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 10 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程标准内容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西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二)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讲述的是辽宋夏金元的历史,是我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本课内容上承“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对峙”,下启“元朝的统治”,共设有“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和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三个子目。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政权,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的混战局面。忽必烈建立元朝,重新统一了全国。三个子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和金,为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生学习中需要关注的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透过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点”去了解、梳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发展线索,体会“元朝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建立起
“点”与“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便于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时序和线索,透过历史的表象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形成自己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
1.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古代史知识,但他们的分析、理解能力偏弱,也不善于理清知识点的
内在联系,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或语文课的学习,对文天祥的事迹与精神有一定的了解,但如何正确看待文天祥的抗元斗争需要老师的引导;相对于对忽必烈的陌生,学生对成吉思汗比较熟悉,但也仅仅是知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对其人生经历与历史贡献所知并不多。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点是成吉思汗及其继位者的对外战争,对政治史兴趣偏弱,教学中需要较多的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本材料等史料,知道蒙古族的兴起、统一与元朝建立的过程,自主建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培养学生识读、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形成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概念。
2.学生通过观看视频、阅读图像史料与文字史料,获取信息,结合课本自主归纳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通过研读他们的具体事例(故事),感受成吉思汗的顽强毅力、忽必烈“行汉法”的智慧、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3.学生通过研读史料,结合问题思考,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分析忽必烈“行汉法”的背景,从具体措施中体会“行汉法”的智慧,认识“行汉法”对其完成统一大业的作用和影响。
4.学生通过研读史料,用辩证的、历史的视角去观察、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元朝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广大的疆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
教学难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中可以通过历史地图让学生直观了解元朝的建立和完成统一的过程。忽必烈为什么“行汉法”、“行汉法”对他完成统一大业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需要借助史料的解读与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如何正确看待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讲有点难,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在老师的点拨下学会评价历史人物
(事件)的方法。
四、教学思路
基于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落实部编教材理念、进行价值观引领等考虑,本课教学设计围绕“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将课文三个子目浓缩为两大部分:蒙古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元朝的建立与统一。两部分内容是因果关系,体现历史的逻辑联系(教材的逻辑、教学的逻辑),呈现历史发展的时序和线索。
教学中以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三位历史人物为突破口,运用适量的史料(视频、图片、地图、文字等),采用讲授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按照历史事件的时序,以人带事,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建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感受历史人物的魅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结合地图,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设计意图】
由地图直接导入,形象直观,了解时代特征,引出“蒙古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欲望。
【新课讲授】
(一)蒙古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1.蒙古族的兴起
【教师活动】呈现地图 动态演示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
【教师活动】结合地图讲解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原先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蒙古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变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
【教师活动】结合地图,简单介绍蒙古族的历史沿革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地图,结合老师的讲解,从时间和空间上理解“蒙古族”的概念。
【教师活动】呈现史料,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结合课本,思考并回答:蒙古族有哪些生活习性?材料一
材料二 生长鞍马间,人自习战,自春徂[cú]冬,旦旦逐猎,乃其生涯。
——[南宋]赵珙《蒙鞑备录》
【教师活动】解读史料,得出结论:蒙古族善于骑射,骁勇善战,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渡>:12 世纪的蒙古草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
【教师活动】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第 50 页课后活动第 1 题
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有草皮的地翻转着,全部百姓反了,不卧自己被儿里,互相攻打。
——《蒙古秘史》思考:(1)这一描述反映了 12 世纪的蒙古草原上的什么局面?
