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稳态与环境部分
一.选择题(共26小题)
1.(2022 湖南)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的生态种养模式,常使用灯光诱虫杀虫。水稻为蟹提供遮蔽场所和氧气,蟹能摄食害虫、虫卵和杂草,其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养模式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
C.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为捕食关系
D.该种养模式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2.(2022 湖南)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B.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
C.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
D.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
3.(2022 湖南)情绪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调控,常伴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此外,学习和记忆也与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剧痛、恐惧时,人表现为警觉性下降,反应迟钝
B.边听课边做笔记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C.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
D.情绪激动、焦虑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
4.(2022 浙江)新采摘的柿子常常又硬又涩。若将柿子与成熟的苹果一起放入封闭的容器中,可使其快速变得软而甜。这主要是利用苹果产生的( )
A.乙烯 B.生长素 C.脱落酸 D.细胞分裂素
5.(2022 浙江)许多因素能调节种群数量。下列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的是( )
A.寄生 B.领域行为 C.食物 D.天敌
6.(2022 浙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生物群落内各物种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可构建食物链
B.整合调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链,可构建营养关系更为复杂的食物网
C.归类各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
D.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7.(2022 浙江)大雪纷飞的冬天,室外人员的体温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其体温调节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由自主地舒张以增加产热
B.寒冷刺激下,皮肤血管反射性地收缩以减少散热
C.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物质分解产热
D.寒冷环境中,体温受神经与体液的共同调节
8.(2022 浙江)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某种传染病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多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促进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属于被动免疫
B.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属于被动免疫
C.促进致敏B细胞克隆分化出更多数量的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
D.促进浆细胞分泌出更多抗体以识别并结合抗原﹣MHC复合体,属于主动免疫
9.(2022 广东)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血糖 C.肾上腺素 D.睾酮
10.(2022 广东)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考察时指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国宝,是水库、粮库、钱库,更是碳库,要充分认识其对国家的战略意义。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海南热带雨林的直接价值体现在其( )
A.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被誉为“绿色水库”
B.是海南省主要河流发源地,可提供灌溉水源,保障农业丰产丰收
C.形成了独特、多样性的雨林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
D.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CO2,在植被和土壤中积累形成碳库
11.(2022 浙江)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B.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
C.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
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
12.(2022 广东)我国自古“以农立国”,经过悠久岁月的积累,形成了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下列农业生产实践中,与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直接相关的是( )
A.秸秆还田 B.间作套种 C.水旱轮作 D.尿泥促根
13.(2022 广东)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B.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
C.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
D.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14.(2022 广东)如图所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
A.a、c是生产者 B.b、e是肉食动物
C.c、f是杂食动物 D.d、f是植食动物
15.(2022 乙卷)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C.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16.(2022 乙卷)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17.(2022 甲卷)植物激素通常与其受体结合才能发挥生理作用。喷施某种植物激素,能使某种作物的矮生突变体长高。关于该矮生突变体矮生的原因,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赤霉素合成途径受阻 B.赤霉素受体合成受阻
C.脱落酸合成途径受阻 D.脱落酸受体合成受阻
18.(2022 甲卷)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
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19.(2022 浙江)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长江水域的江豚等濒危物种,我国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下列措施与该计划的目标不符的是( )
A.管控船舶进出禁渔区域,以减少对水生生物的干扰
B.对禁渔区域定期开展抽样调查,以评估物种资源现状
C.建立江豚的基因库,以保护江豚遗传多样性
D.清理淤泥、疏浚河道,以拓展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
20.(2022 浙江)小鼠甲状腺的内分泌机能受体内、外环境因素影响,部分调节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RH遍布全身血液,并定向作用于腺垂体
B.低于机体生理浓度时的TH对TSH的分泌起促进作用
