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固体或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理解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
通过对天平使用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天平使用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质量的单位。
2.天平的正确使用。
三、教法难点
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出示:大玻璃杯、小玻璃杯、小铁钉、铁锤、课桌、椅,要求学生进行分类,并说出根据什么理由来分类。
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交流、总结:所含的物质相同;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抓住“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导出质量的初步概念。
(二)新课学习
活动一:认识质量
1.质量的概念
从学生对刚才“导入新课”的讨论、交流、总结的基础上,直接引入质量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的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
(提问:同学们平时在市场上买水果、蔬菜或自己称体重时,遇到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质量的单位、符号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质量,对常见物体的质量进行估算。
(向学生说明:质量单位的由来;我们生活中平时用的“一公斤”等于“两斤”,也等于一千克)
3.质量的测量工具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有哪些呢?那么实验室用来测量质量的工具又有哪些?)
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和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
活动二: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使用方法
1.认识托盘天平的结构
让学生观看视频、对照课桌上的托盘天平实物,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学习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了解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让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图片情景、观看视频(测量过程)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
(分三个步骤加强天平的使用方法的学习,不仅有效突破教学重点,更为后面学生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做铺垫。)
3.了解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让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熟记相关要求,并分析讨论、交流如果不按照这些要求做会出现什么问题?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完成以上六个教学活动后,学生已经认识了质量的概念、托盘天平的结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此时可以进行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活动三:用天平测出课桌上橡皮泥的质量(学生实验)
(通过实验操作测量学生熟知的物体的质量,让学生亲身体验天平的使用方法,真正检测本堂课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达成度。)
思考与讨论(结合实验,思考以下问题)
1.你在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指针总是摆来摆去,是否一定要等它停下了才能读数?
2.你在调节托盘天平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要使天平平衡应怎样调节?当你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又发现指针略偏左侧,怎样调节?
(针对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比教师单纯讲授效果会不同;对于不按使用方法操作带来的差异分析,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会有更清晰地认识。)
活动四:探究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关系
学生实验: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用天平称出质量。
观看视频1:让冰熔化成水,用天平测出冰熔化前后的质量。
观看视频2:地球上的物体被航天员带到太空后,其质量不变。
指导学生实验,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视频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得到结论: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及位置的变化而改变。
(三)课堂练习
学生练习(学生当堂独立完成)
五、板书设计
物体的质量
1.质量的概念: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符号(m)
2.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其他单位:克(g);毫克(mg);吨(t)
单位换算:1 kg =g、1 mg =g =kg、1 t =kg
3.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①结构
②使用方法
③注意事项
4.质量的属性: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改变。