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汉书》等。
编年体
国别体
纪传体
你知道吗?
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
无能为( )也矣
共( )其乏困
秦伯说( ),与郑人盟
夫( )晋,何厌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wéi
f
gōng
yuè
f
佚之狐( )
fán
zhuì
quē
秦军氾( )南
若不阙( )秦
夜缒( )而出
失其所与,不知( )
使杞( )子、逢( )孙戍( )之
zhì
qǐ
páng
yì
shù
粗读正音
多音字
阙
quē (阙秦)
què (宫阙)
薄
bò (薄荷)
báo (薄片)
bó (薄弱)
文言文翻译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整体把握
朗读课文
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烛之武退秦师
退
为何
如何
结果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孙子兵法》
劝说对象:
劝说计策:
秦伯
离间
研读第三段
1、若亡郑,会给秦国带来利还是弊?
2、若舍郑,对秦国又有何影响?
研读第三段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假如你是秦穆公,你会如何选择?
A 、只撤兵
B、撤兵并和晋国解除联盟关系
C、撤兵和晋国解除联盟关系并和郑国结盟
D、因和晋是联盟关系,碍于两者之间以往的交情,有所顾虑。
研读第三段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
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打动了秦伯,使秦退兵,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欲扬先抑,
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
动摇秦君.
替秦着想,
以利相诱.
引史为例,
挑拨秦晋.
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
善于分析利弊
讲究语言艺术
善于揣摩心理
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善于利用矛盾
机智善辩的外交家
以“利”巧攻心理
以“害”巧析形势
以“史”巧施离间
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
志士
勇士
辩士
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两军交战,生死未卜;
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勇入秦营,知难而上。
不卑不亢,机智善辩
1
诚心悔过
大义赴秦
勇闯虎穴
智退秦师
度势盟郑
审时撤军
文 章 结 构
大兵压境
小国危急
2
3
4
我的感悟
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
我来测测
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越国以鄙远
与郑人盟
唯君图之
既东封郑
阙秦以利晋
(驻军,驻扎)
(意动,以……为边邑)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计划,考虑)
(使…成为疆界)
(使…得利)
名词→动词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词类活用
(在东边)
(在西边)
(在晚上,当晚)
(在早上;到黄昏)
名词→状语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名词
词类活用
(恩惠,好处)
臣之壮也
越国以鄙远
共其乏困
词类活用
(壮年)
(远方,边远的地方)
(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名词
因人之利而敝之
肆其西封
词类活用
(损害)
(扩张、延伸)
形容词→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词类活用
(使…灭亡)
(使…亏损)
(使….退却)
使动用法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通假字
(古/今)
贰于楚也
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今有急而求子
微夫人之力
古今异义
(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您,多指男子/儿子)
(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一词多义
1.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承接,才)
(表修饰,不译)
(表承接,不译)
(表承接,就)
2.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之)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因为,连词)
(拿,用,介词)
(表顺承,连词 来)
(表顺承,连词 来)
(把,介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副词,为什么)
(疑问副词,怎么能)
疑问代词,哪里
代词,之
兼词,于之
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失其所与,不知
4.吾其还也
5.其真无马也
6.其真不知马也
7.安陵君其许寡人.
代词,它郑国
代词 ,这件事
自己的
副词,还是
表反问语气
表推测语气
表祈使语气
一词多义
1.若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2.知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失其所与,不知
3. 能今老矣,无能为也。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如果 连词
你 代词
像 动词
知道
明智
才能 名词
能够 动词
1.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 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3. 秦伯说
1 . 不辞劳苦
2. 停数日,辞去。
3.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陈说 动词
杂说 名词
通“悦”
推脱 动词
告别 动词
推辞 动词
边远的地方 名词
边境 名词
浅陋 鄙俗 形容词
微 1 防微杜渐
2.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3. 见其发矢十总八九,但微颔
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之
1. 辍耕之垄上
2. 子犯请击之
3. 是寡人之过也
4.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细小 形容词
隐约地 形 容词
稍微 副词
没有 不 副词
到 动词
他们 代词
的 助词
结构助词 无意义
(烛之武)许之(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特殊句式
省略句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且贰于楚也
(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
特殊句式
倒装句
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特殊句式
是寡人之过也。
辨析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
(1)A.既东封郑 B.又欲肆其西封
(2)A.越国以鄙远 B.蜀之鄙有二僧
( 动词,使---做疆界)
( 疆界 )
( 意动,以…为边邑 )
( 边邑 )
A.许之
B.是寡人之过也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何厌之有
缒而出
朝济而设版焉
朝济而设版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代词,他,郑伯 )
( 助词,的 )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 助词,将宾语提前 )
修饰
转折或承接
于此,兼词
表反诘 哪里,怎么
积累语文小知识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
最大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
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第一部词典 《尔雅》
第一部神话集 《山海经》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