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复习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变形不等式,从而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并会利用数轴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部分学生能解决简单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含参数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以题带点的形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能够找出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问题对应的知识要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自主练习、学习解析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互评、合作交流实现沟通提升,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结构化意识的渗透.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的内容,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简单应用。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等式及其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简单的数量之间的不等关系,进一步探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内容,是继一元一次方程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学习,也是后续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函数及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重要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还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中考将会以填空、选择、解答的方式考查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和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不等式(组)的应用题还是近年中考的热点内容,考查可能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因此本节课熟练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不等式应用题的掌握。本节课为复习课,因此可在学生“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活动经验)巩固的条件下向纵深发展,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法步骤及失误避免,搭建知识框架图。 【教学难点】 熟练、正确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形成框架图。
平板环境下的应用分析
【本课涉及的功能及其简单说明】 本课主要涉及的功能有客观题的及时反馈功能、主观题上传互评功能等。客观题功能可以及时推送解析,统计个人和全班的答题情况,教师根据反馈进行不同形式辅导;主观题功能在学生上传答案后,全班进行交流,通过互评学生互相表达观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从平板应用角度考虑)
一、情境引入 请学生完成对全班知识结构图的作业展示、评价,教师展示知识框架图 学生评出最好的作品; 学生学习、自我完善。 初步形成知识结构网; 进一步体会知识框架图的结构
二、基础练习 客观题推送(1-7,8-11分两层组合推送)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对应知识点 1、下列不等式中,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是 ( ) A ; B ; C D ; 2.若x>y,则下列式子中错误的是 ( ) A.x-3>y-3 B. > C.x+3>y+3 D.-3x>-3y 3、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不等式-2x>8的解集是x<-4 B -5是不等式2x<-8的一个解 C 不等式x<5的整数解有无数个 D 不等式x<3中,x可取的非负整数解有1,2 4.关于x的一元一次不等式中m的值为( ) A 1 B -1 C D 0 若代数式3-x 的值是非正数,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 .3-x>0 B.3-x<0 C. 3-x≥0 D. 3-x≤0; 6.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7.下列不等式组无解的是( ) A. B. C. D. 8.关于x的一元一次不等式ax>b的解集是( ) A.; B. ; C.; D.无法确定; 9.若关于x的不等式(m+1)x<2的解集为,则m的取值范围是 ( ) A.m<0 B.m<-1 C.m>0 D.m>-1 10.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4x-m+1=3x-1的解是负数,则m的取值范围是 ( ) A. m=2 B. m>2 C. m<2 D. m≤2 11.不等式组的解集是,则m的取值范围是( ) A. m ≤2 B.m≥2 C.m≤1 D. m>1 12.如果不等式组 无解,则b的取值范围是 ( ) A .b>-2 B.b<-2 C. b≥-2 D. b≤-2; 学生至少完成1-7题,8-11题选做 完成后看解析,并找到解决问题应用到知识框架中对应知识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 不等式基本性质 不等式解、解集概念、特殊解的判断 一元一次不等式定义 不等关系简单应用 简单不等式组的解法及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数形结合思想 简单不等式组的解法 不等式组解集的判定 不等式基本性质、分类讨论 含参数的不等式(组)解法 通过客观题目的推送,及时反馈,教师根据统计结果及时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辅导,通过8个小题的训练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通过看解析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每个小题对应相应知识点,返回到知识框架图,形成知识系统。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中的公理化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依据。 组合推送不同层次的题目(9-12题)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够有所提升 通过看解析基础较好的学生自行解决困惑。
三、巩固提高 主观推送(组合推送)12、13必做,14、15选做: 13.找出下面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错误并且改正,然后标注出每一步的依据: 解:去分母,得 2(2x-1)-3(3x-1)>1‥(1) 去括号,得 4x-1-9x-1>1‥‥‥‥(2) 移项,得 4x-9x>1-1-1‥‥‥(3) 合并,得 -5x>-1‥‥‥(4) 系数化成1,得 x>5‥‥‥(5) 14.解下列不等式组, 把它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写出非负整数解. 学生自主探究、练习,完成后拍照上传,完成后看解析,通过互评、小组交流完善结论 学生自主练习拍照上传,然后互评,完善答案后二次上传. 学生自主探究、练习后拍照上传,通过互评完善交流,巩固基本性质,锻炼理论知识与应用结合能力,强化关注易错点。渗透算理的应用意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不等式组解题过程巩固训练
四、 小结提升 分享交流:本节课你有提高吗?你还有哪些疑问?谈谈你的收获(知识、思想方法、感受). 学生口头分享 知识回顾,归纳总结.
五、能力提升 15.若关于x的不等式:(x-m)>3-m的解集为x>1,则m的值为__________. 16.若关于x的不等式组共有3个整数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_. 完成基础题13题后有能力的同学完成 PAD组合推送功能分层训练(填空上传)基础好的学生得到提升. 含参问题,提升综合应用知识解题能力.
