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第1部分专题九一
美苏争锋晨背 关键信息理解 教材新知把握 热点考向应用 创新演练知识大迁移教材全解读考向二考向一课时跟踪训练随堂基础巩固??背核心语句
1.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2.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援助来控制西欧,进而对抗苏联;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3.美苏冷战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但美苏两国势均力敌,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记知识纲要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历史背景
(1)二战后期, 体制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3)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力图“ ”。
(4)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雅尔塔领导世界 2.形成过程
(1)美国的冷战政策:
①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了“ ”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②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提出美国要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即“ ”。铁幕杜鲁门主义 ③经济上:1947年,马歇尔针对欧洲国家出现的经济困难,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 计划。
④军事上: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组成军事政治集团—— 组织。
(2)苏联的反击措施:
①政治上: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 ”。马歇尔北大西洋公约情报局 ②经济上:1949年成立 ,旨在建立一个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
③军事上: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 组织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探究升华] 右图反映二战后国际关系中重要的一方面,
“医生”正在用美元为“病人”医病。
你认为,画面中的“医生”和“病人”分别指
代什么?“医生”开的是什么“药方”?
提示:“医生”指代美国;“病人”指代二战后的西欧。
“药方”指代马歇尔计划(或欧洲复兴计划)。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表现 二、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1.全面冷战
(1)德国分裂:
①背景: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冷战逐渐加剧。
②分裂: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 共和国。民主 (2)朝鲜分裂:
①背景: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形成了两个占领区。
②分裂: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
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3)古巴导弹危机:
①原因:1962年,苏联为改变在美苏 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始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
②结果:经过美苏两国的谈判, 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 大韩民国核力量苏联 2.局部“热战”
(1)朝鲜战争:
①原因:1950年,美国干预朝鲜内战,中国进行了
战争。
②结果:1953年,战争双方签订停战协定。
③影响:是二战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抗美援朝 (2)越南战争:
①原因:1961年,美国发动侵略越南的“ ”。
②结果:美国失败。
③影响: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3.影响
(1)积极方面:
①在冷战的大环境下, 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特种战争美苏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 中相互借鉴经验,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 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2)消极方面: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长期共存不结盟[教材P157“学习思考”问题提示] 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彼此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并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关于冷战的易错点 (1)“冷战”不等于无战争:冷战是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世界上没有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推行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2) 冷战信号的发出者: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军事行动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作为开始的标志,但首先发出冷战信号的是英国首相丘吉尔。认识美苏冷战
1.含义
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2.两大特征
(1)以美苏的对抗为标志,由此构成了二战后国际斗争的中心和焦点。
(2)双方的斗争形式以冷战为主、以“热战”为辅;在欧洲两国以冷战为主,亚洲等地则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热战”。 3.三个步骤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军事上:北约和华约。
4.四大影响
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例1] 二战以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图《对德国的分区占领》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成立
B.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成立
C.古巴导弹危机
D.美苏冷战的加剧,导致了德国的分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德国是冷战的前沿阵地,在美苏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被一分为二。
[答案] D历史地图类选择题解题技巧
(1)从地图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这是解题的关键。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不仅包括地图本身的信息,还包括题干对地图的文字说明以及地图名称、来源等,尽量提炼出完整的信息。
(2)在准确提炼有效信息的基础上,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弄清地图的用意及其所包含的隐性知识。1.从下图中可以看,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洲政治格局最
大的变化是 ( )A.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B.美苏争霸局面出现
C.德国处于分裂状态
D.阿尔巴尼亚退出华约
解析:由图中可以看出欧洲形成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
