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设计 1.在做“探究1.观察图7-40, 7-42找出北冰洋周围的大陆 和南极洲濒临的海洋时,教 师要指着课件两极地区的地 图让学生分别找出北冰洋周 围濒临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 陆;南极洲周围濒临的南太 平洋、南印度洋、南大西洋 等,并指出南极半岛与南美 洲隔海相望。帮助学生辨别 方向。 2.结合课件地图,辨析北极
第七章 认识地区
第五节 两极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认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范围和地理位置特点。
2.学会在极地投影图中判别方向,认识极地在空中交通上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分析其形成原因。
4.了解两极地区淡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现状,认识到保护两极地区生态和资源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学案导学,自主合作,运用“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图” 分别说出南、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知道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了解两极地区淡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现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对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的现状,感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与自然环境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故事(电影片段)导入——从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故事(或电影片段)引发同学们思考:泰坦尼克号在什么地方沉没?为什么会沉没? (触海上冰山而沉没,而这些冰山来源于两极地区)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带有神秘色彩的两极地区。
二、预习检查
步骤一:安排小组合作、对阅,查找有无共同存在的问题。步骤二:针对可能预见的学生易错问题,教师示图讲解。
三、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一:地理位置与环境
例1. 观察图7-40 “北极地区”和图7-42 “南极地区”(教师可用多媒体或挂图展示),完成P.60 “活动”。
教师引导:归纳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应从哪些方面思考?(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然后学生自主观察思考、
地区和北冰洋的异同;南极 地区和南极洲的区别。 教学反思 课堂小结部分,先请学 生小结本节主要内容,老师 再归纳总结,效果更好。
交流“活动”中的相关问题答案。得出两极地区的位置特点——高纬;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三大洲包围,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濒临三大洋。活动延伸:南、北极点的方向判断(旗杆影子朝向);极地航线(距离最短)选择等。
例2. (1)P.63 “活动,完成南、北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的比较。
(2)问题探讨(教学难点:小组合作完成):为什么我们称两极地区为“冰雪世界”?它们是怎样形成的?两极地区的“冰雪世界”是一样的吗?
教师: ①引导点拨 “冰雪世界”与“降水少、干燥”的矛盾推理(总体上:纬度高→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冰雪日积月累→ “冰雪世界”);南、北两极地区的差异从海陆分布状况和地势高低入手加以思考等。
②南极地区纬度高,太阳辐射少;海拔高,气温低;表面被冰雪覆盖,反射大部分太阳辐射等。
探究问题二: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
例3.引导学生阅读“南极探险”,引发学生思考:
(1)人类为什么要对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
教师:有未经“人类雕刻”的原始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甚至涉及每一个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在南极可以获得在其他大陆找不到的异常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2)找出我国已建成的四个科学考察站,并标出其经纬度。说一说他们在分布上有何特点。
教师:可适当补充我国极地考察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
(一)冰雪世界
1
.南、北极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
.北极地区的环境特征
3
.南极地区的环境特征
(二)独特的野生动物
1
.两极地区的典型动物
2
.野生动物的保护
(三)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
1
.人类极地探险的历程
2
.建极地考察站的意义
3
.中国的极地考察
)四、课堂小结
由于纬度位置高,得到太阳的光热少,气候严寒,降水以冰雪为主;由于蒸发非常微弱,这些冰雪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越堆越厚,形成了今日的冰雪世界。在南极洲,冰雪一方面可以反射掉大部分太阳辐射;同时由于地势高,又进一步使气温降低。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南极洲储备了丰富的淡水资源,同时将煤、铁等矿产资源深深地埋在冰雪下。在寒冷的冰雪环境下,这里保存良好的原始风貌吸引了众多的科学家来探险、考察。
五、 随堂检测
从纬度位置看,南、两极地区主要位于( )
A北极圈以北 B 南极圈以南 C 主要位于极圈以内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南、北极地区地图,明确概念,答案是C。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