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22 08:3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 5 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一、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
二、课标要求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三、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也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承上启下。本课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讲述了盛唐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最终走向灭亡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唐朝的繁盛大约持续了 100 多年,而安史之乱是盛唐的转折点,它揭开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从此唐朝的国势由盛而衰,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黄巢起义给了唐朝致命一击,最终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唐朝土崩瓦解。唐朝灭亡后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它也为第
二单元第 6 课北宋的政治统治埋下了伏笔。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状况看,通过之前学习的积累,他们对唐朝基本概况有所了解,但不能系统地认识唐朝灭亡的经过及带来的影响。另外,从学生的思维特征分析,初一学生拥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还不能对历史事件有全面与深入的认识。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以时间为线,故事为面,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尽可能将本课内容串联起来,力求将这一段历史更直观系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教学中应对一些重要问题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对比分析前后变化,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思考问题得出答案。
五、教学目标
知道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
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
认识五代十国的实质与特点。
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
六、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难点: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从原因、经过、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叙述。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的混乱,二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三是外重内轻局面的形成;
过程以时间顺序呈现即可;影响,重点要学生理解“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主要需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安史之乱使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二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极大地削弱了中央的兵力与财力,特别是到了唐后期,朝政更加腐败,农民起义——黄巢起义爆发,中央政府更是丧失了对藩镇的控制,唐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七、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标题是《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通过“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讲述了盛唐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最终走向灭亡的过程,教材这一课的内容是按时间顺序编写的,教学中将继续采用。
新课导入部分,采用了杜甫的两首诗,通过强烈的对比冲突,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盛世唐朝的升平景象,为什么会急转而下?安史之乱的经过及结果如何?它给唐朝带来了哪些影响?”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的兴趣。
安史之乱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首先,播放视频《安史之乱:唐朝衰败的开始》,使学生对安史之乱有一个初步的认知;然后通过史料研读与地图识别等手段,分析出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安史之乱的经过教学中,除了落实基础知识之外,通过介绍安 山的故事讲解,配合史料研读,使安 山厚颜无耻的卑鄙小人形象更加突出,同时也再次印证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政治腐败与昏庸。影响的分析,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安史之乱使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二是藩镇
割据局面的形成。之后的问题探究:通过将唐玄宗统治前期、后期的作为作一个对比,设计了三个思考题:1. 唐玄宗统治前期、后期的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2. 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后果?3.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希望学生能以史为鉴,回归生活,进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第二部分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述,落实基本的史实,厘清两者的关系即可。
第三部分,五代十国,首先通过对五代十国前后期地图及开国皇帝的表格等对比,分析出五代十国的特点与实质,对于五代十国的影响,通过图表及视频《钱镠治理吴越》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提取重要信息,概括要点,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同时使五代十国时期南、北方的情况形成对比,从而有更清晰的认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这就为第二单元第 6 课
《北宋的政治》学习打下了伏笔。
课堂小结则以时间轴的形式,以唐朝的兴衰与五代十国的更迭为线索,将重大历史事件显现出来,加强历史时空观和整体感知,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再次强调: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课后作业实际是一个拓展,希望学有余力的同学能自己安排,阅读《蒙曼说唐·唐玄宗》,进一步了解唐玄宗的悲喜人生;推荐观看
