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第1部分专题四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晨背 关键信息理解 教材新知把握 热点考向应用 创新演练知识大迁移教材全解读考向二考向一课时跟踪训练随堂基础巩固??背核心语句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政府的施政纲领,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直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后,政协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原则。记知识纲要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背景: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筹建新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
(2)召开: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 。
(3)内容:
①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 。
②工作中心:恢复和发展生产。西柏坡城市 ③基本政策: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共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④总任务: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 社会。
2.新中国的成立
(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确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 ②通过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
③确定国体: 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④组成政府: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2)过程:
①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②会后,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共同纲领新民主主义开国大典 (3)意义:
①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成为真正具有
的国家。
②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③为国家 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独立主权人民民主政治建设[探究升华] 右边图片反映了新政协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新政协得到了各民主党派、民主人
士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说明新政协具有广
泛的代表性和鲜明的民主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与1954年宪法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其奠定了法律基础和 基础。
(2)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
(3)成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 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组织国家性质 ②原则:体现了 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
④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4)意义:标志着 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人民民主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正式形成:1949年9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2)新的阶段:
①1954年12月,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共领导的 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②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互相监督”的方针。多党合作长期共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1)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关系是一种政治合作,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3)多党合作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一方针是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
(4)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原因
(1)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 、小聚居的局面。
(2)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2.确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 。大杂居区域自治 3.完善
(1)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到1958年, 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
(3)1965年, 自治区正式成立。内蒙古西藏4.意义
(1)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 的愿望。
(2)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3)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家做主[教材P67“学习思考”问题提示] 中国各少数民族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分布广。新中国成立前,全国50多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6%,分布地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
各民族杂居相处,基本上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主要分布在祖国的边疆地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例1] (2011·浙江高考)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 )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解析] 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知识。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代表们穿的服饰种类很多,服饰的不同体现了代表们的身份不同,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选D。
[答案] D1.1954年,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中
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实际上是指 ( )
A.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B.选举新的国家和政府领导人
C.确立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D.制定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意味着中国正在逐步迈向社会主义,体现了新中国建立以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成果。
答案:D [例2] (2010·北京高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 )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解析]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10月、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9月。
[答案] A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2.2001年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
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修改为“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提法 ( )
A.突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地位
B.说明国家已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根本的政
治制度
C.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有了明确的法律保
障
D.说明我国已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国家的中心工
作解析: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据此排除B项;早在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已明确规定了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方针,排除C项;我国目前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排除D项。题干材料充分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重要地位。
答案:A课件20张PPT。第1部分专题四专题小结专题脉络梳理核心考点归纳阶段质量检测考点二考点一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1.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实现了民主与法制——一个纲领、一部宪法、三大制度。
(1)一个纲领:《共同纲领》。
(2)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年)
十年“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受到了严重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形同虚设,无法行使决定国家重大问题的权力。十年间全国没有进行过一次普选,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基本上都未召开过。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1)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
(2)首要环节:平反冤假错案。 (3)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4)步伐加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颁布了1982年新《宪法》;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不断完善,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1.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国旗的变迁记载着历史
