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1 21:3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重点词语的赏析,学生掌握词语替换比较法在散文鉴赏中的运用。
2.通过重点词语的赏析,学生体味郁达夫的悲凉、俗趣和雅趣独特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难点
通过重点词语的赏析,学生能够独立评点语言的表达效果,体味郁达夫独特的审美。
教学步骤
一、学生分享朋友圈信息。
在学习开始,对北方的秋景有整体的感知。
二、了解南方秋天的特点。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1)集体诵读这两段文字。
(2)大家看南国之秋的图片,用几个词来概括。
【教师总结】
廿四桥明月诗意而古典,钱塘江秋潮激越而雄豪,普陀山凉雾旷远而神秘,荔枝湾残荷苍凉而傲岸。草木凋得慢,绿色常驻啊,生命力强韧啊,空气来得润,润肤而清爽,天的颜色显得淡,天高云淡,少风肯定好哇,难道非得咱们嘴唇干裂才美吗?

(3)如果你的南方朋友来北京,你会建议他去哪里赏景?为什么?而文中的郁达夫却喜欢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他没有从故宫、颐和园等皇家宫殿、园林着笔,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西山等景点也只是一笔带过,他赏的景又是哪些呢?在文章的第一段,作者用哪些词概括了北方秋的特点?
【教师总结】
本环节属于整体感知: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牵牛花、槐蕊、秋雨、秋枣;清、静、悲凉。

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又是什么呢?那么作者郁达夫是怎样表达的呢?
1.学生集体诵读第三段。

2.赏析名词:如果把菊花、天安门、长城来替换“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牵牛花、秋草”好不好?
【注】从形态和色彩上进行比较;文中的意象是宁静、悠远的,超越了大都市的喧嚣,更具有乡野的宁静和自然的境界。

3.赏析动词:租、泡、坐、看、听、细数、漏、静对着。
A. 如果把“租”改为“住”,好不好?
B. 如果把“泡”改为“冲”,好不好?
C. 如果把“细数”改为“瞧”,好不好?
【注】“租”意味着短期逗留,透露着一种过客的心态,短暂的介入,与世俗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欣赏美(延伸美学知识)。“泡”给人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王安石的《北山》“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细数”一词给人悠闲、宁静的感觉。此处的动词相互协调、相互交融,共同指向作者的雅趣和俗趣。

4.赏析形容词:破、浓、蓝色、白色、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A. 如果把“破”改为“新”,好不好?
B. 如果把“浓”改为“淡”,好不好?
C. 如果把“蓝色、白色”改为“红色”好不好?
D. 如果把“疏疏落落、尖细且长”改为“茂盛”好不好?

【注】“破”字的理解:衰败、破败的喜好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通病。“《论语·雍也》载: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刘禹锡《陋室铭》成了精神之地。“穷且益坚不追青云之志”。“浓”具有苦涩,具有回味之甘。只有冷色调才能和所心仪的衰败的秋天的意味相结合。“疏疏落落、尖细且长”能突出衰败的特点。

5.赏析量词:如果把“碗”改为“杯”,好不好?
【注】“杯”就显得很精致,“碗”是一种平民化的表现。

四、梳理、概括郁达夫的人生经历(参看篇子)

