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 9 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
二、课标要求
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 9 课,承接着第二单元 6、7、8 课宋代政治的变化、民族关系的发展,社会经济也蓬勃发展起来。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农业技术更新,优良品种增多,农业产量大幅增加。纺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南宋时期,南方地区进一步开发,促进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中心之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三个突出倾向:农业、手工业领域各项技术的创新与推广、海外贸易的繁荣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本课是有三个子目组成,分别是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和商业贸易的繁荣,三部分内容之间联系密切,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
商业繁荣局面的出现,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全面发展直接推动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所以,本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最终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七年级上册江南经济的发展,知道了东晋时期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问题分析能力;同时经济生活又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会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七年级学生思维方式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经济的理解还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选取合适的文字资料、图片及视频资料,将其结合在一起运用到课件中,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引导学生从已有的资料和信息中,知道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同时,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及自我探究的能力,理解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宋代经济重心南移,思考其给我们今天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
五、教学目标
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
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实。
分析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感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六、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
难点: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经济重心南移
本课的标题是“宋代经济的发展”,因此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是重点,教材有三个子目分别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和商业贸易的繁荣来体现。经济重心南移这既是宋代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也是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一次重大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对今天我国的经济建设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理清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分析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特别是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难点。
七、教学设计思路
经济类教学内容的学习对七年级学生有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选取合适的文字资料、图片及视频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进行学习,从而加深理解。
新课导入使用了一则新闻报道(广东)《“南海 I 号”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引出南海一号的巨大的船体和巨量的出土文物,特别是瓷器,让人们对宋代经济的繁荣与富庶感到震撼,从而引出问题:那么宋代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南方经济是何时超越北方的?以时政热点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在设计时分别从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三方面来教学,方法多样,尽量避免学生产生审美疲劳。
农业篇,一开头使用了谜语,指出水稻、茶叶、棉花,直入主题
——宋代农业的发展就集中体现在这三种农作物的耕种上;之后用表格的形式将最主要的内容进行归纳汇总,清晰反映宋代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手工业篇,使用填空来落实基础知识;为了说明宋代是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还使用了视频、图片和文字史料,加深理解宋代瓷器除了工艺的革新和改进外,宋代还开创了陶瓷美学的新境界,那就是宋代的瓷器回归到更内敛、含蓄、朴素的色彩本质,追求返朴归真、格物致知的意境,给人以别致的美感。这也为造船业、以及后面商业贸易繁荣中海外贸易的发达打下了伏笔。
商业篇是重点,也是难点。又分三个小子目,首先播放视频《清明上河图中隐藏的秘密》,提出问题:宋代的城市与唐代相比有什么不同?突破商业都市繁华;通过“算一算”在宋代,每一千文为一贯,当时在四川地区购买一匹丝绸需要携带多重的铁钱?来突破金属货币的缺点和纸币的出现;海外贸易的发达则运用地图及大量图片,图史结合,不同史料特别是南海一号出土文物的再次出现,前后呼应,再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与教材内容相互印证,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得到培养与提高。
为了整体把握宋代经济的实力与地位,通过呈现《千年前的中国与世界》(部分),将这一时期的宋代与欧洲对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教育顺理成章完成。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第一,从表现来看,先从空间突破:将经济发展的表现等标注在地图上,就会发现宋代经济发展的集中区域主要在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西南有两广地区也得到了开发;再从时间突破:通过史料及图表,相互印证,并得出结论,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第二,从发展历程来盾,进
一步按时空顺序梳理经济发展的情况,形成历史的脉络;第三,合作探究,分析宋代经济发展特别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第四,以史为鉴,关注现实:宋代经济发展特别是南方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课堂小结也从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原因和结果进行整体概括,突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时最后完成,宋代经济超越了前代。
课后作业实际是一个拓展,希望学有余力的同学能自己安排,再次回到开头,前后呼应,推荐观看纪录片《南海一号》和《国家宝藏》第 2 期《宋金项饰》,进一步了解宋代经济的繁荣和解读文物上的历史信息。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20 年 4 月 9 日,新闻报道(广东)《“南海 I 号”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再次将世人的目光聚焦在这船古船上。800 多年前,这艘宋代商船,满载万千宝物驶向海外,却意外沉没。800 多年后,“南海一号”浮出水面,它以其巨大的船体和巨量的出土文物,特别是瓷器,让人们对宋代经济的繁荣与富庶感到震撼。那么宋代经济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南方经济是何时超越北方的?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我们今天的历史课堂。
【设计意图】联系时事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关注乡土历史,从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二)新课讲授
【过渡】研究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宋代农业的发展(稻花香里说丰年)。
一、 农业的发展
【教师活动】出示谜语,提出问题:这三条谜语,你能猜到是哪三种农作物吗?
