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巩固练07 印度2【暑假作业】地理(人教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复习巩固练07 印度2【暑假作业】地理(人教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98.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6-22 17:2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复习巩固练07 印度2
基础练
考点一 自然环境
1.图中关于印度半岛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季风气候显著  
B.地势南北高、中间低
C.半岛南部东、西高止山对峙
D.恒河自东向西流向海洋
2.从南亚1月、7月风向图可以看出 (   )
A.1月吹东北季风,降水较多
B.7月吹西南季风,降水较少
C.雨季吹东北季风
D.西南季风给南亚带来丰沛的降水
读印度示意图、印度某地气候资料图,回答3、4题。
3.该气候的特点是 (   )
A.冬冷夏热,全年降水少
B.全年高温多雨,季节变化小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D.终年高温,降水集中在雨季
4.下列措施,有利于减轻该国气象灾害的是 (   )
A.修建水利设施
B.完善交通设施
C.种植耐寒作物
D.开拓国际市场
考点二  印度的粮食生产
印度是世界粮食生产大国之一,水稻和小麦是其主要粮食作物。读图,完成5~7题。
5.印度小麦种植区主要分布在 (   )
A.德干高原西北部和恒河上游地区
B.恒河中下游平原和半岛沿海平原
C.气温较低的平原地区
D.年降水量多于1 000毫米的地区
6.目前,印度粮食生产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 (   )
A.耕地面积少   B.粮食单产太低
C.生产方式落后  D.人口众多且增长过快
7.印度农作物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这种区域分布的主要依据是 (   )
A.适应不同地区农民的种植习惯
B.符合不同地区居民的消费习惯
C.有利于实施机械化、专门化生产
D.充分利用各地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
提升练
8.如下四幅图中,能够大致表示图中由P至Q地表形态变化的是 (   )
(2021·九江、萍乡等学业考)读亚洲局部区域图,完成9~11题。
9.图中山脉是 (   )
A.乌拉尔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
C.落基山脉
D.阿尔卑斯山脉
10.6-9月为印度的雨季,盛行 (   )
A.东北季风
B.西北季风
C.东南季风
D.西南季风
11.恒河 (   )
A.水位季节变化大
B.有结冰期
C.自东北流向西南
D.属于内流河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读“南亚地区示意图”,回答12~14题。
12.下列关于印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与中国相邻
B.南临印度洋
C.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
D.亚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13.印度是世界上水旱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之一,主要原因是 (   )
A.印度全年高温多雨
B.西南季风强弱不同,年降水量不稳定
C.高原面积广大,排水系统不畅
D.每逢夏季,印度河水量暴涨,下游水患多
14.下列措施,有利于减轻该地气象灾害的是 (   )
A.修建水利设施
B.完善交通设施
C.种植耐寒作物
D.开拓国际市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印度2020年3月24日宣布“封城”,但农业生产活动却在4月20日后全面放开,包括农民田间作业、农业机械收割、农业机构采购农产品及所有渔业和畜牧业的生产和饲料供应等活动。读图,完成15~17题。
15.印度农业活动不顾“封城”防疫,4月20日后全面放开,说明农业生产活动   (   )
A.受疫情影响小
B.不受政策影响
C.有一定季节性
D.受工业影响大
16.由图可看出印度农作物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此区域分布的主要依据是     (   )
A.自然条件 B.工业分布
C.种植习惯 D.交通条件
17.根据图示农作物分布特征,可推断加尔各答是印度的    (   )
A.棉纺织中心 B.麻纺织中心
C.面粉加工中心 D.肉牛加工中心
18.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是亚洲南部的大国。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恒河被视为印度的圣河,其流向是 。
(2)图2为孟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描述该地的气候特征: 、 ,推断该地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有 等。
(3)下表为印度的特色主食及其相关地理知识,完成表中空格部分。
特色主食 咖喱炒饭 薄面饼恰巴提
粮食作物
作物习性 喜温喜湿 喜温凉,比较耐旱
作物分布地区 德干高原西北和恒河中上游平原
