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下列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表(第一套节目)(节选):
4:00 合唱《东方红》,预报节目4:15 革命文艺5:30 对人民公社社员广播 13:00 教唱革命现代京剧、革命歌曲;革命文艺16:20 红卫兵节目
这张节目表应出自 ( )
A.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解析:从表中“革命现代京剧”“红小兵节目”“红卫兵节目”等栏目即可得出答案为C。
答案:C
2.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现了许多反映时代特色的口号。“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B.红卫兵的出现使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解析:材料中“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反映了法制遭破坏,而“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又反映出“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受到摧残。
答案:D
3.根据何顿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们像葵花》中有这样的一组镜头:男主人公冯建军的养父冯清明在下雨天收衣服时,不小心用晾衣杆碰破了家中挂着的毛主席画像,随后即被无端关押十多年。在看到这组镜头时,作为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你认为对此应正确解释是 ( )
①作为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内容,这一段内容纯属虚构,毫无根据 ②根据这样的情节来判断,这一组镜头反映的社会背景应该是在“文革”开始后不久 ③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反映了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情形
④表明当时中国的确存在大量的反革命分子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文革”期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的表现。①表述太过武断,在“文革”时期这样的情节是有可能存在的;④表述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故可排除含有①④的选项。
答案:A
4.右边图示教材最有可能出现在我国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
B.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
C.十年“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解析:图中人物形象是“文革”时期的红卫兵,左手戴“红卫兵”字样的红袖标,右手拿着红宝书。这是“文革”时期的典型特征。
答案:C
5.1979年,(中国)《选举法》修订,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这表明 ( )
A.我国的民主进程开始于1979年
B.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
C.农村取得了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
D.代表名额由偏向农村转变为城乡平等
解析:解题关键在于1979年和2010年的城乡比例的变化。A项本身表述错误,C项内容与材料无关,D项完全与题干材料意思相反,只有B项分析正确。
答案:B
6.由博客演化而来的微博,网民取谐音,戏称为“围脖”。如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围脖”出席“两会”,成为2011年全国“两会”的一道风景。有人说:“正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才燃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 )
A.强调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提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政的积极性
B.认为网上交流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
C.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
D.没有看到问题实质在于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
解析:参政的积极性能否提高在于民主建设程度;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途径有多种方式,比如信件、交谈等;科技发展推动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客观上促进民主进程,但不能说是直接推动作用,故A、B、C三项表述错误。
答案:D
7.被国际友人称为世界上资格最老的“国会议员”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申纪兰是中国唯一连任一至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被称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见证人”和“活化石”。下列事件她没有经历过的是 ( )
A.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五届人大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C.曾经连续十年没有能参加全国人代会
D.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解析:全国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文革”期间,曾经十年没有召开全国人代会;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故A、C、D三项是正确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因此,B项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B
8.当前我国法律并不允许“安乐死”,而宁夏女孩李燕患有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症,现在已经丧失了自理能力,她希望能够合法地“安乐死”。她的情况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依据我国现行法律,能够审查讨论《安乐死申请》议案,决定是否就“安乐死”立法的是 (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最高人民法院
D.国务院司法部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拥有立法权的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而“安乐死”立法属于全国性的法律,故此能够决定“安乐死”立法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以上均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书皮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所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征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期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6分)
(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6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6分)
解析:第(1)问可回顾教材知识回答;第(2)问注意从材料中归纳要点,注意语言要精炼;第(3)问属于开放性题目,注意选取不同的角度谈自己的认识。
答案:(1)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既借鉴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的道路。
(3)认识:新中国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相适应。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式隆重举行,鸣响的28响礼炮,游行群众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中国人民终于“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28响礼炮”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B.“毛主席万岁”饱含对领导自己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共产党人的无限尊敬
C.开国大阅兵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民族崛起的序曲
D.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近百年来取得的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重大胜利
解析: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重大胜利是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故D项错误。
答案:D
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的原因在于 ( )
①无产阶级政党可以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 ②双方有长期团结合作的历史 ③各民主党派已成为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党派 ④各民主党派可以发挥对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①说法错误;从抗日战争时期起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就有合作的历史,建国后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建议,②③正确;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相互监督”的方针,体现了④。
答案:D