C.饮食缺碘会影响下丘脑和腺垂体的功能,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
D.给小鼠注射抗TRH血清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
21.(2022 浙江)某海域甲、乙两种浮游动物昼夜分布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甲有趋光性,乙有避光性
B.甲、乙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
C.乙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甲、乙的沉浮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
22.(2022 浙江)某种植物激素能延缓离体叶片的衰老,可用于叶菜类的保鲜。该激素最可能是( )
A.细胞分裂素 B.生长素 C.脱落酸 D.赤霉素
23.(2022 浙江)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因年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 B.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
C.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 D.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
24.(2022 浙江)免疫应答的特殊性和记忆包括三个事件:①对“非己”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识别;②淋巴细胞反复分裂产生数量巨大的淋巴细胞群;③淋巴细胞分化成特化的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针对胞外毒素,事件①中一个未活化的B细胞可能被任何一种胞外毒素致敏
B.针对异体移植细胞,事件①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需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信息
C.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大量增殖,分泌白细胞介素﹣2等多种蛋白因子
D.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协同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
25.(2022 浙江)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形增长
26.(2022 浙江)膝反射是一种简单反射,其反射弧为二元反射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将刺激转换成神经冲动并沿神经纤维单向传导
B.神经肌肉接点的神经冲动传递伴随信号形式的转换
C.突触后膜去极化形成的电位累加至阈值后引起动作电位
D.抑制突触间隙中递质分解的药物可抑制膝反射
二.实验题(共1小题)
27.(2022 浙江)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存在“全或无”现象。
欲研究神经的电生理特性,请完善实验思路,分析和预测结果(说明:生物信号采集仪能显示记录电极处的电位变化,仪器使用方法不要求;实验中标本需用任氏液浸润)。
(1)实验思路:
①连接坐骨神经与生物信号采集仪等(简图如图,a、b为坐骨神经上相距较远的两个点)。
②刺激电极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显示屏1上出现第一个动作电位时的刺激强度即阈刺激,记为Smin。
③ ,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刺激强度即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
(2)结果预测和分析:
①当刺激强度范围为 时,坐骨神经中仅有部分神经纤维发生兴奋。
②实验中,每次施加电刺激的几乎同时,在显示屏上都会出现一次快速的电位变化,称为伪迹,其幅值与电刺激强度成正比,不影响动作电位(见图2)。伪迹的幅值可以作为 的量化指标;伪迹与动作电位起点的时间差,可估测施加刺激到记录点神经纤维膜上 所需的时间。伪迹是电刺激通过 传导到记录电极上而引发的。
③在单根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不会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即具有 性。而上述实验中a、b处的动作点位有明显差异(如图2),原因是不同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 不同导致b处电位叠加量减小。
④以坐骨神经和单根神经纤维为材料,分别测得两者的Smin和Smax。将坐标系补充完整,并用柱形图表示两者的Smin和Smax相对值。
三.解答题(共11小题)
28.(2022 湖南)入侵生物福寿螺适应能力强、种群繁殖速度快。为研究福寿螺与本土田螺的种间关系及福寿螺对水质的影响,开展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在饲养盒中间放置多孔挡板,不允许螺通过,将两种螺分别置于挡板两侧饲养;单独饲养为对照组。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二:在饲养盒中,以新鲜菜叶喂养福寿螺,每天清理菜叶残渣;以清洁自来水为对照组。结果如表所示。
养殖天数(d) 浑浊度(FTU) 总氮(mg/L) 总磷(mg/L)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1 10.81 0.58 14.72 7.73 0.44 0.01
3 15.54 0.31 33.16 8.37 1.27 0.01
5 23.12 1.04 72.78 9.04 2.38 0.02
7 34.44 0.46 74.02 9.35 4.12 0.01
回答下列问题:
(1)野外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
(2)由实验一结果可知,两种螺的种间关系为 。
(3)由实验二结果可知,福寿螺对水体的影响结果表现为 。
(4)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福寿螺的入侵会降低本土物种丰富度
②福寿螺对富营养化水体耐受能力低
③福寿螺比本土田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④种群数量达到时,是防治福寿螺的最佳时期
(5)福寿螺入侵所带来的危害警示我们,引种时要注意 (答出两点即可)。
29.(2022 湖南)当内外环境变化使体温波动时,皮肤及机体内部的温度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和散热反应,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
(1)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体温调节增加散热。写出皮肤增加散热的两种方式 。
(2)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时,与正常状态相比,调定点 (填“上移”“下移”或“不变”),机体产热 。
(3)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
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
甲 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 发热
乙 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 退热
丙 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退热
丁 ① 发热
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
③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
30.(2022 浙江)科研小组在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开展了研究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对某种鼠进行标志重捕,其主要目的是研究该鼠的 。同时对适量的捕获个体进行年龄鉴定,可绘制该种群的 图形。
(2)在不同季节调查森林群落的 与季相的变化状况,可以研究该群落的 结构。
(3)在不考虑死亡和异养生物利用的情况下,采取适宜的方法测算所有植物的干重(g/m2),此项数值称为生产者的 。观测此项数值在每隔一段时间的重复测算中是否相对稳定,可作为判断该森林群落是否演替到 阶段的依据之一。利用前后两次的此项数值以及同期测算的植物呼吸消耗量,计算出该时期的 。
31.(2022 浙江)为研究物质X对高血糖症状的缓解作用,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实验材料:适龄、血糖正常的健康雄性小鼠若干只,药物S(用生理盐水配制),物质X(用生理盐水配制),生理盐水等。