的演变历程。从下列中国国旗的演变中,能深刻体现的是 ( ) A.中国领土的变化 B.人民地位的变化
C.思想文化的变化 D.国家观念的变化解析:从清朝满洲贵族的统治到袁世凯专制独裁,从中华民国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旗的变迁验证了人民在国家中地位的变化。
答案:B (1)“一国两制”的构想具有丰富的内容,概括地说,“一国两制”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3)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4)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邓小平在构想“一国两制”之初,就明确表示港澳台回归后,要长期保持这些地区的现行制度。2.香港回归十周年庆祝晚会的主题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
“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得繁盛。”这里的“路径”主要是指 ( )
A.中英双方谈判的方式
B.中国以治权换主权的方式
C.“一国两制”的和平方式
D.英人治港的管理方式 解析:“路径”指解决香港主权问题的方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一国两制”。
答案:C课件38张PPT。第1部分专题四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晨背 关键信息理解 教材新知把握 热点考向应用 创新演练知识大迁移教材全解读考向二考向一课时跟踪训练随堂基础巩固??背核心语句
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祖国统一提供了一个创造性的指导方针。
2.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3.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有了重大发展,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记知识纲要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酝酿
(1)《告台湾同胞书》:
①发表: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②内容:宣布采用 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和平方式 (2)《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①发表: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发表。
②内容:提出举行国共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叶剑英 2.提出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 ”的伟大构想。
(2)通过:1984年,全国人大 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并通过。
3.意义
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一国两制六届二次“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既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也充分照顾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同时也妥善照顾到有关国家在这里的投资和其他利益,是损失最小、最得人心的国家统一方案。
(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 二、香港、澳门回归
1.香港回归
(1)条件:
①“ ”伟大构想的提出。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一国两制 (2)过程:
①1982年9月,邓小平与 会谈商定,通过外交途径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
②1984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宣布:中国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③1990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
④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 行使主权。撒切尔夫人基本法恢复 2.澳门回归
(1)条件: 的解决为其提供了范例。
(2)过程:
①1987年4月,中葡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999年12月20日, 回归祖国。澳门香港问题 3.意义
(1)标志着在中国 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2)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3)标志着中国在完成 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4)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 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国土祖国统一历史遗留[教材P73“学习思考”问题提示] 香港、澳门为什么能够成功回归?
提示:“一国两制”方针的保证;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港澳同胞心向祖国。 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区别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缓和
(1)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 ,从而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2)1980年后,海峡两岸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金门三通 2.发展
(1)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史称“ ”。
(2)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
与合作。九二共识经济交流 (3)199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 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4)在“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体育等各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一个中国和平统一[探究升华] 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正式举行第一次“汪辜会谈”。双方就两岸会晤、两岸经济交流、两岸科技文化交流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达成了四项重要协议。
你认为这次会谈能够举行的最重要基础是什么?这对两岸关系有何积极意义? 提示:基础:“九二共识”。意义:“汪辜会谈”对发展两岸关系、扩大两岸经贸、科技合作和人员往来以及各项交流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两岸走向和解的历史性突破,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一国两制”的构想与祖国统一大业 [例1]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对设在珠海市南部横琴岛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辖,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与横琴岛其他区域实行隔离式管理。这意味着横琴岛的一部分将成为实行“一国两制”的新区域。这表明 ( )
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一国两制”保证了澳门的繁荣稳定
C.“一国两制”适合中国任何地区
D.“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途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解析的能力。从材料中
“授权”“新区域”等信息可知,澳门的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大,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得到进一步丰富,故选A项。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D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 A1.当今香港更加繁荣昌盛,香港回归祖国十余年的实践,
充分显示了香港回归 ( )
①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施 ②促进了香港和内地的共同发展 ③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④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与进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据所学可知①②③正确,香港、内地的和平与发展必将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与进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故④也正确。
答案:A [例2] 2010年12月,海基会与海协会在台北举行第六次“陈江会”,签署《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2011年1月1日,台湾方面宣布将大陆旅客来台每日配额从平均3000人次提高为4000人次。这说明 ( )
A.两岸和平发展潮流难以阻挡
B.台湾各方完全同意“一国两制”
C.海峡两岸正式实现了“三通”
D.海峡两岸首次确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解析] 从第六次“陈江会”所达成的多项协议,台湾方面采取积极措施欢迎大陆游客到台湾旅游,可以说明,当前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潮流是难以阻挡的。
[答案] A 海峡两岸关系得到发展,原因:一是结束两岸分裂,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二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下,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两岸的缓和与交流。2.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指出:“一定要
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这说明我国政府 ( )
①承认台湾在外交上独立 ②允许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
③主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④坚持台湾属于中国领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由“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尊重台湾的现状”“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等信息,可判断D项符合题意;①与“外交是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之一”的实质相矛盾,故排除含①的A、B、C三项。