3.影片《建国大业》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关于新政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新政协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C.这一制度的确立是民主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
D.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是过渡时期的临时宪法
解析:《共同纲领》确曾作为临时宪法而存在,但1954年宪法通过后,其地位自然被取代,而过渡时期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答案:D
4.我国人口特别少的33个少数民族,如基诺、络巴等,在全国人大都有1位人大代表的名额,由此可见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C.人民当家作主是包括我国所有少数民族人民在内的当家作主
D.少数民族人民可以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保障,其代表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各学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包括少数民族在内。
答案:C
5.某地方电台播放了一首当时的流行歌曲:“红卫兵,红卫兵,革命的烈火燃在胸,阶级斗争风浪考验了我,路线斗争锻炼的心更红……”歌曲播放后开始播报新闻。下列内容最有可能被播报的是 ( )
A.将革命进行到底,争取实现全国解放
B.大岗村水稻亩产超15万斤
C.打倒反动学术权威刘某某
D.打破“大锅饭”,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解析:“红卫兵”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A项是解放前,B项是大跃进时期,D项是改革开放后,从时间上可以判断选C项。
答案:C
6.CCTV大型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你认为六集的主题先后顺序应是 ( )
A.峥嵘岁月 千年局变 中国新生 伟大转折 继往开来 世纪跨越
B.峥嵘岁月 伟大转折 千年局变 中国新生 继往开来 世纪跨越
C.千年局变 峥嵘岁月 中国新生 伟大转折 世纪跨越 继往开来
D.千年局变 峥嵘岁月 伟大转折 中国新生 世纪跨越 继往开来
解析:注意“中华民族……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这一信息。中国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中国遭遇千年未有之奇局“列强的侵略,沦为半殖民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28年的努力终于使中国获得新生,重新独立;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实现了伟大转折;制定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奋斗目标。故C是正确的。
答案:C
7.电影《秋菊打官司》中叙述:女主人公秋菊不愿接受乡里的调解,在把自家产出的红辣椒满车地运到集市上去卖,得到足够盘缠后,一直往县里、市里申诉,最后,打人的村长败诉,秋菊赢了官司。秋菊打官司能够打赢,说明该故事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
A.20世纪50年代初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初期 D.20世纪80年代中期
解析:从材料表述可判断此情节应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因为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才使得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秋菊打赢官司说明了这一点。而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属于改革开放以后,故正确选项为D项。
答案:D
8.“文革”期间,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竟惨遭抄家和人身迫害,这突出表明 ( )
A.国家的法律遭到践踏
B.阶级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C.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解析:题干中的事件是侵犯了公民的个人权利和自由,而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自由是本应受法律保护的,由此可以判断是国家的法律遭到践踏。
答案:A
9.从将法仅当作统治和控制社会的工具,提升到将法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治国方略的高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和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下列文献中明确提出这一理念的是 ( )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D.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解析: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第一款,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答案:D
10.下面的两幅图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 )
A.社会制度不同 B.实施群体不同
C.主要作用不同 D.享受权利不同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广西壮族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可知,两幅图分别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前者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故最主要的区别应为A项。
答案:A
11.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最根本的不同是 ( )
A.台湾问题是现实问题,港澳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
B.台湾问题是不同政党间的问题,港澳问题是国家间的问题
C.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港澳问题是国家间的外交问题
D.台湾问题是中美间的问题,港澳问题是中英、中葡间的问题
解析:港澳问题是中国政府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因为历史上港澳曾被外国侵占;而台湾问题是人民解放战争的遗留问题,大陆与台湾的领土主权没有分离,本质上属于中国内政问题,不属于主权问题。
答案:C
12.关于右边图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反分裂国家法》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利器
B.日本与台独势力关系密切
C.台独势力的心虚
D.台独势力已经逃往日本
解析:《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利器,对台独势力形成了巨大的威慑,使台独势力感到心虚。但一小撮台独分子依然在岛内猖獗,故D的说法错误。
答案:D
二、非选择题(13题20分,14题20分,共40分)
13.政治民主化是当今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材料二 云南省富保村的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
——人民网
材料三 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借鉴国外经验和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创造性地处理了哪些关系?(6分)
(2)材料二表明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有何发展?(4分)
(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经历了怎样的曲折?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为使“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10分)
解析:本题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制度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问应从党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等方面分析。第(2)问要结合材料二分析民主政治建设上的发展。第(3)问应指出“文革”时期的“曲折”和“民主法制”遭到的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民主法制,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1)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2)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3)曲折:“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民主政治建设倒退。措施:完善人民民主,健全民主法制,拓展民主渠道,保障民主权利,扩大基层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相结合,尊重公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我们知道,你们也无限怀念祖国和大陆上的亲人。这种绵延了多少岁月的相互思念之情与日俱增。民族、国家和人民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所有中国同胞以及全球华裔,无不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全国人大常委会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1月1日)
材料二 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000多人次。
材料三 胡锦涛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祖国统一,目的是维护和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追求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也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我们一定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祖国和平统一。
——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