(要求与说明:实验中涉及的剂量不作具体要求。小鼠血糖值>11.1mmol/L,定为高血糖模型小鼠。饲养条件适宜)
回答下列问题:
(1)完善实验思路:
①适应性饲养:选取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成甲、乙、丙3组。正常饲养数天,每天测量小鼠的血糖,计算平均值。
②药物S处理:
甲组:每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生理盐水
乙组:每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药物S
丙组:
连续处理数天,每天测量小鼠的血糖,计算平均值,直至建成高血糖模型小鼠。
③物质X处理:
甲组:
乙组:每天每只小鼠灌胃一定量生理盐水
丙组:
连续处理若干天,每天测量小鼠的血糖,计算平均值。
(2)预测实验结果:
设计一张表格,并将实验各阶段的预期实验结果填入表中。
(3)分析与讨论:
已知药物S的给药途径有腹腔注射和灌胃等,药物S的浓度和给药途径都会影响高血糖模型小鼠的建模。若要研究使用药物S快速建成高血糖模型小鼠,则可通过 ,以确定快速建模所需药物S的适宜浓度和给药途径的组合。
32.(2022 广东)迄今新型冠状病毒仍在肆虐全球,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和动态清零的防疫总方针。如图a所示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
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 免疫尚未被激活,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曲线①、②上升部分)。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机理是 。此外,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 过程。
(2)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是实现动态清零的前提。目前除了核酸检测还可以使用抗原检测法,因其方便快捷可作为补充检测手段,但抗原检测的敏感性相对较低,据图a分析,抗原检测在 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判断的依据是此阶段 。
(3)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能大幅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如图b所示一些志愿受试者完成接种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对各种新冠病毒毒株中和作用的情况。据图分析,当前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 。
33.(2022 广东)荔枝是广东特色农产品,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荔枝园A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荔枝园B与荔枝园A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研究者调查了这两个荔枝园中的节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见下表。
荔枝园 种类(种) 个体数量(头) 害虫比例(%) 天敌比例(%)
A B 523 568 103278 104118 36.67 40.86 14.10 20.40
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样方法,研究者还利用一些昆虫有 性,采用了灯光诱捕法进行取样。
(2)与荔枝园A相比,荔枝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 ,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 ,有利于其生存。
(3)与荔枝园B相比,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 ,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 。
(4)使用除草剂清除荔枝园A的杂草是为了避免杂草竞争土壤养分,但形成了单层群落结构,使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降低。试根据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原理,设计一个生态荔枝园简单种植方案(要求:不用氮肥和除草剂、少用杀虫剂,具有复层群落结构),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
34.(2022 乙卷)甲状腺激素在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研究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调节机制,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下列相关实验。
实验一:将一定量的放射性碘溶液经腹腔注射到家兔体内,一定时间后测定家兔甲状腺的放射性强度。
实验二:给甲、乙、丙三组家兔分别经静脉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甲状腺激素溶液、促甲状腺激素溶液。一定时间后分别测定三组家兔血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发现注射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都起到了相应的调节作用。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家兔甲状腺中检测到碘的放射性,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2)根据实验二推测,丙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 (填“大于”或“小于”)甲组。乙组和丙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 (填“相同”或“不相同”),原因是 。
35.(2022 乙卷)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 (答出3点即可)。
(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 。
(3)与标志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 (答出2点即可)。
36.(2022 甲卷)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 。
(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3)调查发现该林地的物种数目很多。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
(4)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 (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 (答出2点即可)。
37.(2022 甲卷)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 ;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是 。
(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病毒最终被清除的方式是 。
(3)病毒再次感染使机体内抗体浓度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如图所示),此时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 。
(4)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 。
38.(2022 浙江)玉米是我国广泛栽培的禾本科农作物,其生长过程常伴生多种杂草(其中有些是禾本科植物),杂草与玉米竞争水、肥和生长空间。回答下列问题:
(1)从种群分布型的角度考虑,栽培玉米时应遵循 、合理密植的原则,使每个个体能得到充分的太阳光照。栽培的玉米个体生长基本同步,种群存活曲线更接近 。
(2)某个以玉米为主要农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有两条食物链:①玉米→野猪→豺;②玉米→玉米蝗→乌鸫→蝮蛇→鹰。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由于能量 的不同导致两条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不同。食物链乃至食物网能否形成取决于哪一项?
