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4.4.4《输血与血型》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4.4.4《输血与血型》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94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6-22 15:2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思考:
某人脚背发炎,医生在他的臀部肌
肉注射消炎药物,此药运至足部的途径
是什么
主动脉
臀部静脉
下腔静脉
右心房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
左心室
肺静脉
脚背组织细胞处毛细血管
右心室
左心房
各级动脉
《输血与血型》课件
血型的发现
血型的发现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很敬畏地看待血液,认为它是生命的源泉,并试图用血液来延年益寿或者是挽救生命。
1492年罗马教皇生病,喝了3个男孩子的血,结果连他在内4个人全部送了命。
在古代,血液被视为人真气的载体。
倚天屠龙记中的青翼蝠王——韦一笑
僵尸、妖魔鬼怪
——靠吸血为生。
血型的发现
血型的发现(输血的变迁)
17世纪 英国医生哈维 发现血液循环以后,人类就开始进行输血的尝试。
历史上的第一次输血是英国人罗维尔在1665年进行的。他把一条失血过多濒于死亡的狗的静脉与另一条健康狗的静脉用鹅毛管连接起来。失血的狗逐渐从濒死状态恢复过来。
第一次给人体输血是1667年6月15日,法国国王的御医丹尼斯将一只羊羔的血输入一个15岁的男孩体内,这个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此后他又进行了多次输血试验,也安然无恙。但他在1668年的一次试验中,却以失败而告终。他给一名患者输动物血,第一次输血后病人病情有所好转;第二次输血后,病人出现发热、腹痛、大汗、血尿等症状,第三次输血后病人死亡。死者妻子告丹尼斯犯有杀人罪,为此,法国议会特别制定法律:不许再进行输血。此后,输血实验中止了150年。
1829年,英国医生布伦德尔
第一次完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输血试验。但是这一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以后的试验结果还是令人失望,大多数病人死亡,只有少数病人得到康复,到底是什么原因在作怪呢?
1900年,奥地利医学家兰德斯坦纳发现了人类的血型
兰德斯坦纳 (K.Landsteiner)
1868年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继续留校,学习化学。1900年发现A、B、O3种血型。1919年在荷兰巴库的一所医院工作。1922年赴美,受聘于洛克菲勒研究所。1930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1943年逝世。
为什么一个人的红细胞,在遇到某些人的血浆时,这些红细胞会黏结在一起,也就是发生凝集;遇到另一些人的血浆时,却不会发生凝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经过他进一步的研究,人类的红细胞含有两种凝集原,分别叫做A凝集原和B凝集原;
人类血清中则含有与它们相对抗的两种凝集素,分别叫做抗A凝集素,抗B凝集素。
血型是由红细胞上的凝集原种类决定的。
红细胞
凝集原
A型凝集原
B型凝集原
血清
凝集素
抗A凝集素
抗B凝集素
红细胞
红细胞凝集成团
含有A型凝集原的红细胞与抗A凝集素相遇或者含有B型凝集原的红细胞与抗B凝集素相遇时,就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
ABO血型的凝集原和凝集素
血型 红细胞凝集原 血清凝集素
A型
B型
AB型
O型
A
抗B
B
抗A
A,B


