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第1-10题,每题1分;第11-17题,每题2分。共24分)
1.(2022·连云港)下列材料都涉及了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历史,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当地传说 B.地区风俗 C.经典文献 D.出土文物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第一手史料价值最高,出土文物属于第一手史料,选项D出土文物是第一手史料,正确;
ABC 都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考查史料的区分,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2.(2022·连云港)文字是文化认同的基础,秦朝促进文化认同的措施中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推行小篆 B.统一货币 C.编制户籍 D.颁行秦律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 秦朝统一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文字上实行统一的措施,把小篆字体作为全国通行的文字, A 项正确;
统一货币属于经济措施,排除 B 项;
编制户籍属于政治措施,排除 C 项;
颁行秦律属于法律措施,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相关史实。
3.(2022·连云港)某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历史人物传记,其中提到了三个关键词:针灸、麻沸散、五禽戏。这篇传记描写的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篇传记描写的是华佗。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选项C正确;
ABD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华佗,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2·连云港)东晋后期,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 B.大量人口南迁
C.民族交融加深 D.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B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 根据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可得出是指南方经济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北民大量南移的影响,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B 项正确;
A 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A 项;
C 项是北民南迁的表现,排除 C 项;
当时海外贸易井没有拓展,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
识。
5.(2022·连云港)“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办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这一办法是指采用(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 “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办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这一办法是指采用科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选项D正确;
选项ABC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6.(2022·连云港)下表内容是小宇为研究某一主题选的几个历史人物。下列人物符合他研究主题的是( )
朝代 人物
明朝 戚继光
明末清初 郑成功
清朝 邓世昌
...... ......
A.祖冲之 B.李清照 C.曹雪芹 D.林则徐
【答案】D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 戚继光、郑成功、邓世昌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选项D正确;
选项ABC 都不是民族英雄,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考查戚继光、郑成功、邓世昌、林则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2·连云港)对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解读准确的是( )
A.有识之士开始受到刺痛 B.清政府统治危机空前显现
C.曾国藩预感清朝的危亡 D.日本独霸中国局面的形成
【答案】B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 《时局图》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中国狂潮。这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空前显现,选项B正确;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开始受到刺痛,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排除A;
图片不能体现曾国藩预感清朝的危亡,排除C;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形成了日本独霸中国局面,排除 D ;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列强瓜分中国的相关史实。
8.(2022·连云港)“两国(中国和印度)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下列选项属于“这些原则”的是( )
A.和平共处 B.独立自主 C.求同存异 D.多边外交
【答案】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 据题干关键信息两国(中国、印度)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并结合所学,材料中的这些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6月,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为内容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中国与印度和缅甸相互关系的准则分别写入中印、中缅联合声明。60年来,由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与国之间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公认准则, A 符合题意;
选项 BCD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A 。
【点评】 该题考查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解,根据题意对应选项进行选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选项较容易理解,难度适中。
9.(2022·连云港)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这折射出阿拉伯人致力于( )
A.发明与创新 B.冒险与挑战 C.贸易与交流 D.统一与扩张
【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 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可知,这折射出阿拉伯人致力于贸易与交流,选项 C 符合题意;
发明与创新、冒险与挑战、统一与扩张无关,排除选项 ABD 。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阿拉伯人致力于贸易与交流的相关史实。
10.(2022·连云港)由于殖民统治和传染病致使殖民地内的印第安人几乎灭绝,西方国家开始从非洲贩卖黑人到美洲做奴隶。在贩卖的过程中,千千万万的黑人或死于炎炎烈日之下,或死于瘟疫,或葬身鱼腹。这体现了(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B.世界各地的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
C.非洲黑人反抗斗争的重大意义
D.资本主义发展的野蛮性和血腥性
【答案】D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分析】 随着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者踏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材料中传染病“贩卖黑人到美洲做奴隶……或死于瘟疫,或葬身鱼腹”体现出资本主义发展的野蛮性和血腥性, D 项正确;
材料中不是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排除 A 项;
世界各地的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 B 项;
材料没有说明非洲黑人反抗斗争,排除 C 项。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早期殖民扩张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11.(2022·连云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用胶泥制坯,一坯刻一字,成为字印……将字印排列镶嵌于铁板之上……然后以一平板覆压字面,使其平整,即可印刷。”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