(A.可利用太阳能 B.初级消费者可同化的能量 C.总初级生产量 D.净初级生产量)
(3)玉米栽培过程需除草,常用除草方法有物理除草、化学除草和生物除草等。实际操作时,幼苗期一般不优先采用生物除草,其理由是抑(食)草生物不能 。当玉米植株长到足够高时,很多杂草因 被淘汰。
(4)玉米秸秆自然分解,所含的能量最终流向大气圈,我们可以改变能量流动 获得人类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如生产沼气等,客观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助于我国提前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稳态与环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6小题)
1.【解答】A、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该种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A错误;
B、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害虫的趋光性,属于物理信息的传递,B正确;
C、捕食关系是指群落中种群之间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种间关系,硬壳蟹(非蜕壳)和软壳蟹(蜕壳)属于同一物种,两者之间的摄食关系不属于捕食,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B。
2.【解答】A、根据题图分析,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释放后,可促进有关神经递质的作用,说明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A正确;
B、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过度炎症反应具有抑制作用,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B正确;
C、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使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作用减弱,从而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C正确;
D、图中神经递质对下丘脑分泌CRH具有促进作用,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D。
3.【解答】A、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失血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速等特征,A错误;
B、边听课边做笔记的学习活动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B正确;
C、神经递质释放后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因此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C正确;
D、情绪激动、焦虑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D正确。
故选:A。
4.【解答】成熟的苹果可以产生乙烯促进柿子成熟。
故选:A。
5.【解答】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内源性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等,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6.【解答】A、生物群落中各物种间通过捕食关系建立食物链,故调查生物群落内各物种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可构建食物链,A正确;
B、错综复杂的食物链构成食物网,整合调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链,可构建营养关系更为复杂的食物网,B正确;
C、营养级是指物种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归类各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C正确;
D、测算全部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D错误。
故选:D。
7.【解答】A、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来增加产热,A错误;
B、受寒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此过程不经过大脑皮层,属于非条件反射,B正确;
C、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肾上腺和甲状腺分泌激素增多,增加人体代谢,使产热增多,C正确;
D、寒冷环境中,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来维持体温恒定,D正确。
故选:A。
8.【解答】A、接种疫苗是主动免疫的过程,疫苗在免疫过程中相当于抗原,进入机体后可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A错误;
B、疫苗作为抗原进入人体后,可使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过程,B错误;
C、致敏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以分化出更多的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过程,C正确;
D、T淋巴细胞识别并结合抗原﹣MHC复合体,抗体不能,D错误。
故选:C。
9.【解答】A、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正确;
B、血糖是血浆中的葡萄糖,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错误;
CD、肾上腺素、睾酮分别是由肾上腺和性腺分泌的激素,作为调节物质,它们直接分泌到内环境中,再由体液进行运输,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D错误。
故选:A。
10.【解答】A、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功能是生态系统调节方面的作用,属于间接价值,A错误;
B、热带雨林是海南省主要河流发源地,能提供灌溉水,从而保障农业丰收,主要体现了热带雨林对海南生态的调节作用,属于间接价值,B错误;
C、热带雨林形成了独特、多样性的雨林景观,是海南地区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利用的是生物多样性的旅游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正确;
D、热带雨林植被茂密,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CO2,在植被和土壤中积累形成碳库,热带雨林参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能量流动,对生态环境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属于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C。