抗A,抗B
输血时,主要考虑献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之间是否会发生凝集反应。
输血时,主要考虑献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之间是否会发生凝集反应。
献血者的红细胞(含凝集原) 受血者的血清(含凝集素)
O型
(抗A、抗B) A型
(抗B ) B型
(抗A )
AB型(无)
O型(无)
A型(A凝集原)
B型(B凝集原)
AB型(A、B凝 集原)
现在最常用的血型系统也就是ABO血型,是沿用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斯坦纳的分类方法,即将人的血液分为A型、B型、AB型、O型四种。
除了ABO血型系统外,人类还有一些其它的血型系统,比如Mn、Rh血型系统等。
阅读P70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输血的时候,应以输入 为原则。
2、输血关系表:
某人的血型 可接受的血型 可输给的血型
A
B
AB
O
△注意:大量输血时,仍需实行同型输血
O型—“万能输血者”
AB型—“万能受血者”
A、O
同型血
B、O
A、B、 AB、O
O
A、AB
B、AB
AB
A、B、 AB、O
1、在什么情况下伤者才需要输血?
如果一个人一次失血超过血液总量的30%(约1200~1500毫升)以上,就会严重影响人的生命活动,甚至危及生命,此时就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
2、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多少 你的体重是多少 如果按成年人的比例计算,你的血量大约是多少
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
3、失血量如果一次超过800—1000 mL,人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就会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
4、如果一次失血不超过400毫升 ,人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一般不会有明显症状。因为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可以在短期内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 。
成分输血技术
输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有些患者只是缺少血液中的某些成分,并不需要输全血(含全部血液成分)。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出成分输血,即有针对性地为患者补充血液中缺少的成分。
请分析下列患者应该输入什么血液成分?
(1)大面积烧伤患者;
(2)非缺铁性贫血患者;
(3)血流不止者。
提示:烧伤病人主要是血浆量减少、贫血可能是因为红细胞量不足、血小板可以促进凝血、加速止血。
答案
(1)应输入大量血浆;
(2)输入红细胞;
(3)输入血小板。
1、常见的ABO血型分成几种类型?
A型、B型、O型、AB型
2、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
3、什么血型的人被称为“万能输血者”?
O型
4、什么血型的人被称为“万能受血者”?
AB型
5、成年人一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的原因是( )
  A 损失200~300毫升的血液,对人体丝毫没有影响
  B 损失的血细胞和营养成分在不久之后会得到补充
  C 少量损失血液有助于健康
  D 血液的减少可以促进人体造血
  
B
6、一个AB型血的人因大量出血,需要输
血,他最好接受何种血型的血 ( )
A. A型 B. B型
C. O型 D. AB型
7、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 ( )
A.2%~3% B.7%~8% C.10% D.15%
8、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 )的
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A.18周岁以上 B.18~35周岁
C.18~45周岁 D.18~55周岁
 
D
B
D
失血对身体的影响
失血量
后果
超过1200~1500毫升
会发生生命危险
800~1000毫升
  会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
不超过400毫升
  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可在短期内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
小归纳:
献血会不会影响自身的健康呢?
经医学研究,如果一次失血不超过400毫升,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可以在短期内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可见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反而对人体有益,如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
促进血液的更新等。
献血的益处
一、可预防、缓减高粘血症
二、可预防、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献血程序








为什么献血前要体检?
乙型肝炎、艾滋病等。主要原因是血液传播等。避免这些疾病的发生,关键之一是防止因献血、输血等而传播这类疾病。
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把他人生中的第41次无偿献血,作为了自己的生日纪念,他常说:献血使他自己更年轻。
献血模范(郭明义)
19年献血6万毫升,是他身体血液的10倍多 。据介绍,一个体重75公斤的成年人,全身血液大约是6200毫升,截止到2010年上半年,郭明义已累计献血6万毫升,(平均每次献血1.1升,每年献血2.7次).相当于他身体全部血液量的10倍多。 2008年12月,郭明义获得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为向全世界献血者尤其是长期志愿献血者表示敬意,进而唤起更多人特别是青年人自觉加入无偿献血,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等作出决定,将发现ABO血型的医生卡尔·兰德斯坦纳生日6月14日,定为“世界献血日”。
首届无偿献血形象大使濮存晰和杨澜
ABO血型的遗传关系
父母血型的配合 子女可能的血型 父母血型的配合 子女可能的血型
O×O A×A O×A B×B O×B O O,A O,A O,B O,B A×B O×AB A×AB B×AB AB×AB O,A,B,AB A,B A,B,AB A,B,AB A,B,AB
血型与性格有关吗
人的性格是人的一种行为表现,性格属于精神范畴而不属于物质范畴。由于性格不是遗传基因物质,因此不存在遗传性。人的性格只是在人出生以后,受环境等诸多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同时它又随人的年龄和环境的改变而有所变化,并非“本性难移”,而是具有可塑性的。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是事实上,都说明血型与性格之间不存在任何必然性的联系。
血型能变吗
血型是由特定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这就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因此血型一经确定就不会自行改变。
但是,当人体发生某些疾病(白血病)时,尤其是在疾病的中晚期,由于造血器官功能障碍,使不成熟的红细胞大量进入血流。这些不成熟红细胞膜上的血型抗原物质或减少或消失,因此血型就会发生改变。如果造血器官功能恢复,那么改变后的血型又可展现原型。另外,长期大量输血后的病例,血型也会出现暂时性改变,但是这种改变维持不会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