《上新了·故宫 2》第四期,揭秘国宝级国画《韩熙载夜宴图》。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还记得在课本第 2 课课后活动中提到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它向我们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但杜甫又在《垂老别》一诗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描绘了安史
乱时烽火连天、积尸遍野的悲惨景象。
盛世唐朝的升平景象,为什么会急转而下?安史之乱的经过及结果如何?它给唐朝带来了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
【设计意图】对比冲突,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二)新课讲授
【过渡】首先,我们观看一段视频,初步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一、安史之乱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安史之乱:唐朝衰败的开始》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初步了解安史之乱。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 原因
【教师活动】呈现课本 P23《相关史事》和杜牧《过华清宫绝句》、荔枝图片,思考: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学生活动】联系视频及课本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回答后,归纳讲解。
通过观看视频并结合课本,我们不难发现,唐玄宗统治后杜期逐渐失去了进取精神,课本在 P23 相关史事中提到,他宠幸杨贵妃,追求享乐,从此荒废朝政;唐代诗人杜牧在他的诗中曾写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喜食荔枝,我们大家都知道荔枝生长于我国南方地区,以广东、福建栽培最多,在古代没有冰箱、冷柜的年代,保存与运输极其艰难,但唐玄宗却不惜动用“驿传”这种重要的国家资源,来博美人一笑,劳民伤财,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还重用宦官高力士,又将朝政交给奸相李林甫,特别是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从此任人唯亲。这些人把持朝政,营私舞弊,排除异己,朝政日趋腐败。这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
(1)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设计意图】强烈的直观冲击,促使学生提取重要信息,概括要点,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
【过渡】朝政腐败,也使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教师活动】呈现材料,思考安史之乱的原因 2。史料研读:
材料一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材料二 从 713—755 年,唐对吐蕃用兵 26 次,对突厥用兵 12
次,对契丹用兵 9 次,对奚用兵 2 次,对南诏用兵 6 次,……在这些战役中,唐朝军队是经常吃败仗的……再有其他方面的部族的反抗斗争,唐朝的边境局势是烽火不断,战火连绵。
——李飞《安史之乱背景分析》
【学生活动】解读材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解读材料,归纳讲解。
我们刚才在视频中看到,当时唐朝的土地兼并严重,人民生活困苦,杜甫有诗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贵族人家的美味佳肴食用不完,只好让它腐烂发臭;黎民百姓却冻死、饿死在路边。当时的杜甫已经深深感受到唐朝统治的岌岌可危了。与此同时,材料二中显示:唐朝的边境局势是烽火不断,战火连绵。
综合上述内容:当时的唐朝,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2)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与史料研读,提取重要信息,概括要点,进一步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
【教师活动】呈现《唐朝中期(开元时期)形势》图及材料三,思考安史之乱的原因 3。
史料研读:
材料三 及府兵法坏而方镇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学生活动】识读地图,特别注意平卢、范阳、河东三地,并结合研读史料,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研读史料,归纳讲解。
(3)节度使集权,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为了加强边防力量,从唐睿宗开始,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置节度使,到了唐玄宗统治时期,已完成了十大节度使设置,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北地区。据史书记载:材料三中,方镇就是节度使的兵,这些人“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也就是掌握地方的行政权,“又有其甲兵”,
“又有其财赋”,还掌握军事权和财权,权力很大。不仅如此,节度使还可一人兼任几地,后面我们会重点讲述的人物安禄山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地节度使。据资料统计,当时全国的兵力中,边镇军有 49 万人,而中央只有军队 8 万余人,且还都只是一些市井子弟。节度使的集权,使唐朝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所谓的“外”,指的是地方势力、节度使的实力强大,“内”指的是中央政府实力、兵力不足。这种外重内轻的局面,正是治国之大忌。由此,一场由节度使企图夺取中央政权的叛乱已是不可避免的到来了。
【设计意图】培养识图能力,并通过史料研读,图史结合,提取重要信息,概括要点,进一步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
2.经过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找出安史之乱的时间、领导人物。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后,回答问题。时间:755 年
人物:安禄山、史思明结果:763 年,平定叛乱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出问题:安禄山是什么人?史料研读:
“臣胡家,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故也。”
“此胡腹中何物,其大乃尔。”
“臣腹中更无他物,唯赤心耳。”
——[宋]李昉等《太平广记》
【教师活动】研读史料,归纳讲解。
安禄山是胡人,原来位卑官小,他用厚礼贿赂往来官员,特别是奸相李林甫,一味迎合玄宗宠爱的杨贵妃。安禄山每次回京朝见,不拜唐玄宗而拜杨贵妃,他说:“臣胡家,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故也。”惹得唐玄宗哈哈大笑,甚至厚颜无耻地甘愿当比他小二十岁的杨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身材肥胖,有一次唐玄宗指着他的大肚子说:“你的肚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呀?怎么如此之大?”安禄山回答:“只有对陛下的一片赤心、忠心呀!”。由此深得唐玄宗的信任,一路加官进爵,同时担任平卢、范阳、河东三大节度使,掌管了唐朝 15 万最精锐的部队。安禄山早有野心,且与宰相杨国忠不合。755 年,自称有
一片“赤心”的安禄山与部将史思明,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发动了叛乱。
【设计意图】落实基础知识,同时故事的讲解,配合史料研读,使安 山厚颜无耻的卑鄙小人形象更加突出,同时也再次印证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政治腐败与昏庸。
【教师活动】出示《安史之乱示意图》,并指图示意安史之乱的经过。