A.拓印刻石术 B.活字印刷术 C.雕版印刷术 D.双色套印法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 题干材料描述的是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将胶泥做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印刷。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选项B正确;
选项ACD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2·连云港)蔡元培在挽联中写道:“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该挽联描写的是( )
A.谭嗣同视死如归的气概 B.梁启超变法图强的济世情怀
C.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 D.李大钊开天辟地的首创精神
【答案】C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因此,材料中描写的是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 C 项正确;
谭嗣同和梁启超都是维新变法时期人物,排除 A 和 B 项;
李大钊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C 。
【点评】 该题考查学生对孙中山成就的理解,根据题意对应选项进行选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选项较容易理解,难度适中。
13.(2022·连云港)“这次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
A.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 B.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保证红军胜利结束长征 D.指明中共战后奋斗方向
【答案】C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 长征途中,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保证了红军胜利结束长征。据题干可知,材料中的“这次会议”是指遵义会议,遵义会议保证了红军胜利结束长征,选项 C 符合题意;
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三大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七大指明了中共战后奋斗的方向,选项 ABD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
14.(2022·连云港)《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92年的高频词汇应是( )
A.合作 改造 农业生产
B.生产技术 科学管理 社会主义现代化
C.稳定 企业 国企改革
D.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召开中共十四大
【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召开中共十四大是1992年的高频词汇,选项 D 符合题意;
选项 A 合作、改造、农业生产与20世纪50年代的三大改造、土地改革等有关,排除;
选项 B 生产技术、科学管理、社会主义现代化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有关,排除;
选项 C 稳定、企业、国企改革与20世纪8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有关,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召开中共十四大的相关史实,“1992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2022·连云港)《独立宣言》宣扬天赋人权,但事实上,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后来的1787年美国宪法又把5个黑人折合为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这两者( )
A.激发了美国人的革命热情 B.深深打上种族歧视的烙印
C.促使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 D.建立了分权制衡的联邦制
【答案】B
【知识点】《独立宣言》
【解析】【分析】 根据“ 《独立宣言》宣扬天赋人权,但事实上,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后来的1787年美国宪法又把5个黑人折合为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 ”可得出这是对印第安人及黑人的歧视, B 项正确;
1787年美国宪法颁布时,革命已经结束,排除 A 项;
美国长期存在种族歧视,引发了社会矛盾,排除C项;
D 项与1787年宪法有关,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宪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2022·连云港)19 世纪中后期,英国孩子们在城市的垃圾堆上玩耍,有钱人在污浊不堪的泰晤士河上乘坐汽船游览。以上材料可用于研究( )
A.殖民扩张的进程 B.光荣革命的发生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经济危机的爆发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在发展工业的时候,导致了环境污染。材料中时间“19世纪中后期”正是工业革命完成之后, C 项正确;
殖民扩张是15-18世纪,排除 A 项;
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完成标志,排除 B 项;
经济危机的爆发表现是失业人数剧增等,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工业革命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17.(2022·连云港)下图信息反映了一战的( )
A.残酷性 B.正义性 C.偶然性 D.复杂性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 图片信息反映的是一战中的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历时10个月的阵地战。这场战役异常惨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由于死亡人数太多,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足见其残酷性,选项A正确;
选项BCD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A 。
【点评】 该题考查学生对凡尔登战役的理解,根据题意对应选项进行选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选项较容易理解,难度适中。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8.(2022·连云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随着国门的洞开,西方资本主义 文化汹涌而来,侵蚀、冲刷、撞击、溃决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堤岸……有些中国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学习。鸦片战争以后,留学生日渐增多……20世纪初,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出现了出国留学生热。1901 年的留日学生为280名,1903年就达到1242名,1905年增至8000名。1910年, 留美学生达到500多人。
——摘编自王玉德《中华文明史稿》
(1)据材料一,逐条归纳图中的历史信息。
(2)据材料一、二,指出其反映历史现象的共同之处。结合时代背景,说明二者的共同作用。
(3)据上述材料,阐述近代“走出国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走出国门”的历史启示。
【答案】(1)信息:路途遥远;使命艰巨;过程艰难;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从长安出发,经过玉门关、阳关等地,到达西域。
(2)共同之处:政府支持;主动交流;官方组织。共同作用:开拓了交通线;促进了中外交流;展现了大国风度。
(3)变化:由主动到被动;由少数人推动到众多人参与;由官员到民众。
启示:坚持主动走出国门;要符合国家的需要;要体现时代的要求。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 (1)根据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可得到的信息有:路途遥远;使命艰巨;过程艰难;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从长安出发,经过玉门关、阳关等地,到达西域。
(2)据材料一、二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下西洋反映历史现象的共同之处是政府支持;主动交流;官方组织。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下西洋都开拓了交通线;促进了中外交流;展现了大国风度。
(3)据上述材料可知,近代“走出国门”的变化是由主动到被动;由少数人推动到众多人参与;由官员到民众。本题为开放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主动走出国门;要符合国家的需要;要体现时代的要求。
