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 “腔调”,发现句式上的特点。
2. 初步懂得文章的语言表达风格等是为作者的表达需要服务的。
3. 感受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描述部分的多角度概括与多角度品读。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落寞之音。
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散文并不陌生,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指点。
学习方式:
默读、朗读,讨论,比较阅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作者认为北国之秋的特点是什么?
——清、静、悲凉
2.你通过郁达夫的文字感受到的北国之秋的特点是什么?
二、品味语言
(一)朗读
1.教师朗读课文1、2自然段。
2.学生自由朗读1、2自然段。
(二)改写、讨论
1.改写示例
示例1
原文: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改写:
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清、静、悲凉。我不远千里从杭州赶上青岛又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不过想饱尝古都的秋味。
示例2
原文: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改写:
江南也有秋;但草木凋零慢,空气润,天色淡,时常多雨少风;一个人夹在南方的市民中间,混沌地过去,只能感受到一点清凉,秋的味、色、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2.教师朗读1、2自然段原文,学生朗读改写。
3.指名学生朗读1、2自然段原文,教师朗读改写段落。
4.学生思考讨论:改写后的文字少了什么?即原文在句式上有哪些特点?
5.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刻意的倒装。
第二,刻意的重复、排比。
第三,可有可无的虚词。
第四,可断可不断的句子、可用可不用的标点。
6.作用
(1)比较朗读,教师与学生配合,一句原文、一句改写,对比朗读。
(2)体会效果。
(3)归纳:延缓语言节奏,形成“缓慢悠闲”的语言腔调,与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内在气质相吻合。
(三)比较阅读
1.
(1)《安塞腰鼓》课后练习一:
这篇文章运用大量短句,来营造激越的气氛。反复朗读全文,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读出文章的气势。
(2)《安塞腰鼓》选文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3)短句、感叹号:节奏快、力度大。
2.
(1)《安塞腰鼓》课后练习三:
本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2)《安塞腰鼓》选文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3)问题:同是排比,《故都的秋》的排比与《安塞腰鼓》有什么不同?
参考:《安塞腰鼓》中的排比,选用力度大、强度大、富有动感的词语,构成递进式的排比,在排比中加强了动感,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故都的秋》中的排比,选用平和、轻柔的词语,构成并列式的排比,在排比中延缓了语言的节奏,更显舒缓。
3. 《安塞腰鼓》运用短句、排比,形成“紧迫急促”的语言腔调,表现安塞腰鼓的豪放壮观。
三、总结
1.汉语是优美的语言,不仅“一字一句总关情”,哪怕是一个标点、一种句式,也能表情达意,所以我们要热爱我们的母语。
2.语言的形式和内容。语言不仅有内容,也有形式,而且形式同样重要,内容和形式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说形式即内容。所以,我们在阅读鉴赏和写作实践中要关注对语言形式的修辞。
四、课后作业
从你以前的作文中选出一个段落,进行改写、重写。试着在句式上有所“修辞”,营造语言的“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