1.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豆大,却是宝中宝。(打一农作物)
2.生在ft上,卖到ft下,一到水里,就会开花。(打一农作物)
3.像桃不是桃,嘴里吐白毛。(打一农作物)
【学生活动】根据文字提示猜谜语。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揭晓谜底。是的,它们指的是水稻、茶叶和棉花。
【设计意图】以猜谜语活动为载体,将宋代农业发展中最突出的农作物展现出来,形式新颖,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
【过渡】宋代农业的发展集中体现在这三种农作物的耕种上。
【教师活动】出示表格,归纳讲解。
引进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
宋朝时,经济作物水稻,在南方的种植面积迅速增长。由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由于抗旱力强,成熟早,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从而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政府也大力提倡。
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过渡】宋代农业发展最显著的变化表现为茶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推广。
①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②棉花种植区由南向北推进,北宋时,种植棉花还局限于广东和福建,到南宋后期已推进至江淮和川蜀一带。
【设计意图】表格归纳落料基础知识,清晰了解宋代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教师活动】出示《西汉至南宋南北方户数变化图》和宋代《耕获图》,提出问题:这两则材料还反映了宋代农业发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活动】研读图片,讨论思考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并进行讲解。
材料一,反映了宋代人口不断增长,特别是南方人口数量超越了北方。
材料二,《耕获图》反映了江南水稻种植的全过程,大家注意:人们一边收获,一边插秧,这说明:宋代复种技术也得到推广。
【教师活动】出示教材 P42《相关史事》和《秧马》图,解读教材。复种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一年两熟、两年三熟的农业产区不
断扩大。它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同时,课本还提到在长江中下游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秧马。宋朝的苏轼曾写诗:“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逸)相绝矣。”秧马形状像一只小船,人跨坐其上,前后滑行自如,既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又可减轻人们的弯腰曲背之苦。
这些都说明南方耕作技术不断提高,农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研读,培养识图及历史解释的能力,同时增加内容的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渡】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兴盛,雨过天晴云破处,手工业的创新比比皆是。
二、 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
【教师活动】出示填空,布置任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完成空格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完成填空后,归纳讲解。
①北宋时,南方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丝织生产发达 。
传统的丝织业中,北宋时,南方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丝织生产发达 。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地区的丝织品产量大幅度提高,还出现了唐代没有的缂丝工艺。
②南宋时,随着棉花种植的推广,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增加,浙江出土的南宋棉毯证明了这一点。
制瓷业
【教师活动】出示填空,布置任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完成空格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完成填空后,归纳讲解。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①出现了五大名窑,分别是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等
②瓷都:江西 景德镇(北宋兴起)
(
3
)南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填空,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取重要的信息,落实基本史实。
【过渡】为了加深大家对宋代瓷器的了解,我们观看一段视频,
【教师活动】播放《宋代五大名窑》,提出问题:宋代的瓷器与前代相比,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思考回答后,解读史料,归纳讲解。史料研读:
宋代瓷器也大多追求单色,定窑的纯白,汝窑的雨过天青,建阳窑的乌金,都不再是色彩的炫耀喧哗,而是回归到更内敛、含蓄、朴素的色彩本质。
—-蒋勋《汉字书法之美》
…… (宋代中国瓷器在欧洲)价值每与黄金相等,且有供不应求
(
10
)
之热衷。
——《 中国瓷业之现状及其状
况 》
【教师活动】讲解:宋代瓷器大多追求单色,不再是色彩的炫耀喧哗,除了工艺的革新和改进外,宋代还开创了陶瓷美学的新境界,那就是宋代的瓷器回归到更内敛、含蓄、朴素的色彩本质,追求返朴归真、格物致知的意境,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因此深受海内外人民的喜爱。
史料记载:这一时期(中国瓷器在欧洲)价值每与黄金相等,且有供不应求之热衷。南海一号上大量瓷器的出土也证明了这些,同时也造就了宋代造船业的发展。
【设计意图】视频的运用,深受学生喜爱,加深理解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为下一小节造船业、以及后面商业贸易繁荣中海外贸易的发达打下了伏笔。
造船业
【教师活动】出示有关造船业的图片,解读教材与图片。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研读图片。
【教师活动】学生思考后,归纳讲解。
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
③(南宋)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指南针宋代中国的船只船体大,载重量大,能准确辨别方向,特别是水
密隔舱技术增强了抗沉性和横向强度,这些在当时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各国的商人大都喜爱乘坐中国的船只。
【设计意图】图片的解读,增强了趣味性,同时也进行家国情怀素养培养,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过渡】农业 、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过渡】涨海声中万国商,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先代。首先表现在商业都市的发展。
商业都市的发展
