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重庆市2022年中考历史试卷(A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重庆市2022年中考历史试卷(A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22 10:30:30

文档简介

重庆市2022年中考历史试卷(A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2022·重庆)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黄帝、尧、舜等远古传说。有学者指出,司马迁对五帝关系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远古传说纯属后人主观臆造
B.司马迁的记述完全符合事实
C.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据
D.远古传说可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
2.(2022·重庆)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
3.(2022·重庆)汉武帝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后又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官职名)一律罢黜。形成儒家独尊局面;还建立太学,培养儒生官僚。这些举措(  )
A.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C.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 D.延续了“无为而治”思想
4.(2022·重庆)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5.(2022·重庆)隋唐时期,江都(今扬州)发展较快,经济地位日益重要。据下图可知,江都地位的上升得益于(  )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A.其为隋朝都城之一 B.大运河以其为中心
C.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地 D.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6.(2022·重庆)下图所示历史人物率兵进军台湾时,正告荷兰殖民者,台湾和澎湖列岛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这些地区应由中国政府管辖。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康熙帝统一台湾
C.清朝设置台湾府 D.清朝建立台湾省
7.(2022·重庆)有学者认为,奕 、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以变应变,开展挽救清王朝的自强活动,他们实际上“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洋务派(  )
A.解决了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 B.自发地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实现了“自强"“求富”目标 D.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8.(2022·重庆)下列图片所示史料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趋势是(  )
清帝退位诏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从屈辱走向独立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封闭走向开放
9.(2022·重庆)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有关“重庆大轰炸”的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从1938年2月18日开始,日本对重庆的大轰炸持续了6年又10个月
B.1940年8月19日至20日,304架次日本飞机向重庆投弹900多枚
C.大轰炸造成重庆直接伤亡人口32829人,其中死亡16376人
D.大轰炸次数之多,历时之长,范围之广、造成损失之惨重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罕见
10.(2022·重庆)据《新华日报》报道。1943年2日12日,“一元献机”命名典礼在重庆珊瑚坝机场举行,重庆人民购买的5架战斗机献交政府。这说明当时重庆(  )
A.航空运输发展迅速 B.军工制造水平提高
C.人民积极支援抗战 D.出现参军参战热潮
11.(2022·重庆)以下示意图根据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帐水制作。从一个视角反映了当代中国百姓生活的变迁。促使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生活方式的变化
C.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城市化进程加速
12.(2022·重庆)下列世界古代文明成果,属于下图所示文明地区的人们所创造的是(  )
A.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
C.司母戊鼎 D.帕特农神庙
13.(2022·重庆)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均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们都(  )
A.创造出了完整的代数学 B.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C.建立并完善了民主政体 D.传承并融合了东西方文化
14.(2022·重庆)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中写到,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后,美洲的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而后传遍整个世界;小麦、水稻等则随欧洲移民进入美洲。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促进了物种交流 B.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C.引发了殖民掠夺 D.确立了西班牙霸主地位
15.(2022·重庆)阅读下表材料。与国际联盟相比.联合国(  )
国际联盟 联合国
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是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它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大国一致”原则,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
A.是凡尔一华盛顿体系的继续
B.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经济贸易组织
C.形成决议遵循的原则完全一致
D.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作出重大页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5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1分。第19题6分,共35分。
16.(2022·重庆)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我国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与医学有关的有300多片。早在汉代,中医学的体系期已经建立。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用阴阳五行之说阐释生理病理现象,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唐代医药学成就显著。孙思邈著有《千金方》。集前人药方之大成。唐高宗时颁行《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致府颁布的药典。明代医学有了进一步发展。李时珍编写出的《本草纲目》,集我国古代药物学之大成,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广泛传播。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整编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C“。
(1)中医理论重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2)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创编出了”五禽戏"
(3)明代《本草纲目》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4)医者的智慧和政府的重视,促进了我国古代医学发展。
(5)中医学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影响广泛。
17.(2022·重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巴渝地区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商品交换活跃程度明显增强。当时,从四川运往东京汴梁的物资多走水路。沿江转输贸易发达。地处嘉陵江和长江汇合之处的渝州,是一个重要的中继站,开始繁荣起来。四川中部、北部的物产经合州运往渝州集结,等到其他地方的物资汇集后再一遭装船出川。
——摘编自蓝勇等编著《巴渝历史沿革》等
材料二:内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重新整合。南方基本结束了对英国的依附,转而依赖于北方的金融资本。联邦政府对内实行自由贸易,禁止各州间的贸易障碍。此外。在政府的鼓励和资助下,横贯大陆的5条铁路干线建成。全国铁路网的兴建。缔造了真正全国性的国内市场。内战结束后的30年间,美国经历了一个经济大发展时期。基本完成了工业化。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近代卷》等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2010年GDP跃升至世界第2位,2021年在全球经济中占比提升到18.1%,已经形成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火最有潜力市场。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要促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2022年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文件,指出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据刘志成、欧阳慧《把准政策导向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巴渝地区商业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四川地区在货币方面取得的突破。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内战结束后美国形成全国性市场的因素,并指出这一市场发挥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归纳我国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有利条件和重要意义。
