也”中“吾”是动词“知”的宾语,按现代汉语应放其后,却放其前,是宾语前置;
B项,“未之有也”的意思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代词“之”是动词“有”的宾语,按现代汉语应放其后,却放其前,是宾语前置;
C项,“异乎三子者之撰”的意思是“和他们三人的志向不同”,介词短语“乎三子者之撰”是“异”的状语,按现代汉语应放其前,却放其后,是状语后置;
D项,“技经肯綮之未尝”的意思是“我的刀从不去碰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技经肯綮”是“未尝”的宾语,按现代汉语应放其后,却放其前,是宾语前置。
故选C。
【点睛】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 “……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见”“……见……于”“于”“为”“为……所”“受”“受......于”;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定语后置是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介宾短语后置 (状语后置)是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动词后作补语。
23. 月静池塘桐叶影 风摇庭幕桂花香 黄菊倚风村酒熟 紫门临水稻花香。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和撰写对联的能力。
本题中“月静池塘”与“风摇庭幕”相对;“黄菊”与“紫门”色彩相对,“倚风”与“临水”动宾结构相对;“村酒熟”与“稻花香”都是名词加形容词,相对;“桐叶”与“桂花”都是植物,相对;重阳的典型景物是菊花、酒等;中秋相关的景物是月、桂花。根据这些进行归类并排列词语,注意语意连贯和结构相对,仄起平收。
24.例文
立足自身岗位,做出不凡业绩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立足自身岗位,做出不凡业绩》。
屠呦呦受到中国古代药典的启发,坚持几十年,研制青蒿素,尽管失败了190次,却矢志不渝,最终开创性地研制出青蒿素,帮助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这是一代科学家的坚定信念和价值追求;小学校长张玉滚,作为年轻的“80后”,放弃城市的繁华,18年扎根黑虎庙小学,用自己的光芒照亮山村的教育事业;用一根扁担挑起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他们都是立足自身岗位,做出了不凡业绩。
还有守岛人王继才,在1986年决定接受守岛任务时,便知道注定要与艰苦为伴,与孤独为友。可是他依然选择用他的青春年华来守卫祖国万里海疆,升旗,巡逻,瞭望,看管航标、测风仪,这是王继才夫妇每天必须的神圣仪式。这一守,就是32年;这一守,就是一辈子。王继才同志无怨坚守、爱国奉献的精神激励着新时代的我们坚定信念、坚守奉献。
坚守平凡岗位,铸就不凡业绩。“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所从事的工作也都是平凡的工作。但平凡不等于平庸,只要我们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精心耕耘,无悔无怨,就一定会有不凡业绩。像王继才一样,虽然坚守在荒凉的孤岛,却散发出无比绚丽的光芒。
坚守底线思维,追求高远目标。“底线是事物质变的分界线、做人做事的警戒线,不可踩、更不可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应具有四个底线意识:法律底线、纪律底线、政策底线和道德底线。“不干净的钱坚决不要!”王继才在走私、偷渡者的巨大利益诱惑下,仍以国家利益为重,同违法行为作斗争,其坚守的便是习总书记所说的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底线。
坚定理想信念,谱写人生华章。“你不守,他不守,这岛,谁守?”“开山岛虽小,却是国家领土,必须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只有看着国旗在海风中飘展,我才觉着这个岛是有颜色的。”是啊,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个个像王继才这样的坚守者,默默地守卫着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他们让我们的生活有了安全的保障,有了应有的颜色。他们就以这种默默坚守的方式,书写着他们的人生。
同学们,人的生命是可以丈量的,是极其短暂的;作为个体的人如同浩瀚里的尘埃,是极其渺小的。如王继才,在生命的第59个年头便离开了我们,可是他那无私无怨、爱国奉献的精神却会在这片有颜色的土地上代代相承,成为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1.审材料。
“在全脱产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的那两年半中,对中草药从好奇转换为热衷”,可知屠呦呦的成功在于能够立足传统(医药文化)。
“1969年,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的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可以提炼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由材料“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可知科学研究可能付出很多辛苦,却收效不大;科学发现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科学研究的过程艰难繁琐,十分艰辛,因而科学家们每一点发现都十分宝贵。可以提炼出科研路上无坦途,需要艰苦努力,执着探索等。
“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世界广泛应用”,可以提炼出强烈的责任感、担当精神造福人类的观点。
由“2011年以来先后获得过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和‘共和国勋章’”可提炼出天道酬勤、社会不会辜负那些真正做出贡献的人等。
2.审任务。
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与思考?给你的成长可以提供怎样的启发和帮助?请把你的想法和认识写出来。
考生可以结合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也可以阐述材料给我们的成长提供的启发和帮助。
【立意】
1.坚定信念,永不言弃。
2.艰苦努力,执着探索。
3.迎难而上,勇于攻关。
4.重视团队精神。
5.要勇于担当,肩负历史使命。
【素材】
1.了解过屠呦呦生平的人都知道,她出生在一个不是特别富裕的家庭,然而恶劣的环境并不能阻挡她求学上进的决心。生活在物质条件这个优越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努力!
1969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刚刚工作几年时间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毅然决然的承担起中医抗疟疾药研究任务,并且经过两年时间成功提取青蒿素。我觉得空有满腹理论不足以成大事,还需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勇于前行的决心。
2.屠呦呦先生在获奖时多次强调青蒿素的成绩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可想而知,个人的力量是极其渺小的,没有团队的协助,我们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尽管诺奖实质属于个人,但是也不要忘了众多中医药研究人员的辛勤付出。
3.据屠呦呦介绍,当年是“要什么没什么,只能买来7个大缸,在几间平房里用土法做提炼”。就是在这样异常落后、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等年轻的科研人员怀着“为国家做贡献”的激情与梦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研制出挽救了数亿疟疾患者的“东方神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