答案:A [例2] (2011·福建高考)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 )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解析] 材料中司徒雷登强调美国的强大使其居于资本主义国家抵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地位,能够反映这一信息的是1949年成立的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它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工具。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能反映其是资本主义国家领袖的信息。
[答案] C多角度认识冷战的影响
冷战带来的影响,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一是与直接的战争方式对比,维护了和平,避免了战争;二是从其采用手段上分析,客观上有利于冷战双方的发展、改革;三是从发展的角度看,有利于新型民族独立国家寻求新的发展道路,脱离美苏两大国的控制,从而推动了第三世界的崛起。2.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提出与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
赛与和平过渡”的“三和”方针,美国也提出“和平演变”战略,表明双方 ( )
A.准备再次合作,和平共处
B.用冷战方式争夺世界霸权
C.世界出现和平的契机
D.接受中国“求同存异”主张解析:美苏冷战的根本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和平”是手段,争夺世界霸权才是目的,因此,应选B项。
答案:B课件40张PPT。第1部分专题九二
新兴力量的崛起晨背 关键信息理解 教材新知把握 热点考向应用 创新演练知识大迁移教材全解读考向二考向一课时跟踪训练随堂基础巩固??背核心语句
1.欧共体的成立增强了欧洲的经济实力,对外用“一个声音说话”,加强政治上的联合,冲击着两极格局。
2.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并且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长,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过不结盟运动,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记知识纲要
一、“欧洲人的欧洲”
1.背景
(1)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工业生产大体恢复到战前水平。
(2)欧洲的政治家们认识到,欧洲各国的 有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联合 2.进程
(1)经济一体化:
①1951年4月,法国、 、意大利等六国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为欧洲统一奠定了较好的政治基础。
②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 共同体。
③1967年,三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 。
④欧共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 、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联邦德国原子能欧洲共同体商品 (2)政治一体化:
①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
的外交政策,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②1973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③1975年,共同体的立法机构“ ”成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④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欧共体的政治联合进一步加强,共同体内成员国间的 也加快了步伐。独立自主欧洲议会防务合作 二、迅速兴起的日本
1.原因
(1)经济上: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制定合乎
的经济发展战略。
(2)外交上:坚持以 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3)教育、科技上:重视教育,发展高科技。本国国情日美关系 2.表现
(1)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 号经济大国。
(2)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 。
(3)1990年,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在海外的纯资产居世界第一位,并成为世界上主要的 大国和对外援助大国。
3.影响
日本经济的崛起,推动日本谋求“ ”的目标,力图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重要的一极。二美国贸易出口政治大国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启示(1)要始终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
(2)要与时俱进,对生产关系做到适时的改革和调整。
(3)要重视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要把握机遇,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 三、东方巨龙的腾飞
1.政治奠基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逐步走上
道路,大大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
(2)1953年 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2.经济奠基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为社会主义 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社会主义抗美援朝工业化 3.曲折发展
1957年至1966年之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挫折中取得较大发展。
4.遭遇重创
十年“ ”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受到极大的损失。
5.巨龙腾飞
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迅速增强。
(1)经济方面: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工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重大发展; 总额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三经济体。文化大革命进出口贸易 (2)科技文教: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3)国际影响:中国是第三世界中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 ,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常任理事国[教材P161“学习思考”问题提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长。请你谈谈,中国进一步发展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提示:中国政治体制的先进性;市场的广阔;劳动力的富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 四、发展中国家的呼声
1.背景
(1)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赢得了民族独立的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希望保持和平中立。
(2)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铁托、 、纳赛尔的积极推动。
2.诞生
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尼赫鲁 3.政策
(1)奉行独立自主和 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
(2)坚持反对 、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与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主张国际关系 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非集团帝国主义民主化 4.影响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地冲击了二战后国际关系中的
。两极格局[探究升华] 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事件?有何意义?