18.(2022·重庆)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某中学以”致青春”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树理想·勇攀登】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
——马克思1835年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任务二【逐湖流·探新路】
以下为扬老师根据《中国共产党简史》等著作,为同学们整理的资料卡。
任务三【担使命·创未来】
(1)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作文中表达了怎样的理想?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他与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的、集中体现了这一理想的光辉著作。
(2)根据材料卡,归纳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探索作出的卓越贡献,并结合所学知探究得出他能够作出献的原因。
(3)综上,作为新时代青年,谈谈你的认识。
19.(2022·重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20世纪部分国家的重大政策简表(部分)
时间 政策
1921年 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1933年 美国罗斯福政府实行新政
1950年 新中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1953年 新中国实行“三大改造”
20世纪70年代末 中国开始农村改革
请选择上表中的两个事例,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由材料“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黄帝、尧、舜等远古传说。有学者指出,司马迁对五帝关系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可知,这说明远古传说可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选项D正确;
ABC 三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古代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区
别。
2.【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形成,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B 项正确;
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排除 A 项;
齐桓公称霸中原与题干不符,排除 C 项;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思想上的变化,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B 。
【点评】 该题考查学生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理解,根据题意对应选项进行选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选项较容易理解,难度适中。
3.【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推崇儒学,形成儒学独尊的局面,这些举措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A 项正确;
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并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排除 B 项;
推恩令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排除 C 项;
材料信息是打破了无为而治思想,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纺的措施和影响。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4.【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 孝文帝改革时期实行迁都洛阳的措施。材料中描述洛阳的“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B 项正确;
材料不能反映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排除 A 项;
虽然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但是不能消除民族隔阂,排除C项;
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是隋朝朝时期,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史实。
5.【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 根据“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为加强南北交通,隋朝开凿大运河,江都(今扬州)位于运河与长江的交汇之地,C 项正确;
江都不是隋朝的都城,排除 A 项;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排除B项;
经济重心在南宋最后完成,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位于运河枢纽的江都(今扬州),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6.【答案】A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郑成功率军进军台湾,赶走了荷兰者,成功收复台湾, A 项正确;
康熙帝统一台湾时打败的是郑氏集团,而不是针对荷兰殖民者,排除 B 项;
清朝设置台湾府,建立台湾省是加强边疆管理的表现,但与进军台湾”正告荷兰殖民者“等信息不同,排除 CD 两项。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7.【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 奕 、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以变应变,开展挽救清王朝的自强活动 "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派项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的技术,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D 项正确;
A 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
维新变法自发地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排除 B 项:
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排除 C 项。
故答案为 D 。
【点评】 该题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理解,根据题意对应选项进行选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选项较容易理解,难度适中。
8.【答案】C
【知识点】认识中国近代化
【解析】【分析】 结合材料图片提供的信息,可知《清帝退位诏书》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了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的发展。故 C 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9.【答案】D
【知识点】正面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 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则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即“有什么用”的问题。题干选项中选项 ABC 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
选项 D 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属于历史解释,选项 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解释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区别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的方法。
10.【答案】C
【知识点】重庆
【解析】【分析】 抗战后期,重庆人民购买的5架战斗机献交政府体现出重庆人民对于抗日战争的支持, C 项正确;
抗时期中国航空运输并不是发展迅速,排除 A 项;
此时军工制造水平并不是提高,排除 B 项;
材料中说明的人民支援抗战,不是参军,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1.【答案】A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帐本”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977年到2006年,这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收入的增加,而这得益于改革开放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A 项正确;
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只是现象,并不是材料信息变化的原因,排除 B 、 C 两项;
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推动生活的变迁,并没有涉及城市化进程是否加速,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
12.【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从图片信息可知,图片所示地区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是《汉谟拉比法典》,B项正确;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排除A项;
司母戊鼎是古中国文明,排除C项;
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文明,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
13.【答案】D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的兴亡;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拜占庭帝国与阿拉伯帝国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都进行了侵略扩张、传承并融合了东西方文化, D 项正确;
阿拉伯人创造出了完整的代数学,排除 A 项;
《罗马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排除 B 项;
拜占庭帝国的帝就实行封建专制,阿拉伯帝国政教合一,排除 C 项。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4.【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后,美沙州的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