11.【解答】A、由于兴奋传递的方向为③→④,则①处静息电位,为K+外流,②处动作电位,为Na+内流,A错误;
B、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是一致的,不会随传导距离而衰减,B正确;
C、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单向的,由轴突传导到轴突末梢,即向右传播出去,C正确;
D、将电表的两个电极置于③④处时,由于会存在电位差,指针会发生偏转,D正确。
故选:A。
12.【解答】A、秸秆还田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无直接关系,A错误;
B、间作套种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无直接关系,B错误;
C、水旱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非毛管孔隙,改善土壤通气条件;消除土壤中的有毒物质,促进有益生物的活动,达到提高地力和肥效的作用,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无直接关系,C错误;
D、尿液中含有吲哚乙酸,可促进植物生根,与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直接相关,D正确。
故选:D。
13.【解答】A、乙丙间有突触联系,丙膜是突触后膜,乙膜是突触前膜,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以与丙的受体结合,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丙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A正确;
B、从题图可知,多巴胺只能在乙和丙之间传递信息,而甲上没有多巴胺受体,故不能接收多巴胺的信息,B错误;
C、乙膜上有乙酰胆碱受体,能与乙酰胆碱结合,是突触后膜;乙膜又能释放多巴胺与丙膜上的受体结合,此时乙膜属于突触前膜,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可知,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无法接收到乙酰胆碱的信息进而影响多巴胺的释放,D正确。
故选:B。
14.【解答】A、a是食物链的起点,属于生产者;c能捕食a、b、e,属于消费者,A错误;
B、b是食物链的起点,属于生产者;d捕食a,是初级消费者,而e捕食d,所以e是肉食动物,B错误;
C、c和f都能捕食生产者a、b(植物),也都能捕食消费者e(动物),所以c和f属于杂食动物,C正确;
D、d捕食a,是植食动物;由C选项中的分析可知,f是杂食动物,D错误。
故选:C。
15.【解答】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会加剧肌肉痉挛,不能达到治疗目的,A错误;
B、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以中断信号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的过程,能够阻止肌肉组织持续兴奋,从而达到治疗效果,B正确;
C、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会使得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不被降解,从而持续作用于肌肉组织,不能达到治疗目的,C错误;
D、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有利于突触后膜接受神经递质传递的信号,不能达到治疗目的,D错误。
故选:B。
16.【解答】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①正确;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其下依次是灌木层,草本层,②错误;
③在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照的利用有关,③正确;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④正确;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⑤正确;
⑥群落中植物因受光照的影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所以植物的分层现象与植物对光的利用有关,⑥错误;
故选:A。
17.【解答】AB、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可引起植株增高,由题干信息可知,“喷施某种植物激素,能使某种作物的矮生突变体长高”,说明赤霉素合成途径受阻,但赤霉素受体合成正常,A正确,B错误;
CD、脱落酸抑制植物的生长,与题干信息“喷施某种植物激素,能使某种作物的矮生突变体长高”不符,C错误,D错误。
故选:A。
18.【解答】在鱼池中投放一批某种育苗,理想情况下鱼苗会经历幼年、成年、死亡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中,由于该鱼种群没有进行繁殖,种群数量在投放时最大,而后逐渐减小,直至趋近于0,故种群数量对应的曲线是丙;鱼苗由幼年到成年,不断摄食、生长,个体重量会逐渐增加到一定程度,而后基本不变,最终死亡,故个体重量对应的曲线是乙;由于前期种群中个体增重比较快,个体死亡数量比较少,前期种群总重量会逐渐升高,而后期个体死亡率增大,且个体增重速率减小或基本不再增重,所以后期种群总重量会减小,故种群总重量对应的曲线是甲。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9.【解答】A、管控船舶进出禁渔区域,以减少对水生生物的干扰属于该计划的目标,A正确;
B、对禁渔区域定期开展抽样调查,以评估物种资源现状属于该计划的目标,B正确;
C、建立江豚的基因库,以保护江豚遗传多样性属于该计划的目标,C正确;
D、清理淤泥、疏浚河道,增加了鱼的生存空间,不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属于该计划的目标,D错误。
故选:D。
20.【解答】A、下丘脑分泌的TRH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与腺垂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即定向作用于腺垂体,A正确;
B、低于机体生理浓度时的TH,促进下丘脑分泌TRH增多,进而促进垂体分泌TSH增多,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垂体,B错误;
C、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所必需的,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TRH和TSH分泌增加,TSH可促进甲状腺发育,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C正确;
D、给小鼠注射抗TRH血清后,小鼠TSH分泌减少,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甲状腺激素可促进机体产热增加,从而使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D正确。
故选:B。
21.【解答】A、由图可知,甲在图中的每个时间段的数量差不多,故甲即不趋光也不避光,乙在午夜中的数量比中午明显要多,故乙有避光性,A错误;
B、浮游植物一般分布在浅海,根据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故可推测位于浅海的甲浮游动物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而乙位于深海,故乙不是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B错误;
