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件(18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件(18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23 07:1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高一(下)—统编版—历史—第八单元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学习重点:1.二战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问题、改革的曲折与剧变。(难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生命力。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阵营壮大,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
(示意图选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0页。)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苏联模式
成 就
斯大林(图片来自网络)
问 题
经济:
1.生产资料公有制。 2.指令性计划经济。
3.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
权力高度集中。
1.二战前,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主要工业部门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2.二战期间,为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3.二战后,苏联相继爆炸了原子弹、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导致了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复习第15课所学,阅读教材第120页,谈谈“苏联模式”的表现,在二战前后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阅读教材第121页“史料阅读”及正文,思考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认为旧体制哪里值得延续,哪里需要改革?
苏联共产党……一直关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因为重工业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一切部门、加强我们祖国的国防、增进人民福利的基础。这就是我们党的总路线,它经过苏维埃国家发展的一切经验的考验,符合人民的切身利益。苏联共产党今后也要十分坚定地贯彻这条总路线。
…………
……党中央委员会在几次全体会议上已经揭露了农业领导上的严重的缺点和错误,并且制定了提高谷物和畜产品产量的大规模的计划。为了认真改进对农业的领导,必须使我们的干部注意经济问题,注意减少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
现有的材料表明,我国生产一公担牛奶和肉类所花的劳动要比美国多得多……
——《赫鲁晓夫代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总结报告》
(1956年2月14日),齐世荣总主编,张宏毅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1分册
仍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总路线
认识到了农业的落后,开始对农业进行改革
改革内容 影响
赫鲁晓夫 (1953—1964年执政)
勃列日涅夫 (1964—1982年执政)
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工业:“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图片来自网络)
1951-1960年 1961-1970年 1971-1980年
10.25% 6.45% 4.95%
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1页)
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年份 美国 苏联
1965 6834 3290
1970 9778 5160
1971 10568 5620
1972 11641 5960
1973 12973 6750
1974 13987 7750
1975 15057 8660
1976 16781 9370
(单位:亿美元)
美苏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316页。)
年份 国别 洲际导弹 (单位:枚) 潜射导弹 (单位:枚) 远程轰炸机
(单位:架)
1963 苏联 100 100 190
美国 424 224 630
1972 苏联 1050 160 150
美国 1054 656 445
1975 苏联 1618 787 135
美国 1054 656 445
1979 苏联 1618 787 135
美国 1054 656 338
军备竞赛使国民经济越发畸形发展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苏美战略核力量对比
时间
内容 经济
政治
结果
1985年
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
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990年立陶宛独立
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其他加盟共和国效仿
(图选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2页。)
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
(示意图选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0页。)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历史纵横】东欧原是地理概念,一般指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以东至欧洲和亚洲分界线的区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东欧国家”则成为一个政治地理概念,特指战后在中欧和南欧建立的除苏联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都曾获得苏联不同程度的帮助。
二战后,东欧各国着手恢复经济,大多采用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和剧变
(图选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0页。)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1页
该报告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震动和思想混乱,也促使东欧国家的许多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者对苏联模式产生怀疑,希望走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04页
赫鲁晓夫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国家 南斯拉夫 波兰 匈牙利 民主德国
改革内容 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1956-1960年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1966年实施“新经济体制”改革,改革计划管理体制、改革价格和工资制度;初步实现党政分离等。 1963年推出“新经济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只对地方和企业下达利润指标。
改革影响 促进了经济发展;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 工农业增长迅速。 人民消费水平提高。 经济稳步增长,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评价
经济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东欧剧变
1.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动荡。
2.苏联鼓励东欧改革,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
一、背景
1.迷失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2.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二、表现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苏联坦克开进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
(图片选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3页)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选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4页)
“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
(选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4页)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路在东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