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目 录
CONTENT
课程标准
1.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
2.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01 ·辽朝——契丹族
02 ·西夏——党项族
03 ·金朝——女真族
04 ·元朝——蒙古族
(916-1125)
(1115-1234)
(1038-1227)
(1271-1368)
预习检测:一画三思
时空坐标(时间轴)
时间
事件
思
01.辽朝南、北面官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02.分析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
03.四等人制的目的及评价?
画
01
辽 ——契丹
1.1 辽的概况
政权 辽
时间 916-1125
民族 契丹族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都城 上京
主要制度 南北面官
灭亡于 金
作用
1.2 南、北面官制度
材料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
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加快了民族交融
材料一反映的南、北面官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思考1
1.3 四时捺钵制度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捺钵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
夏捺钵 永安山 炭山 四月上旬—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放鹰
秋捺钵 庆州伏虎林 七月中旬 入山 射鹿
冬捺钵 永州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
猎虎
四时捺钵:流动的国家政治中心
作用
进行军事训练
笼络归属民族酋长
02
西夏 ——党项
政权 西夏
时间 1038-1227
民族 党项族
建立者 元昊
都城 兴庆府
主要制度 模仿北宋
灭亡于 蒙古
2.1 西夏概况
西夏文
03
金 ——女真
政权 金
时间 1115-1234
民族 女真族
建立者 完颜阿骨打
都城 中都
主要制度 沿袭唐宋
猛安谋克
灭亡于 蒙古
3.1 金的概况
3.2 猛安谋克制
(1)内容:
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以郡县制建置进行管理,将过去领兵打仗的千夫长猛安,百夫长谋克,改革为受封的地方领地、领户之长。
(2)特点:
猛安谋克与地域性的村寨结合起来,形成了地方政权的雏形,由地缘政权代替了血缘的氏族组织。
(3)效果:
不仅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
04
元 ——蒙古
4.1 元的概况
政权 元
时间 1206(蒙古)
1271-1368
民族 蒙古族
建立者 铁木真(蒙古)
忽必烈(元)
都城 大都
主要制度 行省制度
四等人制
灭亡于 蒙古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被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
蒙古国先后灭西辽、西夏,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的蒙古大帝国。
成吉思汗将帝国划分为四大汗国,分个了自己的四个儿子。
铁木真死后,汗位落到孙子忽必烈手中,1271年,忽必烈称帝,建立了元朝。
元朝越来越强大,最终南下灭了南宋,统一了中国。
4.1 元的概况
4.2 中央制定:中书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中书省
(行政)
元:中书省一省制
御史台(监察)
枢密院(军事)
左丞相
右丞相
平章政事
相权反弹
4.3 地方制度1:行省制
中央的宰相机构中书省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共设10个行省。辖区广阔,军政权力集中,行政效率较高。
概念解读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影响?
思考2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武夷山
南 岭
唐 朝
根据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地理区域,进而划分行政区域。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划分的重要原则之一,能够使行政区划与经济、文化区划一致,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容易成为地方割据的有利条件。
山川形便
是指打破山川地形特征,跨地理区域划分行政区域。利用犬牙相入划分的行政区域往往地跨多个自然区域,内部自然条件、经济特点、文化风俗差别较大。
犬牙交错
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南 岭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影响?
思考2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
有利于加强民族融合;
为后世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
4.4 地方制度2:驿站制度
◎元代急递铺令牌
蒙古征服欧亚广大地区之后,为实现对征服地区的有效统治,巩固统一,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
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分陆站和水站。水站用船;陆路又有马站、牛站、车站、轿站、步站之分。蒙古地区的驿站设通政院管理,中原地区的驿站则归兵部掌管。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500多处。
概念解读
4.5 地方政策3:边疆政策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西域
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吐蕃地区
宣政院印
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台湾
4.6 民族关系:四等人制
元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对各民族进行分化,让先被征服地区的人比后被征服地区的人地位高一些,人为地制造民族等级。元世祖时,把全国人分为四等(即“四等人制”)
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当然,元朝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并不是一概而论,而是区别对待,一切以巩固统治为目的。元朝统治者对各族的上层都是优容有加,极力笼络联合,以使他们为蒙古政权忠实效劳。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概念解读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四等人制的目的及评价?
思考3
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评价: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同时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民族矛盾更加尖锐,加速的元朝的灭亡。
4.6 民族关系:四等人制
4.7 帝国覆灭
元朝滥发货币,物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
1351年,北方白莲教发动了红巾军起义,号称“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1368年,红巾军将领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攻克元大都。元朝皇帝退回大漠建立政权,称为“北元”。
最后,还是蒙古
人鬼力赤杀掉了北元最后一个皇帝,建立了鞑靼,元朝彻底覆灭。
时空坐标
辽人自称炎黄子孙,称自己为“中国”,同时也称宋朝为“中国”。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宋也有承认金人占据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并引申金朝为中国。
——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
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 ,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等
多元一体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2019.9.27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
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起源——契丹族 916-1125
建立: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
统治政策:南北面官、四时捺钵
起源——党项族 1038-1227
建立:元昊,兴庆府
统治政策:模仿北宋
起源——女真族 1115-1234
建立:完颜阿骨打,上京会宁府
统治政策:猛安谋克制
起源——蒙古族 ,铁木真建立蒙古国
建立与扩张:忽必烈,大都 1271-1368
统治政策:
中央:中书省
地方:行省制,驿站制度,边疆政策
民族:四等人制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