C、乙是一种浮游动物,是一个种群,故乙的分布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
D、由图可知,甲、乙在不同时间段在该海域中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甲和乙在午夜都会有所上浮,因此甲、乙的沉浮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D正确。
故选:D。
22.【解答】A、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具有延缓衰老、保鲜的作用,A正确;
B、生长素能促进生长,不能保鲜,B错误;
C、脱落酸能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不能保鲜,C错误;
D、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但不能保鲜,D错误。
故选:A。
23.【解答】A、生活在同一地域的同种生物,无论何种年龄结构,都能构成种群,A错误;
B、据图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种群,所以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B正确;
C、图中种群在生长一周后进入生殖期,而果树在生长一周后不可能进入生殖期,C错误;
D、性引诱剂诱杀生殖期的雄性个体,而图中处于生殖期的个体数量较多,不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D错误。
故选:B。
24.【解答】A、胞外毒素是抗原,B细胞与抗原的识别具有特异性,一个未活化的B细胞只能被一种胞外毒素致敏,A错误;
B、异体移植细胞是抗原,其进入体内后,巨噬细胞吞噬该抗原,可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再将抗原MHC复合体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故事件①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需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信息,B正确;
C、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殖,在胸腺中成熟,而不是在胸腺中大量增殖,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白细胞介素﹣2等多种蛋白因子,这些蛋白因子可以加速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C错误;
D、记忆细胞群可以在二次免疫的时候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群,但不具有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的功能,D错误。
故选:B。
25.【解答】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生存环境恶劣不利于其种群繁衍,A错误;
B、根据题意可知,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B正确;
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不会改变沙蝗的生殖方式,C错误;
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不适合沙蝗的生存,将不会呈现“J”形增长,D错误。
故选:B。
26.【解答】A、在膝反射的反射弧中,感受器将刺激转换成神经冲动并沿神经纤维单向传导,A正确;
B、神经肌肉接点相当于突触结构,该点的神经冲动传递伴随信号形式的转换,即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正确;
C、突触后膜去极化形成的电位累加至阈值后引起动作电位,C正确;
D、抑制突触间隙中递质分解的药物使得神经递质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最终使膝反射持续进行,D错误。
故选:D。
二.实验题(共1小题)
27.【解答】(1)据题意可知,本实验要研究神经的电生理特性,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刺激强度会改变被兴奋的神经根数,它们叠加到一起的动作电位幅值就会改变,因此在刺激的基础上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刺激强度即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
(2)①是出现第一个动作电位时的刺激强度即阈刺激,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刺激强度即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因此当刺激强度范围为小于Smax且不小于Smin时,坐骨神经中仅有部分神经纤维发生兴奋。
②实验中,每次施加电刺激的几乎同时,在显示屏上都会出现一次快速的电位变化,称为伪迹,伪迹的幅值可以作为电刺激强度的量化指标。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膜上钠离子的通道开放,会出现动作电位,伪迹与动作电位起点的时间差,可估测施加刺激到记录点神经纤维膜上钠离子通道开放所需的时间。实验中的标本需要任氏液浸润,因此伪迹是电刺激通过任氏液传导到记录电极上而引发的。
③在单根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不会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即具有不衰减性,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均有差异,上述实验中a、b处的动作电位有明显差异,原因是不同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速率不同导致b处电位叠加量减小。
④坐骨神经是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存在全或无现象。因此坐骨神经的Smin和Smax不同,单根神经纤维的Smin和Smax相同,图示见答案。
故答案为:
(1)在阈刺激的基础上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
(2)①小于Smax且不小于Smin
②电刺激强度 钠离子通道开放 任氏液
③不衰减 传导速率
④
三.解答题(共11小题)
28.【解答】(1)本土田螺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时,通常采用样方法。
(2)由曲线图可知,单独饲养时,对照组本地田螺和福寿螺生存率都比较高,且随饲养时间增加下降幅度不大。同时饲养时,本地田螺生存率大幅度下降,而福寿螺保持较高水平的生存率,故两者的中种间关系为竞争,且福寿螺处于竞争优势地位。
(3)据表中数据可知,随着福寿螺养殖天数增加,水体浑浊度增加,总氮、总磷含量均大幅度增加,说明福寿螺引起了水体富营养化,造成了水体严重污染。
(4)①③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可知,福寿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本土田螺强,且在竞争中占优势,导致本土田螺数量大幅度减少,会使本土物种丰富度降低,①③正确;
②根据分析,福寿螺对富营养化水体的耐受能力较高,②错误;
④防治福寿螺,需要在其种群数量达到前进行,以免其种群增长速率太快,不易防治,④错误。
故选:①③。
