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第四单元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课程标准
学习子目
一、淝水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选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87页
选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 第61页
一、淝水之战
时 间:
交战双方:
结 果:
影 响:
383年
前秦──东晋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前秦瓦解,北方再度陷入
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淝水之战
思考:改革后的前秦为什么没能实现统一?
(前秦)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
前秦军队民族成分复杂,战斗力低。
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
思考:改革后的前秦为什么没能实现统一?
前秦作战战线长,士兵人数锐减。
秋,七月,坚亲至猛第视疾,访以后事。猛曰:“晋虽偏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资治通鉴·晋纪》
思考:改革后的前秦为什么没能实现统一?
东晋内部团结,前秦境内民族矛盾尖锐。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建立与统一
建立时间:
民族:
都城:
统一时间:
统一影响:
4世纪后期
鲜卑族拓跋部
平城
439年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1.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
2.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
已无明显的区别。
3.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
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思考:统一后的北魏遇到了哪些问题?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北齐] 魏收:《魏书》卷十九中《任城王澄传》
思考: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
选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 第67页
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③改鲜卑姓为汉姓。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1)迁都洛阳
(2)推行汉化措施
说汉语
易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北齐] 魏收:《魏书》卷二十一上
《献文六王·咸阳王禧传》
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语
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易汉服
选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 第68页
选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95页
思考: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
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③改鲜卑姓为汉姓。改汉姓
选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96页
孝文帝大力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汉族大姓通婚。他带头迎娶汉族士族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之女,并亲自为六个弟弟聘室,六个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于鲜卑贵族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联汉姻
北魏迁都后,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内外有许多大的市场,各地名贵特产都集中在这里交易。
全城10多万户居民中,来自国内外的商人就有一万人。洛阳城西的大市,开市、闭市都以击鼓为号。城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城南还有馆舍,专供外来商人居住。城中不少富商大贾“资财巨万”。
北魏时的洛阳
选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 第68页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东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思考: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农耕画像砖》
选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95页
选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 第68页
选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 第61页
经济方面:
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方面:
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欢迎。
民族心理方面: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政治方面:
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血脉相连 凝聚融合
民族交融的意义
淝水之战
孝文帝
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
族交融
迁都洛阳
前秦衰败
北魏统一
课堂小结
淝水之战陷分裂,鲜卑拓跋统北方。
孝文改革巩政权,迁都洛阳后汉化。
改说汉语用汉姓,改穿汉服通汉婚。
民族交融促发展,奠基隋唐促繁荣。
嘎仙洞遗址真的是鲜卑族最早居住的地方吗?
嘎仙洞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在大兴安岭一处高百米的峭壁上。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这个山洞的石壁上,发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的刻石。这片刻石记载了北魏第三代皇帝拓拔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此祭祖。石刻的内容证明,嘎仙洞就是《魏书》所记载的北魏祖先居住的“石室”旧墟,并证明这一带就是鲜卑族的发祥地。
选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94页
我在课本知识拓展那一栏里,看到一幅很特别的人物图片《北朝持杆秤的商人》,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此图是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摹本。讲述的是《尸毗王本生》故事,描绘鹰追鸽、鸽向尸毗王求救、尸毗王割肉换鸽的情节。教材选取此画面,意思是在北朝的社会生活和商业往来中,人们已经使用杆秤。
选自统编版《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96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选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87页
选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 第61页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选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96页
选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 第68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
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
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