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赣榆县汇文双语学校2012-201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赣榆县汇文双语学校2012-201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5-28 08:3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题(1—10题每题1分,11—17题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入下表相应的题号下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重要条件的我国古代发明是 ( )
A.活字印刷术 B.指南针 C.造纸术 D.火药
2.元代棉纺织业的中心在( )
A.广州 B.杭州 C.海南岛 D.松江
3.《资治通鉴》的主持编写人是 ( )
A.司马迁 B.司马炎 C.司马光 D.司马昭
4.清朝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裁决军国大事 B.草拟和审批政令
C.实际上行使丞相权力 D. 记录和传达皇帝旨意
5.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迈诗句出自一位明朝抗倭民族英雄之口,他是( )
A.戚继光 B.岳飞 C.韩世忠 D.文天祥
6. 明朝采取的下列政治措施,哪一项具有明显的腐朽性( )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C.废行省 D.迁都北京
7.中国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是说人的心胸要宽广。那么你知道我国古代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是在什么时候?(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8.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杰出贡献是( )
A.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了祖国的领土台湾
B.率军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
C.先后七次出使西洋,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 领导禁烟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开创一代代词风,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境界的杰出词人是( )
A.苏轼 B.李清照 C.辛弃疾 D. 关汉卿
10.为加强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清朝在伊犁、吉林等地设立了( )
A. 将军 B. 大臣 C.大使 D. 督察
11.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有利于人类文化快速、广泛传播和交流的是 ( )
①火药 ②指南针 ③印刷术 ④造纸术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小明在一本课外读物上看到“八股取士”这个陌生的词语,哥哥小刚给他作了如下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答卷的行文格式由八个部分组成
B. 题目选自四书五经
C. 考生答题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D. 考生死背经书,完全脱离现实生活
13.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的皇帝是( )
A.顺治帝 B. 康熙帝 C. 雍正帝 D. 乾隆帝
14.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的优点是( )
A.印刷量大为增加 B.印刷时可以套色
C.印刷质量明显提高 D.活字可以反复使用
15.清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
A. 盛京将军 B. 驻藏大臣
C. 伊犁将军 D. 乌里雅苏台将军
16.我国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 )
A. 元杂剧 B. 元曲 C. 散曲 D. 京剧
17.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 )
A. 废丞相制度,设立内阁 B. 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C. 设立军机处 D. 设置理藩院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共36分)
18、材料一:
图一 戚继光 图二 郑成功 图三 雅克萨之战
材料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材料三:“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即来索,则当之归我,珍 瑶不急之物,悉听尔归。”
郑成功
(1)结合材料一想一想,明清时期我国边疆遭到了哪些国家的侵略?(4分)
(2)结合三则材料,请你说说他们的主要事迹 (6分)
(3)从他们身上你可以学到哪些精神?(2分)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记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称:“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
材料三: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材料四: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司南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在哪一方面发挥了辨别方向的功能(4分)
(2)材料二表明指南针的主要用途是什么?这一用途是从哪个朝代开始应用的?(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三大发明”传到欧洲的作用。材料四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4分)
20、材料一:(明太祖)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用。今所司多取文词之士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重。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其暂罢天下科举。”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是年(1610年),侍郎王图主庚戌会试,宾尹(人名)以庶子为分校官。举人韩敬,尝受业宾尹,及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越房搜得之,与各房互换闱卷凡十八人,强图录敬为第一。 《明通鉴》
阅读后回答:
(1)据材料一明太祖设科举的目的是什么?暂罢科举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出明后期科举存在什么问题?(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科举制的影响(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