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 中新网2009年10月12日电 澳门《新华澳报》12日刊出署名文章说,马英九今年“双十讲话”充满实事求是的精神。他承认一年多来两岸合作范围日益扩大,善意与互信逐步累积,未来利于两岸人民福祉的工作等待开展,又指出两岸间的差距与疑虑有其历史因素,不可能一步跨越,旦夕消弭,急不来。这可被视为是对胡锦涛去年底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六点重要讲话的非正式回应。虽然马英九迄今仍未有公开、正面地予以回应,但其实其前五点正在落实进行中。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述《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国内国际背景。(6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说明新形势下大陆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4分)
(4)依据材料四,说明台湾当局如何看待两岸关系?(4分)
解析:本题结合当前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依据《告台湾同胞书》这个主题,考查30年来两岸关系的曲折发展历程。第(1)问,注意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回答,联系到“1979年”这个时间信息,可以很容易联想到改革开放和中美关系正常化两个知识点;第(2)问,首先从材料中提炼出两岸关系发展的信息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原因,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就可以了;第(3)(4)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答案。
答案:(1)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际:中美关系正常化并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
(2)台海两岸民间往来、贸易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利益需要和努力等。
(3)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维护和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一方面两岸合作范围日益扩大,善意与互信逐步增加;另一方面两岸还存在历史问题与现实差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分六集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下列是其前四集的名称,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可能集中在 ( )
A.《千年巨变》 B.《峥嵘岁月》
C.《中国新生》 D.《伟大转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迁移理解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由此获得新生。
答案:C
2.2005年10月19 日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认为:“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新型人民民主制度的最终确立是在 ( )
A.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B.1949年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
C.1954年全国第一届人大的召开
D.1958年中共“八大”的召开
解析:首先需要明确新型人民民主制度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答案:C
3.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以下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图1由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在1912年颁布
B.图2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C.图3的颁布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D.三部法律的性质是一致的
解析: 该题为逆向型选择题,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三部法律文献的图片来考查对近现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共同纲领》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故D项错误。
答案:D
4.阅读下面的前三届人大代表构成情况表:
届次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代表总数(人) 1226 1226 3040
中共党员 668(占54.4%) 708(占57.7%) 1667(占54.8%)
民主党派 274(占22.3%) 284(占23.2%) 565(占18.6%)
无党派 284(占23.2%) 234(占19.1%) 808(占26.6%)
关于上述表格中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 )
A.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B.巩固了国家政权
C.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D.政协会议是最好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解析:题干材料中反映的是人大代表的构成,不是关于政协和政权巩固,故排除B、D;新中国确立的不是三权分立的共和制,排除A;故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的民主政治框架。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借鉴了近代西方的代议制 ②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③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最主要方式 ④是直接民主制的一种形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间接民主,故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答案:A
6.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共有7人,其中4人是中国共产党党员,2人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1人是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这表明 ( )
A.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多党轮流执政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确立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推行
解析:从题干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来看,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将近一半,从中反映出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实施。B 表述错误,错误理解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A、C在时间上不符。
答案:D
7.张导演想创作一部电视政论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949~1956)》,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 ( )
①历史新纪元——开国大典 ②以和平代替武力——《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③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④不结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949~1956)”可知只有①③符合题意,《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改革开放后,④为外交方面的政策。
答案:A
8.歌曲《爱我中华》中唱道:“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实行了 (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解析:“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说明我国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家庭中来;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西藏军队改编为人民解放军;中央人民政府统一处理西藏地区的一切涉外事务。
——摘自1951年《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材料二 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中央代表团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在拉萨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宝鼎周围的浮雕分别为“签订十七条协议”“民主改革”“川藏、青藏公路通车”“毛主席派人来”“腾飞的西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历史性画面。
——摘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50年,在西藏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发生了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巨大变化,西藏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今天的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局势稳定,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50年的沧桑巨变揭示了一个伟大的真理。
——摘自胡锦涛《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西藏自治区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4分)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和重要制度是什么?(4分)
