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2020·宁夏下列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领域的是( )
A.合成新药 B.开发新能源
C.研究物体运动 D.研制新型材料
2.2020·本溪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颜色、状态 B.密度、硬度
C.熔点、沸点 D.氧化性、可燃性
3.2019·德州化学反应不仅有新物质生成,还伴随能量的变化。以下能量变化不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
A.鞭炮爆炸发声 B.蜡烛燃烧发光
C.煤燃烧火力发电 D.电水壶通电放热
4.下列对化学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化学物质就是有毒有害物质
B.食品中添加的化学物质一定对人体有害
C.化学物质绝对无毒无害
D.有些化学物质有毒有害,需谨慎保存、使用和处置
5.2019·安徽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6.2020·北京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
A.银用于制作导线
B.干冰用作制冷剂
C.铜用于制作铜火锅
D.赤铁矿用于炼铁
7.下列各组物质的变化中,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光合作用 烧制陶瓷 B.酒精发酵 干冰升华
C.瓷碗破碎 火药爆炸 D.冰雪融化 空气液化
8.某同学加热2~3 mL食盐水,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 )
①点燃酒精灯 ②加热 ③用试管夹夹好试管 ④往试管中加入2~3 mL食盐水 ⑤将试剂瓶盖好,放回原处
A.①④③②⑤ B.①③④②⑤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⑤①②
9.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水的比热容大,用作制冷剂
B.铜有金属光泽,可用于制造电线
C.铁有良好的导热性,用于制作铁锅
D.木炭可以燃烧,用作燃料
10.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洒出的酒精在实验桌上燃烧起来,用湿布盖灭
B.滴瓶上的滴管正确使用后不必清洗,不会污染整瓶试剂
C.振荡试管时,用手紧握试管,拇指堵住试管口,上下晃动
D.洗涤试管时,当试管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说明试管已洗涤干净
11.以下测量数据合理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取150 kg的食盐
B.用100 mL的量筒量取9.5 mL的水
C.用普通温度计测得室温为34.68 ℃
D.用10 mL的量筒量取7.5 mL的水
12.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某同学操作如图下:量筒放平稳,面对刻度,仰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8.5 mL,倾倒出一部分液体,又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6 mL。这位同学取出液体的体积( )
A.等于6.9 mL B.大于6.9 mL
C.小于6.9 mL D.无法判断
13.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开展了多次报告。下面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蜡油蒸气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的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图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化学反应通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等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反应
D.研究化学变化的意义在于实现物质的转化
15.根据维生素C能够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理,用如图示的实验可以测定出苹果汁和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相对多少。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 )
A.烧杯中溶液的体积
B.两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
C.烧杯中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
D.胶头滴管滴出的果汁的滴数
二、填空题(共48分)
16.(10分)在横线上填写区别下列物质利用的性质。
(1)做饭用的食盐和淀粉________。
(2)米酒和白醋________。
(3)铁和铜________。
(4)厨房里的白糖和味精________。
(5)水和酒精________。
17.(9分)在化学实验中要用到很多种仪器,了解并掌握常见仪器的用途是实验成功的保障。
(1)快速识别下列仪器,并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名称。
B________,E________。
选择合适的仪器填写以下内容(填仪器名称)。
①夹持镁带燃烧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
②用作热源的仪器是________;
③量取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
(2)在不同的实验中,试管的放置方法是不同的。在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试管的放置方法分别是(填字母):
①往试管里加入块状固体:________;
②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________;
③往试管里滴加液体:________;
④洗涤后的试管放置:________。
18.(12分)二氧化碳是我们熟悉的气体之一,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③点燃镁条,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④冒黑烟、发光、生成白色固体,⑤生成了氧化镁和碳;⑥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作制冷剂等。
以上叙述中:________是物理性质;________是化学性质;________是用途;________是化学变化;________是现象;________是结论。
19.(7分)结合如图示仪器,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用容积为15 mL的试管盛液体加热时,最多可盛液体________mL;加热过程中,试管夹应夹持在试管的____________,持试管与水平线成45°角,管口勿对人。
(2)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____________,用它取用一种试剂后,未经清洗不可再吸取别的液体,使用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滴管__________在管口上方,不可把滴管伸入管内,不可将滴管横放或________。
(3)向试管内装入粉末状药品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将试管平拿,把盛有药品的________或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________,然后使试管慢慢竖立起来。
20.(10分)简要说明下列错误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
错误操作 可能造成的后果
滴管取液后平放或倒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倾倒细口瓶中的液体时,标签没向着手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热后的试管直接用冷水刷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试管刷洗涤试管时,用力过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共22分)
21.(10分)课堂上,同学们与老师一起进行了镁条燃烧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最能说明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烟花、照明弹中都用到镁粉作原料,其原因是镁粉燃烧时________。
①发出白光 ②放出大量热 ③生成白色固体
(2)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属于镁的________性质。
(3)小科同学发现实验桌上的镁条表面有黑色物质。黑色物质是什么?会不会是镁条缓慢氧化后产生的氧化镁?
