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探究滑轮的作用
设计说明 本节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滑轮是继上一节“杠杆”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滑轮实质上是杠杆的变形,可以通过杠杆平衡条件来分析,同时滑轮也是以后学习功的原理、机械效率等知识的基础。通过对滑轮特点的理论分析,再次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 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升国旗”入手,引出生活中的问题“如何将水桶提高到需要的高度?”,通过此情景引发学生学习滑轮构造和组装滑轮提升重物的兴趣,得出滑轮的两种工作情况;通过学生体验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时是否省力,引出对两种滑轮使用特点的探究;通过分享和交流实验结论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结果的不同点并引入对两种滑轮工作原理的探讨;最后通过情景“残奥会的点火仪式”使学生感悟到物理知识的妙用,体验残奥会运动员坚忍不拔的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和动滑轮及其特点,能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对滑轮进行理论分析。 2.知道使用滑轮组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探究两种滑轮的作用和实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树立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教学难点 滑轮的实质(尤其是动滑轮)和判定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解法、讨论法、分析法、启发诱导、活动体验。 教具、学具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课件、支架、滑轮(2个)、细绳(两端拴有小铁丝钩)、钩码、测力计。 授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我们参加升旗仪式时,看到站在地面上的人向下拉绳子,国旗就徐徐升起了。你知道旗杆顶端有一个什么器件帮助把旗升上去的吗?你了解它的作用与实质吗?你还能举出它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第6节 探究滑轮的作用》的相关知识。 讲授新课 一、定滑轮和动滑轮 1.活动体验 (1)以2-4人为一组进行活动,观察滑轮的实物,通过交流观察情况,归纳得出滑轮的结构。 观察滑轮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滑轮主要由几部分组成?轮子周边的槽有什么作用?轮子是绕着什么转动的? (2)用滑轮、细线、铁架台等设计两种实验方案,利用滑轮把钩码提起来,并画出实验装置的示意图。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有些学生可能不会缠绕绳子,可以启发学生:绳子是要装在轮子的槽中的,绳子的两端应分别连接什么?钩码如何悬挂?这些都是学生实际操作中容易遇到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互相交流自主解决,同时教师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2.师生总结 (1)滑轮: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 (2)分类:定滑轮和动滑轮 定滑轮:使用时,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动滑轮:使用时,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 二、探究两类滑轮的作用 1.提出问题 根据前面的“活动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提起同一个物体,所用的拉力是否相同? 2.活动体验 可以让学生先直接用手拉,感觉两次拉力的大小,然后再给各小组发弹簧测力计,进行活动2和活动3。 活动2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好处,活动3从理论上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 活动2A可让学生先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表),然后按照教材上的步骤去操作。并画出图中三种方向的拉力示意图。 实验次数钩码的重力G/N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N123
学生实验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拉动钩码时用力要均匀,使钩码匀速直线运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这时,可提出问题: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为什么我们还要使用它呢?让学生举例说明。最后,教师指出:在许多情况下,为了改变用力的方向,常常使用定滑轮,可给人们带来方便。 活动B可参照活动A的方法,让学生先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然后按照教材上的步骤去操作。这里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时,一定要竖直向上拉,不要斜拉。 由于动滑轮本身的重力会影响实验结果,所以应选用轻质的滑轮,钩码应尽量重些(当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另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活动B还可以进行如下扩展: (1)把钩码挂在滑轮上,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二者的重力之和。 (2)再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将该滑轮吊起(如图所示),并使装置保持静止。观察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比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总重力的关系。 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可以得出初步结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 探究结束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什么好处?如何在实际使用中灵活选择它们?也可以增加一个练习:人站在岸上,想借助树桩,用一根绳和一个滑轮,把船拉到岸上,可有几种方法?用图表示出来。 关于活动3“使用滑轮的理论分析”,可首先向学生指出:滑轮在力的作用下都能绕着某一固定点转动,因此它们也是一种杠杆,同样有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 为了帮助学生从定滑轮抽象出杠杆模型,教学中可结合课件展示(参照下图),让学生边观察动画,边操作实物转动滑轮,寻找它们的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并作出动力和阻力的示意图,分别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不难看出,定滑轮的支点在轴心,动力臂和阻力臂都等于定滑轮的半径。再引导学生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分析,因为L1=L2,所以F1=F2.由此可以得出:定滑轮实质是个变形的等臂杠杆,不能省力。然后请学生根据以上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也不变。 对于动滑轮,也可参照上述方法,结合课件展示(参照下图),让学生观察实物。动滑轮在上升过程中,绕着轮滑边缘O点转动,所以O点就是动滑轮的支点。可以向学生指出:当动滑轮运动时,O点的位置也在变化,所以动滑轮的支点实际上是瞬时支点。明确了动滑轮的支点在哪里,对“动滑轮相当于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就不难理解了。并引导学生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为什么动滑轮平衡时,可以省一半的力。 