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5整式除法——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5整式除法——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6-21 20:2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案例名称 6.5整式除法——同底数幂的除法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1、理解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能初步运用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2、经历、探索同底数幂除法的探索过程,体验观察、归纳、猜想、推理证明的思维过程,体会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充分展示自己,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探索和应用,理解零指数和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引入 1.展示华罗庚先生的一句话2. 回顾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 3. 猜想:同底数幂除法的性质:即 欣赏、思考学生回答并类比猜想同底数幂的除法的性质 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方法学习重要性明确课题及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Pad 3′
新课 先让学生自己独立设计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来说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播放微课同底数幂乘法教学片断,回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问题的方法)2.然后小组共同设计探究,最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展示.(用pad展示学生的做法,并让上传作品的学生进行讲解)3.将学生讨论的例子进行分类,说明分类的标准.第一类:(1)第二类 第三类 4.通过分析零指数和负指数出现的合理性,明确数学规定.5.得到统一的性质:文字语言: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符号语言:计算.提问:计算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独立设计小组共同设计与交流,分小组展示,其他组进行补充与质疑预设学生提出质疑:与猜想不一致,问是否可以将第二、三类写成第一类.理解零指数与负指数产生的合理性类比归纳同底数幂的除法的性质独立解答并快速提交 培养合作交流的习惯为基础薄弱的同学提供研究问题的方法体会分类讨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及分类方法规定的合理性,达到多种运算结果的统一,体现数学结论的简洁美.总结并出示运算性质 PadPad 4′9′7′5′8′
巩固应用 例2、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请改正过来 独立思考判断,一位学生作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说明 对性质的进一步检测,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Pad 5′
课堂小结 1、梳理幂的运算性质同底数幂的乘法:同底数幂的除法:2、谈谈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体会、畅言自己的收获 体会运算性质的作用,及研究类似问题的通法 3′
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独立设计、小组合作交流、回答、质疑课堂检测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未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本节课我用华罗庚先生的一句话引课,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方法学习的重要性.引出课题后,我又用一小段微课帮学生回忆了学习同底数幂乘法的探究过程,在独立思考一会后,开始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在这种强烈的学习欲望下,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出了很多种方法,自己解决了数学问题,获得了探究问题的方法,体验到了收获的快乐,既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又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节课的主要特色是使用pad和微课进行引入和组织教学,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通过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践行“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互动构建、课后深化拓展”的“翻转课堂”理念. 另外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用pad汇报或上传学习成果,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都非常的便利和高效.在智慧课堂上学生与老师,或者学生和学生之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更有利于课堂的教学.通过这种创新式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务本求实,更能发挥该校信息化特色,优化教与学的过程.Pad教学,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带来不一样的“智慧课堂”!
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使我进一步明确了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探索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新课引入阶段,通过放一小段微课,帮学生回忆起学习同底数幂乘法的探究过程,使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在头脑中进行了一次再现,启发学生用“特殊”到“一般”的探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为学生铺平了探索之路.在开展小组展示时,用pad汇报或上传学习成果,使问题解决既便利又高效.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本节课我利用pad和微课有目的地营造了数学课堂气氛,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为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创造了条件;另外学生人手一个pad,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学的实效性.如课堂上我用pad及时的抓拍到李英奇同学的推理过程,把它与大家共同分享;另外在很多情况下,我能及时的抓拍到学生做题时所暴露出的问题,与所有同学进行同屏探讨、质疑、批改、反思.最后我用拿破仑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适时的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当然,由于学生在探索中出现多种方法,因此,整节课就显得十分地紧张,有些推导的方法没有能够让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