故答案为:(1)信息:路途遥远;使命艰巨;过程艰难;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从长安出发,经过玉门关、阳关等地,到达西域。
(2)共同之处:政府支持;主动交流;官方组织。共同作用:开拓了交通线;促进了中外交流;展现了大国风度。
(3)变化:由主动到被动;由少数人推动到众多人参与;由官员到民众。启示:坚持主动走出国门;要符合国家的需要;要体现时代的要求。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近代的对外交往。中国古代是实行开始的对外政策,近代遭受侵略,被迫对外开放。
19.(2022·连云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下册》
(1)以上六幅图片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爱国青年的奋斗历程。如果要出一期主题为“复兴有我”的黑板报,你会选择哪三幅?写出你所选的图片,并分别为其撰写解说词。(要求:任选三幅作答,多选多答则只评前三幅)(9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能做到“复兴有我”的主要原因。
【答案】(1)[示例]图片:《五四运动》。
选择理由: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 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主要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时代责任感等。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黄埔军校建立;黄继光和邱少云;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 (1)以上六幅图片见证了中国近现史上爱国青年的奋斗历程。如果要出一期主题为“复兴有我”的黑板报,我会选择《黄埔军校旧址大门》《杨靖宇》《黄继光》。选择《黄埔军校旧址大门》的理由是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招收学生一万多名,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作了准备。选择《杨靖宇》的理由是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直至壮烈牺牲;选择《黄继光》的理由是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
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能做到“复兴有我”的主要原因有崇高的爱国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时代责任感等。
故答案为:(1)图片:《黄埔军校旧址大门》;选择理由: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招收学生一万多名,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作了准备;图片:《杨靖宇》;选择理由: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直至壮烈牺牲;图片:《黄继光》;选择理由: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
(2)主要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时代责任感等。
【点评】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黄埔军校的建立、抗日战争的胜利、抗美援朝、中国现代科技、教育、文体事业的发展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20.(2022·连云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界现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47年 杜鲁门主义出台
1949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5年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91年 苏联解体
1993年 欧洲联盟成立
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诞生
2010年 中国的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编制
材料二:二战结束后,美国通过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在太平洋地区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军事体系。冷战结束后,美国亚太同盟体系有新的调整:由权力主导型向分享型过渡,让盟国承担更多义务,强调同盟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更追求在社会、经济、文化一致性基础上形成利益共同体。美国亚太同盟体体系……有遏制和围堵中国之嫌。
——摘编自杨文静《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调整及其走向》
(1)据材料一,简述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线索。
(2)据材料二,概括冷战结束前后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变化。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原因。
【答案】(1)主要线索:两极格局形成;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变化:由美国控制主导到走向同盟间协调合作;由军事主导型到社会、经济、文化一致的利益共同体;由遏制苏联到遏制中国。
原因:苏联解体;美国积极构建单极世界;亚洲国家的发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德国的分裂与欧洲冷战格局的形成;“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国际新秩序
【解析】【分析】 (1)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的开始,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欧洲联盟成、上海合作组织诞生、中国的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反映的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线索是两极格局形成;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据材料二“冷战结束后,美国亚太同盟体系有新的调整:由权力主导型向分享型过渡,让盟国承担更多义务,强调同盟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更追求在社会、经济、文化一致性基础上形成利益共同体。美国亚太同盟体系………有遏制和围堵中国之嫌”和所学可知,冷战结束前后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变化是由美国控制主导到走向同盟间协调合作;由军事主导型到社会、经济、文化一致的利益共同体;由遏制苏联到遏制中国。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有:苏联解体;美国积极构建单极世界;亚洲国家的发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
故答案为:(1)主要线索:两极格局形成;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变化:由美国控制主导到走向同盟间协调合作;由军事主导型到社会、经济、文化一致的利益共同体;由遏制苏联到遏制中国。原因:苏联解体;美国积极构建单极世界;亚洲国家的发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
【点评】 本题考查美苏争霸和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开始了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美国实施冷战政策。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第1-10题,每题1分;第11-17题,每题2分。共24分)
1.(2022·连云港)下列材料都涉及了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历史,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当地传说 B.地区风俗 C.经典文献 D.出土文物
2.(2022·连云港)文字是文化认同的基础,秦朝促进文化认同的措施中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推行小篆 B.统一货币 C.编制户籍 D.颁行秦律
3.(2022·连云港)某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历史人物传记,其中提到了三个关键词:针灸、麻沸散、五禽戏。这篇传记描写的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4.(2022·连云港)东晋后期,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 B.大量人口南迁
C.民族交融加深 D.海外贸易拓展
5.(2022·连云港)“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办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这一办法是指采用(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6.(2022·连云港)下表内容是小宇为研究某一主题选的几个历史人物。下列人物符合他研究主题的是( )
朝代 人物
明朝 戚继光
明末清初 郑成功
清朝 邓世昌
...... ......