提示: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意义: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1)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实力大增。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在外交上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进一步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超过美国。随着经济的崛起,日本不断追求政治大国地位,力图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
(4)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崛起,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 [例1] 法国和德国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 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十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是 ( )
A.都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B.共同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D.自力更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析] 法德和解是欧洲开始一体化的关键,共同发展消除了法德两国战争的基础,故C项正确。
[答案] C 欧共体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欧洲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欧共体成立后,在经济政治领域展开多方位合作,实力大大增强,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和两极格局,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重要的一极。1.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
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 )
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
B.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C.保障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D.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解析:西欧各国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具备一定的联合基础。二战后,西欧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受到来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威胁。消除仇恨和战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成为西欧各国的共识。欧洲联合就不仅限于对抗苏联,摆脱美国控制,也是其共同发展的需要。
答案:C [例2] (2010·福建高考)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 )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解析] 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的意义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推动了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发展,B项正确;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均来自亚非拉地区,无法反映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冲击了两极格局,但没有动摇美苏霸权地位,C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
[答案] B 不结盟运动并非绝对的不结盟,而是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和两大阵营结盟,体现其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立场,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斗争内容看,不结盟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2.下列关于右图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
A.中国是发起国之一,发挥重要作用
B.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C.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一极
D.反映了新兴独立国家积极维护国家主权解析:从图片的文字说明“不结盟运动会议现场”可知本题意在考查不结盟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查、筛选即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是南斯拉夫、印度和埃及,故A项错误;当今世界多极主要指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和中国,故C项错误;维护国家主权是不结盟运动的最初目标之一,但主要是为了在美苏两大集团之间寻求和平发展,不与大国结盟,故D项错误,B项正确。
答案:B课件41张PPT。第1部分专题九三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晨背 关键信息理解 教材新知把握 热点考向应用 创新演练知识大迁移教材全解读考向二考向一课时跟踪训练随堂基础巩固??背核心语句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随之瓦解,冷战结束。
2.1991年12月《欧洲联盟条约》签订,1993年欧盟成立,欧洲联合的程度进一步加强。
3.冷战结束后,美国试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中国、俄罗斯、日本、欧盟等政治力量不断壮大,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记知识纲要
一、“别了,雅尔塔”
1.背景
(1)苏联国内政治体制僵化,经济机制活力衰退,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社会矛盾丛生。
(2) 改革走进死胡同。
(3)东欧剧变:
①原因:东欧国家政治和经济困难;戈尔巴乔夫“ ”的影响。
②影响:1991年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苏联在东欧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线崩溃。戈尔巴乔夫新思维 2.过程
(1)1991年8月,苏联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联变成了一个松散的 。
(2)八一九事件大大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联 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3)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
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3.影响
战后存在四十多年的 格局崩溃。邦联阿拉木图两极共产党苏联解体的原因 二、鼎足之势话西方
1.美国
(1)目标: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军事实力为依托,以“民主”和“人权”为旗帜,试图建立“ ”。
(2)表现:
①1998年美英空袭 。
②1999年发动科索沃战争。
③21世纪又相继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单极世界伊拉克 2.西欧
(1)欧盟成立:
①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签订《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
②1993年11月1日, 正式成立。
(2)货币:1999年1月, 正式启用。
(3)努力建立独立的 体系,希望摆脱对美国和北约的军事依赖。欧盟欧元防务 3.日本
(1)目标:谋求 大国和军事大国。
(2)措施:
①在加强日美关系的同时,注重与亚洲邻国建立密切 的经济分工与合作关系。
②在欧美面前以“ ”自居。政治亚洲代表 ③1992年又通过《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案》,为其在联合国名义下向海外派出军事力量打开了大门。
(3)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日本 迅速膨胀,引起亚洲各国的担忧和疑虑。军事力量[教材P161“学习思考”问题提示] 决心实行一项包括最终构建共同防务政策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这种政策可能在一定时间后导致共同防御,从而增强欧洲的同一性和独立性,以便促进欧洲和世界的和平、安全及进步。
……
决心继续在欧洲人民之间建立一个更为紧密的联盟进程 ……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署对欧共体来讲意味着什么?
