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一、力 弹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复习弹力和弹力产生的条件。
了解弹力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弹性形变
塑性形变
弹性形变:
直尺、弹簧、橡皮绳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发生的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塑性形变:
橡皮泥、铁钉等受力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发生的这种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发生弹性形变时
物体
弹力
产生
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思考:
在水平桌面上的两个球靠在一起但并不互相挤压,它们之间有没有弹力?
答:
没有,因为两球之间没有发生弹性形变。
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直接接触
发生弹性形变
弹力经常表现为: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挤压——压力 、 支持力
拉伸——拉力、推力
满足条件
缺一不可
日常生活中的推力、压力、拉力、支持力等都是弹力!
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外力后,物体就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弹性限度
使用弹簧时应该在它的弹性限度内。
观察物体弹性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压塑料尺的力越大,塑料尺的弯曲程度越 。
大
观察弹簧的伸长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伸长的长度
伸长的长度
弹簧现在长度
弹簧原长
解释:弹簧伸长的长度
作用在弹簧上的外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根据弹簧伸长的长度可以测定力的大小。
结论
弹簧测力计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原理:
作用:
常用弹簧测力计
观察:弹簧测力计 构造
弹簧
挂钩
提环
指针
刻度板
铁杆
F= ?N
这个力是多少N?
1.4
弹簧测力计的刻度都是均匀的
动手拉一下秤钩
感受不同大小的力
使用弹簧测力计
1N
3N
5N
手握两个鸡蛋的力约是1 N
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1)在物体静止时
(2)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物体
(请将实验结果填写在书第7页)
“三看清”:测量前要看清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以及指针是否对准零刻线,若不是,应调零。
(2) 测量前,用手轻轻地来回拉动几次,避免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的摩擦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归纳: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测量前
(4)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
沿弹簧的轴线方向。
(5)读数时,应保持测力计处于静止
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视线必须与刻度面垂直。
(3)被测力的大小不能超出量程。
测量时
看一看
这里有好多不同用途、不同形状的测力计
握力计和托盘秤测量的是弹簧受到的压力
弹簧秤测量的是弹簧受到的拉力
为了在生活中使用方便,弹簧秤和托盘秤刻度盘读数是以Kg为单位的,读出来的数值是物体的质量
小结:
一 弹力
二 弹簧测力计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
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3.构造:
1.用途:
测量力的大小
4.使用:
5.注意事项:
观察、检查、测量、读写。
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秤钩等。
3.弹力的产生条件:直接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思考练习:读出下列各测力计的读 数
1、如右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它的量程为__ __,分度值为____,现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N。
0~5N
0.2N
3.4
思考练习:读出下列各测力计的读 数
2.60N
2、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下列几种说法中
错误的是( )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
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
在“0”刻度处。
C、使用时弹簧、指针、挂钩
不能与外壳摩擦。
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
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A
3.为了准确的测量一个大约6N 的力,
应选下列弹簧测力计中的( )
A.量程10N,分度值0.2牛
B.量程 5N,分度值0.1牛
C.量程15N,分度值0.5牛
D.量程20N,分度值0.5牛
4.关于弹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体发生形变时产生的力叫弹力
B、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产生弹力
C、拉力不属于弹力
D、压缩的弹簧能产生弹力
D
5、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若指针在“0”刻度的下方就开始测量,则所测得的力的大小将比实际的力 ( )
A、相同 B、偏小
C、偏大 D、无法确定
6.一弹簧测力计水平放置,两人分别用3N的力拉挂钩和提环,则测力计的读数为 N.
第5、6题可以动动手用实验来验证!
一根头发,
需要多少牛顿的力能拉断?
猜猜看
?
动动手
信息快递
头发能承受的拉力随年龄而变化,20岁
组人的头发能承受的拉力最大,平均约
1.72N,30岁组的平均约1.5N ,40岁组
的平均约1.38N ,60组的平均约0.95N ,
10岁以下的平均约0.84N 。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