  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为解决粮食无法自给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印度政府推行“第一次绿色革命”,引进高产小麦品种,增加化肥、灌溉、农机等投入。原先只适于雨季耕作的夏季作物,改造培育成适于较寒冷和较干旱地区种植的冬季作物,使不适于种植夏季作物的地区变成重要产粮基地。采用轮作制,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可收两三种作物。至198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5 237万吨,由粮食进口国变为出口国。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印度提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战略构想,将其目标定义为“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 作物生产不仅要继续提高产量、改良品质,更重要的是要大幅度地减少农药、化肥和水资源的用量,发展有机农业、以信息技术带动农业等,保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阅读材料,概括两次绿色革命采取的主要措施及主要目的。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印度半岛的自然地理特征。印度位于亚洲南部,季风气候显著。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半岛南部东西两侧各分布着高止山。恒河自西北向东南注入孟加拉湾。
2.D 【解析】本题考查南亚风向产生的特点。1月吹东北季风,降水较少;7月吹西南季风,降水较多;雨季吹西南季风;西南季风给南亚带来丰沛的降水。
3.D 4.A 【解析】本题组考查印度的气候、防灾减灾措施和人口优势。印度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该气候终年高温,降水集中在雨季。印度气象灾害主要为水旱灾害频繁。修建水利设施可以缓解水旱灾害。
5.A 6.D 7.D 【解析】本题组考查印度的粮食生产。第5题,印度的小麦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和恒河上游地区,这里地势相对较高,降水相对较少,适于小麦的生长。水稻主要分布在恒河中下游平原和半岛沿岸,这里地势低平,降水较多,适于水稻的生长。第6题,印度人口众多且增长过快,人均粮食少,这是印度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压力。第7题,地形和气候(降水)的差异造成了水稻和小麦分布的区域差异。                
8.C 【解析】本题考查印度的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图中P至Q沿途经过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部的恒河平原,南部的德干高原,C剖面图符合这个变化规律。
9.B 10.D 11.A 【解析】本题组考查印度的知识。第9题,图中山脉位于印度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第10题,根据图中7月风向可知为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带来大量降水。第11题,恒河所在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所以河流的水位也会随着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12.D 13.B 14.A 
【解析】本题组考查印度地理概况和气候。第12题,亚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中国。第13题,印度是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不稳定,多旱涝灾害。第14题,该地受西南季风影响,易出现旱涝灾害,修建水利设施可以很好地防治此类灾害。
15.C 16.A 17.B 
【解析】本题组考查印度农业、工业分布及影响因素。第15题,农业生产活动受疫情影响大;农业活动会受到政策影响;印度农业活动不顾“封城”防疫,说明农业生产活动有一定季节性,受气候影响大,不能说明其受工业影响大。第16题,农业的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由图可知,水稻分布在水热资源丰富地区,茶叶种植在山区等,这充分说明印度农作物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受自然条件影响。第17题,由图可知,加尔各答附近种植黄麻,可推断加尔各答是印度的麻纺织中心(靠近黄麻原料地)。
18.(1)自西北流向东南
(2)终年高温 降水分旱雨两季 旱涝
(3)
特色主食 咖喱炒饭 薄面饼恰巴提
粮食作物 水稻 小麦
作物习性 喜温喜湿 喜温凉,比较耐旱
作物分布地区 印度半岛西部沿海及印度东北部 德干高原西北和恒河中上游平原
  (4)答:第一次绿色革命目的是提高粮食产量;措施是增加农业投入、改良品种,扩大种植区域、采用轮作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第二次绿色革命目的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措施:推广生物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等。
【解析】本题考查印度的自然特征及农业问题。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印度三大地形区呈现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南部高原的分布规律,由此可得出恒河流向是自西北流向东南。第(2)题,读图2 可知,孟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为终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由于西南季风不稳定,该地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有旱涝等。第(3)题,印度的特色饮食咖喱炒饭与当地种植的农作物水稻有关,水稻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西部沿海及印度东北部。而薄面饼恰巴提是用面粉做成的,需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第(4)题,通过阅读文字材料可知,印度第一次绿色革命目的是提高粮食产量;措施是增加农业投入、改良品种,扩大种植区域、采用轮作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第二次绿色革命目的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措施:推广生物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等。
PAGE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