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播种一颗启蒙之心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说课
目录
1
学情分析
2
4
3
6
5
单元解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活动
评价反思
第一板块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一、课程标准出发:
本单元内容属于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板块的“地表及变化”范畴。
二、从教材设计角度上看:
三年级:天气变化、水和空气;
四年级:动物活动、不同的岩石成因。
本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基础
铺垫
五下:地球的运动;
六年级:宇宙。
三、从学生出发:
五年级的学生对高山、河流、平原这些常见地形已不陌生。而溶洞、瀑布、峡谷等一些特殊的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火山、地震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学习本单元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纵向出发
横向出发
第二板块
单元解析
单元解析
地表及变化
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1.了解常见地形特点,并能根据特点确定地形;
2.认识和观察地形图。
(共计8课时)
3.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1.认识地球内部结构;
2.概略地学习火山、地震等地球内部运动;
3.
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
(第3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
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第7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1.岩石风化;
2.土壤成分;
3.土地被侵蚀;
4.沉积作用;
5.
综合运用本单元的知识
(第8课:减少土地的侵蚀)
1.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提高学生的保护家园意识;
2.
重点和难点!
第三板块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课标中的科学概念。并且按照知识的顺序性将知识点分解到
每个课时当中,促进学生更好的消化和吸收。
第1课
第2课
第3课
第4课
第7课
第5、6课
第8课
教学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通过实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加深对比实验理解:
探究种子发芽和生长因素
探究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类比思想
教师引导
主动探究
(3)促进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课堂+课外:
①“40+X”的无限可能;
② 创新思维;
③ 融合steam课程元素。
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意识到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会加剧或减轻各种自然力带来的自然灾害,因此要保护好地球家园。
2. 让学生爱上科学,爱上探索,让科学的种子从小就在孩子的心理扎根发芽,为今后初中科学学习做好衔接。
第四板块
教法学法
教法学法
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第3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
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第7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第8课:减少土地的侵蚀
侧重理论
合作交流法
视频演示法
资料收集法
ppt汇报
地形手抄报
地形小论文
侧重实验
设疑激趣法
分组实验法
教法学法
学法方面:
1.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探索、发现、交流总结,体验科学的魅力。
2.基于现代教学STEAM课程理念,加强课程的融合,上课过程中除了探索科学知识,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技术、工程、数学、艺术等其他学科素养的培养。
科学
技术
工程
数学
艺术
土壤配比、有土栽培技术等扩充......
比例的计算......
根据环境特点,科学合理的为建筑选址.....
在设计的基础上美化家园......
第五板块
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
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具体学习了解土壤成分、风化、侵蚀、沉积的作用,根据教材编排设计了六个实验活动,每个活动都有具体的内容和要求,为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规划。
实验活动一:
探究岩石变化的原因
(模拟实验、1课时)
实验活动二:
寻找土壤的成分
(观察实验、1课时)
实验活动三:
雨如何影响土地
(模拟实验、1课时)
实验活动四:
探究侵蚀的实验
(对比实验、1课时)
实验活动五:
河流对土地的影响(模拟实验、1课时)
实验活动六:
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模拟实验、1课时)
具体内容:
①探究冷和热对岩石风化影响;
②探究流水对岩石风化影响;
③探究植物对岩石风化影响。
具体内容:
通过肉眼、放大镜和倒入水中后观察土壤的区别。
具体内容:
①探究雨水侵蚀土地的模拟实验;
②观察雨水侵蚀前后的变化;
③猜测影响侵蚀的因素并作出实验设计。
具体内容:
探究土地坡度大小、降雨量大小、有无植被覆盖与土地侵蚀程度的关系。
具体内容:
①探究河流对石头的侵蚀作用;
②探究下游土壤沉积现象。
具体内容:
根据前面所学知识,
科学合理设计很规划家园。
教学活动
1.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通过几张暴雨过后土地的变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目的:激发学生对后面学习的欲望,同时也为活动做铺垫。
2. 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器材自主设计探究雨水侵蚀土地的模拟实验;
目的:加强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操作能力。
3. 观察雨水侵蚀前后,土地和雨水的变化;
目的:加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让学生更直观的看到土壤被侵蚀后的变化。
4. 猜测影响侵蚀的因素并作出实验设计。
目的:学生对观察后的结果做出猜测,并自行设计实验,能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对
科学实验的成就感和收获感,同时也为后一课的学习做了铺垫作用。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课例分析:
第五板块
评价反思
评价反思
1.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①作业本作业评价;②课后活动作业评价)
2. 学生在课堂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的体现;
3. 对地形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及风化、侵蚀、沉积作用实验的理解度;
4. 设置单元评价表,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
在学习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后,我将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A B C
知识掌握度 对课标指定的科学概念均掌握
单元综合目标 合理科学的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
参与程度 教师观察、自我评价及小组成员反馈
作业情况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5.以鼓励为主,最终评选出“单元之星”、“单元最优小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