A.祖冲之 B.李清照 C.曹雪芹 D.林则徐
7.(2022·连云港)对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解读准确的是( )
A.有识之士开始受到刺痛 B.清政府统治危机空前显现
C.曾国藩预感清朝的危亡 D.日本独霸中国局面的形成
8.(2022·连云港)“两国(中国和印度)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下列选项属于“这些原则”的是( )
A.和平共处 B.独立自主 C.求同存异 D.多边外交
9.(2022·连云港)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这折射出阿拉伯人致力于( )
A.发明与创新 B.冒险与挑战 C.贸易与交流 D.统一与扩张
10.(2022·连云港)由于殖民统治和传染病致使殖民地内的印第安人几乎灭绝,西方国家开始从非洲贩卖黑人到美洲做奴隶。在贩卖的过程中,千千万万的黑人或死于炎炎烈日之下,或死于瘟疫,或葬身鱼腹。这体现了(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B.世界各地的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
C.非洲黑人反抗斗争的重大意义
D.资本主义发展的野蛮性和血腥性
11.(2022·连云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用胶泥制坯,一坯刻一字,成为字印……将字印排列镶嵌于铁板之上……然后以一平板覆压字面,使其平整,即可印刷。”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
A.拓印刻石术 B.活字印刷术 C.雕版印刷术 D.双色套印法
12.(2022·连云港)蔡元培在挽联中写道:“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该挽联描写的是( )
A.谭嗣同视死如归的气概 B.梁启超变法图强的济世情怀
C.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 D.李大钊开天辟地的首创精神
13.(2022·连云港)“这次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
A.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 B.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保证红军胜利结束长征 D.指明中共战后奋斗方向
14.(2022·连云港)《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92年的高频词汇应是( )
A.合作 改造 农业生产
B.生产技术 科学管理 社会主义现代化
C.稳定 企业 国企改革
D.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召开中共十四大
15.(2022·连云港)《独立宣言》宣扬天赋人权,但事实上,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后来的1787年美国宪法又把5个黑人折合为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这两者( )
A.激发了美国人的革命热情 B.深深打上种族歧视的烙印
C.促使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 D.建立了分权制衡的联邦制
16.(2022·连云港)19 世纪中后期,英国孩子们在城市的垃圾堆上玩耍,有钱人在污浊不堪的泰晤士河上乘坐汽船游览。以上材料可用于研究( )
A.殖民扩张的进程 B.光荣革命的发生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经济危机的爆发
17.(2022·连云港)下图信息反映了一战的( )
A.残酷性 B.正义性 C.偶然性 D.复杂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8.(2022·连云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随着国门的洞开,西方资本主义 文化汹涌而来,侵蚀、冲刷、撞击、溃决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堤岸……有些中国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学习。鸦片战争以后,留学生日渐增多……20世纪初,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出现了出国留学生热。1901 年的留日学生为280名,1903年就达到1242名,1905年增至8000名。1910年, 留美学生达到500多人。
——摘编自王玉德《中华文明史稿》
(1)据材料一,逐条归纳图中的历史信息。
(2)据材料一、二,指出其反映历史现象的共同之处。结合时代背景,说明二者的共同作用。
(3)据上述材料,阐述近代“走出国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走出国门”的历史启示。
19.(2022·连云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下册》
(1)以上六幅图片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爱国青年的奋斗历程。如果要出一期主题为“复兴有我”的黑板报,你会选择哪三幅?写出你所选的图片,并分别为其撰写解说词。(要求:任选三幅作答,多选多答则只评前三幅)(9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能做到“复兴有我”的主要原因。
20.(2022·连云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界现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47年 杜鲁门主义出台
1949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5年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91年 苏联解体
1993年 欧洲联盟成立
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诞生
2010年 中国的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编制
材料二:二战结束后,美国通过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在太平洋地区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军事体系。冷战结束后,美国亚太同盟体系有新的调整:由权力主导型向分享型过渡,让盟国承担更多义务,强调同盟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更追求在社会、经济、文化一致性基础上形成利益共同体。美国亚太同盟体体系……有遏制和围堵中国之嫌。
——摘编自杨文静《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调整及其走向》
(1)据材料一,简述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线索。
(2)据材料二,概括冷战结束前后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变化。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第一手史料价值最高,出土文物属于第一手史料,选项D出土文物是第一手史料,正确;
ABC 都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考查史料的区分,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2.【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 秦朝统一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文字上实行统一的措施,把小篆字体作为全国通行的文字, A 项正确;
统一货币属于经济措施,排除 B 项;
编制户籍属于政治措施,排除 C 项;
颁行秦律属于法律措施,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相关史实。
3.【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篇传记描写的是华佗。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选项C正确;
ABD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华佗,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B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 根据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可得出是指南方经济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北民大量南移的影响,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B 项正确;