(2)改变这一局面的是谁?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结合课本,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解读材料,归纳总结。
(1)反映了 12 世纪蒙古草原上蒙古诸部互相征伐,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
(2)成吉思汗(铁木真)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对材料的研读与解读,了解 12 世纪蒙古草原部落间战争频繁、动荡不安的现状,认识结束战争、统一蒙古草原是民心所向。
2.蒙古政权的建立和发展
【教师活动】材料研读
材料一 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沁园春·雪》材料二 成吉思汗是拉近世界的最伟大的人。成吉思汗最完美地将人性的文
明与野蛮两个极端集于一身。
—— 据《华盛顿邮报》(1996 年 4 月 19 日)
【设计意图】形成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了解与探究成吉思汗的欲望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铁木真(剪辑自纪录片《中国通史》全 180 集下)【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初步了解成吉思汗的历史贡献。
结合课本,归纳成吉思汗的历史贡献
【教师活动】图片选自油画《蒙古历史长卷》
【学生活动】结合视频与四格油画,讲述草原王者的艰难人生。
【设计意图】感知成吉思汗的优秀品质,联系自己实际,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与毅力。
【师生活动】归纳成吉思汗的历史贡献
成吉思汗像
(1)1206 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铁木真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采取措施促进蒙古族的发展壮大,带领蒙古族走向文明。
(3)发动战争,开疆拓土,走向世界。(系列图片与文字资料)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如何看待成吉思汗及其继位者发动的对外战争?材料一 成吉思汗是比欧洲历史舞台上所有的优秀人物更大规模的征服
者。 ……他们通过的有些地方城市被夷为平地,河川改变方向。
——[英]莱穆《全人类帝王成吉思汗》材料二 蒙古人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开辟了洲际的通道,便利了
中国和波斯的接触,以及基督教和远东的接触。中国绘画和波斯绘画彼此相
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北京有了天主教总主教。
——[法]格鲁塞《蒙古帝国史》
【教师活动】归纳、点拨
战争是残酷的,伴随着血与火。
战争打破了东西文明的壁垒,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史料解读、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在辨析中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回应前文对成吉思汗的评价,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教师活动】
1227 年,在西夏将灭之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病逝。临终时留下灭西夏之计,利用宋金矛盾、借道宋境、联宋灭金的策略和秘不发丧的遗嘱。
【学生活动】结合地图,讲述蒙古灭西夏与金、招降吐蕃、吞并大理的过程
【教师活动】
结合地图继续讲述:蒙古兵分三路围攻南宋,遭到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久攻不下,损兵折将。蒙古大汗蒙哥在攻打合州钓鱼城时,被南宋军民用抛石机击中,伤重而死。蒙古军队惨遭失败。蒙哥死后,他的弟弟、铁木真的孙子忽必烈
1260 年继承汗位。
【设计意图】落实时空,梳理线索,引出新的学习内容。
(二)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1.元朝的建立
(1)1260 年忽必烈继承汗位。
(2)忽必烈“行汉法”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回答:忽必烈为什么要“行汉法”(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
材料研读 有着多年治理漠南汉地经历的忽必烈,深感只有行“汉法”才能使社会安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王建《忽必烈的文治思路与元代蒙古国子监》
【教师活动】适当补充介绍忽必烈,尤其是他在漠北生活时的小故事,丰满
历史人物的形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忽必烈采用汉族统治方法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完成表格,归纳忽必烈“行汉法”的具体措施。
举措 具体表现
接受汉族儒臣建议 “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
施行“治国安民”方略 广开言路,整顿吏治, 注重农桑
实施汉制 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师生活动】
(
简单介绍
:
元朝的国号取
自
《易经
》
:
“大哉乾元,物资始,乃统天
。
”展现了他统一中原的决心。
)(3)元朝的建立
时 间:1271 年
建立者:忽必烈(元世祖)
都 城:大都(1272 年)(今北京)
【教师活动】展示“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地图
【学生活动】阅读地图上的文字,在地图上找到大都,用笔圈出来。
【教师活动】
结合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元朝的统治中心从漠北草原向传统中原地区转
移,为元朝实现全国统一,控制整个中国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
【设计意图】 落实时空,加深认识。
【教师活动】 展示《元大都平面图》,布置任务。
(1)找出“孔庙和国子监”
(2)思考:在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出现“孔庙和国子监”,意味着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元大都平面图》,找出“孔庙和国子监”,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点拨:孔庙和国子监的出现意味着蒙古统治者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阅读史料,结合课本,分析忽必烈“行汉法”的作用和影响。材料一 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国朝仍处远漠,
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
