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古生物的“遗产”—— 化石燃料
知识点 1 对化石燃料的认识
1.下列关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都是不可再生能源
B.完全燃烧的生成物对环境没有污染
C.煤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D.天然气是纯净物
知识点 2 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污染
2.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
(1)化石燃料中比较清洁的是 ,其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煤油是 加工的产品。
(2)煤主要含有 元素,使用脱硫煤能减少 的排放,减轻酸雨的危害,但仍会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不能减缓日益加剧的 。
知识点 3 煤、石油的综合利用
3.煤、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化石燃料。下列关于化石燃料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石油是一种化工产品
B.将石油分馏可得到多种产品
C.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制得焦炭
D.煤的干馏属于化学变化
4.下列有关环境和能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化石燃料
B.煤炭的脱硫处理,能有效减少酸雨的形成
C.由于新能源开发,可以无节制地使用石油资源
D.石油分馏是利用各成分沸点的不同
5.[2020·福建改编] 合理利用化石燃料资源,是人类不断探索的课题。某城市家用燃料的使用经历了图5-4-1所示的过程,并将逐步向理想燃料发展。
图5-4-1
(注:括号中的物质是对应燃料的主要成分)
(1)CH4、C3H8两种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较大的是 (填化学式)。
(2)倡导“家用燃料低碳化”的意义是 。
(3)一定条件下,CH4和O2反应可制得CO和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随着全球能源使用量的增长,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请提出一个缓解能源危机的设想: 。
6.[2020·盐城] 应用化学知识“身边的化学”——体验“家庭燃料的变迁”。
[文献资料] ①天然气和煤都是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
②我国近50年来家庭燃料变迁:煤或木柴→液化石油气或管道煤气→天然气。
③CO2能产生 效应,SO2易导致酸雨。
④充分燃烧天然气和煤各1 kg产生CO2和SO2的质量如2所示。
图5-4-2
[证据推理] 推广“利用天然气代替煤作家庭燃料”,分析文献资料可知实施该项举措的科学依据是 。
[联系实际] 为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使用天然气的家庭“报警器安装在燃气灶附近墙壁的上方”,是因为天然气具有 的性质。
考|题|展|示
7.[2020·广州改编] 燃料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能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煤的燃烧可能产生酸雨的原因是排放大量CO2
B.石油炼制可得到石油气、汽油、煤油等产品
C.汽车燃料改用压缩天然气可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D.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和低碳方向转型
8.[2020·鸡西] 回答有关燃料的下列问题。
(1)三大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3)燃烧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目的是 ,使燃料充分燃烧。化石燃料燃烧都会产生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科学家致力于研究将过多的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甲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
1.A
2.(1)天然气 CH4+2O2CO2+2H2O 石油
(2)碳 二氧化硫 温室效应
3.A 石油属于化工原料,不是化工产品。
4.C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是比较清洁的化石燃料;煤炭脱硫处理可以减少二氧化硫气体的产生,从而减少酸雨的产生;石油的分馏利用的是其成分的沸点不同。
5.(1)CH4
(2)缓解温室效应
(3)2CH4+O22CO+4H2
(4)开发使用新能源(或其他合理答案)
(1)CH4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25%,C3H8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18%,则CH4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较大。(2)“低碳化”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可以缓解温室效应。(3)甲烷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CH4+O22CO+4H2。(4)为了缓解能源危机,可以开发使用新能源,特别是一些可再生能源。
6.[文献资料] ①不可再生 CH4
③温室
[证据推理] 可以减少SO2的排放
[联系实际] 密度比空气小
[文献资料] ①天然气和煤是古代的动植物遗体深埋地下,经几百万年乃至上千万年转化而成的,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为CH4。 ③CO2能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证据推理] 由图可知,利用天然气代替煤作家庭燃料可以减少SO2的排放,减少大气污染。[联系实际] 将报警器安装在燃气灶附近墙壁的上方,是因为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
7.A 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会造成酸雨,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导致的是温室效应加剧。
8.(1)天然气
(2)CH4+2O2CO2+2H2O
(3)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O2+4H22H2O+C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