后传遍整个世界;小麦、水稻等则随欧洲移民进入美洲"可得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范围内动植物品种的交流与传播, A 项正确;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排除 B 项;
引发了殖民掠夺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
材料未体现确立了西班牙霸主地位,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航路的开辟的相关史实。
15.【答案】D
【知识点】联合国与“安理会”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它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行大国一致°原则,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并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实行“大国一致”原则,与国联相比,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作出实实在在的重大贡献, D 项正确;
联合国是国际组织,不是凡华体系的延续,排除 A 项;
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经济贸易组织,排除 B 项;
联合国是“大国一致”原则,不是完全一致,排除 C 项。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联合国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16.【答案】(1)A
(2)C
(3)B
(4)A
(5)A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 (1)由材料“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用阴阳五行之说阐释生理病理现象,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可知,中医理论重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说法正确。
(2)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创编出了“五禽戏”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3)由材料“唐高宗时颁行《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可知,明代《本草纲目》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述的意思。
(4)由材料“唐代医药学成就显著。孙思邈著有《千金方》,集前人药方之大成。唐高宗时颁行《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可知,医者的智慧和政府的重视,促进了我国古代医学发展说法正确。
(5)由材料中“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与医学有关的有300多片。到李时珍编写出的《本草纲目》,集我国古代药物学之大成,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广泛传播。”可知,中医学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影响广泛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1) A 。(2) C 。(3) B 。(4) A 。(5) A 。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7.【答案】(1)表现:商品交换活跃度增强;沿江转输贸易发达;渝州等城市开始繁荣。突破: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因素:美国经济重新整合;全国铁路网的兴建。作用: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大发展和工业化的基本完成。
(3)条件: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超大规模经济体,形成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意义:实现内部经济循环畅通,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宋代的经济发展;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宋代巴渝地区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商品交换活跃程度明显增强。当时,从四川运往东京汴梁的物资多走水路,沿江转输贸易发达。地处嘉陵江和长江汇合之处的渝州,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开始繁荣起来。……….”可知,宋代巴渝地区商业发展的表现是商品交换活跃度增强;沿江转输贸易发达;渝州等城市开始繁荣。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四川地区在货币方面取得的突破是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根据材料二“内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重新整合。南方基本结束了对英国的依附,转而依赖于北方的金融资本。联邦政府对内实行自由贸易,禁止各州间的贸易障碍。此外,在政府的鼓励和资助下,横贯大陆的5条铁路干线建成。全国铁路网的兴建,缔造了真正全国性的国内市场。”可知,内战结束后美国形成全国性市场的因素是由于美国经济重新整合;全国铁路网的兴建。根据材料二“内战结束后的30年间,美国经历了一个经济大发展时期,基本完成了エ业化。”可知,美国这一市场发挥的历史作用是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大发展和工业化的基本完成。
(3)根据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已经形成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可知我国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有利条件: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超大规模经济体,形成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根据材料三“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要促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2022年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文件,指出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可知我国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义是实现内部经济循环畅通,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点评】 本题考查宋代、美国、我国当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作用。正确理解市场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关系和影响。
18.【答案】(1)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著作:《共产党宣言》。
(2)实践上,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领导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理论上,总结斗争经验,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原因: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实践;在革命斗争中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善于对革命斗争实践进行理论总结。
(3)认识:树立远大理想;顺应时代潮流;把科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强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等。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可知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作文中表达了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的理想。结合所学知识,马克思与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的,集中体现了这一理想的光辉著作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根据资料卡片可知,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探索作出的卓越贡献:实践上,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领导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理论上,总结斗争经验,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能够作出贡献的原因是由于毛泽东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实践;在革命斗争中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善于对革命斗争实践进行理论总结。
(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如:树立远大理想;顺应时代潮流;把科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强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等。
【点评】 本题考查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贡献。马克思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开创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19.【答案】观点: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论述: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士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综上所述,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 选择新中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开始农村改革,确定观点为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人口一半多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包括老解放区在内,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第一年秋,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6倍多。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综上所述,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点评】 本题考查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相关史实,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1 / 1重庆市2022年中考历史试卷(A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2022·重庆)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黄帝、尧、舜等远古传说。有学者指出,司马迁对五帝关系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远古传说纯属后人主观臆造