提示:欧洲国家的合作范围更广阔了,对欧盟综合实力的增强及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地位的提高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1.面临问题
(1)民族问题:国家存在着分裂的威胁, 地区战火不断。
(2)经济问题:生产大幅下降,商品奇缺,通货膨胀愈演愈烈;财政赤字严重, 冲击着整个俄罗斯。车臣经济危机2.调整政策
(1)推行全方位外交方针,确保大国地位:
①为牵制美国,加强与 的关系,但反对北约东扩。
②在车臣问题上,采取强硬措施对付分裂主义势力。
③协调与 内其他各国的关系,遏制西方的渗透与扩展。
④发展与 的关系,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欧盟独联体亚太国家(2) 总统的务实政策:
①大幅度改组 ,强化中央权力。
②果断应对车臣问题,稳定政治局面。
3.影响
(1)俄罗斯逐渐走出了低谷。
(2)仍是对美国 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
①仍是军事和文化大国。
②自然资源 。
③教育和科技基础雄厚,人口素质较高。普京政府全球支配丰富 四、风云际会看东方
1.不结盟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1992年第十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扩大, 被吸纳为不结盟运动观察员国。
2.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中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中国相继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 组织,在新国际格局的建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世界贸易 3.“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1)表现:世界存在着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
等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2)趋势: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 方向加快发展。 中国多极化[教材P167“学习思考”问题提示] 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多极化趋势可使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来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公共问题,如粮食危机、能源危机、恐怖主义威胁等;可使世界更加稳定与发展。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例1]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这表明 ( )
①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全面失败 ②东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经验、不够成熟 ③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④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对当今的启示。东欧剧变的本质是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由社会主义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说明了③的正确性;但这只是社会主义在这一区域的失败,故①错在“在全世界遭到全面失败”;东欧剧变的原因是照搬苏联经验,最终导致本国积重难返的政治、经济局面,说明了②④的正确性。
[答案] C 东欧剧变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大挫折,是苏联模式的受挫,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它证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该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且需要长期的曲折斗争才能成功。1.20世纪80年代末,华沙条约成员国相继发生危机,社会
动荡,风云骤起,突出表现在 ( )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文化观念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民族构成的变化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东欧剧变实质的认识。在东欧剧变的过程中,东欧各国共产党或工人党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政治多元化。在此基础上,反对派通过大选取得了政权,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东欧剧变实质上是指东欧各国社会制度的变化。
答案:A [例2] 观察下列两幅图片,造成由图1到图2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 )A.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B.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加强
C.欧、日、中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D.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格局的演变,从两极格局到暂时“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多个新力量中心的崛起与美苏的相对衰落,所以A、C、D三项正确。联合国作为国际组织本身的发展变化,只能反映国际力量的变化而不能促成国际力量的变化。
[答案] B 新课程标准下的考试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依托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突出学生的探究能力。选取时政材料,探讨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考查建设和谐世界问题,体现关注社会热点的命题原则。2.20世纪90年代,有人在评论国际局势时说:“当今世界,
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的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那么该评论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 )A.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两极格局结束后,经济区域集团化开始呈现多极化发展
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且将会经历一个漫长
而复杂的过程
解析:“巨人林立”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巨人”们都面临的问题,反映了这一格局最终定型将会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答案:D课件24张PPT。第1部分专题九专题小结专题脉络梳理核心考点归纳阶段质量检测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1.“马歇尔计划远不止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这是因为该
计划实际上是 ( )
A.美苏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产物
B.导致当代世界政局不稳定和战争的根源
C.以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D.美国蓄意分裂德国和扶植联邦德国解析:从时间上可判断出A项错误;B项是从政治角度理解的;D项与美国冷战政策有关,与马歇尔计划无关。
答案:C 1.背景
(1)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面对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乱等诸多困难,西欧各国纷纷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
(2)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
2.措施
(1)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组织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2)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外贸政策,从而在欧洲共同体内部实现了大部分商品的自由流通;实行共同的农业和渔业政策;欧共体朝着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的方向发展。
(3)欧共体还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做到国际上步调一致,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 3.发展
冷战结束后,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1)1991年底,欧洲共同体各国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
(2)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3)1999年1月,欧元正式启用,这一切使欧盟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4.演进趋势
(1)规模不断扩大,成员国增加;从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扩展,程度不断加深。
(2)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发展。 2.从1957年《罗马条约》的签署到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
成立,是欧盟逐渐形成的十年,在这十年间 ( )
A.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国力回升
B.西方经济经历了危机和“滞胀”
C.美国丧失其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基本形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B、C两项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D项不符合史实,因此答案为A。
答案:A (1)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和自身经济实力的增长,欧洲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深化,发展成为欧盟,日本也逐渐由经济大国开始谋求政治大国,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更明朗了。
(2)俄罗斯已逐步走出低谷,逐步恢复自己的大国地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3)多极化趋势可使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来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公共问题,如粮食危机、能源危机、恐怖主义威胁等;可使世界更加稳定与发展。3.基辛格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
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这句话在表达 ( )
A.当今世界,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B.国际新秩序与旧秩序完全不同
C.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美国难以独
霸世界
D.美国的国际地位非常矛盾解析:基辛格的话,说明了美国虽是超级大国,但美国并不能主宰一切,因为世界的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美国难以独霸世界。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