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案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22 08:3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授课题目 第 12 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学科 历史 授课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北宋建立开始,至元朝灭亡结束,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都在进一步交融与发展,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更取得了很大成就。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重要时期。本课主线是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文化。有三个子目: 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三个子可目分为都市生活和文化繁荣两大部分,宋元时期都市的主要特征是城市范围扩大,商市扩充,教育发达,文化生活丰富。都市生活推动着文化繁荣, 出现了宋词和元曲等新的文学艺术形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奇葩。文化繁荣又反映了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两方面之间相互关联,又互相促进。两方面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发展。
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上学期已经掌握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一统的秦汉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概况。这些只是对于本单元的学习起铺路搭桥的作用,使学生具备了学习隋唐历史知识的条件。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知识储备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时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并不了解,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培养正确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培养关注历史发展的广泛性和持续性。
课标要求 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教学重点 繁华的都市生活及宋词元曲
教学难点 从文化流行的角度了解宋词与元曲
教学方法 讲述法、图示法、材料分析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手段 (教具与媒体使用) 多媒体课件
参考资料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国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纪录片《中国通史》 (3)《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故宫出版社) (4)黄仁宇:《汴京残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5)白芷寒:《不可不知的宋朝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6)伊永文:《宋代市民日常生活》,中国工人出版社 (7)童超:《看得见的中国史——宋》,北京联合出版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本课 展示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设问:你能猜出来这些艺人陶俑在做什么吗? 知道宋元时期的杂剧演出遍及城乡各地,为民众所喜爱。人们的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从出土的文物中了解历史,让学生知道文物也是史料的其中一种形式。
一、宋元时期的都市
1.繁华兴旺的大都市 学生结合第 9 课《宋代 结合地图所示,以及
结合图片展示,思考:结合所学,北 商业都市的发展》所 课文上下文联系,培
宋都城开封的商业区在时空分布上 学,回答城市商业活动 养学生时空素养和历
有何变化? 空前活跃,成为都市生 史学习的联系的思
展示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 活繁荣的基础。 维。
示意图,结合三则各都城的史料,进 知道北宋时的开封、南 将地图与史料联系,
行阅读。 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 培养历史解释的历史
展示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宋朝城市出现了哪一阶层? 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核心素养。
2.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 大相国寺,既有商品交 地图结合史料的记
展示大相国寺的图片,以及《东京梦 易,也有娱乐演出,是 载,突出大相国寺的
华录》中的记载。是著名的佛教寺院, 东京城内的一个大瓦 功能,从中体现出北
也是繁华的贸易市场。 子。 宋市民的生活特色。
本课讲授 结合地图册图片,以及《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了解瓦子的分布。思考: 结合视频《中国通史》的介绍,了解:瓦子, 视频的播放,更形象生动的展示北宋的瓦
什么是瓦子?材料中提到的瓦子中 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 子。
的“勾栏”,又是什么? 所。
展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寻找 观看名画进行寻找。 通过著名的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体会
其中的娱乐活动和勾栏、瓦子。 感悟市民阶层的娱乐 绘画是生活的反映,
阅读《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以及 性文化,具有浓郁的文 认识此话的价值地
教材的“相关史事”介绍,知道北宋 化氛围和文化消费特 位。
都城开封的夜市。 征。
结合教材的元墓出图的陶俑和宋代 宋元时期,戏剧表演主
墓葬散乐壁画,了解此时的杂剧艺 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 了解文物的历史价
术。 说唱、歌舞等技艺。 值。
展示四首诗词,设问:宋人笔下的诗 学生活动, 阅读和思 跨学科的融合,本课
词,讲述的是哪个节日。 考。 授课的其中一个内容
教材“课后探究”,思考:宋代市民 学生从城市的发展和 为宋词,通过宋人笔
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想一想这与 市民阶层的壮大,物质 下的诗词,反映了当
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有何关 生活与精神生活方面 时的时代生活。传统
系? 尽心思考。 习俗,塑造了中华民
二、宋元时期的文化 族的生活方式,寄托了民族的美好愿望,
1.宋词 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
通过《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朗诵的三 首诗词,感受宋词的特点,词人的词 学生聆听并思考。 文化认同。
风等。
2.元曲 跨语文学科的融合,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内容。阅读教材 感受关汉卿用浪漫的 认识到:随着城市的
“相关史事”,了解《窦娥冤》的故 艺术手法,愤怒地鞭挞 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
事。 了黑暗势力。 大,物质生活的丰富,
展示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中的材料,思考:宋元时期的文学形式发 理解都市繁华生活与文化创作的关系。 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 求也不断变化。
展变化有何特点?
3.史学 表格比较司马迁《史记》与司马光的 《资治通鉴》。指出:《资治通鉴》的 “鉴”,指总结历史经验,给统治者 知道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 通过表格的归纳,进一步掌握两本史学巨著的区别。
以借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
这是编纂这本史书的根本原因。 著,两人被称为“史学
两司马”
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 文化,是一个国家、
进行归纳。 一个民族的灵魂。数
本课 千年的积淀,也成为
小结 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高度文化自信。
1.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故宫出版社),通过书中对《清明上河图》细节的阐释,
课后 深入了解北宋都城开封的市井生活。
阅读 与扩展 2.观看纪录片《追寻宋金时代的别样生活》 ,进一步了解宋金时期市民阶级的“衣食住行” 。
课后练习 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首词中的“三吴都会”指的是( ) A.开封 B.洛阳 C.大都 D.杭州 下图为元朝出土的陶俑,呈各种表演形态,有的吹口哨、跳舞,有的吹笛和击节板等。这些陶俑正在进行的戏剧表演形式是( )
A.说唱 B.杂剧 C.歌舞 D.杂技 生活于两宋之间,词风委婉、感情真挚、细腻清秀的词人是( ) A.苏轼 B.辛弃疾 C.李清照 D.范仲淹 被宋神宗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是(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三国志》 D.《水经注》参考答案: 1.D 2.B 3.C 4.B
板书设计 一、宋元时期的都市 1.繁华兴旺的大都市 2.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二、宋元时期的文化 1.宋词 2.元曲 3.史学——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教学反思 本课的主线是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文化。三个子目分为都市生活和文化繁荣两大部分,都市生活推动着文化繁荣,文化繁荣又反映了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两方面之间相互关联,又互相促进。两方面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发展。 宋元时期的大都市、市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传统节日与习俗三个层面介绍了宋元都市生活的繁华。宋元时期都市的主要特征是城市范围扩大。讲述此内容时,以将历史地图册中的图片、史料记载以及《中国通史》中同一时期的欧洲城市比较等多种材料进行结合,从时空方面进行内容的突破,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对市民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一内容,以《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作为线索进行贯穿,找寻市民的生活。观察《清明上河图》上的细节,了解宋朝城市经济的繁荣、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娱乐,从中感知宋代高度繁荣、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两宋商品经济和城市发展居于世界领先的历史地位等史实。播放《中国通史》中勾栏的片段,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教材中的《河南禹州宋代墓葬的歌舞散乐壁画》、《宋代蹴鞠铜镜》、《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挖掘教材材料的意义,将讲述回归教材、用好教材。 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发达、市民阶层的扩大,又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宋词和元曲等新的文学艺术形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奇葩。在“宋词和元曲”一目的处理中,采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栏目中的朗诵,让学生通过名家的朗诵更能感受到词曲的风格、特点,从而掌握重要代表人物和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等,从词曲主题变化中把握当时的社会生活及时代风貌,为突破本课的难点服务。 生活史、文化史的教学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但目前相关的教学中存在教师对这一内容
(















































整、





















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