B.司马迁的记述完全符合事实
C.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据
D.远古传说可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
【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由材料“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黄帝、尧、舜等远古传说。有学者指出,司马迁对五帝关系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可知,这说明远古传说可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选项D正确;
ABC 三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古代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区
别。
2.(2022·重庆)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
【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形成,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B 项正确;
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排除 A 项;
齐桓公称霸中原与题干不符,排除 C 项;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思想上的变化,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B 。
【点评】 该题考查学生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理解,根据题意对应选项进行选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选项较容易理解,难度适中。
3.(2022·重庆)汉武帝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后又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官职名)一律罢黜。形成儒家独尊局面;还建立太学,培养儒生官僚。这些举措(  )
A.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C.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 D.延续了“无为而治”思想
【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推崇儒学,形成儒学独尊的局面,这些举措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A 项正确;
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并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排除 B 项;
推恩令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排除 C 项;
材料信息是打破了无为而治思想,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纺的措施和影响。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4.(2022·重庆)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 孝文帝改革时期实行迁都洛阳的措施。材料中描述洛阳的“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B 项正确;
材料不能反映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排除 A 项;
虽然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但是不能消除民族隔阂,排除C项;
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是隋朝朝时期,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史实。
5.(2022·重庆)隋唐时期,江都(今扬州)发展较快,经济地位日益重要。据下图可知,江都地位的上升得益于(  )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A.其为隋朝都城之一 B.大运河以其为中心
C.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地 D.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 根据“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为加强南北交通,隋朝开凿大运河,江都(今扬州)位于运河与长江的交汇之地,C 项正确;
江都不是隋朝的都城,排除 A 项;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排除B项;
经济重心在南宋最后完成,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位于运河枢纽的江都(今扬州),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6.(2022·重庆)下图所示历史人物率兵进军台湾时,正告荷兰殖民者,台湾和澎湖列岛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这些地区应由中国政府管辖。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康熙帝统一台湾
C.清朝设置台湾府 D.清朝建立台湾省
【答案】A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郑成功率军进军台湾,赶走了荷兰者,成功收复台湾, A 项正确;
康熙帝统一台湾时打败的是郑氏集团,而不是针对荷兰殖民者,排除 B 项;
清朝设置台湾府,建立台湾省是加强边疆管理的表现,但与进军台湾”正告荷兰殖民者“等信息不同,排除 CD 两项。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7.(2022·重庆)有学者认为,奕 、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以变应变,开展挽救清王朝的自强活动,他们实际上“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洋务派(  )
A.解决了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 B.自发地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实现了“自强"“求富”目标 D.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 奕 、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以变应变,开展挽救清王朝的自强活动 "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派项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的技术,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D 项正确;
A 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
维新变法自发地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排除 B 项:
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排除 C 项。
故答案为 D 。
【点评】 该题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理解,根据题意对应选项进行选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选项较容易理解,难度适中。
8.(2022·重庆)下列图片所示史料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趋势是(  )
清帝退位诏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从屈辱走向独立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C
【知识点】认识中国近代化
【解析】【分析】 结合材料图片提供的信息,可知《清帝退位诏书》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了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的发展。故 C 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9.(2022·重庆)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有关“重庆大轰炸”的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从1938年2月18日开始,日本对重庆的大轰炸持续了6年又10个月
B.1940年8月19日至20日,304架次日本飞机向重庆投弹900多枚
C.大轰炸造成重庆直接伤亡人口32829人,其中死亡16376人
D.大轰炸次数之多,历时之长,范围之广、造成损失之惨重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罕见
【答案】D
【知识点】正面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 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则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即“有什么用”的问题。题干选项中选项 ABC 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
选项 D 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属于历史解释,选项 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解释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区别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的方法。
10.(2022·重庆)据《新华日报》报道。1943年2日12日,“一元献机”命名典礼在重庆珊瑚坝机场举行,重庆人民购买的5架战斗机献交政府。这说明当时重庆(  )
A.航空运输发展迅速 B.军工制造水平提高
C.人民积极支援抗战 D.出现参军参战热潮
【答案】C
【知识点】重庆
【解析】【分析】 抗战后期,重庆人民购买的5架战斗机献交政府体现出重庆人民对于抗日战争的支持, C 项正确;
抗时期中国航空运输并不是发展迅速,排除 A 项;