五、请你从文章剩下的五幅图中,选择一些你喜欢的词语(名词、形容词、动词、量词、数词等词语)进行赏析。

六、教师总结
联系“故都”北京的历史来理解“故都的秋”是自然的秋天、文化的秋天、生命的秋天。

七、作业:
请你拍摄一幅秋景,模仿本文的写法,仿写一段文字,在朋友圈中发布。
附:板书
教学反思

一、文本细读
《故都的秋》这篇散文具有郁达夫个人独特的审美,那么在文本解读时要分析出文本背后所蕴含作者的个性。这次的文本解读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素读。素读尤其珍贵,这种经验是最原始的体验,它能够直接展示我在阅读本篇文章时的困惑,这个困惑对于文本的解读和教学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素读时,着重把握词语、句式、修辞、篇章等言语形式。言语形式决定言语内容,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以词语为例,在《故都的秋》中,作者为什么用“芦花”、“柳影”、“虫唱”等这些意象?为什么在第三段中使用一系列的动词和名词,如果替换成其它的词语好不好?每个词语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情感和审美,在解读时得品味出词语的味道。除了把握言语形式之外还要从素读中读出自己的体验,那么这涉及到言语内容,言语内容即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我认为作者的表达与读者的接受之间存在着信息差,最有价值的是作为读者的我从中读出了什么,这是难能可贵的。这次在解读时,一方面根据作者的表达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如我在欣赏同样的秋景时我是怎样的感受,这样的场景引发了我曾经怎样的回忆或引发我曾经的阅读体验,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来丰富完善文本。
二查文献。首先得明白查文献的目的是什么?查文献不是为了将人家老师的课件与解读照搬照抄,而是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运用。一般来说,我经常在教学中从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两个方面查文献。在文本解读文献上,将所收集到的资料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修辞、美学、社会学、篇章学等等,然后细致地分析,看看人家学者是怎样解读文章的,怎样谋篇布局论文的,为什么这样解读,这样解读的妙处是什么,这个解读点是怎样发现的,这样的解读对我们是否具有迁移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上,我着重的是教学设计的方法。无论是教案还是教学实录,其背后一定暗含着该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就是说他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吗?我经常将自己的设计和收集资料上的设计进行匹配,然后找出我与名师设计之间的差距。或许我的设计比较稚嫩,但是在差距中能够提炼出名师教学设计的类型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二、教学设计
1.抓住学生困难点。一篇文章有很多难以理解的地方。为什么学生是这样理解的?这样理解的盲区在哪里?针对这些盲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纠正这种错误的理解。语文教师的作用就体现在引领学生从非专业性的阅读走向专业性的阅读,这种专业性的阅读是符合文学创作的特点与规律的。曾经读过孙绍振老师的《文学创作论》一书,该书中孙老师就是从文学创作的要素和文体的特点来进行分析文学的特征。所以时常感觉到语文教师得明白文学是怎么一回事,文学是怎样产生的,文学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有所思考的话,那么在教学中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真实阅读与文本创作之间的鸿沟,从而做到阅读教学上的有的放矢。
2.语言表达要得体。这次的公开课所暴露的语言问题还有很多,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不恰当、语言表达缺少美感。在课堂,绝对不能信口开河,要对每一句话负责,要思考为什么说这句话,这句话说的意义是什么,能否换成更加贴切的语言。在语言的表达上还得提升,我想提升的策略主要的方法是化用,当我们不能用得体的语言的语言表达时,可以运用文学评论者或者是名师教学实录中的语言进行化用,内化成自己的表达。
3.学生活动要充分。本次教学设计侧重学生的活动,学生活动不是徒有形式的,而是侧重于语言表达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进行语言的活动,如仿写、比较、添加、删减、替换等等,运用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郁达夫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郁达夫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如果换成其它的表达行不行。经常在听课的时候就感觉到有的教师将语文课上成了非语文课,要明白一点,语文课的立足点是语言,从语言入手感悟作者的思维、情感与审美。语言的感悟得有一个过程,得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没有活动的形式,学生在理解语言时与文本之间有隔膜、距离。今后,我要围绕语文教学多多积累学生活动形式,将学生活动进行分类、细化,为语文教学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4.设计具有线条感。线条感指的是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前勾后连。教学的每一步要有清楚的指向性,要明白这一步的目的是什么,与前面的教学与后面的教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每一个环节需要精心的设计,让设计具有层次性与梯度性。
5.具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学完了《故都的秋》后,教师要给学生总结出干货,干货指的是实用的文本解读方法。学生学完此篇后能够将本篇文章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到同类的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