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 教学设计——张春利

文档属性

名称 台阶 教学设计——张春利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28 12:1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台阶》教学设计
作者:张春利 
一、导入
父亲,是我们生命中最亲近的人之一。和同学们一样,出身于农民家庭的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刻画“父亲”的形象的?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文章题目和内容有什么关系?反映了“父亲”那个年代怎样的生活状况?让我们一起走进当代作家李森祥的小说《台阶》。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2.用第三人称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合作探究交流
(一)学生可能发现的问题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4.“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5.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会有怎样的神情?
6.为什么“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样理解?
7.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你是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二)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从文章、文学、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归类,师生一起探讨:
1.文章方面,认识小说的特点。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为小说的三要素。其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2.文学方面。
小说常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给人以激励、感动与反思。这篇文章的文学性就很强,一些关于文学典型、环境描写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及时启发学生,引导其进一步深思。
(1)人物形象——小说塑造了发展中的中国农村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代表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农民的突出特征。“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到台阶的高处。
(2)环境描写——“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这个大的社会环境。几处富有诗意的自然环境描写,更加衬托出“父亲”劳作的辛苦。
(3)把握意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的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父亲”拼命硬干是出于尊重的需要。
(4)品读一些含义深厚的语句。
3.文化方面。
(1)台阶——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大而至于紫禁城,处处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小而至于民居,建筑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点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2)“父亲”的脚板——新年洗脚的特写,说明“父亲”终年辛劳,也暗示家庭的穷困。
(3)如何理解“父亲偶尔出去一趟,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的心态?——“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四、布置作业
调查附近农村的经济现状,从农民家庭收入的角度,与改革开放之前比较,看有了哪些变化,然后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
【备教手记】
这篇文章反映了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民极其艰难的生存状况。为了让学生感悟到现实生活的幸福,我有意让学生品读文章的细节,如“父亲”洗脚的次数、过程,“父亲”准备盖屋的时间,中间有哪些具体的动作,新屋落成前“父亲”踏黄泥的动作、放鞭炮的动作,等等,使学生领悟到:随着社会的进步,制度的健全,经济会越来越繁荣。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