讲解:安禄山从河北起兵,很快攻占了东都洛阳,迅速向潼关进发,潼关是长安的门户,唐玄宗派兵抵抗,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中央军不堪一击,迅速败退,唐朝盘距 130 多年的都城长安失守,唐玄宗也被迫逃往四川。
唐玄宗的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这就是唐肃宗,从此唐玄宗开始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全部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最终于 763 年平定了叛乱,安禄山、史思明等人也因为内部争斗早已被杀死。持续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
【设计意图】识图地图,落实基础知识,了解安史之乱的经过与结果。
3.影响
【教师活动】史料研读,提出问题: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或影响呢?
史料研读:
(
10
)
材料一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材料二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hāo lí ) 。
我里百馀(yú)家,世乱各东西。
……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唐]杜甫《无家别》
【学生活动】阅读史料,在教师的指引下,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解读材料,引领思考,归纳总结
材料一中,提到经过安史之乱,许多出现了”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也就是人口锐减,经济衰退的景象;材料二中“园庐但蒿藜”,家里长满了野草,“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同样反映的是这样的景象。综合两则材料,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田地荒芜,十室九空,人口锐减,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过渡】安史之乱之后,内地相继设立了更多的节度使。
【教师活动】出示《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图,解读地图。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节度使的数目明显增多,这些节度使,拥
有军队,盘距一方,他们后来自行委派官吏,不向中央交赋税,军队不听中央调动,节度使职位传子或传部将,无视朝廷,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设计意图】进行史料研读与地图解读,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全面感知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并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的灭亡打下伏笔。
【教师活动】出示唐玄宗统治前、后期作为对比表,提出探究。
我们将唐玄宗统治前期、后期的作为作一个对比,思考:
唐玄宗统治前期、后期的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后果?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图表,合作探究,在教师的指引下,与同学讨论后,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解读材料,引领思考,归纳总结。
从唐玄宗统治前、后期的对比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贤能,励精图治;而在后期则任用奸臣,荒废朝政,任人唯亲。因此,唐玄宗统治前期,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而后期则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唐玄宗统治前期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后期则是一位昏君,他的一生功过各半。
他的一生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1.亲近贤人,远离小人。
2.艰苦朴素,戒骄戒躁,特别是取得成就与进步时。
3.不忘初心,坚守信念。
4.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息息相关,在古代很大程度上更依赖君王的个人品行,因此在今天的国家建设中,应加强法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
……
大家还有什么启示呢?请自行课后归纳。
【设计意图】学习探究,小组合作,以史为鉴,回归生活,进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的灭亡
1.黄巢起义
(1)原因
【教师活动】出示图示,讲解黄巢起义的原因。
唐朝后期,统治更加的腐朽。在中央,集中体现为宦官专权。前面我们提到唐玄宗时,重用宦官高力士,四方奏章先经其审阅,大事才由皇帝裁决;到唐肃宗时,宦官李辅国因拥立有功,深得肃宗信任,开始掌握禁军;而到了唐宪宗以后,有7个皇帝都是宦官所立,皇帝成了宦官手中的傀儡,“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宦官专权,加深了政治的黑暗,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与此同时,藩镇割据的态势更加的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
这些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赋役繁重,人民生活困苦,又遇上连年灾荒,无以为生的的百姓被迫起来,发动了起义,这就是唐末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教师活动】出示唐太宗的话语,加深民本思想的认识。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前面第 2 课唐太宗对君民关系的认识,如果说“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唐太宗之成千古明君是“水能载舟”的结果,那么唐朝这条航行了二百多年、已变得破烂不堪的大船,即将被水——老百姓所覆灭。
【教师活动】出示《唐末农民起义》图,讲解黄巢起义的经过与影响。
(2)经过
875 年,黄巢发动起义,指斥宦官当政,纲纪紊乱,并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起义军得到人民的支持,转战南北,曾攻入了长安,建立了政权,但最终被镇压下去。
(3)影响
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但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2.唐朝的灭亡
【教师活动】出示朱温画像,讲解唐朝灭亡的史实。
907 年,节度使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落实基础,了解黄巢起义及唐朝灭亡的史实。
【过渡】唐朝灭亡后,历史进入到五代十国时期。
三、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 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教师活动】出示《五代十国前期形势》、《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提出问题:五代十国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对比地图,思考问题答案。
【教师活动】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
唐朝灭亡以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了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对比前期和后期的地图,并结合课本,我们不难发现,五代十国的第一个特点是:政权分立。
(
政权