(5)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故需要在引入以前需要考虑引入物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有无敌害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注意协调与平衡原则,避免造成生物入侵,还需建立外来物种引进的风险评估机制、综合治理机制及跟踪监测。
故答案为:
(1)样方法
(2)竞争
(3)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污染严重
(4)①③
(5)引种时要注意协调与平衡原则;引种时要注意避免引入外来入侵物种;引种时要有相应的监测机制
29.【解答】(1)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体温调节增加散热,皮肤增加散热的两种方式:①汗液蒸发,②皮肤血管舒张。
(2)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时,与正常状态相比,调定点上移,机体产热减少。
(3)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试验设计中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丁组的处理为下丘脑破坏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具有解热作用,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故答案为:
(1)①汗液蒸发,②皮肤血管舒张
(2)上移 减少
(3)下丘脑破坏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M具有解热作用 M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30.【解答】(1)标志重捕法是研究种群密度的方法之一,适用于鼠这种活动能力强的较大型动物。通过对捕获个体进行年龄鉴定,可以绘制种群的年龄金字塔图形。
(2)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昼夜变化、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季相就是植物在不同季节表现的外貌。
(3)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就是生物量,故测得所有植物的干重即为生产者的生物量。群落演替达到平衡状态,生物量不发生增减就可称为顶级群落。单位时间内的净初级生产量加上植物的呼吸消耗量就是总初级生产量。
故答案为:
(1)种群密度 年龄金字塔
(2)组成 时间
(3)生物量 顶级群落 总初级生产量
31.【解答】(1)适应性饲养可以让小鼠适应实验环境,正常条件饲养小鼠数天,每天测量小鼠的血糖,甲、乙、丙3组小鼠的血糖值均正常。药物S处理时甲组:每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生理盐水,由此可知甲组为对照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物质X对高血糖症状的缓解作用,自变量为是否加入物质X,故需要用药物处理乙组和丙组引起小鼠出现高血糖症状,药物S处理时乙组和丙组:每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药物S。物质X处理时乙组为对照组,每天每只小鼠灌胃一定量生理盐水;甲组为空白对照组,每天每只小鼠灌胃一定量生理盐水;丙组为实验组,每天每只小鼠灌胃一定量物质X。
(2)本次实验将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3组,在三个不同条件下(适应性饲养、药物S处理、物质X处理实验)进行实验,每天测量小鼠的血糖,计算平均值。正常条件饲养小鼠数天,每天测量小鼠的血糖,甲、乙、丙3组小鼠的血糖值均正常。甲组为空白对照组,均是注射或灌胃一定量的生理盐水,因此甲组在三个不同条件下所测得的血糖值均正常;药物S处理阶段,乙组和丙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药物S,两组的血糖均不断升高到>11.1mmol/L;物质X处理阶段,乙组小鼠灌胃一定量生理盐水,高血糖症状没有得到缓解,血糖值依然是>11.1mmol/L;若物质X对高血糖症状具有缓解作用,则物质X处理阶段,丙组小鼠在灌胃一定量物质X后,血糖值不断下降,但高于正常水平。
根据上述内容绘制实验三个不同条件下的小鼠血糖值变化
(3)研究使用药物S快速建成高血糖模型小鼠,实验的自变量为药物S浓度和给药途径,因变量为高血糖模型小鼠的建模所需的时间,即可通过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药物S,每个浓度进行不同的给药途径,比较不同组合建模成功所需的时间,以确定快速建模所需药物S的适宜浓度和给药途径的组合。
故答案为:
(1)每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药物S 每天每只小鼠灌胃一定量生理盐水 每天每只小鼠灌胃一定量物质X
(2)
(3)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药物S,每个浓度进行不同的给药途径,比较不同组合建模成功所需的时间
32.【解答】(1)从图a可以看到,T细胞和抗体都是在乙阶段后期才出现的,并且T细胞和抗体参与的是特异性免疫,所以可判断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特异性免疫尚未被激活。T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激活B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所以能看到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了细胞免疫。
(2)据图a分析,抗原检测在乙时间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因为此阶段被感染者体内才出现病毒抗原,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
(3)从图b两种情况对比可知,全程接种+加强针产生的抗体中和病毒的能力更强,所以当前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全程接种+加强针。
故答案为:
(1)特异性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激活B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 细胞免疫
(2)乙 被感染者体内才出现病毒抗原
(3)全程接种+加强针
33.【解答】(1)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小动物的,灯光诱捕法能利用昆虫的趋光性捕获昆虫。
(2)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从表中数据可知,荔枝园A的节肢动物种类有523种,荔枝园B有568种,所以荔枝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更高,由于植物能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很可能是荔枝园B中林下植被丰富,有利于节肢动物的生存。
(3)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分别是103278×36.67%=37872和103278×14.10%=14562;荔枝园B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分别是104118×40.86%=42542和104118×20.40%=21240,比较数据可知,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更少。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使用化肥、杀虫剂等杀死了一部分害虫及其天敌,使用除草剂,使果园中植被种类比较单一,以这些植被为食物和栖息空间的节肢动物较少。