小科把磨去黑色物质的镁条放在氧气中燃烧,结果得到的是白色固体。由此,他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科询问老师后,获知任何固体颗粒直径小到一定量,颜色都是黑色的(如图纯净的铁块是银白色的,而铁粉是黑色的)。由此,小科认为他原来的结论________(填序号)。
①正确 ②不正确 ③可能不正确
小科又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究……
22.(12分)几名同学对蜡烛燃烧进行了以下探究。
(1)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说明蜡烛不能溶于水,蜡烛的密度比水________(填“大”或“小”)。
(2)点燃蜡烛,把一根木条横穿火焰三部分(如图示),约1~2 s后取出观察。实验说明火焰________(填“内焰”“外焰”或“焰心”)温度最高。
(3)点燃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冷的烧杯,观察到烧杯内壁有________产生,取下烧杯,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__________,说明蜡烛燃烧生成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探究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发现问题] 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 A.白烟是二氧化碳;B.白烟是水蒸气;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小颗粒。
[收集证据] 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验证假设________(填字母),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吹灭蜡烛,立即把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珠出现,说明白烟不是__________。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小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____(填字母,下同)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研究物体运动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
2.D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图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如图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3.D 电水壶通电放热是电能转化为热能,无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4.D
5.B 使用胶头滴管时,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防止污染试剂;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
6.D 银用于制作导线利用了银具有导电性、延展性等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干冰用作制冷剂,利用的是干冰升华吸热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铜用于制作铜火锅,利用了铜的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赤铁矿用于炼铁,利用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三氧化二铁能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7.B 光合作用、烧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瓷碗破碎属于物理变化,火药爆炸属于化学变化;冰雪融化、空气液化均属于物理变化。
8.C 该实验操作首先要取药品,取完药品要把试剂瓶盖好放回原处,再用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向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点燃酒精灯,先进行预热,再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9.B 铜的导电性好,可用于制造电线;铜有金属光泽,可用于制作饰品。
10.C 振荡试管时,用手紧握试管,抖动手腕,不能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上下晃动。
11.D
12.B 仰视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读取的数值偏小,但量取液体的实际体积偏大,即读数为8.5 mL,液体实际体积大于8.5 mL;俯视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读取的数值偏大,但量取液体的实际体积偏小,即读数为1.6 mL,液体实际体积小于1.6 mL;结合两点可知,取出液体的体积大于6.9 mL。
13.D
14.C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才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等现象,但有发光、放热、变色等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图灯泡通电发光、放热,但是物理变化。
15.D 滴入的果汁中含有的维生素C与高锰酸钾反应,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烧杯中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浓度以及每滴果汁的体积都应相同,实验才有可比性。
16.(1)味道 (2)气味 (3)颜色
(4)味道 (5)可燃性或气味
17.(1)水槽 锥形瓶 ①坩埚钳 ②酒精灯
③量筒
(2)①D ②C ③A ④B
往试管里加入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与桌面成45度角;往试管里滴加液体时,试管要直立;洗涤后的试管要倒放在试管架上。
18.① ② ⑥ ③ ④ ⑤
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这些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③点燃镁条,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④冒黑烟、发光、生成白色固体,是实验现象;⑤生成了氧化镁和碳,是实验结论;⑥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作制冷剂等,是二氧化碳的用途。
19.(1)5 中上部
(2)胶头滴管 竖直 倒持
(3)药匙 底部
20.试剂流入橡胶胶帽内并将其腐蚀 不慎流出的液体腐蚀标签 试管炸裂 污染试剂瓶内的药品 试管破裂
21.(1)③ ①
(2)化学
(3)黑色物质不是氧化镁 ③
(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有白色固体生成最能说明镁燃烧一定属于化学变化。(2)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22.(1)小
(2)外焰
(3)水珠 浑浊 水 二氧化碳
(4)①A 无法判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是原来燃烧生成的还是蜡烛熄灭时产生的 ②水蒸气
③C A和B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能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