此时军工制造水平并不是提高,排除 B 项;
材料中说明的人民支援抗战,不是参军,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1.(2022·重庆)以下示意图根据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帐水制作。从一个视角反映了当代中国百姓生活的变迁。促使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生活方式的变化
C.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城市化进程加速
【答案】A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帐本”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977年到2006年,这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收入的增加,而这得益于改革开放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A 项正确;
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只是现象,并不是材料信息变化的原因,排除 B 、 C 两项;
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推动生活的变迁,并没有涉及城市化进程是否加速,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
12.(2022·重庆)下列世界古代文明成果,属于下图所示文明地区的人们所创造的是(  )
A.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
C.司母戊鼎 D.帕特农神庙
【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从图片信息可知,图片所示地区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是《汉谟拉比法典》,B项正确;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排除A项;
司母戊鼎是古中国文明,排除C项;
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文明,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
13.(2022·重庆)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均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们都(  )
A.创造出了完整的代数学 B.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C.建立并完善了民主政体 D.传承并融合了东西方文化
【答案】D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的兴亡;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拜占庭帝国与阿拉伯帝国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都进行了侵略扩张、传承并融合了东西方文化, D 项正确;
阿拉伯人创造出了完整的代数学,排除 A 项;
《罗马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排除 B 项;
拜占庭帝国的帝就实行封建专制,阿拉伯帝国政教合一,排除 C 项。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4.(2022·重庆)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中写到,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后,美洲的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而后传遍整个世界;小麦、水稻等则随欧洲移民进入美洲。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促进了物种交流 B.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C.引发了殖民掠夺 D.确立了西班牙霸主地位
【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后,美沙州的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
后传遍整个世界;小麦、水稻等则随欧洲移民进入美洲"可得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范围内动植物品种的交流与传播, A 项正确;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排除 B 项;
引发了殖民掠夺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
材料未体现确立了西班牙霸主地位,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航路的开辟的相关史实。
15.(2022·重庆)阅读下表材料。与国际联盟相比.联合国(  )
国际联盟 联合国
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是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它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大国一致”原则,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
A.是凡尔一华盛顿体系的继续
B.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经济贸易组织
C.形成决议遵循的原则完全一致
D.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作出重大页觖
【答案】D
【知识点】联合国与“安理会”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它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行大国一致°原则,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并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实行“大国一致”原则,与国联相比,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作出实实在在的重大贡献, D 项正确;
联合国是国际组织,不是凡华体系的延续,排除 A 项;
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经济贸易组织,排除 B 项;
联合国是“大国一致”原则,不是完全一致,排除 C 项。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联合国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5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1分。第19题6分,共35分。
16.(2022·重庆)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我国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与医学有关的有300多片。早在汉代,中医学的体系期已经建立。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用阴阳五行之说阐释生理病理现象,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唐代医药学成就显著。孙思邈著有《千金方》。集前人药方之大成。唐高宗时颁行《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致府颁布的药典。明代医学有了进一步发展。李时珍编写出的《本草纲目》,集我国古代药物学之大成,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广泛传播。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整编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C“。
(1)中医理论重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2)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创编出了”五禽戏"
(3)明代《本草纲目》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4)医者的智慧和政府的重视,促进了我国古代医学发展。
(5)中医学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影响广泛。
【答案】(1)A
(2)C
(3)B
(4)A
(5)A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 (1)由材料“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用阴阳五行之说阐释生理病理现象,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可知,中医理论重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说法正确。
(2)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创编出了“五禽戏”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3)由材料“唐高宗时颁行《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可知,明代《本草纲目》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述的意思。
(4)由材料“唐代医药学成就显著。孙思邈著有《千金方》,集前人药方之大成。唐高宗时颁行《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可知,医者的智慧和政府的重视,促进了我国古代医学发展说法正确。
(5)由材料中“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与医学有关的有300多片。到李时珍编写出的《本草纲目》,集我国古代药物学之大成,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广泛传播。”可知,中医学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影响广泛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1) A 。(2) C 。(3) B 。(4) A 。(5) A 。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7.(2022·重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巴渝地区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商品交换活跃程度明显增强。当时,从四川运往东京汴梁的物资多走水路。沿江转输贸易发达。地处嘉陵江和长江汇合之处的渝州,是一个重要的中继站,开始繁荣起来。四川中部、北部的物产经合州运往渝州集结,等到其他地方的物资汇集后再一遭装船出川。
——摘编自蓝勇等编著《巴渝历史沿革》等