(4)植物主要有阳光和土壤养分的竞争,引入耐阴性好的矮生作物,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定期清除杂草,能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种植园中的植物的种类增加后,可提高节肢动物的物种多样性,食物网的结构更为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故答案为:
(1)趋光
(2)高 食物和栖息空间
(3)少 使用化肥、杀虫剂等杀死了一部分害虫及其天敌,使用除草剂,使果园中植被种类比较单一,以这些植被为食物和栖息空间的节肢动物较少
(4)引入耐阴性好的矮生作物,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定期清除杂草,能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种植园中的植物的种类增加后,可提高节肢动物的物种多样性,食物网的结构更为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34.【解答】(1)实验一中将一定量的放射性碘溶液经腹腔注射到家兔体内,家兔甲状腺细胞会吸收并利用放射性碘合成甲状腺激素,因此甲状腺中可以检测到碘的放射性。
(2)根据上述分析,实验二中丙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会促进甲状腺的活动,丙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大于甲组。乙组注射外源甲状腺激素,使家兔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会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而丙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会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因而乙组和丙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不相同。
故答案为:
(1)甲状腺吸收碘合成甲状腺激素
(2)大于 不相同 乙组注射外源甲状腺激素,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丙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会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35.【解答】(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以及根据物种的特点来选取合适的样方数目和样方大小。
(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平均面积中的个体数目为,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
(3)与标志重捕法相比,空中样方法的优势有误差小,准确度高,操作更便捷,避免资源浪费等优点。
故答案为:
(1)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的大小 ③样方的数目
(2)
(3)①误差小,准确度高 ②操作更便捷,避免资源浪费
36.【解答】(1)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主要依据是该种群中幼年个体数所占比例最大,老年个体数所占比例最小。
(2)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
(3)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4)该林地中,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O2,可供动物有氧呼吸利用。
而动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能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有些动物还能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
故答案为:
(1)幼年个体数所占比例最大,老年个体数所占比例最小
(2)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3)丰富度
(4)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O2,可供动物有氧呼吸利用
动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能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有些动物还能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
37.【解答】(1)人体T细胞产生的场所是骨髓,但成熟的场所是胸腺。体液免疫过程中,浆细胞是唯一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
(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其方式是胞吞。
(3)由曲线可知,病毒再次感染使机体内抗体浓度激增,其原因是机体再次遇到相同病毒(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大量浆细胞和少数记忆细胞,大量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
(4)由于二次免疫产生抗体更多,持续时间更长,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将疫苗接种多次。
故答案为:
(1)胸腺 浆细胞
(2)胞吞
(3)机体再次遇到相同病毒刺激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大量浆细胞和少数记忆细胞,大量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
(4)将疫苗接种多次
38.【解答】(1)为使每个个体能得到充分的太阳光照,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栽培玉米时应遵循均匀分布。栽培的玉米个体生长基本同步,但达到某一年龄后,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种群存活曲线更接近类型Ⅰ(凸形)。
(2)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由于能量传递效率的不同导致两条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不同。食物链乃至食物网能否形成取决初级消费者可同化的能量,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生物除草,即利用昆虫、禽畜、病原微生物和竞争力强的置换植物及其代谢产物防除杂草,幼苗期一般不优先采用生物除草,其理由是抑(食)草生物不能辨别玉米和杂草。当玉米植株长到足够高时,很多杂草因缺少光照被淘汰。
(4)研究能量流动规律有利于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玉米秸秆自然分解,所含的能量最终流向大气圈,我们可以改变能量流动的途径获得人类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故答案为:
(1)均匀分布 凸型
(2)传递效率 B
(3)辨别玉米和杂草 缺少光照
(4)途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