即位

曾任官

政权




即位

曾任官

后梁
朱温
梁王 宣武节度使

杨行密
淮南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晋王 河东节度使

王审知
威武军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南汉
刘隐
清海、静海军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后周
郭威
天雄节度使
南唐
李昪
大元帅
镇海、宁国节度使
)【教师活动】阅读表格,提出问题:我们再来看这个表格,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对比图表,思考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
五代十国的开国皇帝很多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将或节度使,因此五代十国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设计意图】对比地图、研读图表,提高识图与结比分析的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五代十国特点与实质的认识。
(
政权
时间
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晋
936—946
后汉
947—950
后周
951—960
)【教师活动】出示表格材料,提出问题:研读表格内容,你又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活动】研读图表,思考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
特别是五代,在短短五十多年间,五个政权相继出现,五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凭武力夺位,在位的时间也都不长。这五个朝代的统治平均约为十年,最短的不到四年。这都说明: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过渡】而与此同时,南方的情况怎样?我们通过一段小视频来了解一下。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钱镠治理吴越》及阅读《韩熙载夜宴图》,思考:当时南方政权情况如何?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及图片,思考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
钱镠在位四十一年,虽也是节度使出身,武力夺权,但他采取了保境安国的政策,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治理钱塘江,使“钱塘富庶盛于东南”,吴越只是南方政权的一个缩影。这说明:当时的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课本中《韩熙载夜宴图》,也描绘了南唐高官韩熙载开宴行乐、众人聆听琵琶弹奏的情形,也说明了南方的富庶与稳定。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提取重要信息,概括要点,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同时对五代十国时期南、北方的情况形成对比,从而有更清晰的认识。
【过渡】五代十国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间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教师活动】出示《知识拓展》。
到后周世宗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并南征北战。周世宗柴荣的改革,使后周强大起来,为此后北宋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设计意图】加深理解: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为第二单元第 6 课北宋的统一打下伏笔。
(三)课堂小结
唐朝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到唐玄宗统治前期进入了鼎盛,史称“开元盛世”;但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末年爆发了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但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907 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历史进入到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设计意图】以唐朝的兴衰与五代十国的历史为线索,将重大历史事件以时间轴的形式显现出来,加强历史时空观和整体感知,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
(四)课后作业
1.阅读《蒙曼说唐·唐玄宗》,进一步了解唐玄宗的悲喜人生。
2.观看《上新了·故宫 2》第四期,揭秘国宝级国画《韩熙载夜宴图》。
九、教学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朝政日趋腐败,唐朝由盛而衰。唐朝由繁荣走向衰落的事件是( )
安史之乱 B. 藩镇割据
C. 宦官专权 D. 黄巢起义
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唐朝灭亡 ②唐朝打败叛军
③黄巢建立政权 ④安史之乱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①②④ D. ④②③①
黄巢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连年灾荒,民不聊生 B.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
C. 唐朝的刑罚苛严 D. 人民徭役沉重
907 年,朱温建立政权,唐朝灭亡。朱温建立的政权是( )
后梁 B. 后唐
C. 后周 D. 后蜀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与分立的状况,延续了唐末( )
中外文化交流的局面 B. 农民起义的局面
C. 少数民族政权间的斗争局面 D. 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太平广记》载,唐安史之乱发生后,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移,洛阳一带房屋大量被焚毁,人烟稀少,千里萧条。
材料二 唐朝江南户数
年代 州名
苏州 鄂州 洪州 泉州 溪州
713-714 年(开元年间) 68 093 19 190 55 406 20 754 477
806-821 年(元和年间) 100 808 38 618 91 129 35 571 889
——根据《唐书》《通典》等整理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现象?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现象对南方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唐代人口数量的变化,其显著特点是什么?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三)参考答案
1. A 2. D 3. B 4. A 5. D
6.(1)材料一反映了安史之乱使北方人民南迁。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元和年间南方人口数量激增。(2)安史之乱使北方人民南迁。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促进南方的开发。(3)特点:679-755 年人口数不断上升;755 年以后,人口数急剧下降。原因:649-755 年唐朝处于盛世阶段,人口增长较快;755年以后,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导致社会动荡,一方面战 乱中死亡人口增加,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失控,人口数难于统计。
十、板书设计
第 5 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1.原因:朝政日益腐败;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外重内轻
2.经过 时间:755 年开始
人物:安禄山、史思明结果:763 年被平定
3.影响: 唐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 (1)原因
(2)经过
(3)影响
2.唐朝灭亡:907 年,朱温建立后梁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十国的形成
2.实质与影响
(1)实质: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2)影响: 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