宋代的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一片商业繁华的景象。我们通过一段小视频来了解宋代商业都市的发展。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清明上河图中隐藏的秘密》,提出问题:宋代的城市与唐代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结合教材,思考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思考回答后,出示并解读史料,归纳讲解。史料研读:
材料一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材料二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
不绝。
——《东京梦华录》通过观看视频及阅读课本我们知道:宋代,在长江、黄河及运河
沿岸,许多商业城市兴起,最大的是开封、杭州,人口多达百万。随着人口的增长,商业也日益繁盛。
这则材料中记载:在唐代,日午击鼓、日入前击钲,来加强对东市、西市的管理,夜晚还实行宵禁;但宋代的都市,经商时间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通晓不绝的夜市。
时间上的突破:经商时间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空间上的突破:
【教师活动】出示史料,结合视频和教材,全面解读:宋代的城市与唐代相比的不同点。
史料研读:
材料一 (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 壮,门面广阔 ,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东京梦华录》材料二 (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 “自大街及
诸坊巷,大小店铺,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梦梁录》材料三 宋代人们的生活环境,与此前的中国划出了分界线,而近于我们现代。
---《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书评》
【学生活动】联系视频,结合教材,研读史料,思考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思考回答后,解读史料,归纳讲解。
宋代的都市,打破坊市制格局,商业活动不再仅仅局限在“市”里,街道与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
商业贸易区域扩大:城市商贸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
—草市。
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商业贸易区。
我们通过这两则材料可以知道:宋代的都市人口众多,店铺林立,商家实力雄厚,交易量大;视频中还提到宋代出现了最早的夜市,宋代的夜生活丰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商贩、货郎叫卖其中,出现了最早的商业广告等,呈现出一片商业繁华的景象。
正如著名汉学家宫崎市定说:“宋代人们的生活环境,与此前的中国划出分界线,而近于我们现代”。
【设计意图】运用视频,增强趣味性的同时,结合课本解读史料,提高学生史料阅读的能力;不同史料也可相互印证,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得到培养与提高。
【过渡】宋代商业发展的最突出的表现是纸币的出现。
最早纸币的出现
【教师活动】出示史料,提出问题:算一算在宋代,每一千文为一贯,当时在四川地区购买一匹丝绸需要携带多重的铁钱?
史料研读:
“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千文为一贯 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
——李攸《宋朝事实》
“市罗(丝绸)一匹,为钱(铁钱)二万(文)。”
——《宋史·食货志》
【学生活动】研读史料,思考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思考回答后,解读史料,归纳讲解。
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千文为一贯,也就是一万文的铁钱重 65
斤,那买一匹丝绸二万文,也就是需要 130 斤重的铁钱,这就是一位成年人恐怕也难以搬动了。因此金属货币的缺点也就显而易见了,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不利于大宗商品的买卖及商业贸易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避免历史课的审美疲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计算的结果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金属货币的缺点与纸币出现的原因。
【过渡】因此,纸币出现的原因就非常清楚了。
【教师活动】学习探究,提出问题:
(1) 宋朝出现纸币的原因。
(2)最早纸币出现的时间、地点。
(3)纸币的出现有何作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提取信息,思考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思考回答后,归纳讲解。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货币交易量增加;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不利于商业发展,这都是宋朝出现纸币的原因。
北宋前期(1023 年),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发行了会子,纸币使有范围进一步扩大,发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纸币容易携带,有利于商品交易,促进了商业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意识,指导学生学会历史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的成功感,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
【过渡】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发达的造船业和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而宋代由于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从而大大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海外贸易的发达。
海外贸易发达
【教师活动】出示《宋代海外贸易》图与《宋泉州市舶司遗址》图、《南海一号出土文物》图,结合史料,详细讲解。
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越了前代,表现:
①商港闻名世界(广州、泉州)
②海外贸易范围广(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廷鼓励海外贸易(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
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可见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南海一号上出土的具有异域风情的金腰带和大量的瓷器等,也见证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发达。
【学生活动】识读地图、图片,印证教材内容。
【设计意图】运用地图及大量图片,图史结合,增强趣味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识图、读图及史料阅读的能力;不同史料特别是南海一号出土文物的再次出现,前后呼应,再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与教材内容相互印证,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得到培养与提高。
【教师活动】呈现《千年前的中国与世界》(部分),提出问题:那么总的来说,一千年前的宋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情况怎样?