A 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A 项;
C 项是北民南迁的表现,排除 C 项;
当时海外贸易井没有拓展,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
识。
5.【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 “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办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这一办法是指采用科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选项D正确;
选项ABC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6.【答案】D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 戚继光、郑成功、邓世昌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选项D正确;
选项ABC 都不是民族英雄,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考查戚继光、郑成功、邓世昌、林则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B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 《时局图》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中国狂潮。这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空前显现,选项B正确;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开始受到刺痛,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排除A;
图片不能体现曾国藩预感清朝的危亡,排除C;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形成了日本独霸中国局面,排除 D ;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列强瓜分中国的相关史实。
8.【答案】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 据题干关键信息两国(中国、印度)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并结合所学,材料中的这些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6月,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为内容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中国与印度和缅甸相互关系的准则分别写入中印、中缅联合声明。60年来,由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与国之间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公认准则, A 符合题意;
选项 BCD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A 。
【点评】 该题考查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解,根据题意对应选项进行选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选项较容易理解,难度适中。
9.【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 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可知,这折射出阿拉伯人致力于贸易与交流,选项 C 符合题意;
发明与创新、冒险与挑战、统一与扩张无关,排除选项 ABD 。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阿拉伯人致力于贸易与交流的相关史实。
10.【答案】D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分析】 随着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者踏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材料中传染病“贩卖黑人到美洲做奴隶……或死于瘟疫,或葬身鱼腹”体现出资本主义发展的野蛮性和血腥性, D 项正确;
材料中不是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排除 A 项;
世界各地的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 B 项;
材料没有说明非洲黑人反抗斗争,排除 C 项。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早期殖民扩张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11.【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 题干材料描述的是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将胶泥做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印刷。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选项B正确;
选项ACD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C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因此,材料中描写的是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 C 项正确;
谭嗣同和梁启超都是维新变法时期人物,排除 A 和 B 项;
李大钊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C 。
【点评】 该题考查学生对孙中山成就的理解,根据题意对应选项进行选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选项较容易理解,难度适中。
13.【答案】C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 长征途中,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保证了红军胜利结束长征。据题干可知,材料中的“这次会议”是指遵义会议,遵义会议保证了红军胜利结束长征,选项 C 符合题意;
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三大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七大指明了中共战后奋斗的方向,选项 ABD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
14.【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召开中共十四大是1992年的高频词汇,选项 D 符合题意;
选项 A 合作、改造、农业生产与20世纪50年代的三大改造、土地改革等有关,排除;
选项 B 生产技术、科学管理、社会主义现代化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有关,排除;
选项 C 稳定、企业、国企改革与20世纪8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有关,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召开中共十四大的相关史实,“1992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答案】B
【知识点】《独立宣言》
【解析】【分析】 根据“ 《独立宣言》宣扬天赋人权,但事实上,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后来的1787年美国宪法又把5个黑人折合为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 ”可得出这是对印第安人及黑人的歧视, B 项正确;
1787年美国宪法颁布时,革命已经结束,排除 A 项;
美国长期存在种族歧视,引发了社会矛盾,排除C项;
D 项与1787年宪法有关,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宪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在发展工业的时候,导致了环境污染。材料中时间“19世纪中后期”正是工业革命完成之后, C 项正确;