答案:D课件39张PPT。第1部分专题四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晨背 关键信息理解 教材新知把握 热点考向应用 创新演练知识大迁移教材全解读考向二考向一课时跟踪训练随堂基础巩固??背核心语句
1.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我国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国从此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领导体制,它的成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和国家政治发展中具有转折性意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记知识纲要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1.中共八大
(1)背景:
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
②探索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之路成为党和人民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
(2)召开:1956年9月,在北京举行。 (3)内容:
①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 的变化。
②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③重申中共和各民主党派“ 、互相监督”。
④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 ”
“有法必依”。
⑤强调全党要坚持党的 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
(4)意义: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主要矛盾长期共存有法可依民主集中 2.十年“文化大革命”
(1)背景:20世纪60年代中期, 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
(2)导火线: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
(3)全面发动:196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
(4)过程:造反派夺取党和政府各级领导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建立起新的权力机关—— 。毛泽东姚文元革命委员会 (5)影响:
①全国各地先后建立革命委员会,这实际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②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③中共领导的 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④国家的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 危机之中。
(6)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 、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社会林彪“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的主要表现 (1)对国家体制的破坏:各地建立革命委员会,代替了原有的党政机关,成为集所有大权于一身的权力机构。国家宪法规定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都被破坏,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了重大的倒退。
(2)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的公检法机关遭到严重冲击,无法正常工作,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的主要表现 (3)对人民权益和尊严的侵害:从中央到地方,造反派打、砸、抢、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没有保障。 二、历史的伟大转折
1.背景
(1)1976年10月,粉碎 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2)由于思想上没有彻底清理“文化大革命”错误,党和国家的工作一直在徘徊中前进。
(3)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题为《 ,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江青解放思想 2.召开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内容
(1)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的指导思想。
(2)政治上:停止使用“ ”的口号,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4)经济上:实行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事求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改革开放 4.意义
(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中国的改革开放和 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政治建设[教材P73“学习思考”问题提示] 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提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党内长期以来“左”的错误,把党的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来。此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探究升华]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一
致通过了为刘少奇平反的决议,决定撤销
1968年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把刘少奇“永
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的
错误决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的召开反映了哪方面的拨乱反正?
提示:反映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大量平反冤假错案,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初步构想
(1)提出:1980年,邓小平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 的问题。
(2)意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
的初步构想。权力过分集中民主政治 2 .修订宪法
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全面修改的《 》,这成为中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加快步伐
(1)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
国家的历史任务。
(2)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基本上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法治依法治国宪法[教材P74“学习思考”问题提示]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宪法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和治国方略,标志着国家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法律制度的健全 (1)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发展健全。
(4)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取得了新发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例1]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长沙市一市民在家中整理物品时,发现一张其母亲跳“忠”字舞的照片。据其母介绍,当时,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忠诚,她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排练了这个“忠”字舞。据所学知识判断,该照片拍摄的时间应是 (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解析] “忠”字舞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产物,从该市民母亲的介绍中很明显体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毛主席的崇拜。
[答案] D 解答材料型选择题的注意事项
(1)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型选择题的基础,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有效信息。
(2)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注意知识迁移要准确、到位、客观。
(3)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作者对材料所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作出判断。1.冯骥才在曾在一篇文章中说:“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
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文化大革命”带给我们的“教
训”主要是 ( )
A.要注重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B.要严格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调整生产关系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析:“文化大革命”所反映出的最大的历史教训就是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不健全。
答案:A [例2]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说明 ( )
①法律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依法治国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④只有依法治国才能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①③的表述错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答案] C 依法治国简单说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它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2.20世纪末,我国第一次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
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外电评论:“这是中国第三代党中央核心人物关于未来治国方略和政治走向上的一个公开宣示。”将这一治国方略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是 ( )A.一届全国人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D.中共十六大
解析: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