材料二:内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重新整合。南方基本结束了对英国的依附,转而依赖于北方的金融资本。联邦政府对内实行自由贸易,禁止各州间的贸易障碍。此外。在政府的鼓励和资助下,横贯大陆的5条铁路干线建成。全国铁路网的兴建。缔造了真正全国性的国内市场。内战结束后的30年间,美国经历了一个经济大发展时期。基本完成了工业化。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近代卷》等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2010年GDP跃升至世界第2位,2021年在全球经济中占比提升到18.1%,已经形成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火最有潜力市场。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要促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2022年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文件,指出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据刘志成、欧阳慧《把准政策导向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巴渝地区商业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四川地区在货币方面取得的突破。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内战结束后美国形成全国性市场的因素,并指出这一市场发挥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归纳我国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有利条件和重要意义。
【答案】(1)表现:商品交换活跃度增强;沿江转输贸易发达;渝州等城市开始繁荣。突破: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因素:美国经济重新整合;全国铁路网的兴建。作用: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大发展和工业化的基本完成。
(3)条件: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超大规模经济体,形成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意义:实现内部经济循环畅通,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宋代的经济发展;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宋代巴渝地区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商品交换活跃程度明显增强。当时,从四川运往东京汴梁的物资多走水路,沿江转输贸易发达。地处嘉陵江和长江汇合之处的渝州,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开始繁荣起来。……….”可知,宋代巴渝地区商业发展的表现是商品交换活跃度增强;沿江转输贸易发达;渝州等城市开始繁荣。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四川地区在货币方面取得的突破是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根据材料二“内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重新整合。南方基本结束了对英国的依附,转而依赖于北方的金融资本。联邦政府对内实行自由贸易,禁止各州间的贸易障碍。此外,在政府的鼓励和资助下,横贯大陆的5条铁路干线建成。全国铁路网的兴建,缔造了真正全国性的国内市场。”可知,内战结束后美国形成全国性市场的因素是由于美国经济重新整合;全国铁路网的兴建。根据材料二“内战结束后的30年间,美国经历了一个经济大发展时期,基本完成了エ业化。”可知,美国这一市场发挥的历史作用是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大发展和工业化的基本完成。
(3)根据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已经形成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可知我国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有利条件: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超大规模经济体,形成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根据材料三“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要促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2022年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文件,指出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可知我国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义是实现内部经济循环畅通,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点评】 本题考查宋代、美国、我国当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作用。正确理解市场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关系和影响。
18.(2022·重庆)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某中学以”致青春”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树理想·勇攀登】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
——马克思1835年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任务二【逐湖流·探新路】
以下为扬老师根据《中国共产党简史》等著作,为同学们整理的资料卡。
任务三【担使命·创未来】
(1)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作文中表达了怎样的理想?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他与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的、集中体现了这一理想的光辉著作。
(2)根据材料卡,归纳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探索作出的卓越贡献,并结合所学知探究得出他能够作出献的原因。
(3)综上,作为新时代青年,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著作:《共产党宣言》。
(2)实践上,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领导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理论上,总结斗争经验,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原因: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实践;在革命斗争中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善于对革命斗争实践进行理论总结。
(3)认识:树立远大理想;顺应时代潮流;把科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强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等。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可知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作文中表达了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的理想。结合所学知识,马克思与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的,集中体现了这一理想的光辉著作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根据资料卡片可知,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探索作出的卓越贡献:实践上,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领导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理论上,总结斗争经验,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能够作出贡献的原因是由于毛泽东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实践;在革命斗争中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善于对革命斗争实践进行理论总结。
(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如:树立远大理想;顺应时代潮流;把科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强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等。
【点评】 本题考查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贡献。马克思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开创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19.(2022·重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20世纪部分国家的重大政策简表(部分)
时间 政策
1921年 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1933年 美国罗斯福政府实行新政
1950年 新中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1953年 新中国实行“三大改造”
20世纪70年代末 中国开始农村改革
请选择上表中的两个事例,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观点: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论述: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士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综上所述,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 选择新中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开始农村改革,确定观点为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人口一半多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包括老解放区在内,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第一年秋,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6倍多。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综上所述,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点评】 本题考查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相关史实,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