殖民扩张是15-18世纪,排除 A 项;
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完成标志,排除 B 项;
经济危机的爆发表现是失业人数剧增等,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工业革命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17.【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 图片信息反映的是一战中的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历时10个月的阵地战。这场战役异常惨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由于死亡人数太多,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足见其残酷性,选项A正确;
选项BCD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A 。
【点评】 该题考查学生对凡尔登战役的理解,根据题意对应选项进行选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选项较容易理解,难度适中。
18.【答案】(1)信息:路途遥远;使命艰巨;过程艰难;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从长安出发,经过玉门关、阳关等地,到达西域。
(2)共同之处:政府支持;主动交流;官方组织。共同作用:开拓了交通线;促进了中外交流;展现了大国风度。
(3)变化:由主动到被动;由少数人推动到众多人参与;由官员到民众。
启示:坚持主动走出国门;要符合国家的需要;要体现时代的要求。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 (1)根据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可得到的信息有:路途遥远;使命艰巨;过程艰难;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从长安出发,经过玉门关、阳关等地,到达西域。
(2)据材料一、二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下西洋反映历史现象的共同之处是政府支持;主动交流;官方组织。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下西洋都开拓了交通线;促进了中外交流;展现了大国风度。
(3)据上述材料可知,近代“走出国门”的变化是由主动到被动;由少数人推动到众多人参与;由官员到民众。本题为开放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主动走出国门;要符合国家的需要;要体现时代的要求。
故答案为:(1)信息:路途遥远;使命艰巨;过程艰难;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从长安出发,经过玉门关、阳关等地,到达西域。
(2)共同之处:政府支持;主动交流;官方组织。共同作用:开拓了交通线;促进了中外交流;展现了大国风度。
(3)变化:由主动到被动;由少数人推动到众多人参与;由官员到民众。启示:坚持主动走出国门;要符合国家的需要;要体现时代的要求。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近代的对外交往。中国古代是实行开始的对外政策,近代遭受侵略,被迫对外开放。
19.【答案】(1)[示例]图片:《五四运动》。
选择理由: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 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主要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时代责任感等。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黄埔军校建立;黄继光和邱少云;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 (1)以上六幅图片见证了中国近现史上爱国青年的奋斗历程。如果要出一期主题为“复兴有我”的黑板报,我会选择《黄埔军校旧址大门》《杨靖宇》《黄继光》。选择《黄埔军校旧址大门》的理由是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招收学生一万多名,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作了准备。选择《杨靖宇》的理由是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直至壮烈牺牲;选择《黄继光》的理由是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
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能做到“复兴有我”的主要原因有崇高的爱国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时代责任感等。
故答案为:(1)图片:《黄埔军校旧址大门》;选择理由: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招收学生一万多名,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作了准备;图片:《杨靖宇》;选择理由: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直至壮烈牺牲;图片:《黄继光》;选择理由: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
(2)主要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时代责任感等。
【点评】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黄埔军校的建立、抗日战争的胜利、抗美援朝、中国现代科技、教育、文体事业的发展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20.【答案】(1)主要线索:两极格局形成;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变化:由美国控制主导到走向同盟间协调合作;由军事主导型到社会、经济、文化一致的利益共同体;由遏制苏联到遏制中国。
原因:苏联解体;美国积极构建单极世界;亚洲国家的发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德国的分裂与欧洲冷战格局的形成;“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国际新秩序
【解析】【分析】 (1)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的开始,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欧洲联盟成、上海合作组织诞生、中国的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反映的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线索是两极格局形成;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据材料二“冷战结束后,美国亚太同盟体系有新的调整:由权力主导型向分享型过渡,让盟国承担更多义务,强调同盟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更追求在社会、经济、文化一致性基础上形成利益共同体。美国亚太同盟体系………有遏制和围堵中国之嫌”和所学可知,冷战结束前后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变化是由美国控制主导到走向同盟间协调合作;由军事主导型到社会、经济、文化一致的利益共同体;由遏制苏联到遏制中国。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有:苏联解体;美国积极构建单极世界;亚洲国家的发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
故答案为:(1)主要线索:两极格局形成;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变化:由美国控制主导到走向同盟间协调合作;由军事主导型到社会、经济、文化一致的利益共同体;由遏制苏联到遏制中国。原因:苏联解体;美国积极构建单极世界;亚洲国家的发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
【点评】 本题考查美苏争霸和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开始了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美国实施冷战政策。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