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一比》
教学过程:
课题 比一比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学会在形如a+□<b、a-□>b的□里填合适的数。 2、能通过口算,进行式与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点 学会在形如a+□<b、a-□>b的□里填合适的数。
教学难点 学会在形如a+□<b、a-□>b的□里填合适的数。
核心素养 关注: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 环节 环节目标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情境引入 激趣设疑 小巧、小亚、小丁丁踩着同样高的高跷与小丑红鼻子比高低: 小巧踩着高跷比红鼻子矮; 小丁丁踩着高跷与红鼻子一样高; 小亚踩着高跷比红鼻子高。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观察力。
活动一 探究一 7分别与3,4,5的和与数11作比较 7+3<11(小于); 7+4=11(等于); 7+5>11(大于)。 在黑板上写出题7+__<11,然后圈一个圈清楚地表示7+_ 与11比较大小。 将磁性数卡发给孩子们,思考:哪些数卡合适? 持有合适数卡的孩子走到前面来。孩子们依次走到前面,将他们的数卡粘在相应的位置上,进行加法并检验结果是否小于11。合适的答数被粘贴在题上,并以不等式的形式固定下来,例如7+2<11。作为结束,所有合适的解都被挂出来。 余下的不合适的数卡由孩子们放在讲台上 。由此可以发现:假如6不合适(7+6>11),那么一切比它大的数也是不合适的;如果3合适,那么比3小的数2,1,0也是合适的。 进一步的学习可以过渡到在图上进行,不再用数卡粘贴。 教师在黑板上画0到20的数卡,出示例题:解不等式6+___ <14,可以填入哪些数?如何将它们标出? 孩子们想到各种可能性:画圈、打叉、涂色,其中涂色显得一目了然。不合适的数卡被划掉,所有找到的不等式被记在黑板上。 6+□ <14 6+0<14 6+3<14 6+6<14 6+1<14 6+4<14 6+7<14 6+2<14 6+5<14 做完这个例题后,学生自己做书上的题。 数学分析能力 表达能力
活动二 探究二 2.题2 学生开始时是通过估计来进行的,不可能系统有序地做。可将0到20的数卡以行的形式放在磁性黑板上。然后示范地将数卡2和4移出,直观形象地展示操作过程。孩子们继续将他们的数卡放在桌子上,拿一张数卡以尝试的方式或借助想像将数卡放在空位上并检验是否合适。合适的涂上颜色,不合适的划掉。当这些卡不是涂上颜色就是划掉时,这个题就完满地被解出了。最后教师应当启发学生将合适的数牌从小到大放好,并逐一写出相对应的不等式。 数学建模意识与能力 表达能力
活动三 探究三 题3 像上一题一样将数卡在磁性黑板上摆成一行,然后按题2那样进行操作并将合适的数卡移下,同时在课页上涂上颜色,并记下不等式,不合适的则划去。 题4 通过题2与题3的学习,这里要求学生写出可以填写的最大的数。 观察能力 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四 应用 3.练习册 练习册上提供了2道题“6+□<15与20-□>10”,教师可先在磁性黑板上演示解题策略,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在脑中进行有关在不等式的“空位上填数”的思维。 学生在桌子上放好数卡,在脑中将数卡放入空位并进行检验是否合适。将合适的数卡涂上颜色,不合适的划去。将不等式所有可能的答案都完整地找到。 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