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课程目标:
1、了解诗人及相关文学常识;
2、结合课下注释及时代背景赏析苏轼词作。
第
一
课
时
课前检测
苏轼(1037·1·8-1101·8·24),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谥号文忠,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重点讲解: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写作背景:
《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
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咏赤壁,下阙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结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咏赤壁
大江东去
乱石穿空
江山如画
慕周瑜
风流人物
雄姿英发
战功卓著
叹自己
官场多情
华发早生
人生如梦
感慨时光流逝
物是人非
缅怀、仰慕古代英雄豪杰
感慨年岁将老,壮志难酬
怀古伤今
《念奴娇》:手法分析
1、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
壮美赤壁——雄姿周郎——华发早生
2、烘托和映衬的恰当运用:
烘托:千古风流人物(周瑜)——对英雄的感慨
映衬:实景对虚景:险要赤壁(实)——火烧曹营(虚)
借他人对自己:周瑜雄姿英发——自己早生华发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结构分析
定风波
冒雨徐行
莫听
何妨
谁怕
雨过天晴
春风
斜照
归去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超然旷达
忧乐两忘
主旨归纳
《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作者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仰慕之情,表达了因年岁将老而产生的人生苦短和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定风波》:记叙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人生境界,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旷达之情。
第二课时:
课程目标:
1、了解苏轼生平轨迹及其代表作品;
2、根据时代背景结合苏轼个人特点分析诗词。
1037
眉山出生
1056
进京科考名动京师
1091
再回朝廷历任尚书
1085
东山再起杭州筑堤
1079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1074
自请出京各州任职
1097
流落儋州
1094
被贬惠州
人生阶段:
自我评价: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人生经历地图
少年得意,名动京师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欧阳修读罢苏轼的文章之后:“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与梅圣俞》(即梅尧臣)中预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此时的苏轼二十二岁。
《刑赏忠厚之至论》选段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自请出京,各州任职
饮湖上初晴后雨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⑷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⑸空濛:细雨迷濛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⑹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⑺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谪居黄州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杭州之行
苏轼治西湖: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东坡处处筑苏堤”,除杭州外,还有颍州、儋州两处。
被贬惠州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⑴鸡犬识新丰:典故,刘邦为解父亲乡愁,在长安附近仿照家乡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建造新丰(今西安市新丰镇),将原丰邑的鸡犬也一块取来,都各自认识自己的家。比喻虽在异乡,却感觉很亲切,就象在家乡一样快乐自在。
⑵岭南:泛指两广一带。
⑶春色:作者自注:“岭南万户酒。”此处的春色指酒。
⑷寓公:寄居外地的贵族或是闲散无权的官吏。
流落儋州
别海南黎民表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诗词分析
由以上几篇作品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经历,对他的作品影响很大,最明显的是心境上的变化:
诗词内容 心境分析
例如: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把握关键词句 体会三重境界
黄州: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惠州:不辞长作岭南人
儋州: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苏轼的人生三境界
人生成长的范本
释然
泰然
超然
形
神
苏词的分类
1、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3、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
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
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
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苏词的特点
2、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由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只求阅读而不求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然也遵守音律规范但不拘不于音律。
因此,苏轼作词时挥洒自如,即使偶尔不协音律也不在所不顾,因此受到其后陆游,李清照等人的诟病。
3、苏词的语言创新
苏词语言风格为清新朴素,他多方面吸收古人语言精华,化用前人语言入词,还运用口误、虚字入词,丰富词的表现力。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
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
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
苏轼的诗作成就
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列小题。
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其一
宋·苏轼
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
图书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
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
南行千里何事成,一听秋涛万鼓音。
注:熙宁四年,柳子玉谪官寿春,舟过陈州,以诗赠子由,苏轼与苏辙均在陈州,于是苏氏兄弟均步柳诗原韵分别作诗回赠。本诗就是苏轼回赠柳子玉的两诗中的一首。图书:本指书籍图谱等文献。这里指文章。齐物:整顿,使物齐整。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苏、柳之间感情之深,结合这首诗分析。
2. 请赏析尾句“一听秋涛万鼓音”的妙处。
参考答案
1: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解答时可逐句分析。①开头两句“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意思是像我自己看自己都觉得讨厌,不是您谁肯特意寻来看望我,说明苏轼人生遭遇困境的时候,柳子玉主动寻访探望,辨明二人感情深厚。②“图书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意思是文章写得曲折跌宕,悲伤年华老去,夜深了我们还在青光闪映的灯火下长谈,表明苏柳二人见面之后惺惺相惜,长时间相谈。③“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二句意思是早年的时候就怀有远大志向,古今担任小小的官员哪敢有救世的心思。结合注释可知,此时柳子玉谪官寿春,这两句诗和前三、四句都表达了诗人对柳子玉不幸遭遇的同情。④“南行千里何事成,一听秋涛万鼓音”意思是向南行走千里能做成什么事情呢,听那秋天涛水的声音,就像千万鼓声一样,表达出诗人对柳子玉前途的担忧和鼓励。
2: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从内容上来看,“秋”点明了柳子玉寻访苏轼的时间是秋季,诗句的意思是听那秋天的风水相激形成的涛声,就像千万军鼓同时敲响发出的声音,何其雄壮,描绘出一幅壮美的画面,表达出对柳子玉的鼓励和祝福之意。从手法上来看,“一听秋涛万鼓音”是写景,又在诗歌的结尾,采用的是以景结情的手法,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把秋天风水相激的场面写成“万鼓”齐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