——[元]许衡《时务五事·立国规模》,载苏天爵《国朝文类》卷 13材料二 (忽必烈劝课农桑)行之五六年,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
——《农桑辑要·序》
材料三 元军攻略南宋的轻杀束掠的政策,使得杭州乃至江南大部分地区
“九衢( qú )之市肆不惊,一代之繁华如故”。
——[元]伯颜《归师表》
【教师活动】归纳总结
(1)顺应了历史潮流,取得了汉族地主阶级的认可支持,有利于蒙古政权的封建化与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
(2)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增强元朝军队实力,为元朝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研读,小组讨论,老师引领,突破教学的难点,认识
“行汉法”的作用和影响,从中体会忽必烈“行汉法”的智慧。
<过渡>:如果说蒙古骑兵是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刃,那么忽必烈的汉化政策则是一个以柔克刚的法宝,帮助他成功问鼎中原。
2.元朝的统一
【教师活动】展示“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地图
【学生活动】结合地图,讲述元朝统一的过程。
【教师活动】
结合地图,补充讲述: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的抗元斗争。 1279 年,
崖ft海战,宋军大败,元军消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陆秀夫背着 8 岁的小皇帝跳海殉国。随行的南宋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殉国行为的背后是南宋的士子气节,忠君爱国、宁死不屈。同样展示士子气节的还有文天祥。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文天祥》片断(剪辑自《中国通史第七十集忽必烈大帝》)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感受文天祥的民族气节。
阅读课本第 50 页的“知识拓展”,讲述文天祥的故事。
【教师活动】
拓展升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几百年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设计意图】丰满历史人物形象,感受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讨论: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有哪些?材料一
材料二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面积)之广,咸不逮元。
——《元史 地理志》材料三 《元史》列传中(不包括《儒学传》以后的各传)有蒙古族 95 人,
汉族 221 人,畏兀儿 20 人,契丹 19 人,女真 10 人。此外还有回鹘、高丽、僰(bó)
人、渤海、回族等共计 30 多个民族。
【教师活动】归纳、整理
(1)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2)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如何正确看待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教师活动】
思路点拨:一是从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角度思考,二是从文天祥为什么抗元、文天祥身上体现的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等角度,让学生明白: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否定元朝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蒙古族从统一蒙古到统一全国的历史。1206 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为以后元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孙子忽必烈推行汉法,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重建了大一统国家,为多民族的交融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历史。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一)课后作业
搜集文天祥的故事,体会其舍生取义的精神,写一篇 300 字以上的小文章。
1.阅读推荐:《长歌正气 文天祥传》(郭晓晔著)
2.观看视频:百家讲坛:中国故事·爱国篇之文天祥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三集《清浊之辨》
(二)教学评价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评价设置为课内学习与课后作业两大部分。课内学习主要用来观察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已掌握核心或主干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重点关注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渗透价值观的引领,主要是通过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来检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成效,借助学生课堂表现与回答问题的质量来进行评判。
课后作业属于课外思维拓展部分,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或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文天祥,在撰写小文章的过程中沉淀思维、内化行为,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树立责任与担当意识。
七、板书设计
一、蒙古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1.背景:蒙古族的兴起
2.建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1206 年)
3.发展:成吉思汗巩固蒙古政权的措施
蒙古灭西夏与金,形成与南宋政权的对峙之势二、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元朝的建立 忽必烈继承汗位(1260 年),推行中原制度与文化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1 年),迁都大都(1272 年)
2.元朝的统一 1276 年,元军攻入临安,南宋灭亡。
1279 年,攻灭南宋残部,完成全国统一。
3.元统一意义 (1)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2)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