板书
反思及改进
1.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思维导图的教学回归 本节课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复习的第一课时,把整章的知识像以往一样在课前让学生制作出思维导图或章节小报,并让学生通过投票的形式评选出心目中优秀作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建立起整章知识的整体脉络,形成简单的知识网络,通过对比评价知道自己作品的不足,为课堂的进一步学习初步奠定基础,然后通过8+4道选择题、一道不等式、一道不等式组感受教师板书思维导图中对应知识点,进而完善学生自己的的思维导图,为后续章节知识的总结提供参考。 搭建思维导图是有必要的,因为在后面《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第一课时教学中,让学生看到《二元一次方程(组)》题目时猜想本章有可能学习哪些知识点时,能够非常轻松地说出来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的定义、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定义、解的定义,解法、步骤、有没有基本性质等等知识点。这和前面思维导图的总结训练、类比教学是分不开的,这可能会让孩子在后续自主学习中知道大概的学习脉络,掌握学习的方向和方法。另外通过以题带点回归思维导图中的对应知识点的方式我认为贴合当前中考中考查的解题思路或解题依据的考查,有利于学生解答数学题言必有据的思维意识的渗透。 但是由于我在课堂把控不够准确,造成题目贴合思维导图环节没有展现不充分,降低了先呈现思维导图再通过以题带点的形式贴合思维导图组建知识网络这一学习过程的价值和意义。 (2)学生自主合作的落实 本节课我采取自主练习、自主学习解析、师友交流解惑、小组交流进一步解惑、全班交流解惑的学习过程,我认为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落实到位,民主氛围良好。学生二人、四人交流的逐层推进降低了学生交流流于形式的可能,使交流落实、比较有效。但是我也发现交流过多有点耽误时间,需要调控有效地交流时间,使解惑达到高效。真正达到“三讲三不讲”。 (3)复习课的结构思考 复习课可以采取搭建思维导图——客观题以题带点的形式小阶梯练习——回归思维导图知识点——解答题巩固训练——提升训练——课堂小结,为下一章起到很好的承上启下铺垫。 2.新媒体技术的功能及效果 (1)PAD功能与合作交流结合的教学策略反思 教学中8+4道客观题(选择题)设计目的是让全体学生自主完成基础的8道小题,然后通过自学PAD推送的解析自主解决部分困惑,对于其他困惑之处采取师友交流、小组交流的形式进一步解决,最终对于学生出现问题比较集中的题目全班解惑。完成迅速的学生可以继续对后面4个含参数的选择题进行探究、学习达到配有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第一个问题是下达任务欠缺明确,学生完成第一部分8个小题的解答后自主学习解析,然后徒弟对于存在困惑的地方求助师傅解惑,没有问题再进行后面四个小提的解答和解析学习。有的学生像没有听清问题,刹不住车一样拼命往下解题 ,造成我在学生答题过程中多次发布补充指令,对学生的思路造成一定的困扰;问题之二是学生事先没有进行过分组推送题目训练,不知道中途需要先停下来完成一部分在进行下一部分,还有几名学生不知道如何先完成组合任务1的8道题目,直接点开了组合任务2的4道题目,中途再退出任务2进行任务1的解答,还有一位同学专注的进行较难的任务2的解答,我发现后提醒她才退出任务2去解答任务1。最终近70%的学生都完成组合任务的两部分题目,后面四道题目的设计失去了培优的意义,那位同学还差一题没有完成被迫结束。今后的教学需要加以训练避免再次发生。 (2)主观题设计反思 本节课设计的主观题第一道题是观察错误的不等式解题过程,要求学生先勾画出错误之处,然后在右侧完成正确的解题过程进而写出每一步的解题依据,最后完成后拍照上传。通过课堂实践发现学生圈画错误耽误了大量时间,圈画结果不一,并且不清晰。虽然一再强调每一步结果只与前一步有关,还有学生没有理解造成解答错误;还有的学生对于解题步骤和解题原理混淆,不能得出解题依据,这道题目可以直接改为解答后拍照上传口答解题依据,展示解答错误的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可能效果更好。 本节课的不足及改进 (1)这一节课最大的不足是没有通过以题带点的形式回归完整的知识网络,对于知识网查漏补缺,螺旋上升的目的有所欠缺。 (2)培优设计反思 虽然本班只有18名同学,但是两极分化十分严重,最快的一名学生只用了两分钟就完成了12道小题的解答,除了看错了一道题全部正确,完成后这名同学就在PAD上画圈玩。本节课我过多的关注了PAD的题目,忽略了以往这样学生下一部任务的布置——写练习册中的题目。 (3)复习梯度的设计反思 本节课一起推送了全部的8道小题,学生答题时间过长,让学生感到疲惫,不能深入有效地进行思考、学习,使原本分化就比较严重的现象更加突出。可以在今后的复习中分出小的阶梯,逐步完成。 (4)教学时间安排反思 本节课时间安排不够紧凑,欠缺规划,有些随意,造成严重超时,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一大问题,需要在今后加以关注和改进。 (5)本节课思维导图对于“ ”的应用欠缺深入学习和思考,思维导图的绘制欠缺准确和完善。但是两张思维导图的对比教学为后续的知识学习起到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