史料研读:
一千多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漆黑,只有中国的城
市灯火辉煌、光明灿烂。
一千多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超过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1 世纪,欧洲最大的城市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的规模都不过万人。而中国的首都有 150 万人。
一千年多前中国华北的钢铁年产就达 125 万吨, ……公元 1788
年欧洲工业革命开始英国钢铁年产才有 7.6 万吨。
一千多年前中国人是最会作买卖的,宋朝人用泥土(把泥土烧成瓷器)就轻易换来大批金银珠宝。
一千年前的中国经济总量最高时占当时世界的 80%。
……
——摘编自《千年前的中国与世界》
【学生活动】研读材料,思考问题。
【教师活动】解读材料,归纳讲解。
正如德国经济学家贡德.弗兰克所说:“中国的经济,在宋代,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设计意图】将这一时期的宋代与欧洲对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教育顺理成章完成。
【过渡】我们将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汇总,请大家观察这张表格,你有什么发现呢?
【教师活动】呈现《宋代经济发展表》后,再在地图上标示出来。
【学生活动】对比表格与地图,思考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回答后,归纳讲解。
我们将宋代经济发展的集中区域在图上显现出来,你会发现:从区域来看,宋代经济发展的集中区域主要在南方,特别是东南
地区,西南有两广地区也得到了开发。
【教师活动】出示史料,指导学生研读。史料研读:
材料一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
朝代
项目
南方诸路
北方诸路
南
北
比
例
北宋
1045
年
赋税
35811000
45095000
44:56
南宋
1196
年
赋税
60000000
14319000
81:19
)——《宋史》材料二 宋代南北方赋税收入表
【学生活动】研读表格及文字史料,思考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学生发言后,归纳讲解。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看到:南宋时期,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南方经济超越北方经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地图的对比,与文字史料相印证,加深理解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南宋时完成的史实。
【过渡】回顾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历程。
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 江南地区经济初步发展唐中后期至五代十国时期 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出现经济重心南移倾向
北宋至南宋时期 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设计意图】按时序性梳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史实,形成历史的脉络。
【教师活动】呈现史料,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宋代经济南方超越北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史料研读:
材料一 宋代除了北宋初年及靖康、绍兴之际的战争外,社会相对安定……
——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 荆湖、江南与两浙上腴之田,弥旦数千里,无人以耕,……
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
——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三
——《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 33 页材料四 北宋和南宋在大多情况下基本上采取了鼓励发展农业生
产的方针,实行奖励耕种的政策,……地方上也不乏倡导农业并作出贡献的官员。 ……咸平二年(999)九月,又“令杭州、明州各置市舶司,听蕃从便”。
——白寿彝《中国通史》
【学生活动】研读史料,合作讨论,探究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学生回答后,归纳讲解。
1. 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政治因素)
2.中原人口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经济因素)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自然因素)
4.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政策因素)
【设计意图】多种史料的研读,从政治、经济、自然等多角度分析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得到培养与提高。
【教师活动】知古鉴今: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中对我们今天有哪些启示?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学生回答后,归纳讲解。
确实,只有国泰民安,经济才能繁荣发展。因此,我们今天应该:
始终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
要重视人才 、科技进步。
3.要保持生态环境、爱护自然。“绿水青ft就是金ft银ft”,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4.采取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
……
你还有哪些启示与想法,请课后自行归纳。
【设计意图】以古鉴今,关注现实,贴近学生生活,家国情怀教育水到渠成。
(三)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了解了宋代经济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上的具体表现,最终南方经济超越北方,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时最后完成。宋代经济超越了前代。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理清线索,及时巩固。
(四)课后作业
观看《国家宝藏》第 2 期《宋金项饰》,解读文物上的历史信息。
观看纪录片《南海一号》,进一步了解宋代经济的繁荣。
九、教学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语句中,反映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是(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苏湖熟,天下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代从国外引进的优良品种,在江南推广的农作物是( )
棉花 B. 胡萝卜
C. 占城稻 D. 马铃薯
以下对两宋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苏州、湖州是主要的稻米产区
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城市里经商的区域和时间不再有严格限制
江南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瓷都的是( )
开封 B. 景德镇
C. 杭州 D. 南京
“广州市舶司……(宋)祖宗时谓之市舶使,福建路泉州,两浙路明州、 杭州,皆傍海,亦有市舶司。”“市舶司”是政府的一个管理机构,它管理的是( )
海外贸易 B. 造船业
C. 城市经济 D. 农业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西汉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
唐代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
北宋 11 224 760 62.9% 6 624 296 37.1%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整理
(1)阅读材料指出,唐代以前,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在哪里?
(2)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说明,古代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最终在何时完成?
(3)简述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变化的原因。
(三)参考答案
1. C 2. C 3. D 4. B 5. A
6. (1)北方。(2)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最终完成。(3) 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好。
十、板书设计
第 9 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一、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的发展
水稻、茶叶和棉花
2.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
(2)制瓷业
(3)造船业
3.商业贸易的繁荣
(1)商业都市的发展
(2)纸币的出现
(3)海外贸易发达二、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1.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政治因素)
2.中原人口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经济因素)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自然因素)
4.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政策因素)
三、宋代经济发展的结果: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