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

文档属性

名称 诗词曲五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27 21:4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诗 词 曲 五 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赤壁》
《过零丁洋》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山坡羊 潼关怀古》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后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白居易相会。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此诗答谢他。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反而增长、振作枯朽的树被抛弃的人怀念老朋友答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 “千帆”、“万木”比喻在诗人贬谪之后的仕途得意的新贵* 对比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愤懑之情达到顶点(蕴含哲理)*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长期遭贬
遭遇坎坷辛酸、愤懑归来感慨
世事变迁用典悲痛、怅惘感叹身世
展望未来比喻富有哲理豁达、进取感谢赠言
振作精神积极、昂扬辛酸愤懑、坚定乐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杜牧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咏古咏史之作。赤壁:
山名。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这里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咏史诗: 古代诗歌一个重要类型。不仅是对历史的歌咏,更包含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名为咏史,实为咏怀。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 壁兴感之由感慨咏叹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若非东风之便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简析】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历史观点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曹操的评价有异于史家
历史上英雄的成败都有某种机遇。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资料: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自己走上仕途,
国家危急,勤王抗元国家分裂,命运艰辛
(对偶、比喻)形势险恶,境况危苦
(对偶)直抒胸臆,以死明志
舍生取义 名垂青史
铺垫主旨朗读,分析结构内容并感知主题主题意义:表现诗人大义凛然、以死明志、视死如归的名族气节。
后世仁人志士常把它用来激励自己。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主旨句: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知识拓展:爱国诗词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陆游《金错刀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徐锡麟《出塞》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张养浩:
元代著名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幼有义行,好读书,历任监察御史, 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张养浩特拜 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到任四月,劳累去世。
《潼关怀古》就是张养浩在去上任的途中写的,表明了作者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无比同情。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第一层(前三句)描写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全曲分三层: “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中,
“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 以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引出下文。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有所见所想。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
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
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
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
人民。 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文章主旨 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水调歌头苏轼苏轼(1037一l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被后人列 入“唐宋八大家”,称为“三苏”。
苏轼是宋代文学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歌清新豪健,自成一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在书法、绘画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文集》等。
写作背景:
苏轼因在朝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任密州太守。而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子由)长达七年未能相见。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因此写了这首词。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上片: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
小结: 是写景想象,写见月思念君,有所企盼又万分无奈,而欲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内心矛盾。 下片对月怀人,抒写对兄弟的怀念之情,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小结 着重写睹月思人,抒写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怀念,写得惋恻缠绵而又富于理趣。在词的最后一句,作者以超迈豁达的心情表达了对弟弟的祝愿:但愿我们都能健康常在,几时远隔千里,却也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光。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还抒发对弟弟的强烈思念。特别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成为流传千世,脍炙人口的佳句小结写月诗词拓展: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6、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7、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10、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