最后启发学生讨论:探究实验的数据与理论分析有些偏差,原因是什么?(由于摩擦及动滑轮的自身重力的影响。) 3.师生总结 (1)定滑轮的作用: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拉力的方向。 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不计绳重和摩擦,拉力F等于物重G。 (2)动滑轮的作用: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 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省力杠杆。不计动滑轮重、绳重和摩擦,拉力F等于物重G的二分之一。 三、滑轮组 综合前面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可以很自然地引出滑轮组: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如果我们既想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大家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活动4”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练习组装简单的滑轮组;二是探究滑轮组在工作时的省力情况。 (1)提出问题 用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合起来提升重物,你能设计出多少种方法?每种方法分别能省多少力? (2)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绳子的固定端与自由端的概念,提醒他们绳子的绕法是设计实验的关键。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科学地设计,实在设计不出来的话,可以参考教材进行实验。然后让学生交流设计的方案,并给予鼓励。 让学生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操作,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并填在教材表格中,引导学生观察吊起动滑轮的绳子的股数。再次提醒学生注意操作安全,加强合作。 (3)分析论证与实验结论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和吊起动滑轮的绳子的股数,可以得出结论:使用滑轮组吊重物时,若动滑轮重和摩擦不计,动滑轮被几股绳子吊起,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F=G。 (4)拓展与提高 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还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①通过观察,你认为滑轮组省力的多少取决于什么? ②若不计摩擦但考虑动滑轮重,则拉力与物重、动滑轮的重之间有什么关系? ③观察如图所示的情景,你认为这可能吗?理由是什么? 学完这部分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表格的形式对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进行对比总结。 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定义实质特点
在本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信息浏览”介绍轮轴和简单机械的组合,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通过图片、录像等媒体资料介绍我国古代对简单机械的利用情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课堂小结 一、定滑轮 1.定义:使用时,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2.特点: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拉力的方向。 3.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 二、动滑轮 1.定义:使用时,滑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 2.特点:可以省力,但不改变拉力的方向。 3.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省力杠杆。 三、滑轮组 1.定义: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的装置。 2.特点: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拉力的方向。 3.公式:;。 4.滑轮组的绕线原则 (1)“奇动、偶定”原则; (2)“由内到外”绕线原则。 当堂达标 1.学校升国旗的旗杆顶上有一个滑轮,升旗时往下拉动绳子,国旗就会上升。关于这个滑轮,下列说正确的是( ) A.这是一个动滑轮,可省力 B.这是一个定滑轮,可省力 C.这是一个动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D.这是一个定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答案:D 2.如图是滑轮的两种用法,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是动滑轮,使用时不能省力 B.乙是动滑轮,使用时可以省力 C.甲是定滑轮,使用时可以省力 D.乙是定滑轮,使用时不能省力 答案:B 3.某同学研究定滑轮的特点,他每次都匀速提起钩码,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比较(A)、(B)两图可知: ; 比较(B)、(C)、(D)三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使用定滑轮不省力 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4.动滑轮下面挂一个20kg的物体(如图6-40),挂物体的钩子承受 N的力,拉绳子的力F为 N(动滑轮的重不计,g取10N/Kg)。 答案:200 100 5.如图所示表示三种不同的滑轮组,用它们提起重为G的相同重物,在A端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1= ,F2= ,F3= (不计滑轮本身的重和摩擦)。 答案:G/3 G/4 G/5 6.如图所示,建筑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为220N的泥桶,动滑轮重为20N,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若工人将绳子匀速向上拉6m,则泥桶上升 m,手拉绳子的力为 N。 答案:2 80 7.如图所示有两个滑轮,请设计一个最省力的滑轮组将陷在泥中的汽车拉出来。 答案:如图所示 8.如图所示,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物体A沿水平面以l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5N,若不计动滑轮、绳子、弹簧测力计的重力和动滑轮的摩擦,求: (1)物体A与水平面的摩擦力大小为多大? (2)拉力F在2s内移动的距离是多少? 答案:10N 4m 板书设计 第6节 探究滑轮的作用 一、定滑轮 1.定义:使用时,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2.特点: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拉力的方向。 3.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 二、动滑轮 1.定义:使用时,滑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 2.特点:可以省力,但不改变拉力的方向。 3.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省力杠杆。 三、滑轮组 1.定义: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的装置。 2.特点: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拉力的方向。 3.公式:;。 4.滑轮组的绕线原则 (1)“奇动、偶定”原则; (2)“由内到外”绕线原则。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