(3)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分析实行这一制度有哪些意义?(4分)
(4)依据材料二、三,如何理解西藏巨变所揭示的“伟大真理”? (6分)
解析:本题从西藏的解放、西藏自治区的设立着手,借以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作用,以及西藏在今天的巨变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关系、与改革开放的关系、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第(1)问直接从材料中归纳要点即可;第(2)、(3)问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4)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语言一定要精炼,还要符合党的政策。
答案:(1)帝国主义势力被驱逐出西藏;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巩固国防;改编西藏军队为人民军队;中央人民政府处理西藏一切涉外事务。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这一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最恰当的民主制度。
(4)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有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只有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西藏才会有繁荣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下面两图的转变,说明 ( )
①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②中美苏三方实力地位发生变化 ③中国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④中国政府放弃了使用武力的承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④
解析:目前实现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条件尚未具备,故①错误;中国政府近年来多次重申解决台湾问题不能承诺放弃武力,故④错误。用排除法可知C项正确。
答案:C
2.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下列关于《告台湾同胞书》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发表该公告的是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B.标志着“一国两制”的构想得到了成功运用
C.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D.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共识
解析:《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者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国两制”的构想成功运用是在香港和澳门问题上,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共识是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九二共识”。故只有C正确。
答案:C
3.“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据材料信息,这应出自 ( )
A.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B.1992年“九二共识”
C.1995年江泽民关于祖国统一大业谈话
D.2005年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告
解析:从材料中“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近三十年”可以判断,该材料发表的时间应为1979年。
答案:A
4.右图是为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而设计的宣传画,宣传画突出了邓小平的形象,你认为作者的设计意图是 ( )
A.突出邓小平为香港回归做出的巨大贡献
B.对邓小平未能亲眼目睹香港的回归表示遗憾
C.回忆香港回归的艰难历程
D.庆祝香港的回归,祝愿香港繁荣昌盛
解析: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主张,为解决香港问题创造了条件。
答案:A
5.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必然要求。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全国人大常委会此举的背景主要是 ( )
A.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的必然结果
B.“一个中国”的原则获得两岸认可
C.中国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D.运用“一国两制”构想推进祖国统一
解析:B项与史实不相符;C项是思想特点和方针;然而最主要的背景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工作重心由政治上的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意识形态斗争逐渐淡化;D项的提出晚于题干时间,故A项正确。
答案:A
6.2010年农历春节到来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看望台商时说:“现在两岸正在商谈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是一件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双赢的好事。在商谈过程中,我们会充分考虑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农民兄弟的利益,把这件好事办好。”这表明 ( )
A.海峡两岸统一市场已经形成
B.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和平发展时期
C.台湾当局接受“一国两制”方针
D.祖国统一障碍彻底扫除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C两项不符合事实,D项表述过于绝对,只有B项表述符合题意。
答案:B
7.北京大学教授强世功说:“基本法的制定过程无疑是第二次建国过程,这个国家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正是由于基本法的存在,使得宪法建构起来的‘国家’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它不再是传统的单一制国家,而变成‘多元一体’的国家。”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 ( )
A.“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B.经济特区的设立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正确解读材料。从材料“基本法”“多元一体”,可以看出材料说的是香港、澳门基本法的制定,这体现了“一国两制”的特点。显然,A符合题意。其他三个选项都是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内容,没有改变我国单一的社会主义性质。
答案:A
8.温家宝总理在一次答记者问时,引用了“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几句诗。该提问涉及的是 ( )
A.中美关系问题 B.台湾问题
C.西藏问题 D.钓鱼岛问题
解析:从引文中的“一心”“劫波兄弟”分析可知,温总理的诗涉及的是台湾问题。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台湾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2005年开始连续三年的“胡连会”到2008年4月的“胡萧会”(见下图),使国人对台湾问题的解决充满了期待。
材料二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以为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三 中国主权和领土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都应坚决反对。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奋斗》
材料四 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动摇。第四,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新华网北京2005年3月4日报道
请回答:
(1)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的“适当的方式”应该在怎样的方针指导下实施?(2分)
(2)从四则材料可以看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位领导人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都坚持怎样的立场?(2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道路上,中国人民已经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具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8分)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在台湾问题上,我国政府仍然强调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主要是为了针对哪些阻碍祖国统一的势力?(6分)
解析:本题考查国家统一问题,围绕三代领导人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和努力展开。第(1)问实际考查中国政府对台湾的基本方针,即“一国两制”;第(2)问注意从本质上寻找三代领导人的共性;第(3)问可结合教材知识回答“一国两制”的重要实践;第(4)问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运用。
答案:(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一个中国。
(3)重大成就:香港、澳门回归。历史意义:洗雪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耻辱,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4)“台独”势力(岛内分裂势力)、外国(西方)反华势力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